1、日本近代是如何崛起的李德成,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曾让中国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和蒙受屈辱。在记住这民族仇、国家恨的同时,我们应该对这个近邻多一份了解、深一些了解,更要认真思考一下:日本是怎样在短短几十年里迅速崛起跻身世界列强之列的?从而悟出一些道道,以加快我国的强国进程。,一、明治维新铺就了强国之路二、甲午战争实现了强国之梦三、为何日本现代化成功了,崛起了,而中国却没有?,一、明治维新铺就了强国之路,(一)、明治维新经过,19世纪中叶,内忧外患引发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日本从此走上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
2、府改革的基本纲领。,1、背景,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传播。,日本封建等级制度,在日本明治维新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冲击了封建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控制地方
3、权力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 。,1853年, 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今东京)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
4、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长州(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今高知县)、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被称为:武装倒幕的根据) 。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倒幕运动:1865年尊王攘夷运动向武装倒幕转化 。1866年萨摩、长州两藩的倒幕派武士结成同盟。 1867年,年幼的明治天皇继位,倒幕派得到天皇密诏。倒幕派发动政变,宣布“王政复古”,废除幕府统治,成立新政府。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掌握了政权,勒令德川庆喜交出领
5、地。1868年,德川庆喜聚集军队企图反扑,但在鸟羽伏见战役中被倒幕军队打败,势力被肃清。倒幕运动的胜利为接下来的维新打下了基础。,大久保利通,2、明治维新运动,维新运动进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天皇按照倒幕派领袖的安排,率领公卿、诸侯、文武百官进入紫宸殿举行誓祭典礼,宣读五条誓文,并向群臣敕语说:这是日本“未曾有之变革,朕当身先率众,誓于天地神明,以大定国是,立保万民之道。尔等亦须本此旨,同心努力。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维新运动内容:,
6、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将一切权力集于一身。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皇室亲缘关系者改称为“皇族”,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门客等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级间允许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级之分。此外颁布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
7、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进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
8、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
9、,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五条誓文,目前能寻找到以下两个版本: 1、广兴会议,决万机于公议;2、上下一心,以盛行经论;3、文武一途,下及庶民,使各遂其志,勿使人心倦怠;4、破除旧来之陋习,秉持天地之公道;5、求知识于世界,以振汉基。将实现我城市前所未有之变革。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五条誓文第一条是为稳定大名、公卿,便于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第二条是强调
10、上下一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第三条是废除等级制度,使公卿和武家同心,庶民(以豪商豪民为主的地主资产阶级和百姓)也“各遂其志”,各安其业;第四条是暗示放弃攘夷口号,要与外国交往;第五条是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以振兴国基。其内容虽然未能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甚至还有一些军国主义色彩,但是却表现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的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它和维新政体书一起明确了日本走现代化道路的方向。,3、日本维新运动成功原因:,一是日本天皇制的历史性的原因。从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开始,日本皇权至上的古代天皇制已名存实亡。长期以来天皇无法掌握实权。正是由于没有天皇长期揽权的传统,作为新政权领袖登场的明
