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力似乎“促使”加速度的产生; 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而惯性是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质量似乎“阻碍”加速度的产生。,知识回顾,a可能与F、m有关系。,(1)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a”与“F”、“m” 二个物理量均有关系,应该从何处入手呢?,所以本次的探究思路自然而然地确定为两个方面:一是探究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受力的关系;二是探究受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综合得出三者的关系。,控制变量法,在初中阶段我们研究“欧姆定律”、“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时都接触到一种
2、方法,a、F、m三者的关系!?,数据处理得:,a F,实验结论:,当m一定时,a和F成正比,即,1、质量m一定,加速度a与力F的关系,回忆课本所探究的内容,2、力F一定,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数据处理得:,m,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当适当选取单位使k=1, 则: F合 =ma 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规定为1N.,牛顿第二定律,数学式:,aF合,说明:,1.因果关系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知识形成,当取k =1,此时关系式可简化为:,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F =ma,此即
3、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a=F/m,. 由F合=ma计算出的a是相对地面而言的。. 利用F合=ma时必须统一单位(国际单位制),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其实物体往往不止受到一个力的作用,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牛顿第二定律公式 F = ma 中的 F 表示合力,这样我们可以把牛顿第二定律内容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即 F合 = ma,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说明:,1.同体性:( a与F合 , m都属于同一物体,即研究对象统一性),矢量性:a、F合都是矢量,注意:a的方向与F合方向一定相同,v的方向与F合方向不一定
4、相同,若v、F合的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若v、F合的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前面第一章我们已学过:a、v同向,加速; a、v反向,减速a的方向与F合方向一定相同所以,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2.矢量性:(a与F合方向相同),思考:,1、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F = ma 中,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m 是标量,F 和 a 是矢量。,2、在这两个矢量中它们的关系是怎么样?,“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即物体受力方向决定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故力 F 的方向和加速度 a 的方向是一致的。,3、一辆小汽车的质量 m1=8.0102kg ,所载乘客的质量是 m2=2.0102kg ,用同样大小的牵引
5、力,如果不载人时小汽车产生的加速度是a1=1.5 m/s2,载人时产生的加速度a2是多少(忽略阻力),解:由牛顿第二定律: F = ma 可知牵引力的大小 F = m1 a1 = 8.0102 1.5 =1.2 103N,由于载人和不载人时牵引力是同样大的,故:,3瞬时性:a与F合是瞬时对应关系,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a、F合,4. 独立性:每个外力对应于一个加速度,合外力对应于合加速度,合力的加速度即是这些加速度的矢量和,指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个力都将独立地产生各自的加速度,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的作用无关,我们常称之为力的独立作用原理,注意事项:,1.矢量性:(a与F合方向相同),2.瞬时
6、性:(a与F合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3.同体性:( a与F合 , m都属于同一物体,既研究对象统一性),4.独立性:(X方向的合外力产生X轴方向的加速度,Y方向的合外产生Y轴方向的加速度,Fx=max Fy=may a2=a2x+a2y,此前我们所讲述的是物体只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牛顿第二定律公式 F = ma 中的 F 表示合力,这样我们可以把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表述为:,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0角的两个力 F1 = 10 N 和 F2 = 10 N 的共同作用,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解法1:先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 F1、 F2、F合
7、构成 了一个等边三角形,故 F合 =10 N a = F合 /m =10/2 = 5 m/s2,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即 F合 = ma,练习:,解法2:先分别求出 F1、 F2 产生的加速度a1、 a2 再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求 a1、 a2 的合加速度a合,a1 = F1/m =10/2 = 5 m/s2 a2 = F2/m =10/2 = 5 m/s2由于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至,故a1、 a2也成1200角a1、 a2、a合 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故 a合 =5 m/s2,例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8、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2N和6N,当两个力的方向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可能为:A1ms2 B2ms2 C3ms2 D4ms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题目所给的两个力大小分别为2N和6N,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时合力最大,最大值为268(N),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合力最小,最小值为624(N),当两个力的方向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时,合力的大小大于2N而小于8N,所以两个力的方向发生变化时,合力的大小 2N F 8 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F合/m,当两个力取不同的方向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所以,答案应选择B、C、D,牛顿第二定律,
9、.在牛顿第二定律F=kma中,有关比例系数k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在任何情况下k都等于; .k的数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 .k的数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 .在国际单位制中,k=1,.从F=ma得到m=F/a,可见物体的质量: .跟合外力成正比; .跟加速度成反比; .跟合外力及加速度无关; .跟合外力及加速度比值有关,牛顿第二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物体的速度必为零.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速度也越大.物体的速度方向一定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一致.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一定与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方向相同,牛顿第二定律,答:没有矛
10、盾,由公式F合=ma看,F合为合外力,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这个力应是合外力。现用力提一很重的物体时,物体仍静止,说明合外力为零。由受力分析可知F+N-mg=0。,(补充)一辆卡车空载时质量为3.5103 kg,最大载货量为2.5103 kg,用同样大小的力,空载时能使卡车产生的加速度1.5m/s2 ,满载时卡车的加速度是多少?,0.875m/s2,M,m,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又,满载时卡车的加速度,F合一定,a一定,匀变速运动,例:自由落体,圆周运动,F合变化,a变化,非匀变速运动,F合=0,a=0,静止或匀速运动,平衡状态,(2)力和运动的关系,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下
11、面说法正确与否:A、同一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B、同一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速度也越大。C、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加速直线 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物体的速度也逐渐减小。 D、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B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速度越大。C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D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的合外力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而加速度大小和速度大小无关。所以,B说法错误。,1.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受水平F时产
12、生加速度为a1 ,当水平力为2F时,加速度a2,关于a1 与a2 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关键要考虑摩擦力f。,2.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若将其中一个力逐渐减小到0,再逐渐恢复到原值,物体加速度和速度怎样变化?,答案: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速度一直增大.,小试牛刀:,A. a2 2a1 B. a2 2a1C. a2 2a1 D. a1 a2,C,由a1 =(Ff)/m, a2 =(2Ff)/m 2(F f) =2 a1,课后思考:一小球从竖直在地面上轻弹簧正上某处自由落下,试分析小球从刚接触弹簧到被压缩最短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加速度怎样变化?,1 、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
13、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 v = 144 km/h 。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后车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 = 0.50s 。刹车时汽车受到的阻力的大小F 为汽车重力的0.40倍。该高速公路上汽车间的距离 s 至少应为多少(g = 10 m/s2),分析:汽车间的距离 s = s1 s2 汽车在 s1 做匀速直线运动 s1 = v t 在s2 汽车做初速度 v0 = 144 km/h v t = 0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解: s1 = v t = 400.5 =20 m,S2 = 400 m,S = S1+ S2 = 420 m,小结:,1.加速度a与F的关系:物体质量一定时,加速度a与合外力F合成正比.,2.加速度a与m的关系:物体受合外力一定时,加速度a与m成反比,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与合外力F合成正比.与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2.公式: F合=ma,3.注意点:矢量性,瞬时性,同时性和独力性.,同学们,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