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文****钱 文档编号:54627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基于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基于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基于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基于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题目: 基于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姓名 /学号 /08350339 专业班级 会计学 2008-2 指导教师 / 完成日期 2012 年 6 月 5 日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2012 年 6 月 兰州 I 基于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股东与管理层存在利益冲突,股权激励则是促使股东与管理层利益 趋于一致的有效激励机制。但在股权激励的实施过程中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的盈余管理将会大大降低股权激励的激励效果。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在总结盈余管理与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利

2、用常见股权激励形式实施盈余管理的空间及相应经济后果,提出规避盈余管理完善股权激励方案的思路,并且结合案例分析了青岛海尔基于股权激励方案实施盈余管理的空间,最后从制度层面提出规避上市公司基于股权激励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股权激励 盈 余管理 II Stud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of Stock Option Incentive in Listed Companies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incipal-agent, interest conflicts exist between the shar

3、eholders and management, and equity excitation is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thod to coordinate the interests of the shareholders and the management. But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equity incentive, managers use earnings management to maximize their own interests, which greatly reduce the ef

4、fects of equity incentive. On the basis of the summary about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equity incentiv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spa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economic consequences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quity incentive of the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and

5、proposed an idea of avoiding earnings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equity incentive plan. And on the basis of case analysis Qingdao Haiers earnings management space which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equity incentive. Finally,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systematical perspective to

6、 avoid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which was based on equity incentive. KEYWORDS Listed companies, Equity incentives, Earnings management I 目 录 1 绪 论 . 1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 1.1.1 选题的背景 . 1 1.1.2 研究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4 1.3 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 6 2 盈余管理及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 7

7、2.1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 7 2.1.1 盈余管理概述 . 7 2.1.2 盈余管理产生的客观条件分析 . 8 2.1.3 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分析 . 9 2.2 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段 . 10 2.3 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 11 2.3.1 股权激励概述 . 11 2.3.2 股权激励的 具体形式 . 11 3 基于股权激励的盈余管理相关问题分析 . 12 3.1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 . 12 3.2 利用常见股权激励形 式实施盈余管理的空间 . 14 3.3 基于股权激励实施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 15 3.4 规避盈余管理改进股权激励方案的思路 . 16 3.5 基于股

8、权激励的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以青岛海尔为例 . 17 3.5.1 青岛海尔简介 . 17 3.5.2 青岛海尔实施股权激励的情况 . 18 3.5.3 青岛海尔基于股权激励方案实施盈余管理的空间分析 . 19 II 3.5.4 对青岛海尔股权激励方案的评价 . 20 4 规避上市公司基于股权激励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建议 . 21 4.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21 4.2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 21 4.3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 22 4.4 加强外部审计监督 . 22 4.5 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法规 . 22 4.6 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 . 23

9、4.7 完善管理层激励制度 . 23 结 论 . 24 参考文献 . 25 致 谢 . 27 附件 1 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 29 附件 2 外文原文 . 37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1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特征带来了信息不对称的可能,并且按照经济人假设,公司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目标并 不完全一致。因此为了实现利己目标,管理层可能会在自己的权限内利用会计准则与监管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股权激励作为现代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

10、,有效地解决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及欧洲等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股权激励在对企业经理、董事、雇员、关键的技术人员激励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对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公司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1。随着 2006年底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境内 )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股权激励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范围逐步扩大,截至 2011年 3月底,沪深两市共有 334家公司推出或计划推出股权激励方案。但是股权激励对公司的业绩指标有具体的要求。作为理性人的公司管理层,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很可能进

11、行盈余管理。例如中石油旗下昆仑能源的股权激励模式就引发外界不小的争议。尽管身处垄断行业,但这家香港上市的公司截至 2011年上半年,授出及尚未行使的期权股份数为 1.576亿股,占公司发行股本的 3.18%。而一批 2007年 1月 8日授出的 8000万份管理层激励期权,于 2012年 1月 7日到期,该批期权的行使价为 4.186港元。一直宣称未来将获得母公司注资、成为其整合天然气相关中下游资产平台的昆仑能源,一旦快到行权期 “ 果真 ” 注资,公司业绩和股权激励兑现将实现 “ 完美匹配 ” 。因此,实施股权激励的管理层存在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2。基于此,研究有效抑制盈余管理的行为以提高股