11、治天皇在掌权后也比较容易放弃一部分权力,从而自上而下地实施资本主义改革。而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皇室唯我独尊、独揽大权的思想十分浓厚,很难实行真正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即便是光绪皇帝个人觉悟立志改革,也终究因为掌握实权的皇室集团忌讳放弃自己所得利益而失败。,二是由于日本对外来科技和文化所持的开放态度。日本在觉得有必要的时候会非常积极、开放地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精华。正是由于日本文化中本来就包含有许多外来因素,所以其在日后必要时对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很大的抵触感。而当时的清王朝忌讳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只是不彻底地进行了部分经济和军事改革,始终未触动最深层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问题,从而
12、最终导致了改革的不彻底和失败。,三是日本民族强烈危机的意识,而这种危机意识要远远超过当时的清王朝。日本人非常具有危机意识,当一个问题还没有演变成现实问题的时候,经常就已经有人在思考可能的对策了。即便是在今天的日本社会,各项应急机制也是非常完善。在幕府统治末期,西方列强横行世界让日本深受震动。所以日本下定决心变法强国,让自己变得强大和安全。即便是在明治政府完全掌握国内政权以后,它仍然觉得深受西方强国的威胁。于是,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赶上西方国家,成为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著名的“富国强兵”口号便是证明。只不过,这种对安全过度的敏感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军事大国化的进程,进而陷入了以军事追求安全的
13、怪圈之中。而在当时的中国,清王朝的危机意识更多的是对自己统治的危机意识,而不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不受外族侵略和奴役的危机意识。,4、明治维新运动的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16441911)与沙皇俄国(17211917),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
14、强的行列。 日本明治维新铺就了强国之路。,中日两国国文化同源,地缘相邻,往来历史悠久。在被动遭遇世界时,面对的都是有了巨大科技力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文明强盗。两国国人几乎都是带着茫然与困惑来面对坚船利炮与不平等条约。然而,痛定思痛后,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却从闭关锁国的落后境遇中觉醒过来,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制度;废除与西方各国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经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明治维新”政治革命,终于走向强盛。而中国,无论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走进了死胡同。在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掠夺中,百孔千疮,日益衰弱。雪上加霜的是,新近加盟到列强阵容中
15、的日本,骤然挥来屠刀,回手给原本同样命运的中国以致命一击。中国近代最悲惨的命运悲剧,由这只“披着文明的外衣,实际是长着野蛮筋骨的怪兽”的黑手拉开了帷幕。,二、甲午战争实现了强国之梦,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政策的总暴露,是一场精心谋划、准备和实施的侵华战争。明治政权成立之初,天皇就宣称“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一)确立“大陆政策”北上南下,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后便发布了御笔信,确立“大陆政策”。明治这一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征服中国大陆,其方向有二:一是向北,越过朝鲜海峡“征韩”,继而进入中国东北、华北和进一步觊觎俄远东地区;二是向南,越过琉球进犯台湾,以台湾为跳板进入中
16、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进一步征服吕宋(今菲律宾)等南洋诸国。,满蒙,中国,朝鲜,台湾,亚 洲 乃 至 全 世 界,大陆政策,明治维新后日本制订的侵略政策,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整个亚洲几全世界。,第一期征服中国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中国东北,1873年,日本借交换中日条约批准书之机,派使者副岛种臣和柳原前光来华“访问”,而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弄清中国与朝鲜的确切关系,以便向朝鲜敲门;同时亦为刺探中国对琉球的立场,为进一步吞并琉球和谋取台湾做准备。1872年日本单方面宣布琉球国属于日本,1875年废止其与中国的宗藩关系,1879年改琉球国为冲绳县,将距离日本最近的岛国琉球侵吞。,侵略台湾。
