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乡土生命的不屈之歌论中的许三观形象和“卖血”涵义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余华是当代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作家。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受到众多作者的喜爱和评论家的研究,并获得了多个奖项。余华从1984年在北京文学1984年第1期发表处女座星星开始登上文坛,自1987年发表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后,便开始成名,收到文坛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并获得诸多奖项。长篇小说活着
2、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英文版小说集往事与刑罚获得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活着还曾获中国时报1994年10本好书之一,香港博益15本好书之一。2000年4月,韩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被韩国中央日报评为“百部必读书“之一。2003年,许三观卖血记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3月,在法国参加第24届法国书展期间获得法国文化部长让雅克阿雅贡授予的法兰西文学和意识骑士勋章。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
3、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还有短篇小说集黄昏里的男孩。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最新作品2005年长篇小说兄弟(上)、2006年兄弟(下)。余华最初是以先锋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的。在他的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以及随后的一些先锋作品,如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怀念少女杨柳,都极具先锋派小说的特点,比如注重叙事技巧,断裂的、破裂的叙事顺序,角度和视野很开阔,叙事的自由度大,注重于死亡和暴力。这样的创作风格和之前的批判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以及伤痕文学都大相径庭,所以,他们的创作对整个中国民众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审美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击波。余华的先锋小说的创作形式来源于对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小
4、说的借鉴和学习。余华曾说“在那时候,我正在努力地学习川端的一些方式,可越写到最后我心里越难受,就是呼吸都困难,有一种越写越找不到自己该写社么东西的时候的感觉是最困难的。这是最痛苦的,就是看到任何东西都觉得很好,怎么就自己写得都不对人家的作品里多愁善感很好的一些东西,写到我这儿大概就有点恶心了,我就没这东西,所以把握不好。”他为此深感苦闷,便想着寻找一条突破的途径。正在此时,他遇到了“卡夫卡”。卡夫卡小说的那种自由式的叙述方式和颠覆性的艺术追求,让余华感受到了一种“顿悟”的感觉。这“顿悟“开始使余华摆脱传统的小说叙述方式的桎梏,使他的想象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开始拥有了内心的自由,这种颠覆使得余华
5、在写小说时身心都得到了彻底的自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久之后,我注意到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使我的想象力重新获得自由,犹如田野上的风一样自由自在,只有这样,写作对我来说才如同普鲁斯特所说的有益于身心健康。”在川端康成的细腻和卡发卡的自由的共同作用下,余华写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并一举成名,开始真正走上文坛,以先锋作家的姿态迎来了他的第二次创作高潮。陆续写了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死亡叙述,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等先锋小说。“余华的这种先锋出击,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与现实秩序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使叙事赢得了彻底的自由”。余华的先锋性,“最突出地体现在余华对人性的独特思考与展示中他不再轻
6、易地屈服于日常伦理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也不再拘泥于对故事情节的逻辑建构,更不愿意遵循以往小说中的那种唯美情调和感伤姿态,而是以非逻辑的内心真实为原则,让叙事直接进入人物的精神领域,不断地让人物在各种彼此错位的生存境遇中做出无可奈何的选择,以此来凸现人来存在的荒诞性。”余华的这种创作方式,共维持了五年。到1991年在细雨中呼喊的出版,则预示着余华余华小说的创作主题的转换。余华开始从先锋派抽身而出转为了使用朴素的写实手法,创作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从在细雨中呼喊中,我们零星感觉到余华在小说的人物和环境中加入了“人性的温情一面”,孙光林在孙荡五年的生活中,在他的继父王立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一点点少得
7、可怜的“父爱”光芒和人性的“真诚”。李秀英在“我”最初到她家通过她的“五毛钱”的考验之后,对“我”一直保持着信任,这“信任”一直持续了五年,正如小说中所说的,在后来发生的“诬陷事件中”(在学校遭受的诬陷),只有她一个人相信“我”是清白的;还有王立强在“我”来到他家的第一个夏天,他让“我”坐在窗台上,仔细地向我讲述山坡那边有一条河,河上有木船,这景象是如此简单却使“我”铭心刻骨,此刻,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而言,这样简单的景象确实也打动了我的心,我想其他的读者也有此共鸣吧。这些“笔墨”在文中并不多见,但是对于“惜光如金”的余华而言,这无疑是他的小说主题转型的预兆和过渡。而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毋庸置疑则
8、是转型后的典型代表作。活着讲述了“福贵”“不平凡”的一生。在跌宕起伏的伴随中,福贵从一个只知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蜕化而成了一个“金不换”的回头浪子;在痛失亲人的苦难中,从一个不愁衣食、享乐成性的公子哥儿转化成了一个对生命充满感恩、对苦难充满释然的无奈的苦难承受者;不管是浪子也好,苦难的承受者也罢,都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最终只得孤身一人与和他有着相似命运的“老牛”福贵相依为伴。在温情和苦难之中,余华最终还是给福贵安排了一个极尽残忍的悲剧结局。许三观卖血记如余华自己的评价一般“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
