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比喻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5985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中的比喻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孟子》中的比喻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孟子》中的比喻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孟子》中的比喻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孟子》中的比喻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生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二一一届)题目孟子中的比喻研究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教务处制二一一年六月本科生毕业论文2目录摘要2ABSTRACT2关键词2KEYWORDS2一、孟子中的比喻类型4(一)孟子中比喻的基本类型4(二)孟子中比喻的变式5二、孟子比喻的多种来源6(一)以自然现象为喻6(二)以社会活动为喻7(三)以历史故事为喻7(四)以文学形象为喻8三、孟子比喻的特色9(一)哲理深隽讲究逻辑9(二)平实浅近不事雕琢10(三)诙谐风趣爽朗明快10(四)词锋犀利痛快淋漓11四、孟子隐喻中的价值观12(一)政治主张施仁政,反暴政12(二)爱民思想民为贵,君为轻13(三

2、)品德修养道性善,扬正气13注释14参考文献14致谢16本科生毕业论文3孟子中的比喻研究摘要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著作中都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孟子的比喻在诸子中无疑是可以占据一席之地的。本文着重对孟子的比喻进行研究,将孟子的比喻类型分为基本类型和比喻的变式;并分析了比喻的来源,有以自然现象为喻,以社会活动为喻,以历史故事为喻和以文学形象为喻;认为孟子比喻具有哲理深隽讲究逻辑、平实浅近不事雕琢、诙谐风趣爽朗明快、词锋犀利痛快淋漓的特点;最后对孟子隐喻中体现的价值观进行了一番解读。ABSTRACTDURINGTHEPREQINTIMES,ALOTOFFIGURESOFSPEECHWEREUSEDI

3、NTHETHEORIESANDWORKSOFTHEVARIOUSSCHOOLSSPEAKINGUSINGMETAPHORS,MENCIUSSECUREAPLACEAMONGTHEANCIENTPHILOSOPHERSWITHOUTDOUBTTHEPAPERFOCUSESONTHESTUDYOFMETAPHORSIN“MENCIUS“ITDIVIDESTHEMETAPHORTYPESIN“MENCIUS“INTOPRIMITIVETYPEANDMETAPHORVARIANT,ANDITANALYZESTHEORIGINSOFTHEMETAPHORSOMETIMESTHEYTAKENATURALP

4、HENOMENAASTHETARGETDOMAINSOMETIMESTHEYTAKESOCIALACTIVITIESASTHETARGETDOMAINSOMETIMESTHEYTAKEHISTORICALSTORIESASTHETARGETDOMAINANDSOMETIMESTHEYTAKELITERARYFIGURESASTHETARGETDOMAINITHOLDSTHATTHEFIGURESOFSPEECHIN“MENCIUS“AREPROFOUNDANDLOGICAL,NATURALANDUNMANNERED,HUMOROUSANDLUCID,SHARPANDINCISIVEATLAST

5、ITINTERPRETSTHEVALUESREFLECTEDINTHEMETAPHORSOF“MENCIUS“关键词孟子;比喻类型;比喻来源;比喻特色;隐喻价值观KEYWORDS“MENCIUS“TYPEOFMETAPHORSSOURCEOFMETAPHORSCHARACTERISTICSOFMETAPHORSVALUESMETAPHOR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他曾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见过梁惠王、齐宣王,所如本科生毕业论文4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

6、意,作孟子七篇。”1孟子一书是孟子全部思想的结晶。它以每篇开头的几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没有特别的意义。汉代赵岐在注释孟子时,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如梁惠王上梁惠王下,各篇体例通用此法。孟子学说提倡“性善论”,主张施“仁政”,行“王道”,认为“民贵君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奠定了孟子一书的地位。孟子善于用比喻的方式论辩,东汉赵岐在孟子注题辞中指出“孟子长于用譬,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2已故的当代学者郭绍虞先生说“孟子的逻辑思想史主观主义的比附方法他是利用譬喻作为他论辩的辅佐的。”3也就是说,对孟子来说,论辩是一种有目的而为之的行动,而比喻就是为达到他辩论