17、1874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最后,经英、美、法调停,中日签订台事专条,日本写入此次侵台是“保民义举”的字眼,精心设计了让中国实际承认琉球属于日本的阴谋,并向中国索取50万两白银而撤兵。进犯朝鲜。1874年日本退出台湾,第二年便派出军舰“云扬”号北上朝鲜,制造了“江华岛事件”,逼迫朝鲜签署江华条约向日本开国。1882年和1884年,日本借朝鲜的“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两次登陆朝鲜干涉其内政,结果都被中国迅速派出的陆、海军慑止。但日本先后通过与朝鲜签订济物浦条约和汉城条约,获得了与中国同等的在朝驻兵权利;1885年,日本利用签订中日天津条约的机会,又取得了与中国同等的向朝鲜派
18、兵和撤兵权利,为9年后日本出兵朝鲜、挑起甲午战争创造了条件。,(二)制定作战构想剑指中国,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提出了清国征讨策案。该文件对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防御部署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作了全面评估,提出日本应自本年开始,以五年为期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争取在中国尚弱之时加以攻击。具体作战计划是,以日本海军击败中国海军,并由海军掩护陆军8个师团远征中国,其中6个师团在中国北方的直隶湾登陆,2个师团进入长江攻占沿岸要冲之地,最终实现攻陷北京、擒拿清帝、使中国乞降于阵前的目的。日本参谋本部对小川又次拟定的清国征讨策案极为重视。海军随即拟定了6份作战计划,提出海军在对华作战
19、中主要任务有三:一是与北洋舰队决斗,将其击溃,以保证陆军在直隶湾登陆的安全;二是攻占旅顺和威海,以之为海军之前进根据地;三是选择进攻北京之登陆地点,掩护陆军渡海及登陆。由此可见,至188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目标明确,进攻中国的作战构想已经非常完整、具体,最终目标显然是灭亡中国。,(三)无视国际公法挑起战争,1894年春天,朝鲜半岛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6月3日,朝鲜李氏王朝请求中国派兵助剿。清廷根据中日天津条约照会日本政府,说明中国派兵是应朝鲜政府请求,属于“保护属邦旧例”。此前,日本居心叵测地多次通过外交途径怂恿中国尽快出兵,表示日本政府“必无他意”。清廷竟轻信了日本的保证,毫无顾虑地钻进了
20、圈套。6月4日晨,北洋海军“济远”、“扬威”两舰赶赴仁川;6月6日,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2000余淮军渡海前往朝鲜牙山。当叶志超、聂士成所部清军于6月12日在朝鲜半岛牙山湾完成登陆时,日军先遣队和8艘军舰也已进抵朝鲜,7000余人的混成旅团开始登陆仁川。事实上,此时朝鲜形势已经趋缓,当中国提出按照天津条约双方撤兵时却被日本拒绝。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公开承认他就是“想借此好题目”,如果不能协调双方关系,便“索性促其彻底决裂”。7月17日,日本召开第一次大本营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战争。7月21日,中国向朝鲜牙山的增兵计划开始实施,清政府仍以为日本不会挑起战争,做出了错误
21、的判断。但出于安全考虑,中国雇佣了英国公司的“爱仁”、“高升”、“飞鲸”3艘商船运兵,认为这至少可以让日本顾忌“万国公例”而不敢擅自攻击。22日,北洋海军3艘军舰奉命从威海出发驶向牙山护航。然而,日本通过在华间谍系统获取了中国向朝鲜牙山运兵和护航的详细计划。7月23日,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起航前往牙山。7月25日,双方军舰在朝鲜丰岛海域相遇,早有准备的日本海军完全不理睬什么“万国公例”,发动突然袭击,不宣而战,挑起了丰岛海战。日本海军不但攻击军舰,而且不顾英籍商船“高升”号船长的一再交涉,击沉了“高升”号,并对落水者痛下杀手,使870名清军葬身大海。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到1892年,日本
22、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陸軍,并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把中國的海軍做為它的“假想敵人”,伺机對中國發動大規模戰爭。,清 政 府,倉促應戰,丰島之戰,平壤之戰,黃海海戰,遼東戰役,威海戰役,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日軍占領平壤,朝鮮淪陷,日本取得了黃海海域制海權,旅順大連失陷,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日 本,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了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馬關條約的簽訂,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時的情形。,馬關條約內容:,割三地,賠二億,開四口,允設厂,割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