9、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在这漫漫不知尽头的人生长路中,作者余华为许三观填满了温情和苦难。生活对许三观而言几乎没有主动选择的余地,他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生活,甚至没有闲暇去思考“为何生活”。在他的身上或许有着“宿命”的色彩,但是我想更多的可能还是“活着”这两个字在他的生命里、生活里,甚至是血液里刻下了“深入骨髓”的印记,此外,当然还有感情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植入了更多的“生命色彩”、“感情色彩”和“道德温情色彩”,使读者在阅读之际,内心被唤醒的“脉脉温情”和小说在字里行间所隐藏“温情脉脉”相联合而产生共鸣。在阅读的同时,不禁被许三观身上所
10、体现的“魅力”所吸引。他的幽默风趣里透着不尽的辛酸苦楚,他的坚韧坚忍里有着无可奈何的凄凉,他的义正言辞中又有着多少的空虚落寞。他是一个“如此客观”,但却又是一个如此“悲情”的人物。选择余华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余华的独特性和成功性。当余华以先锋的身份出现在文坛上时,他以小说和内容的独特性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和研究者,他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方式,他对死亡、暴力漠然的描写方式,他描绘的那一幅幅令人惊悚的残酷场面,都让人觉得离奇、不可思议和毛骨悚然。然而在五年之后,他的写作方式居然出现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开始以温情和悲悯的笔调来写小说,并同样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当我看到余华的现实一种的时候,我极度地震惊于
11、他所描写的那些冷酷、血腥和无情的场面以及那零度如冰一样的文字和漠然的态度,我对这个便产生了好奇。过段时间,当我再次看到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又对其中的温情和苦难所不已。喜欢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简洁又风趣的文字魅力,同时也好奇于探索其中的人生哲理和生存状态,以及其中的“血意象”所代表的深刻意义。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国内外的读者、杂志、文学团体等都对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给出了较高的评价。比如,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韩国中央日报则将韩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评为“百部必读书”之一;许三观卖血记还于2003年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许三观
12、卖血记还入选了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小说。它其中的涉及面非常之广。从而使得他的研究面也较为宽广。比如说,许三观的形象,卖血的涵义,中国文化,对生死的探讨,温情、苦难和救赎,自我安慰等等,显示出它的主题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另一方面,小说的独特的行文方式,是众多研究者研究的对象。比如,余华在小说中使用的重复手法,小说中使用的大量的人物的直接对白。余华的小说、散文已经被集结成集,由各出版社出版。而余华本人,作为作家,显然已有所成就,但是他仍在在不断地成长,他的未来仍然极具潜力,对于他以及他的小说的研究作品也日渐增多,研究程度也在逐渐地
13、加深。通过各种探索方法和研究方式对许三观卖血记进行研究,这对于挖掘这部作品的意义有这极大的帮助。综合近年来对许三观卖血记的研究,可以将研究者的研究方面和观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小说叙述方式的探讨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方式别具一格。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便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减少因过多的灾难而造成的读者在情感上的压力。重复而风趣的对白,简单又幽默的话语,单纯又笨拙的表达方式,在主题开启之前就已经攫取了读者的注意力。不管这种亦悲亦喜的叙事风格要表达的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似乎都无关紧要,而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种方式让人们在阅读时是面带微笑的,自始至终。这样的叙事方式融合了自由的想象力在很多时候都可以化悲痛
14、为力量,让人们来思考更为重要的主题和表达他们的深切情怀。比如许三观在六十卖血被拒绝后流下了眼泪“他的泪水在他的脸上纵横交错,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这一连串的比喻看似平常,但是却切合了人物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和性格特点,全无一无用之字,使得整个场景看起来是那么的符合实际和深入人心。(二)小说中的民间艺术的研究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存在这一些生活的仪式。这些仪式可能是平凡地不值一提的,也有可能是关于生命的。暂且抛开对这些仪式是属于迷信还是科学的探讨。就仪式本身而言,它们也是文化的一种组成
15、部分,代表这一定的象征意义或者说是人的某种心理特点的反映,属于一种民间艺术,比如小说中的“喊魂”情节。就如张治国先生在他的余华的民间化艺术世界、文本解读中所说的“活和许的问世,标志着余华文学理念和创作立场的转换从精英文化精英立场向民间文化民间立场的转换”许三观的生活环境及其艰苦,来自生活的压力和心灵的打击,让他有时候都抬不起头,直不起腰,说不出话来,但是纵然是如此,他仍然没有被打倒,他艰难地在人生道路上走着,所幸,他最终走出了苦难,走出了黑暗,看到了阳光。(三)对小说内容的研究第一是对小说悲悯情怀的解读。许三观卖血记是以苦难和温情为主题的,悲悯情怀在小说中则是贯穿始终。尤其是其中的卖血情节。血
16、,原本就让人有一种怜悯的感觉,而许三观那15次不要命的卖血,特别是在小说的高潮阶段一路卖血去上海的时候,读者心中的悲悯之情则彻底地被激起了。这悲悯情怀来源于读者对许三观频受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是对人性内心的一种审视。第二是对生命的坚强、坚韧和坚忍的赞扬。“许三观,正像我们已经注意到的,是一个庸庸碌碌、以阖家老小温饱平安为人生最高追求的凡人,他一次次卖血行为,实际上就是所有平常如土的凡夫俗子必然因循的那种以死求生和以生拒死双重选择并进的生存悖论或人生辩证法的形象化反映。”许三观的生活环境及其艰苦,来自生活的压力和心灵的打击,让他有时候都抬不起头,直不起腰,说不出话来,但是纵然是如此,他仍然没有被打