7、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那么什么是比喻呢首先要探讨比喻概念的渊源,我国文献上关于比喻的最早定义见墨子小取篇譬者也,举他物而以明之也。4即比喻就是举其他事物来说明人们所要说明的事物。荀子非相篇谈说之术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5荀子谈到了讲话的方法,其中一条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来使其通晓,用条分缕析的方法来使其明了。东汉王符潜夫论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6王符解释譬喻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有些东西直接说难以说清楚,只好假借其它的事物来相比,看看他们是否相同,由此使它得到彰显。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故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7刘

8、勰认为“比”是比附事理的;比附事理的,要按照双方相同处来说明事物;至于“比”是什么就是描写事物来比附某种意义,用鲜明的形貌来说明事理。宋代朱熹诗集传卷一注“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8就是说“比”这种表现手法,是用那种事物来比这种事物。综上可知,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喻者通常会利用两事物在逻辑或者情理上的相同或相通之处,用跟一事物有相似之点的另一事物来描写或说明该事本科生毕业论文5物。而比喻可以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下面,我们就具体看看孟子中比喻的运用情况。一、孟子中的比喻类型(一)孟子中比喻的基本类型比喻在形式上,具有本体、

9、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根据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和借喻三类。1、明喻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比喻词一般是“犹、若、如。”在孟子中表现为(1)以“由”、“犹”、“是犹”为比喻词。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9(第110页)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2中,非尔力也。(万章下)9(第180页)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3(告子上)9(第12页)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离娄上)9(第4126页)(2)以“若”为比喻词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10、。(梁惠王上)9(第34页)5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万章6下)9(第179页)若崩厥角稽首。(尽心下)9(第255页)7(3)以“如”为比喻词本科生毕业论文6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公孙丑上)98(第62页)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尽心下)99(第264页)(4)以“之类也”为比喻词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滕文公下)9(第107页)10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一般不出现比喻词,比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示判断的词语来充当。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比喻词

11、)乙(喻体)。暗喻又叫隐喻。举几个在孟子中出现的暗喻例子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滕文公上)9(第86页)11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滕文公下)9(第118页)12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9(第206页)133、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的一种比喻。如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14迎王师。(梁惠王下)9(第34页)(用“水火之中”喻指困苦的环境,比喻人们的生活就像在水火之中一样煎熬。本体和比喻词都没有出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滕文公下)9(第15105页)(这里用“广居”

12、,“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直接说出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没有出现。)(二)孟子中比喻的变式比喻的变式是由比喻的基本格式(明喻、暗喻、借喻)扩展、延伸或变衍而生成的各种类式的比喻。在孟子中的比喻变式主要有本科生毕业论文71、连喻连喻就是用几个喻体分别说明描写几个本体,实际上是几个譬喻连用。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16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敌。(离娄下)9(第142页)(连用了三个比喻,构成了排比,阐明了君主和臣下之间的关系。)2、交喻交喻就是对于一个本体,一方用正面的喻体,一方用反面的喻体,交替阐明,交喻能使主体意向更加透彻。故王

13、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17(梁惠王上)9(第12页)(先用反面的喻体说明行仁政不是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这样困难,然后用正面的喻体说明行仁政是替老年人折取树枝一样容易。)3、对喻对喻是在形式上将本体和喻体配成对偶的比喻,两相对称,一般没有比喻词。它可以使喻体并列对比、相反相成,使本体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更为强烈。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上)9(第123页)18二、孟子比喻的多种来源孟子比喻来源广泛,除词句上的比喻外,值得一提的是孟子中有很多比喻是以篇章的形式整体为喻的。孟子中既有山水、虹霓等自然景物,也有战争、狩猎等社会活动;既有草木苗禾等

14、植物,也有鱼虫牛羊等动物;既有尧舜桀纣等历史人物,也有“攘鸡者”、“乞璠者”等文学形象。孟子使用比喻手法高超,技巧纯熟,各种比喻皆信手拈来。(一)以自然现象为喻孟子中以自然现象为喻的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其中表示天象的有甘霖、虹霓、干旱、乌云等。百姓盼望商汤征伐暴君,解救民于水火之中。“民望之,本科生毕业论文8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梁惠王下)9(第34页)将百姓盼望征伐军的情形比作干旱了很久的田地突然来一场及时雨一样。表示动植物的有鱼、熊掌、禾苗、茅草等。如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尽心下)9