23、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厂,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四)甲午战争完成了其资本原始积累,逐渐实现其强国之梦。日本得到了价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的賠款,這筆巨款相當于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按1899年的比价,2.3億兩庫平銀約合36450余万日元。日本將該項賠款主要用于:1、擴充陸海軍軍備,几乎占去全部款項的一半,為17900余万日元,其中海軍為12500万日元。2、于1897年10月以7260余万日元的賠款金貨作為銀元兌換的准備金,保證了金本位幣制改革順利推進。此次變革成功,使日本迅速融入世界經濟
24、體系。3、設立基金。計有:軍艦水雷艇補充基金3000万日元,災害准備基金和教育基金,各1000万日元。4、其他支出。如鐵厂設立費、運輸通信費、台灣經營費等等。,日本近代最杰出的啟蒙思想家,新興的資產階級的代言人,有“日本伏爾泰”之稱的福澤諭吉在戰爭結束后深有感触地說:“去年以來的大規模戰爭,閃耀了國家的光輝,使大日本帝國受到了尊重”; 同時期的另一位日本政治家德富蘇峰則把甲午戰爭作為日本“帝國的覺醒時期”。他認為,只有在取得這一場戰爭的胜利之后,日本才開始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存在,“開始進入世界性的生活”。,日本明治時代的著名詩人、小說家國木田獨步在酒中日記里有如下的描述: “日清戰爭、連戰皆捷,
25、軍人万歲如果沒有軍人,簡直連天都不會亮啦凡是家里有女儿的父母,無論他們是華族、富豪、官吏或商人,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熱望,要找一個軍人作女婿”。对日本 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民族情绪高涨,从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赔款用于国内的教育,为日本的崛起培养了众多人才。,甲午戰爭在确立和鞏固日本的軍國主義和軍事天皇制的意識形態上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日本踏上了军事立国的军国主义道路。 对于其中原因:1、“不仅仅是日本一个国家的现象,从西方列强的情况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必然带来对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而世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和资本主义列强在政
26、治组织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尤其是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使它们得以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 2、日本是属于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力相对较弱,它并没有与西方列强对抗的实力和优越感,而只能通过侵略邻国补偿被列强掠夺的损失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比欧美列强更多地借助于暴力性的对外扩张。”,三、为何日本现代化成功了,崛起了,而中国却没有?,1、日本政治文化崇尚强者,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剑。日本文化崇尚强者,感谢侵略者。(中国文化则谴责强者。)日本民族是一个长期被武士道精神影响的民族,同时,长
27、期的地小物薄也影响着它们这种不计代价维护个人荣誉的精神信念,使得武士不会避开堪称无谓的自我牺牲。武士道精神造就了日本“强者崇拜”的政治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日本在面对强者的时候,不论对其态度如何,始终是毕恭毕敬;在面对弱者的时候,不论对其如何讨好,也不会换来平等与友谊。日本人对外的所谓弱者何止是欺凌。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人,对中国一直视为学习的对象而崇敬有加。自效仿和学习西方之后,便将中国视为弱者,甚至不可救药者,然后对中国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野蛮侵略。,日本文化不是一个“认理”的文化,而是一个“认力”的文化。它崇拜强者,不习惯与人平等相处,习惯于与强者结盟。盛唐时,中国不仅文化上强大,在白江
28、口海战中几乎全歼日本舰队,日本由此崇拜中国,自觉地向中国学习。后来大英帝国威风一时,日本寻求与英国结盟,对抗俄国。德国强大,日本则与法西斯德国结盟,一同成为二战元凶。美国的毁灭性打击,粉碎了日本所谓“本土决战,一亿玉碎”的梦呓,日本转而与美国结盟。日本崇拜强者,但它与强者为伍的目的在于以变强为圭臬,借力强者,最终超越强者。这种崇强文化深深植根于日本历史根深蒂固的等级制观念,植根于日本“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价值观,以及迷信武力,崇尚武力,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实力至上的“武士道”精神。这种观念不仅渗透到日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支配着日本的对外关系。这与中国以德服人,维护正义,同情弱者的理念和