12、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1.2 研究意义 随着股权激励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范围的逐步扩大,股东与管理层的代理问题有望得以解决,但伴随着 股权激励的巨大利益也可能会促使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这将妨碍股权激励更好的实施。研究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问题,对股权激励更好地实施,以及对加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2 快现代公司制度建设和强化会计监督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盈余管理行为使管理层提供不实的会计信息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这势必会对市场造成不良的影响,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抑制不良盈余管理的发生。本文将通过对股权激励下如何规避盈余管

13、理的方法研究,促进公司加强内部控制,更有效的实施股权激励,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其次,盈余管理行为就是会计准则 、制度利用者与制定者的一场博弈,通过研究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有利于证监管理部门更好的监管及投资人做出准确的决策,以及制定出更加合理完善的会计准则、制度等。 最后,盈余管理行为下产生不真的会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错误的投资,导致社会资源不能合理配置。通过对股权激励下盈余管理手段与动机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 William Scott(19

14、97)认为 , 盈余管理是 在公认会计 准 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Katherine S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经理、部门负责人,为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在对外进行披露时,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 Healy( 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基于奖金计划假设下的会计行为 , 由于信息不对称 , 在订有奖金计划的公司中 , 其经营者会使当期盈利最大化 3。总之,盈余管理是公司经营者在依据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合法的“利润操纵”,虽然盈余管理不违法,但它会 使不参与公司治理的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

15、同样也会使公司的会计报告与实际不符,进而影响其他参照会计报告的人、公司或组织做出恰当的决策。 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 瓦茨和齐默尔曼 ( 1986) 为盈余管理动机提出了三个假设 : 奖金计划假设 、 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 。 奖金计划假设认为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企业签 订 了奖金计划的管理者更倾向于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将未来的盈余调节到当期 , 而绝大多数的奖金计划是与某种形式的会计盈余变量挂钩的 。 在债务契约中 , 债权人通常会规定一些保护性条款 , 以保证债务人的偿债能力 。 政治成本假设认为 , 如 果其他条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3 件不变 , 企业面临

16、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将当期的盈余调节到将来 3。盈余管理的动机其实可以由经济学上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来解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4。 关于管理盈余管理的目的及后果,保罗 M希利 ( Paul M Healy)和杰姆斯 M瓦伦 ( James M Whalen) 1999年在会计瞭望中共同提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目的在于误导那 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3。 Gillian Stuart

17、(2001)和 Falter 和 Jensen(2002)认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是造成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盈余操作实际上损害了公司的长远利益 5。 关于盈余管理手段极其规避的研究,通过文献梳理 ,国外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应计利润管理,会计政策变更,采用特定会计政策的时机和构建特定交易等。应计利润管理一方面与权责发生制会计不相违背,另一方面还具有不容易被外部信息使用者觉察的优点。因此,这种方法通常被视为一种简便而且形式正当的盈余管理手段,对于可能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项目,研究重点主要在非预期应计项目上。比弗 ( Beaveretal, 1989) 莫叶( Moyer, 1990

18、)、瓦伦 ( wahlen, 1994) 等人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研究,发现银行主要是通过操纵证券收益或损失实现的时间来进行盈余管理。企业使用不同的会计方法(如直线折旧法或加速折旧法)会对会计盈余的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会计政策变更不如应计项目管理那样隐蔽。因为会计政策的调整必须在附注中予以披露,与操纵应 计项目比较,其更容易被人察觉。 FASB 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会计准则允许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但这却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 3。 针对基于股权激励盈余管理的研究。股权激励大约产生于 20世纪 50年代的美国,大量研究表明,在股权激励的实施中,经理人采取了“操纵应计利润”的