15、(第261页)孟子以茅草堵住了道路比喻高子被名利薰心的状况,非常生动。孟子为了宣扬舍生取义的道理,拿鱼和熊掌作喻,把鱼喻为生,熊掌喻为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9(第205页)再如,孟子说服梁惠王施行仁政,说“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9(第10页)孟子以久旱的禾苗遇到及时雨而蓬勃生长的形态为喻体,把天下的百姓比作是久旱的禾苗,不杀人

16、的国君比作是及时雨,形象说明了天下百姓渴望遇到不杀人的仁君就会纷纷归顺,这就跟水向下流是一样的道理。(二)以社会活动为喻社会活动主要有战争、狩猎、工农生产等。这些被孟子巧妙地选择为比喻的对象,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和生命体验。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9(第245页)做一件事就像打井一样,打到六七丈深还不见井水,如果不继续打下去的话,这只能是一口废井。做事也是一样,做到一半没有达到目的,那也是徒劳。孟子以掘井作比喻,告诉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要有坚定的毅力,才可以做出成绩来。梁惠王请教孟子,认为自己对国家尽心尽力,却不见本国百姓人口增加,邻国的君主不如自己尽心

17、,百姓却也没有少。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上)9(第4页)孟子以战争作比喻,战争一本科生毕业论文9开始就抛下盔甲跑了,跑了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但跑了五十步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和跑了一百步的人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都是逃兵。孟子以此为喻,告诉梁惠王,你就是那个跑了五十步的人。君王没有施王道,百姓生活在艰难之中,但是君王却把它归咎于年成不好,而没有从政治上的根本改革着手,不了解“河东凶”、“河内凶”的原因,“移民”也只是徒然。(三)以历史故事为喻孟子中的一些比喻是通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整体为喻

18、来达到论辩或谈话的目的。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真实可信,孟子在行文论辩中,以讲故事的方式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实际上是以这些人的故事打比方,表示一定的道理。孟子用子濯孺子在庾公之斯的追赶下生还的故事作比喻,子濯孺子之所以能够生还,是因为庾公之斯的师父尹公之他是子濯孺子的徒弟,子濯孺子知道尹公之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找的徒弟必定也是位君子。以此来说明羿被自己徒弟逢蒙杀死是由于羿教导徒弟时仅仅是向其传授技巧,没有教导做人的道理,没有注重道德品质的修养。齐国闹饥荒,人们都以为孟子会再次劝说齐王打开棠地的仓廪来赈济百姓,但孟子没有这样做。陈臻向孟子问明原因。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用

19、了一个故事来比喻自己身处的情况。孟子直接说道“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尽心下)9(第262页)这故事带有自嘲意味,孟子告诉陈臻自己已经是上了年纪的冯妇了,齐王既然不重用自己,就算劝请齐王开仓,齐王也不会采纳自己的意见,反倒为士人讥笑自己。(四)以文学形象为喻孟子在行文谈话中经常穿插一些小故事,除了历史上真实的故事外,还有一些是孟子虚构的,这些虚构的故事寄寓了深刻的哲理,一般蕴含着讽刺、批评、劝导的意义。一般形式是,先把一件事说出来,然后再用虚拟的故事把另本科生毕业论文10一件事

20、说出来,这两件事之间在道理上有相似处。两者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虚拟的故事中的主角也是孟子创造的新的文学形象。孟子在回答如何养成浩然之气的时候讲了拔苗助长的故事。孟子虚构了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把整个故事作为一个比喻,旨在告诉人们办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则,主观愿望再好也是于事无补。要养成浩然之气也是这样,要培养它,但不能不按规律来。在“月攘一鸡”中,“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孟子以这个故事打比方,来答复宋大夫戴盈之的问题“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