29、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日本文化特点:,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系统各异的东西方文化的并存和混合的产物。用我的话来说,不妨叫做“杂交文化”。其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比如政治体制,既学习了西方的议会政治,又保留了传统的天皇制度,属于新旧政治的混合体。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结合,西装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间加西式客厅。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再看其语言文字,既有中国借来的汉字,又有独创的平片假名,近年来又大量增加了罗马字,如此复杂的文字世界罕见。日本文化产生“多重性”的原因,主要是来自日本人对异国文化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本国文化也具有异常的保护心理。身居岛国,不受外侵,根据自己
30、的需要有目的地吸收外来文化,这也是日本人长期养成的性格特点。,2.均一性 日本文化不受地区和宗教的限制,具有均一性。日本各地的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小。风俗习惯、人的思维和行为等等大相径庭。南自冲绳北至北海道,日本人的衣食住行等文化氛围没有明显的差异。狭窄的国土,众多的人口,日本人长期以来养成了重视集体和国家的习惯,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3.日本化 日本人具有模仿和改造的天赋,具有把外国文化转化为日本独特文化的能力。早在平安时代,日本人就以中国的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假名,完善了日语的书写形式。 镰仓佛教也是日本人把佛教改良为日本佛教的例证。6世纪,即镰仓时代佛教传到日本,当时的佛教
31、大师法然和其弟子亲鸾根据日本人的信仰习惯改良了外来佛教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深化了日本的宗教活动。 到现代,日本文化成为了世界各国文化的结合体,借鉴外国的东西,经过精心改良,已是不和不中不洋的第三种产物,具有日本独特的风格。,4.现实性 日本人是最重视现实利益的,这点集中表现在宗教信仰方面。信仰宗教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心一定要虔诚,还有一个大忌,那就是不能同时信神又信佛,如果同时信奉神和佛,遇到灾难那就神和佛都不会帮你,说不定还会遭到报应,“一仆二主”一般来说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但是,日本人信奉宗教的原则却是兼而得之,很多人同时信神又信佛。 日本人过年时,有一个重要日程,那就是新年钟声响过之后都要去
32、神社参拜,日语叫做初诣(),新的一年来临,第一次参拜神社,这已经成为了日本人的固定习惯。新年钟声2、3个小时之前就已经排队静候了,可见日本人为了自身的现实利益向神佛讨个平安的心情是何等的迫切! 众所周知,日本人在科学研究方面,一贯轻视理论研究,而十分重视应用技术的开发,在规格改良和质量上下功夫。这也是考虑现实利益的集中表现。,2、日本政治制度和封建制度同欧洲更相似,这种封建制度更利于欧化。,日本政治制度和封建制度同欧洲更相似,日欧具有可比性。这种封建制度更利于欧化。,8世纪后半叶,土地私有和庄园制度得到发展,10世纪时封建武士开始崛起。12世纪末,武士出身的将领源赖朝建立了统治全国的军事政府镰
33、仓幕府,从此,日本进入幕府时期。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成为中央政权,天皇形同虚设。幕府政治又称武家政治,它以军事封建统治为特色,以首长武家栋梁与从者武士之间的主从关系为基础。从者对栋梁(主人)提供军事服务(奉公),主人对从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时保护其领地。江户幕府时期,幕府又把将军领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国土地分为许多藩,封大名为藩主(诸侯)。大名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军事、行政、司法和征收贡赋等权利,但他必须对幕府纳贡和负担军事义务。藩成为幕府统治全国的地方机关。,明治维新后的政治制度 :日本开始走上近代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轨道。1885年结束了明治初年以来的太政官制,创设了内阁制。内阁中央政权机关
34、的领导核心,是由内阁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组成的合议体,行政权不属于个人,而属于统一体的内阁。内阁总理大臣由天皇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免,内阁总理大臣须在国会议员中提名,半数以上的国务大臣也必须是国会议员,内阁对国会负连带责任。内阁必须得到众议院的信任,否则,内阁有权建议天皇解散众议院,或者内阁总辞职。内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多数阁员属该党议员,因此内阁和议会通常能保持一致。,3、海洋国家,现代化起飞从岛国开始,从小国开始。英在基督教文明的边缘,日是封建、贵族制度(封建不能专制,帝国才专制;先秦是封建社会,秦统一后封建消亡;有贵族才有议会,有议会才能走向民主。),4、统
