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题报告 宁波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红色旅游起源于 20 世纪 60、 70 年代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但当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80 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解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内旅游迅速崛起。革命圣地、纪念地凭借多年来一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条件,开始发展旅游业。 90 年代中后期,抗战胜利 50 周年、建国 50周年、建党 80 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为红色旅游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加 强宣传报道,举办内容丰富的纪念活动,红色旅游创造了一个历史性
2、的接待高峰。 发展红色旅游, 不仅能 打造中国特色旅游品牌、繁荣旅游经济, 更能对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且还是展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和时代风貌的重要途径。 这 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 然而,现如今的红色旅游并不如刚刚开始那样的生机勃勃,红色旅游越来越趋于冷门。许多旅游者更多的喜欢去主题公园、购物或者去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地。由此,以宁波为例,对红色 旅游现如今 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想出相对应的对策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红色旅游的研究现状 国外旅游规
3、划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日渐成熟,形成了许多规划思想和方法。它们之间并不矛盾,仅是研究的角度不同而已,它们是互补不斥的。主要通过综合法、系统规划法、社区法、门槛分析法、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研究。 (二 )国内红色旅游的研究现状 我国红色旅游研究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模式与机制。 王国梁,帅建平( 2007)认为当前红色旅游开发已成热潮,目前还存在一些地方景点趋同,缺少特色,很难吸引 人;区域协调与合作不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不高等问题。应发挥政府在红色旅游开发中的主导作用,整体规划,区域协调;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红色景区的“硬件”、“软件”综合开发;应加快红色旅游由事业接待型向
4、文化产业型转变;加大宣传力度,精心打造具有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 1 刘辛田,盛正发( 2009)认为红色旅游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在崛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与革命传统教育密不可分 ,其发展特征有别于其他专项旅游。他们是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一发展特征的:红色旅游受国家特殊的政策扶持,红色旅游的市场吸引力有 限,红色旅游以观光产品为主体,红色旅游的客源消长有明显的规律性。由于红色旅游有别于其他旅游形式 ,其发展存在诸多不足 ,在政策扶持消退后其市场竞争力有限 ,因此他们认为对红色旅游的发展应进行深入的再思考 ,寻求新的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 王苗( 2009)认为当前旅游学者以及其他相关
5、人士更多关注的是红色景区的深度开发和主题营造方面问题,而对其他领域较少涉及。红色旅游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关联性极强的整体,其开发中存在着“木桶效应”,即: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协调都会影响到旅游者的最终体验以及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王苗 以旅行社存在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发现红色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红色旅游人才缺乏,红色旅游的开发力度不够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2009 年,阎友兵,陈非文,方世敏,刘建平( 2009)对 6 个城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态势良好 ,其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均得到较为成功地体现 ,较好地达到
6、了中央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但红色旅游景区还普遍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讲解内容单调枯燥、游览项目单一、设施设备不全、旅游商品开发落后等问题 ,急需从体制机制、讲解 内容与技巧、陈展观念与手段、游览项目设置、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 ,以保证和推动红色旅游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徐仁立( 2009)借鉴国外红色旅游开展发展他们非常重视红色旅游产品开发;重视品牌性;“红”、“绿”结合;重视所谓“黑色旅游”资源开发;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纪念物中蕴藏的旅游教育资源;重视展览或游览方式;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 王东峰( 2006)从景区和红色旅游产品两方面阐述了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7、,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发展红色旅游,必须站在旅游产业的角度,牢固树立市场观念;要根据红色 旅游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尽快把资源转化为富有吸引力的具体项目和线路;必须增强红色旅游的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增加政府前期导向性投入;必须改革现有体制,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就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打造精品线路。 罗文斌( 2006)认为要开发红色旅游必须要遵守五大原则:开放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节约性原则和市场性原则。并且要着眼于资源、系统、市场、形象和产品这五大着眼点。并且他认为传统的观光讲解模式是红色旅游体现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要继续完善观光游览产品的内容,提高其易接2 受性;
8、要建 立一种能适应体验经济时代的红色体验产品模式,通过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和技术,让游客自主地融人到革命历史文化中击,实现红色旅游的自主体验。 贺艳秋,渠长根( 2006)认为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与建设和谐社会在战略思想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首先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作为一项政治工程 ,对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是从政治文明建设方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次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作为一项经济工程 ,在宏观上对加深加快经济变革 ,增加社会 经济能量 ,开辟新市场 ,活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是从创新经济产业、创新经济效益、丰富社会物质文明、增厚社会主义经济基
9、础方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渠道和环节。并且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总之,综合以上研究资料,对于我国红色旅游的感念,红色旅游的开发,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了。但是,在宁波的红色旅游并不成熟,红色旅游发展中的各方面的研究还是有欠缺的。因此,结合宁波红色旅游的发展,对其进行研究,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发展宁波的红色旅游有着深远的意义。 3.参考 文献 1 王国梁,帅建平 . 试析当前红色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J.党史文苑, 2007( 02) 2 刘辛田,盛正发 . 红色旅游发展的再思考 J.长春大学学报, 2009( 03) 3 王苗 . 浅述中国红色旅
10、游发展问题 J.法制与社会, 2009( 17) 4 阎友兵,陈非文,方世敏,刘建平 . 2009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J.湘潭大学学报 , 2009( 06) 5 徐仁立 . 国外红色旅游发展概况及其启示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2009( 09) 6 王东峰 . 我国红色旅游发展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商场现代化, 2006( 11) 7 罗文斌 . 红色旅游开发原则及着眼点 J.中国旅游报, 2006 8 贺艳秋,渠长根 . 开发浙江红色旅游资源切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J.宁波大学学报,2006( 01) 9 王慧娟 .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探讨 J.法制与社会, 2009(
11、16) 10 张谨 .对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的思考 J.中国旅游报, 2007 11 姚作舟,沈磊 .黔东南红色旅游发展的 SWOT 分析及对策研究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 03) 12 夏莉,林传红 . 红色旅游发展的潜力、动力、活力何在 J.现代商业, 2008( 02) 13 邓军华 . 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思路 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02) 3 14 谭曙辉、陈宁英、张河清 . 红色旅游研究现状与展望 J. 城市发展研究 , 2008( 03 ) 15 石培华 . 发展“红色旅游”的国际比较 N.华东旅游报 , 2007 16冉燕 .红色旅游的理论及
12、实践研究 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5,(02) 17 雷召海 . 红色旅游理论梳理与实践 建议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05) 18 彭敏 . 贵州省遵义县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D.首都师范大学, 2007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 红色旅游基础理论概述 1.1 红色旅游的涵义 1.2 红色旅游的特点 1.3 红色旅游资源概述 2 宁波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宁波红色旅游资源现状 2.1.1 宁波红色旅游资源特征 2.1.2 宁波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2.2 宁波红色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2.1 宁波红色旅游市场
13、分析 2.2.2 宁波红色旅游市场 的基本特征 2.3 宁波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3 宁波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实施方案 一、 收集查阅与研究主体相关联的资料,并仔细阅读,充分了解研究的目的意义等方面。 二、 采用评价研究方法对 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 进行 分析 三、 对研究内容的相关性问题进行调研 进度计划 第 6 学期第 19-20 周至第 7 学期第 1-5 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第 7 学期第 6-12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 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 7 学期第 13-14 周:撰写论文详细提纲,交给导师批阅,反复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4 理性。 第 7 学期第 15-20 周:开始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 7 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 8 学期第 1-2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完善毕业论文。 第 8 学期第 3-6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毕业论文实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展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 第 8 学期第 7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 第 8 学期第 9-11 周 :参加毕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