21、后已,何如”(滕文公下)9(第115页)如果晓得这种行为不合理,就应该立即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待以后呢孟子驳斥戴盈之不肯立即免除关卡和商品赋税的意见,故事虽短,却形象地描绘出像戴盈之之类的封建领主们的贪婪、暴敛的嘴脸,淋漓尽致,鞭辟入里。三、孟子比喻的特色孟子的比喻自成一格,有鲜明的特色,这表现在(一)哲理深隽讲究逻辑孟子中的比喻包含着一定的哲学道理,常常总是采用人们习见习闻的身边小事,略加描述,进而巧妙地说明比较复杂和蕴含深奥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如“五十步笑百步”、“以羊易牛”就含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理,五十步与百步、羊与牛都只是量的差别,它们的本质方面都是一样的,分别是逃跑、假仁;“揠苗助

22、长”则旨在告诉人们办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则,主观愿望再好也是于事无补。孟子注重逻辑上的联系,他总是不动声色地就把对方引入到自己预先设下的圈套里,等对方发现时为时已晚。如“托妻游楚”中,孟子为了达到让齐宣本科生毕业论文11王意识到国家治理的不好的问题,层层设套,先是假装问齐宣王有人去楚国游玩,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回来却发现妻子儿女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怎么办呢齐宣王不知其陷阱,回答说和他绝交。孟子又问,假如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级,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依旧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陷阱,回答说撤掉他。孟子看到时机成熟了,

23、就说假如是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呢这时齐宣王恍然大悟,中了圈套了,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冻馁妻子”是“四境之内不治”的喻体,两者在行为实施人的主观行动上有相似性,都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孟子抓住这一点,请齐宣王入了自己的瓮。(二)平实浅近不事雕琢通俗易懂是比喻的基本要求,孟子比喻不像庄子比喻那样诡谲奇幻、神秘荒诞,孟子更注重务实,他的比喻立足于现实社会,因而平实浅近。如为了说明“仁”和“义”这种抽象的事物,孟子把仁比作“人之安宅也”,把义比作“人之正路也”。仁和义本来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一旦具体到“安宅”、“正路”就容易理解多了。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

24、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敌”为例,把君主对臣下的三种态度设为三种比喻,与之相应地把臣下对君主的三种态度也设为三种比喻,构成鲜明的层递关系,而作为喻体的“手足”、“腹心”、“犬马”、“国人”、“土芥”、“寇敌”都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对象,把君主和臣下的关系用这些对象表达出来,通俗易懂,使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臣民。孟子信手拈来的这些比喻,又毫无雕琢的痕迹,显得平实质朴。孟子比喻中的事物都是如此。它绝没有像庄子比喻那样飘飘然成仙成蝶,逍遥欲飞,而是很注重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的。也因此他的文章尽管选材广泛,但都通俗易懂,因为这些事物大都为人所共知,给人们的接受和理解带来很大的方便。(

25、三)诙谐风趣爽朗明快孟子的比喻总是带有那么一点幽默、诙谐,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轻轻本科生毕业论文12松松中就明白了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缘木求鱼”的故事。孟子问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孟子指出,齐宣王想“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行为是“缘木求鱼”,两者相比,意在告诉齐宣王王于天下的方法不对,就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就算再努力,也不会有结果。爬到树上去抓鱼,这是非常荒诞的,却也非常诙谐,诙谐创造了轻松愉快的交谈环境。因为身份地位的原因,他不能直接驳斥齐宣王,他委婉地举了一个荒诞、不合常理的例子间接地辩驳齐宣王的做法,然后再巧妙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君王在良好轻松的气氛中接受它。再如,以羊易

26、牛的故事。孟子问齐宣王是否因为看到牛哆哆嗦嗦害怕的样子而不忍心宰杀它,齐宣王说那牛没有过错就要“就死地”,不忍心,所以以羊易牛。其实牛和羊只是量的差别,本质上都是一样,齐宣王实际上是一种假仁义,但是孟子抓住了对方追求仁义之名的心理,因势利导,欲擒故纵,旁敲侧击地告诉齐宣王这就是一种仁爱之心,以此来宣扬他的仁政观。孟子的幽默中带着一丝嘲讽,读来让人会心一笑。(四)词锋犀利痛快淋漓孟子宣扬仁政,论辩时常常气势充沛地向统治者畅说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如孟子说“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民倒悬也。”9(第43页)老百姓盼望统治者施行仁政,就像倒挂着被人解救了一般,说明了百姓的迫切的渴望之情。

