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zxls.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445463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zxls.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孔子zxls.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孔子zxls.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孔子zxls.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孔子zxls.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引 言 課程發展議會 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了中國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2007), 課程選修部分的六個單元為歷史專題,以增加學生對中國文化不同層面的認識。 為支援教師對高中中國歷史 選修單元三: 時代與知識分子 的教學,教育局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與 中文大學歷史系 合作,編訂了 本 支援教材。 本 教材套 分為 五 大部分: 孔子 、司馬遷、王安石、何啟 及 梁啟超 , 涵蓋 這五位知識分子的行誼及貢獻,讓學生學習他們獻身國家的高尚情操 。 本 教材套 版權 由 教育局及中文大學歷史系共同擁有,任 何 人士不得翻印

2、 以 作商業用途。若對 教材 提出意見和建議,請致函: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 213號胡忠大廈 13樓 1319室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 或 傳真: 2573 5299 / 2575 4318 電郵: ccdopsheedb.gov.hk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1 知識分子( intellectual)一詞最早見於 1898 年 1 月 23 日登在法國 L Aurore 上的一篇文章,在古代中國則稱為士,現在常用知識分子的叫法則是日譯。 士在古代中國是和道分不開的,如孔子便有士志於道的說法。孔子以前道的觀念大體上是指

3、天道,即以它的變化來說明人事的吉凶禍福;但戰國後 道的觀念已發生變化。由於 士不再是最低級的貴族,失去了職位的保障 , 成為 了 四民之首, 但 同時 思想也自由了,不再受到限制。這種超越精神的出現,讓士 能夠對於現實世界進行比較全面的反思和批判,而且也能夠自由地探求理想的世界 道(新的觀念) ,所以在中國史上,知識分子以自己所看見的道 的 全貌來追尋理想的國度,同時也扮演社會批判者( Social critics)的角色。 孔子以後,政治和思想分家了,學者的聰明才智不再受到限制,因此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稟性( endowed nature)去發揮獨特的見解。 在 漢代以來已成為中國思想主流的儒

4、家和道家 ,認為 世間和超世間是不即不離的關係 。儒家是主流的主流,對世間最為肯定, 強調世間的一切價值來自超世間。如果以道代表儒家的超世間,以日常人生 代表儒家的世間,那麼便可看到 這兩個世界既不是完全合一的,又不是截然分離的。道家 雖 比較偏重於超世間,然而仍然不捨離世間。 中國知識分子自始便以超世間的精神來過問 世間的事, 換句話說,他們要用道來改變世界。所謂救世 或經世 , 也有正面和反面兩種方式。正面的方式是出仕;但出仕則必須以道是否能實踐為依據,所以孔子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 泰伯) 。 宋代儒學復興,范仲淹、王安石、程頤等人都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意識。王安石 在 得君行道 下

5、 ,接受宰相的職位 ,一展抱負以實踐救世的宏願 。 至於 反面改變世界的方式則是對無道的社會加以批 評 , 特別是道家的知識分子,他們往往是激烈 、 徹底的文化、社會批判者。他們的批判在後世影響很大,形成了一個反傳統的傳統。 而 儒家則強調 道,甚至提倡道統,就是要以超世間的道和代表君主政權的勢相抗衡,這是十分有重大的意義。 歷史上也有士人 擔任御史和諫官這些所謂言官,即在制度化而成為政治秩序的一部分裏,發揮內在的批評和反對, 這在政權內是合法化的。 然而,知識分子最大的弱點是抵受不住世間權勢的誘惑,他們往往需要持此超世間的道才能面對世間的勢。為了保持理的尊嚴,中國知識分子是不能不講心性修養的

6、,否則容易為勢所奪。因此,內向的超越給士帶來另一個顯著特徵,即重視個人的精神修養。因此讀書、學術研究、修身或修己 ,都是儒、墨、道等各家所共同強調的一個概念,也成為他們離開政治以後 安身立命的 所在。 導論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2 本單元 選擇 討論孔子、司馬遷、王安石、何啟和梁啟超的生平事蹟,重點在這幾位知識 分 子如何在不同是時代如何發揮本身學識專長,對社會或國家作出貢獻 ;同時也認識他們的讀書求學,以全面反映在他們身上中國知識分子的特點。 孔 子 (前 551-前 479) 生於禮樂崩壞的 春秋時期,終 其 一生,以復興周禮為己任,以撥亂反正為目標,

7、並不辭勞苦,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在急功近利的春秋時代,孔子的理想終於未能實現。但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孔子展現了知識分子 應有的人格。孔子失意於政治,卻以誨人不倦的態度,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在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並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 ( 前 135-前 90) 則是漢武帝一朝的史官 。 漢武帝是空前變動的時代,外攘夷狄,內修法度,而且獨尊儒術,開創中國史上的一個盛世。上述政治事件,與司馬遷寫史記有關係。 在 史記的 撰述上 ,司馬遷先對先秦以來學術成果進行一次整理,在這個基礎上,然後集傳說異聞,排比史料,訪問故老,觀察風俗,以期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從歷史中探求盛衰的道理。

8、王安石 ( 1021-1086) 是北宋 神宗 一朝 的宰相 , 為面臨 內憂外患的 國家進行了一系列 廣泛而深入的改革,史稱熙豐變法或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的變法理念與孔子所說政在節財(史記 孔子世家)傳統儒家理財觀念有出入,而且在推行上操之過急,未能體率地方上困難,因而遭到以司馬光為首舊派反對, 結果引發了黨爭。 雖然如此 ,王安石變法各項措施,在熙寧九年他第二次罷相之後,至元豐八年,宋神宗逝世為止,基本上都在施行。反新法者絕非一味反對,仍然覺得部分新法措施值得保留。 何啟 ( 1859-1914) ,是近代香港 少學貫中西的華人 精 英 , 同時對社會的貢獻極大 。他是香港首批華人立法局議員

