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精神路上的跋涉者从史铁生散文论其生命重塑历程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1972年正在延安插队落户的史铁生因为双腿截瘫回到北京,从此他的人生陷入了一片绝境之中21岁正是梦想开始的年纪却被抛出了常人生活的轨道,终身要在轮椅上度过。之后病痛的折磨、生活的无助、母亲的离世带给他精神上一波又一波的打击。颓废、苦闷、绝望的他曾两度想到自杀,终日自怨自艾、意志消沉。在某一日,他摇着轮椅“走进”家边一座荒芜废弃的园子之后,那里就成为了他逃避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可以整日一个人静静地
2、坐着,或是在杂草繁芜的树下,或是在倾颓斑驳的古墙边,一个人冥想苦思着到底让他活到最狂妄的时候残废双腿的命运是什么,人又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苦难会无端地降临,什么是生什么又是死,真诚而又严肃地叩问着人生的真谛。这样一坐就是十五年。促使史铁生提笔写作的动机很简单实现他的人生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从另一方面来说写作也成为了他活着的根本动力。他将自己终日在古园里思考、内省和参悟的话一点点记录下来,由于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坎坷的人生境遇,给予了他在思考问题和洞察生活上哲人般的智慧。他的笔触及的不仅仅是由于自身的残疾或病痛造成的困境与难题,更是由伤残者的精神困境上升为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通过内省实现了思想上的
3、超越,到达了常人所无法企及的精神高地。从合欢树、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到病隙碎笔这一篇篇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散文艺术地勾勒出了史铁生一段从绝境中突围、一个灵魂的涅槃、一种人生新的直立与行走的心路历程。史铁生是一位用生命写作的作家,我们常说他的文字具有生命的厚度是因为他那些带有思想过程印记的文章是真正触摸到了生命的底蕴,这些清醒且理性的独特解悟不是无关痛痒虚无飘渺地说理,而是给人以大地一般的厚重而真实;这些真挚且积极向上的生命激情不是从笔尖编造虚构而出,而是发自肺腑地对生命的热爱和从心底喷涌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但是让我们回想一下史铁生在他二十一岁截瘫的时候,只是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甚至想到以死了
4、结余生的残疾人。他如何能一步步摆脱精神困境,走出疾病的阴影而得到自救如何可以将自身的痛苦上升为对别人的关怀如何能突破生命的绝境拥有这样的精神境界又是如何可以用残缺的身体说出最为健全和丰满的思想我认为恰恰是地坛这座精神家园,母爱所给予他爱的源泉和写作让他获得的精神自救让史铁生经历了一次生命重塑的过程,用文字获得了他人生的直立行走。选择史铁生的散文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从散文的定义上来说它是一种没有音律,善于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真实而灵活地表达写作者情感与思考的文学样式,因而决定了散文具有真实性和自由性的这两大特征。所谓真实性是指散文表达的必须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记录的只能是作者
5、真实的感悟与思考,展示的一定是揭下伪饰后赤裸的自我剖析。优秀的散文绝对不是笼统地泛泛抒情,而是通过完善的情感心智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开掘出隐藏于生活表象之下的感人情愫,探寻生命的价值、触及生命的本真,以达到情感震撼的审美效果。而自由性不光是指散文内容上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形式上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随笔、书信,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更是指散文是一种倾向于心灵的艺术,可以真正写出作者心底的热情和自由,通过文字反映出的是个人独立的精神品格和自在的灵魂境界。基于散文真实性和自由性的特征,散文与写作者的精神状态之间就形成了紧密无间的关系。特别是史铁生这位将生命与写作同构的作家,他的散文完全是贴近心灵的
6、写作,作者真实的本我永远是散文的主角,他的精神状态有任何的风吹草动便在文本中展露无遗。如果说散文是写作主体的情感史、心灵史,是作者生命律动和心灵的再现,是作家灵魂的栖息地和精神的寄居家园,那么当我们在阅读史铁生的散文时,我们体味出的是一位身体残缺却灵魂饱满的智者他丰富的情感与睿智的思考,他从人生谷底走向精神超脱的坎坷心路,他以博大的胸襟引导全人类走向精神彼岸的终极关怀。其次,从散文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说我国现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西方随笔“表现自我”精神传统的影响,散文这种适合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文学样式被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广为运用,担负起宣扬个性思想和寄寓个性情感的功能
7、。但经历了延安时期和“十七年”时期后,在各种政治要求和思想禁忌等条条框框的约束之下,散文逐渐丧失了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权力,原本书写真情真性的文体沦为了思想浅直、风格雷同的政治工具。直到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人们逐步摆脱左倾思潮的束缚,开始呼唤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复归,提高对人的重视,挣脱散文原有的一成不变的创作模式,回归自由写作的五四时期,个性意识、文化品位和文体自觉意识得以在散文中凸现。九十年代是散文大发展的年代,散文写作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散文的理性色彩增强,抒情意味弱化,探究心灵,表现人文思想与人文理想的散文写作日趋活跃。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九十年代散文的新突破。它主要指一种追求人生