27、“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9(第128页)百姓归顺仁,就好像是水必定往下流,兽奔向旷野一样自然。这些表达了孟子对施行仁政的憧憬和赞美。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9(第7页)作为统治者你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但是,你的老百姓脸上却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统治者的这种行为就是率领着禽兽来吃人。孟子犀利表达了统治者对“不仁”的厌恶和憎恨。“齐人有一妻一妾”中包含着作者火辣辣的嘲讽,在这个篇章比喻中,作者辛辣地塑造了一个无耻齐人的形象。齐人每次回家都吃得醉醺醺的,并且告诉妻妾自己是和有钱有势的人物交往的。妻子怀疑他,就跟踪他走遍城中,发现没

28、有人同他说话,齐人一直走到城外的墓地,去讨残羹剩饭,回到家里却继本科生毕业论文13续向妻妾炫耀自己,摆威风。孟子抨击了社会上像齐人这样用卑鄙手段去谋求升官发财的人,嘲笑鄙夷了钻营富贵利禄又以此骄人的无耻之徒。四、孟子隐喻中的价值观隐喻在修辞活动中的作用是很大的,隐喻可以作为一种修辞,也可以作为一种认知方式。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被人们所认可,是由于莱考夫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书中明确地表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讲是隐喻式的。”10隐喻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隐喻是从一个人

29、们较为熟悉又容易理解的源事物,投映到不熟悉又不容易理解的目标事物上,在这两者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形成一系列认识上的对应关系,从而激活大脑对该事物的认知。孟子一书中的隐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仁政。如仁为“安宅”,义为“正路”,仁政为“甘霖”、暴政为“干旱”,等等;第二类民本。如民为“贵”,君为“轻”,虐民为“率兽食人”,等等;第三类性善。如善行善言为“江河徐风”,君子之德为“风”,小人之德为“草”,等等。这三类体现出孟子在政治主张、爱民思想和品德修养方面的倡导,体现了孟子的价值观。(一)政治主张施仁政,反暴政孟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是施行仁政,反对暴政。孟子向各国君主们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没有直接说

30、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借助于特殊的言语形式比喻来进行游说。孟子的比喻浅显生动,一般选取的都是人们熟悉又容易理解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如“仁政是甘霖”,“暴政是干旱”,“仁是安宅”,“义是正路”等来阐述施仁政的好处和行暴政的严重后果。以“仁政是甘霖,暴政是干旱”为例,“甘霖”、“干旱”是源事物,取自大自然的现象,“仁政”、“暴政”是目标事物,来自人类社会统治阶级的实施意志。借助于日常生活经验和常识,对“甘霖”和“干旱”的认知就投射到“仁政”本科生毕业论文14和“暴政”这两个抽象概念上,人们渴望统治者施仁政,就像盼望一场及时雨一样,干旱是天灾,就像暴政祸害百姓一样,枯燥的政治游说就一下子变得生活化起来,更

31、容易让人理解并接受。七八月间,地里的禾苗都被晒蔫了,这和在君王残暴的统治下,民不聊生,人民无精打采的场景是多么的相似。而这时候下一场及时的雨,使禾苗得到滋润,这又和君主实施仁政,使臣民们得到庇佑是多么的相似。因此老百姓盼望天起“云霓”,如果降雨则大悦;反之,老百姓的忍耐力到一定极限可能会“风起云涌”。(二)爱民思想民为贵,君为轻封建社会的一贯看法是君贵民轻。君王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处于社会的最高层,而臣民们得绝对服从君王的统治。孟子思想的先进之处在于他打破了这种思想的局面,率先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民为贵,君为轻”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贵”和“轻”可以理解为形容词。“百姓”和“君主”是社会