35、治者身份性质不同,文人、武士统治的差别:中国是士大夫,是文官集团统治国家,管理社会,日本是武士。士大夫务虚,武士务实。,日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军人和商人结成同盟,看上去有些贴近欧洲传统。实际上军人力量居于主导,较少受商业规则约束,更像东方传统中一股坐大的地方军阀,疯狂而残忍。例如在明治宪法的酝酿制定过程中,日本先仰慕英国,后学习德国,最后从国情出发,规定军部直接听命于天皇,不受政府、议会管辖和监督。与中国清朝僵化的文人官僚体制不同,握有大权的日本军人体制很容易接受西方的军事技术。有了这个立足点,其他的新思想都是以此展开,为我所用,尝到甜头后,形成改革获益、再改革再获益的循环。追根溯源,军国主义
36、也是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础,因此很多日本民众对其念念不忘。,5、庄园经济,庄园经济:日本封建社会中期的土地制度。庄园指8世纪后半至16世纪末分布于日本全境的贵族、寺社(寺院和神社)等豪门贵族的私有领地。据文献所记,庄园数量约在4000座左右。作为庄园领主的贵族、寺社等都居住在京都、奈良等城市。,自 8世纪末起,奈良、京都的贵族和寺社大规模开田垦荒,在垦地上修建起房舍和仓库,形成庄园。初期庄园,即89世纪通过开垦形成的庄园称自垦地系统庄园,由庄园主委派庄官管理,生产者为奴婢、逃亡农民和周围贫困的班田农民,这些人后来都变为庄园依附农民,统称庄民。庄民提供实物地租,另外还要负担各种杂役,并无偿为
37、领主耕作直辖地。庄民不经领主许可,不能迁移和改业,地位实际上等于农奴。最初,庄园要向政府输租,受制于地方政府。9世纪末以后,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以后,地方豪族为使自己的土地不输不入化,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即领家),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种通过进献途径形成的庄园,称进献地系统庄园。基本生产者为小名主、作人和名子。前者是富裕农民和自耕农;后两者是佃农、贫农,受领主和大名主(土地出租者)的双重剥削。由于进献,庄园数量大增,至12世纪末已遍布全国各地,面积几占全国土地
38、之半。在不输不入特权下,庄园完全变成封建贵族、寺社的私人领地。而在庄园内部,通过层层进献,又形成了本家职领家职下司职(庄官)等层层瓜分贡租的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日本的封建化过程是在深受中国唐朝封建制度的影响下完成的。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国有制度脆弱,封建化之后的日本在并未与西欧建立任何联系的前提下,却形成了与西欧十分相似的封建社会模式。其中,庄园制的产生最能反映日本封建化过程的这一特征。具体表现为:一、剥削方式在落后的生产力的作用下由实物地租向劳役地租的回归;二、土地国有制在私有传统和庞大官僚队伍的鲸吞下向土地私有制转化。中国唐朝先进的封建因素与日本本土落后的前封建因素相互接触、融
39、合,最后产生了日本的封建庄园制。,商人由于没有对外贸易可做,被迫转向内地经营农村贸易,从而他们在被压迫的农民和进行压迫的贵族之间建立了一种地位,十分象是后者代理人的作用。甚至在更为强大的城市商人的封建政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农村商人就已得到了程度大得多的自主权。这些农村商人更了解,也更同情农民的不满。他们客观的阶级利益并不一定在于维持现存的封建秩序。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西方侵入和1867年到1868年明治王政复古之间的关键时期,“胆怯和依附于过去”的城市行会商人与“抱有进取心和新观点”的农村商人之间的真正决裂变得明显起来。实质上,城市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在明治王政复古很久以前就形成了一个权力集
40、团。“封建统治阶级和大商人的利益变得极其密切地交织在一起,以致伤害一个就必然会伤害另一个。”大部分资产阶级同将军政权(幕府)的部分一致,以及封建政权得以保持垄断政治与法律的权力,对于解释在倒幕运动中大体上没有资产阶级,特别是没有城市资产阶级参加的现象,是大有帮助的。,6、贵族制度,作为德川将军们控制制度的一部分,他们的阶级关系仪式化和形式化达到很高的程度。在阶级结构的顶端分别为天皇和将军,即君主和统治者。将军们维持这样一种虚构的说法,即他们之所以进行统治是因为天皇将权力授予了他们。事实上将军们利用了天皇的精神上的权威,而实际上天皇在大部分德川时代毫无实权。直接在将军们下面的是大领主,即大名,这
41、些人在1868年王政复古前夕有二百六十六名。,日本贵族的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同生产资料的关系,特别是同土地的关系。日本与欧洲不一样,封建力量不是以直接拥有土地为基础,而是基于大米的收入。大名坐镇某个城堡市镇来管理他的藩。他和他的武士就住在这个城堡市镇中,武士人数约占一般城堡市镇人口总数的一半。封建阶级与土地的这种关系的最重要结果,是经济制度的商业化。德川时代出现了一个真正的“商业革命”。因此日本的统治阶级,基本上比封建的欧洲或封建的中国的与它对等的统治阶级,处于微弱得多的地位。在中国,保持了极重要的阶级的政治力量和经济财富的平衡,而在日本,一般说来则破坏了这种平衡。武士的地位往往同真正的经济力
42、量极不相称。武士作为一个阶级来说,脱离了财富源泉,即脱离了土地。这就使他们变得极为脆弱。但是,部分由于这种情况的结果,贵族统治在某种程度上发展成为一种官僚政治。封建主义尽管实质上是分裂的,可是为了力求将无政府主义减少到最低程度,也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倾向。这样就出现了一种独特的中央集权和分散政权结合起来的现象,其特点在于,一方面是江户的德川幕府精心搞出来的官僚政治机构,而另一方面是个别大名统治下的许多地方官僚政治机构。后者是来源于每个封地的中央城堡市镇,它们是庞大的和复杂的,因为要对整个领地的行政和与江户的关系二者负责。这种贵族统治和官僚主义化既有助于在阶级结构内部提供某些微小的灵活性(由于必需找