17、倒,他艰难地在人生道路上走着,所幸,他最终走出了苦难,走出了黑暗,看到了阳光。第三是对温情和苦难的研究。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温情和苦难并存,到底主人公是在温情的受难还是说小说在体现受难中的温情这是众多学者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其实不管是温情地受难还是受难中的温情,温情和受难度必然是小说的两个主题。第四是对生存宿命的研究。许三观的苦难总是一个接着一个,不曾间断过,这是命运的安排吗许三观对于苦难的消解是一种无望的救赎吗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或许就会上升到人的生存目的的研究和对生存的追问。许三观对于人生从来不曾有过规划,他总是在走一步算一步,每一步都是在不停地消解苦难,这样的人生是一种宿命的安排吗第五是对许三观
18、的自慰精神的研究。许三观的自慰精神有点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但是许三观并没有沉浸在阿Q的那种幻想中而不可自拔,他只是运用自我安慰的方式帮助自己和家人度过每一个难关。第六是对卖血涵义的研究。“血”是生命的载体、根本和本质特征。许三观在“卖血”的时候,卖掉了“一部分的生命”,卖掉了自己的“人生信仰”,甚至还卖掉了“道义血性”,血液可以通过身体机制本身的再造功能重新回到生命中,而那些被卖掉的“人性”,它们已经被“卖血者”永永远远的沉于海底,是真正的“永世不得翻身”了。而这样的丢失却一代一代的延续着,传承着,如同“以卖血求生”的方式被传承一样,从阿方、跟龙传到许三观,再由许三观传给来顺来喜这
19、样周而复始地进行着。这才是卖血真正的悲剧意蕴之所在吧。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一)基本内容1以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形象”和“卖血涵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从主人公许三观形象和作品独特的人生故事切入,深入分析作品通过主人公形象体现的深刻内涵,同时分析作品中“卖血”的象征涵义。最后总结归纳本论文的中心。2根据规划,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部分解析“许三观其人”,分析许三观的成长背景、生活背景,解释许三观的“乡土思想”。第二部分分析许三观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观念以及生活、生存心理。比如他的自我安慰精神,坚强、坚
20、韧和坚忍和顺从内心的选择以及他的善良。第三部分探讨卖血的涵义。从血意象的象征性来卖血的悲剧意蕴。3结语。总结归纳整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更加明确的提出论文的论点,阐释许三观的形象和揭示“卖血的涵义”。(二)研究方法阅读大量的相关评论书籍和论文,及其对许三观卖血记进行研究的专著,搜寻有用的资料,通过概念阐释、引证、例证、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许三观形象和卖血涵义”这一研究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三)预期达到的目标通过对基本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综合,对“许三观的形象和卖血涵义”进行全方位的阐释与分析,重点突出“许三观形象和卖血涵义”探讨,并注重对名家观点进行引述和阐释。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1、第一阶
21、段2010年12月内容确定论文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2、第二阶段2011年12月内容收集并研读相应的文献资料,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资料翻译,上交指导老师审阅。3、第三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内容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并上交指导老师审阅。4、第四阶段2011年4月内容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修改,形成二稿。5、第五阶段2011年5月初内容修改、充实论文,形成三稿。6、第六阶段2011年5月12日内容毕业论文定稿、打印、装订。五、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格式论文作者题目刊名年份卷(期)页码专著作者书名出版者年份)注释余华说话,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余华我能否相信自
22、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9293页。洪治纲余华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0101第57页,第51页。余华自序A许三观卖血记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8。张治国余华的民间化艺术世界、文本解读,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底18卷第3期,第50页。李林荣一个关于用生命抵押幸福的寓言故事,名作欣赏2002年1月,第10页。专著1张志忠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2洪治纲余华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3先锋余华,徐林正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4先锋浪潮中的余华,刑建昌、鲁文忠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论文或者刊物1王飞
23、的悲剧精神与喜剧效应宿州教育学院报2003年6月第6卷第2期。2王光华重复叙事的意蕴,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3张琰以生拒死以死求生、的生存哲学,东疆学刊2003年10月第20卷第4期。4张学昕论余华的“生存小说”,岱宗学刊,2000年第4期。5张景忠,赫灵华祖父父亲儿子余华90年代长篇小说父系人物结构模式探析,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第38卷第2期。6昌切,叶李苦难与救赎余华90奶奶带小说两大主题话语,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月第15卷第2期。7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8魏安娜一种中国的现实阅读余华,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9陈晓明无望的救赎从形式到历史,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三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11月版。10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之余余华的意义,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