32、阶层的两端,前者处于社会底层,后者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而“贵重的”和“轻贱的”是反义词,二者处于价格属性的两端。孟子把百姓和君主的地位从物品价格的角度设喻,十分巧妙。“率兽食人”是一个行为隐喻,源事物是“驱赶猛兽去吃人”,目标事物是“虐待人民”。二者的相似性在于实施这些动作的人手中的权利以及实施的主观性。在以封建君主为首的统治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不要说命如草芥的人民了。在这种情况下,孟子提出的“民为贵,君为轻”则是预防“率兽食人”行为的最好的思想机制。君王想要“王天下”,则必须重视人民,关心民生疾苦。相反,如果不施行仁政,甚至虐民,则失道寡助,相当于驱赶猛兽去吃人了。(三)品德修养道性

33、善,扬正气孟子道性善,这种“善”性,主要表现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由此而生“四端”,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9(第59页)隐喻是一种认知过程的体现,人们总是通本科生毕业论文15过自身熟悉的、易于理解的事物来认知不熟悉、难以理解的事物,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认知抽象的事物。“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是比较抽象的,而比作“人的四肢”则是非常熟悉又具体的。“仁”、“义”也是很抽象的

34、事物,而“人之安宅”、“人之正路”可以让人一目了然。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使得它们能够使人产生从一个认知领域到另一个认知领域的联想,有助于人们对抽象、不熟悉的事物的理解。比喻是人类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在先秦诸子的作品中,孟子无疑是可以占据一席地位的。本文研究的是孟子一书中的比喻。将孟子的比喻类型分为基本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和比喻的变式(连喻、交喻、对喻);分析了比喻的来源,主要有以自然现象为喻,以社会活动为喻,以历史故事为喻和以文学形象为喻;本文认为孟子比喻具有哲理深隽讲究逻辑、平实浅近不事雕琢、诙谐风趣爽朗明快、词锋犀利痛快淋漓的特点;最后对孟子隐喻中体现的价值观进行了一番解读。

35、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对孟子比喻的研究,希望可以对孟子的研究作出一番贡献。注释1司马迁史记,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第611页。2赵岐孟子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59页。3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第22页。4詹英文心雕龙义证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355页。5张觉荀子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4月,第46页。6彭铎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9月,第326页。7詹英文心雕龙义证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337页。8朱熹诗集传,凤凰出版社,2007年1月,第5页。9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

36、12月。10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页。本科生毕业论文16参考文献1、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12月。2、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2005年8月。3、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4、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5、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上),团结出版社,2007年1月。6、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2月。7、熊浩莉比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8、卜繁飞浅释运用譬喻的背景和分类,语文学刊,2009年4月。9、毕春英孟

37、子论辩中比喻手法的运用,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10、何梅琴鞭辟入里,气势磅礴孟子艺术个性述评,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11、韩安秉均关于孟子的修辞方法比喻,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2、高文成、汪凯以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第28卷第3期。13、刘玉芳超人之逍遥与圣人之忧患庄子、孟子比喻之比较,语文学刊,2007年第3期。14、张玉棉比喻在孟子散文中的运用,邢台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15、高卫国孟子的论辩技巧例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16、管仁福孟、荀散文艺术比较,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

38、第1期。17、王朝忠气势磅礴,酣畅雄肆谈散文的艺术特色,德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18、边家珍文学风格论略,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9、韦茂繁比喻的主要特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增刊。20、孔漫春孟子谈辩方法谈,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21、刘洪仁杂文的论辩艺术与讽刺艺术,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7期。本科生毕业论文1722、俞发亮、汲安庆孟子的譬喻长于何处,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23、庾伟散文的艺术特点,文教资料,2008年5月号下旬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孟子中的比喻研究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

39、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见过齐宣王、梁惠王,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孟子一书是孟子思想的结晶。它以每篇开头的几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没有特别的意义。汉代赵岐在注释孟子时,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各篇体例通用此法。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