43、到有能力的管理者所造成的),又创造了一项条件来进行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比较平稳的政治过渡。,另外,明治维新成功的重要制度保证是1871年废蕃置县,相当于秦始皇的废六国贵族设立郡县,实现了日本的真正统一。名义上的君主立宪不同于同为岛国的英国,而是效仿欧洲大陆强国,以军事集团为后盾,建立强力的中央集权政府,以保证各项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同样是被迫打开国门,中国是削弱中央集权,导致国家混乱分裂,日本是完成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相同的开始产生不同的后果,简单原因是日本船小好掉头,中国却过于庞大,要重新实现军事强权并非易事。,7、日本特色儒家文化(边缘),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中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
44、动力而逐步成长的。公元5世纪初的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大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揭开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史。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早期儒学,主要受到中国原始儒学和汉、唐经学的影响。进入镰仓时代(11921333年)后,中国的朱子学开始传入日本。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朱子学成为官学。随着中国阳明学和清代考证学的传入日本,又相继形成日本的阳明学派、古学派、考证学派等儒学流派,造成了日本儒学的全盛期。 但日本儒学不是中国儒学照相式的翻版,而是经日本文化改造的变形物、因而,从日本儒学所具的特色,我们便可窥见日本文化的某些特质。,1、中国儒学与同时代的西方哲学相比较,是不太热衷于抽象的本体论的
45、讨论的,而相对地注重人生哲学与人的修养的研究。日本儒学较之中国儒学则更为疏于抽象的世界观思考,这或许与日本文化的直观性格有关。2、日本文化的“直观”性格或“即物主义”特色,也表现于日本儒学的认识论中。较之中国儒学,日本儒学的认识论更为重视感觉经验,注重事实、现象、经验和实证。3、日本儒学的伦理观与中国儒学的伦理观相比较,更富于感情色彩 这一特色与日本文化较之理智更重视感情的性格或许有关。,4、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中指出:在中国儒学中,“仁”被定为凌驾一切之上的德,而在日本,“仁”被彻底地排斥于日本人的伦理体系之外;在中国儒学中,“忠”是有条件的,而在日本,对主君的“忠”则是无条件的,在近代日本
46、又努力使“忠”无条件地归属于天皇一人。5、中国儒学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质,而日本儒学则长期与佛教、神道等其他思想共存。这也是中、日懦学的不同之处。日本儒学的共存性,实际是曰本文化的多元共存性格的表现。日本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选择、接受、排斥、消化和变形,是有一定标准的。这一标准就是“实利性”或“有用性”。有用时即用之,无用时即弃之,根据需要而变形,以我(日本社会与文化)为主,为我所用。,日本儒学与其他思想的多元共存,以及与固有思想的融合,从思想这一侧面表明了日本文化多元共存的性格,反映了日本人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十分注意保存固有文化并将它们互相融合的传统。日本儒学的特色,既是日本文化特异性格的产物,又是
47、日本文化特异性格的表现。通过上述对于日本儒学的特色的考察,我们便可窥知日本文化重直观、轻抽象,重感情、轻理智,有用性决定文化选择取向,多元共存等特质(当然不是日本文化的全部特质)。,中国是文化中心(保守、有惰性),日本是文化边缘(激进、活跃,且容易接受外来文化)。 日本具有欧洲性质。,8、普遍接受维新思想,维新要有新思想,此时的日本已经有了充足准备。著名学者福泽谕吉(1835-1901)感到只在日本学习兰学视野过窄,于1862年利用译员身份随使团游历欧洲。他没有停留于表面的繁荣和技术的先进,而是深入考察欧洲的商业、军事、政治、法律、教育、科研、外交等诸多方面,回国后痛定思痛,著书立说,倡导西学
48、,后来还提出“脱亚入欧”论。福泽谕吉的学说在日本影响巨大,他的著作维新人士几乎人手一册。考察西方、研究西学在日本蔚然成风。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官员努力实践推进,日本国力与日俱增,朝鲜、中国、俄国相继成为验证明治维新成果的试验场。福泽谕吉是全面审视工业文明的亚洲第一人,同时也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理论家和设计师,因为思想上“脱亚入欧”,行动上必然是“侵亚排欧”。,福泽谕吉,日本最大面值一万元纸币上的福泽谕吉像,1867年,福泽谕吉提出“文明开化”,1868年明治维新,“文明开化、植产兴业、富国强兵”。具体表现为:A、“王政复古”(政治改革)。推翻德川幕府。江户、京都两个中心,二元政治体制。天皇统而不治。打着天皇的旗号推翻幕府。B、“废藩制县”,取消藩和武士制度,对其实行赎买政策。,海洋国家、庄园经济、贵族制度、文化边缘等。使明治维新是全盘西化。而中国洋务运动只是技术变革(引进技术),所以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