19、方式分别在授权日前、行权日前和(或)标的股票出售日前操纵了股票价格。如 Baker、 Collins 与 Reitenga( 2003) 的研究证实了在股票期权授予日前,经理人高比例期权报酬与使收益下降的“操纵性应计利润”选择有关; Safdar( 2003) 获得的经验证据是,行权日前经理人通过操纵应计利润进行了向上的盈余管理,目的是抬高股价; Bergstresser 和 Phillippon( 2006) 发现, CEO 报酬中股票期权的比例与“操纵性应计利润”是正相关关系 6; Gao 与 Shrieves( 2002)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4 研究发现,应计利润与

20、股票期权、奖金数量以及股票期权激励的强度正相关 6; Balsam、Chen 和 Sankaraguruswamy( 2003) 发现,经理人在授予日前通过“操纵应计利润”方式进行了使利润下降的盈余管理; Coles、 Hertzel( 2006) 和 Kalpathy ( 2006) 对 159 次股票期权重新发行和 80 次股票期权的重新定价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经理人有很明显的动机在股票期权新的授予日前利用“操纵应计利润”的方式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 7。 Kwon 和 Yin( 2006) 发现,高技术企业的薪酬(包括股票期权)与“操纵性应计利润”之间的相关程度要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 8。从这

21、些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得出股权激励下经理人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关于盈余管理的界定,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盈余管理是在法律 和会计准则允许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学者们各自看待盈余管理的立场有所不同,有些学者站在公司的立场,有些站在投资人的立场。吴文鹏 ( 2010) 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中性行为,这些活动都是在法律和准则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利润的提前确认,盈余管理应该与利润操纵区别开来。经济收益观下,出现了报告收益与真实收益有偏离则称之存在盈余管理 9。周鸿顺,杨孝安,季建国 ( 2011) 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不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

22、前提下,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特定目的,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 、关联交易、地方政府扶持、应付利润或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控制或调整会计收益,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非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而影响相关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会计行为 10。 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国内学者指出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上市公司为了尽可能多的募集到资金,在初始公开发行 ( IPO) 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其次,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目的进行盈余管理;再次,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摘牌”或被“ ST”而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最后,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 ( 2011) 等提出公司因为避税而进行盈余管理。而且于卫

23、国 ( 2011) 提出,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操纵性应计利润是其实现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 5。从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来看,主要是对国外理论的细分。 关于盈余管理手段及其抑制的研究,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手段不外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管理,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选择,关联交易等。对于盈余管理的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5 规避方法,国内学者提出有提高公司内部控制,高薪酬奖励与业绩“捆绑”等。方红星、金玉娜 ( 2011) 研究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公司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披露内部控制鉴证 报告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管理

24、程度;尤其是获得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更低 11。宋立、张玉春 ( 2009) 提出高薪酬奖励与业绩“捆绑”,将薪酬中的一部分作为变动薪酬,新增利润的多少与变动薪酬的高低成正比。同时规定,变动薪酬中的一定比例须等到离职后的若干年才能兑现。这样,对高管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操纵盈余的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 12。 针对基于股权激励盈余管理的研究,我国有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存在很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发现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黄新炎( 2011)发现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实施股权激励的行为比较普遍,但均没有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认为费用,对公司

25、利润影响较大,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13。李春景、李萍 ( 2009) 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刺激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就越高 14。赵息、石延利、张志勇 ( 2008) 发现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管理层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且盈余管理程度与股权激励程度正相关 15。肖淑芳、张晨宇、张超、轩然 ( 2009) 等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三个季度,经理人通过操纵“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了向下的盈余管理,公告日后盈余存在反转现象 7。苏冬蔚和林大庞( 2010) 指出股权激励增加了 CEO 薪

26、酬的不确定性, CEO 也可能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操控利润,或适时调整会计政策,尽力将公司的短期股价维持在较高水平,以优化个人报酬16。而且谢振莲和吕聪慧 ( 2011) 提出管理层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基准年度会对报告盈余做出下调处理而且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大 17。李绮、娄月 ( 2011)也发现实施股权激励划会引 发管理层盈余管理,并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比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更容易盈余管理行为 18。耿照源、邬咪娜、高晓丽 ( 2009)同样指出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比未实施的公司存在更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 19。但是方明和洪荭 ( 2010) 通过将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薪酬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管理层薪酬水平之间不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管理层出于自利目的,为提高其薪酬水平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不显著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