40、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本科生毕业论文18孟子善于辩论,东汉赵岐在孟子注题辞中指出“孟子长于用譬,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2)已故的当代学者郭绍虞先生说“他是利用譬喻作为他辩论的辅佐的。”(3)也就是说,对孟子来说,论辩是一种有目的而为之的行动,而比喻就是为达到他辩论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工具。那么什么是比喻呢首先要考究比喻概念的渊源,我国文献上关于比喻的最早定义见墨子小取篇譬者也,举他物而以明之也。(4)荀子非相篇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

41、(5)东汉王符潜夫论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6)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对“喻”下了定义“故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7)比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文化创造行为,是引申领悟含义,表达情志的重要艺术手段。比喻是人类哲理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孟子善于用比喻进行论辩,因而孟子中比喻的运用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目前的研究中对孟子比喻的类型,喻体的选择以及比喻的特色研究最多,成果最丰硕。一、孟子中的比喻类型关于孟

42、子中的比喻类型,王志民、王则远在中的譬喻概说认为“譬喻在孟子中俯拾即是。种类多种多样,最简单的是直喻、暗喻和博喻。还运用了正意喻意并列、喻言正言互叠、整段用譬和全章用譬等方法。”(8)毕春英在孟子论辩中比喻手法的运用中指出,孟子在论辩中广泛而巧本科生毕业论文19妙的运用明、暗、借三种类型的比喻,除了比喻这三种基本类型外,众体咸备,运用自如,而且有多样化用法。(9)牛振南在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中成语和名言警句中提到,孟子在书中大量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但是它在表现形式上和我们常用的不同,它不是“像(如)”的形式,只是在一句话中用比喻,更多是讲一个小故事或一则寓言,把这个故事或寓言整个作为一个比喻

43、来说明道理,从而更鲜明、更生动。有时他还连着讲两个甚至几个故事作比喻把道理讲得更细致更透彻。(10)何梅琴在鞭辟入里,气势磅礴孟子艺术个性述评中说,孟子为文,长于比喻。他善于用具体生动的比喻说明事理,陈述主张,变抽象为具体可感,化深幽为浅显明朗。孟子全书共用了159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其中有明喻、暗喻、博喻等。(11)安秉均在关于孟子的修辞方法比喻中将孟子修辞方法进行分类,分成帮助文意有效传达的内容修辞和帮助产生语法或审美效果的形式修辞,又将内容修辞分为论理的技巧和联想的技巧,把比喻的修饰归纳到联想的技巧之中。他考察了孟子的比喻方法,认为运用较多的是明喻、隐喻、借喻、对喻、讽喻5种。(12)熊浩

44、莉在词句类比喻论析中认为,孟子比喻的运用形式多种多样,绝不是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所能概括的,即便是明、暗、借三种形式也可更详细地分类。她把孟子比喻分为词句类比喻和篇章类比喻二大类。孟子词句类比喻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色,包括比喻的基本类型明喻(包括详式明喻、略式明喻)、暗喻(判断式暗喻、附加式暗喻、描写式暗喻、叙述式暗喻)、借喻。孟子词句类比喻的变式博喻、引喻、交喻、较喻、对喻、假设用喻等。(13)刘玉芳在超人之逍遥与圣人之忧患庄子、孟子比喻之比较指出,孟子的比喻分说理性比喻和推理性比喻。比喻的类型明喻、暗喻、借喻;直喻、暗喻、博喻,基本类比喻,但多为比喻的变式。(14)二、孟子的喻体选择关于孟子

45、的喻体选择,王志民、王则远认为“孟子在喻体的选择上,本科生毕业论文20孟子多以自然现象为喻、以工农业生产为喻、以生活常理为喻、以历史事实为喻等等。”(15)张玉棉在比喻在孟子散文中的运用中谈及孟子比喻的喻体主要有以下四种1、赋诗喻志,孟子常常引用诗经的章句,将诗作为一种比喻的工具,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述某种道理。2、信手拈来选取日常生活中具体小事作比来说明抽象的大道理。3、引用历史传说作比,采用历史传说,以讲故事的方式,穿插在行文或谈话中,目的是从中总结出一定的道理来,用作教训,以资借鉴或学习。4、引用民间故事或创造一些完整的故事情节作比喻,这些故事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寓言,发人深思。(16)高卫国