9、、太平紳士,又曾創辦香港首間提供西醫治療的醫院、西醫學院以及香港大學等。另一方面,自 19 世紀 80 年 代 起, 何啟 與摰友 胡禮垣( 1847-1916)共同發表 了一連串關於改革中國政治的 新政 言論, 所著新政真詮一書( 1902 年出版)是他們兩人多年來政論的結集。書中提出 中國改革 的迫切性、改革的理論以及實行改革的方案(如提出民權思想、君主立憲制等) , 對晚清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甚大,在近代中國的改革思想史及啟蒙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與何啟一樣 , 梁啟超 ( 1873-1929) 生長於 急 求變法 圖強的晚清至民初。 1898 年, 梁參加 了 百日維新 , 向 光緒

10、帝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同年 9 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份子中影響很大。 這些知識分子容或未能全面反映二千多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各種型態,但他們的讀書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3 為學、出仕為官,總能顯示不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特點。 附帶一論的是,歷史學家余英時曾指出,分子是用來劃分階級的,將 人稱為分子就是剝奪了人的尊嚴,因此他將 intellectual 的日譯知識分子改為知識人,還人應有

11、尊嚴,這是應該注意的。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 六) 選修部分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孔子 1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2 孔子 學習重心: 孔子 建議分析內容: 孔子的生平、政治理想以及與時代的關係 。 孔子的教育理想與實踐 。 探討問題建議: 孔子如何實踐他的從政抱負及理想 ? 孔子如何實踐 他的教育理想 ?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 六) 選修部分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孔子 3 孔子的出身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家道中衰,遷至魯國。父親叔梁紇,是魯國的低級武官;母親姓顏,叫徵在。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有人認為孔子父母年紀相差太大,他們的

12、結合不合禮 儀;也有人認為孔子是個私生子。 孔子三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十七歲喪母,適逢季氏宴請士人,孔子穿著喪服去赴宴。季氏 註 的家臣陽虎把他攔住,教訓他: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意思是:季氏宴請的是士人,不是閣下。孔子只好退下。 註 : 季氏:季孫氏,魯國大夫。與孟孫(仲孫)、叔孫合稱三桓,實際掌握魯國的政權。 資料來源:司馬遷:史記 ( 北京:中華書局, 1959 年) ,頁 1905-1907; 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頁 5。 孔子的出身及經歷如何塑造他的政治理想? 探討問題建議 ( 1) : 孔子如何實踐他的從政抱負及理想? 中國歷史科

13、(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4 孔子 孔子年青時的經歷 孔子自稱: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 ( 論語為政) 孟子提到, 孔子年青時, 還做過管理倉庫和管理牛羊的小官 。事見孟子萬章下: 孔子嘗為委吏 註 一 矣,曰: 會計當而已矣。 嘗為乘田 註 二 矣,曰: 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史記孔子世家 也 記載: 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 料量平 註 三 ;嘗為司職史而畜蕃息 註 四 。 註 一 :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吏 。 註二: 乘田:管理牲畜的小吏 。 註三: 料量平:指計算倉庫物品數量十分準確 。 註四: 畜蕃息:指養生畜。 資料來源:楊伯峻:論語譯注 ( 北京:中華書局

14、, 1980 年) ,頁 12; 楊伯 峻:孟子譯注 ( 香港:中華書局, 1994 年) ,頁 243; 司馬遷:史記 ( 北京:中華書局, 1959 年) ,頁 1909。 孔子怎樣看待自己的多能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論語子罕) 有人認為孔子多才多藝, 應該是個聖人。 孔子解釋:自己年少時貧賤,所以才學會不少鄙賤的技藝。孔子還認為:真正的君子是不會有這麼多的技能。 資料來源:楊伯峻:論語譯注 ( 北京:中華 書局, 1980年) ,頁 88。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 六) 選

15、修部分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孔子 5 魯國文化的特點及其對孔子的影響 孔子為春秋時期魯國人。 梁啟超指出: 魯為周公封國,具天子禮樂。伯禽初之國,變其俗,革其禮,所以文武周公 註 時代的文化,傳在魯國的最多。後來諸姬之國,都認他為宗國 。 馮友蘭也說: 周之典章制度雖不必盡為文王周公所制作,如經學古文家所說;然文王周公,為創造周代文化之主要人物,似可認為事實。魯為周公後,宗周文物,在魯者較他國為獨多 可知在文物方面,魯本為宗周之縮影。及乎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平王東遷,文物必多喪失,於是宗周文物,或必在魯乃可 盡見也。 左傳 記載,魯昭公二年,晉國韓宣子到訪魯國,曾經讚嘆:周禮盡在魯矣。 註:

16、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封地為魯國,周公留京輔政,派長子伯禽代其就國。 資料來源:梁啟超:孔子 (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36 年) ,頁 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 北京:中華書局, 1961 年) ,頁 78-79; 洪亮吉:春秋左傳詁 ( 北京:中華書局, 1987 年) ,頁 646。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6 孔子 孔子眼中的周文化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 ,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論語為政) 孔子說: 周監於二代 註 ,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論語八佾) 孔子晚年感嘆: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論語述而) 註:二代 即 夏、商二代。孔子認為 周朝的禮儀制度以夏、商兩代為根據,豐富多彩 ;而 從繼周、從周、夢見等字眼 可 看出孔子對這種文化的認同和繼承 。 資料來源:楊伯峻:論語譯注 ( 北京:中華書局, 1980年) ,頁 21-22、 28、 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