46、在孟子的论辩技巧例谈中认为,孟子各式各样的比喻大多来自日常生活,所含事理浅显明白,信手拈来,贴切自然,天衣无缝。孟子在辩论中善于抓住对方设喻中的漏洞,加以反驳。(17)毕春英在孟子论辩中比喻手法的运用中说,孟子在论辩中所选取的喻体,决不只限于“貌”、“心”、“事”三类,而是极为广泛的。既有战争等社会现象,也有山、水等自然现象;既有桀纣等历史人物,也有“攘鸡者”、“乞璠者”等文学形象;既有兽、鱼等动物,也有苗木等植物。这些题材尽管如此广泛,但都通俗易懂。因为战争、山水、鱼兽、草木等人所共知,“桀纣”故事代代流传,即使是“攘鸡者”、“乞璠者”等虚构的人物,也因其情节合理,形象鲜明,给人以似曾相识之

47、感。(18)熊浩莉认为“就喻体选材来看,孟子篇章类比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以经典诗句喻志;2、选取生活小事作喻体;3、讽喻;4、故事喻以历史故事或民间故事作喻。”(19)三、孟子比喻特色关于孟子的比喻特色,这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因而也是研究成果最多的。郑振铎认为“孟子辞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20)刘大杰指出“孟子文章在说理论事时,偶尔举例取譬之时,时时露出一种幽默,使人得到轻松的欢乐与会心的微笑。如牵牛过堂、齐人妻妾诸段,实在是巧妙,然而又是无上的滑稽和讽刺。”(21)本科生毕业论文21王志民、王则远认为“孟子中比喻具有浅显有力、判断恰当、鲜明生动、曲折多姿、诙谐有趣、简洁明快

48、等特色。”(22)张玉棉总结孟子比喻的特点是“1、简约明快,生动有趣。2、包含哲理,又不失通俗亲切,耐人寻味。3、词锋犀利,感情浓烈,包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23)管仁福孟、荀散文艺术比较,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孟文用喻不仅多而广,而且比喻手法富于创造性,作者往往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设喻,既有针对性,又妙趣横生,同时孟子的比喻富于想象力,并且通过与对比手法结合,以一些超乎常理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24)王朝忠认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是气势磅礴,酣畅雄肆,是善于运用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比喻和寓言来说明事理。孟子还常常通过完整生动的事例设喻,这些事例后来成为设想新奇、寓意深刻、

49、发人深省的寓言,也就是说,孟子通过具体的形象,把要说明的抽象道理讲得非常清楚。”(25)边家珍从文学风格方面论述孟子散文的比喻特色,“孟子不是以学者式的论述而是以抒情诗人式的语言,把人民渴望和平、渴望明君的心情通过层出不穷的比喻,鲜明地表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形象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它饱蘸着孟子怜民爱民的深厚情感。孟子善于用具体生动的比喻说明事理,陈述主张,变抽象为可感,化深幽为浅显明朗。孟子用喻,巧妙新鲜有趣,通俗而不流俗于平庸。在孟子中还多处运用了譬喻的高级形式寓言,这些寓言,有简练的细节,有人物行动,心理描写,甚至生动的对话,今日读之犹觉妙趣横生,令人叫绝。”(26)韦茂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在孟子众多的比喻中,说理性和推理性是最富有特色的。孟子善于运用说理性的比喻,这种比喻在使用时和说理揉在一起,不仅使道理讲得深刻透彻,而且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孟子还善于运用推理性的比喻,经过孟子极丰富的联想,把相距较远,客观上没有直接联系的两种相比的事物或情况,利用它们之间的某些类似点建立起来,用甲事物比乙事物,然后由乙事物推出丙事物,这样显得巧妙、高明、新奇。”(27)孔漫春将孟子论辩方法分为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譬喻明理是五种非逻辑方法之一。他认为孟子在谈辩过程中,“使用的比喻有繁简之别,其中一些比本科生毕业论文22较复杂的比喻后来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