8、或价值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由、人与人平等、社会和谐进步、人与自然同一。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探索使得九十年代的散文比其他时期都更贴近散文的本体,而史铁生的生命体验散文正是这一类的典范,代表了九十年代大散文的主要成就。首先史铁生灵魂追问式的写作手法形成了独语语境,这种直面心灵的叙述姿态在思想意蕴和风格基调上呈现出散文独特的美学形态。其次史铁生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理想赋予了文学创作永恒的意义,这种回归个人和心灵的精神创造活动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重实用轻精神倾向的一种反拨,因此刘锡庆评价说“他攀上了当代散文的高峰”。另外,文本精
9、神内涵的丰厚之美、作家人格魅力之美和散文结构自由之美形成了史铁生散文的独特审美价值,由关照自身进而思考存在,提出过程哲学,通过内省对欲望、孤独、苦难、生死等人类所面临的终极问题进行形而上思考,真正实践了散文写作是一种精神发现的活动。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史铁生的生命体验散文可以有多种解读,由于史铁生是我国当代作家,关于他的作品并没有出现专门性或者大规模的系统研究专著。但是,史铁生对九十年代散文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和他散文作品的独特性在国内还是有一些崇敬史铁生人格魅力的读者和研究散文发展的学者从风格、内容、语言、思想、主题等方面对史铁生的散文进行解读或通过文本阅读来探寻史铁生从生命绝境突围
10、的心路历程,我认为可以由以下几个关键词进行概括(一)关键词一生命本位史铁生是一位将写作与生命同构的作家,他的散文创作离不开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他以一颗经过磨难的敏感的心去感知命运的无常、人生的惨痛、人类的困境。正是这种心灵体验让他对苦难、死亡、生的意义以及欲望有了深度的思考,才让他把笔触伸到了一个特殊的心灵角落和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地。所以许多研究者称史铁生的散文为“生命体验散文”。陈剑晖在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中指出“就散文创作来说,生命体验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穿透生活的晦暗不明的现象,并通过感悟使散文的境界得以澄明,使散文的诗意表达成为生活本质的表达。以史铁生为例他正是以其独特生命的体验与生命
11、的梦想,使他在有限之中领略到无限,在虚空中感受到实在,把生命表现得辽阔、深沉而神秘,并使其与心之家园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共振。”因此许多学者往往以史铁生的生命经历为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来解读其散文。在散文创作中,作家的生命主体意识越强大,他的生命力在作品中渗透得越深广,他的作品就越有力量。马云在史铁生散文生命的留言一文中说道“史铁生无疑是一位靠心魂写作的作家。”在我与地坛中最具魅力的部分就是作家对于生命的十足个人化的体验与梦想,古园中的老树、荒草、青苔、颓墙以及蝉歌都涌动着汩汩的生命热流。史铁生的意义在于他以个体的生命为路标,以自身的苦难推及人类的苦难,因此他对生命的垂询就超越了个体的悲欢而具备了普
12、遍的价值。(二)关键词二哲理意蕴翻开史铁生的作品,会感到有一种人生的哲理浮出字面,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凝重的思考,比如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够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所以许多研究者就把目光放在了史铁生散文所体现的哲理意蕴之上。在马建梅的史铁生散文解读生命意识本位下的哲学思考一文中就通过对史铁生散文中重要主题生死、生命、写作这三者进行哲学意蕴的开掘指出史的散文创作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西方宗教思想的吸收的特点。在他
13、的创作思想中既有佛、道、儒三家传统文化关于生死同一、超越生死等哲学思想的精髓,又有西方宗教思想关于上帝、爱愿等哲学思辨色彩,两者结合,构成史铁生散文哲学意蕴的独特风景。胡秦葆在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哲思中认为史铁生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呕心沥血,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诠释了欲望、孤独、苦难、生死、爱情的生活内涵和文化哲思,其作品既充满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又激荡着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作家以沉湎而执着的生命理念和生命哲思给无数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温馨的慰藉和积极的勉励。陈婉娴在从美学角度分析史铁生散文时指出,“深刻的哲理性是史铁生散文精神内涵丰厚美的重要体现。史铁生极其聪慧、敏感,天生有着哲人的精神潜
14、质他在领着读者走进文学领地的同时也走进了哲学的领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时常能发现尼采、萨特、叔本华等哲学大师的影子,这使得其散文作品精神内涵博大而精深。”比如在我的梦想中史铁生从刘易斯的事件深发开去,揭示了人的欲望与人的困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好运设计中史铁生以球赛为例提出了过程哲学,揭示了生命的隐喻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唯一拥有就是过程。(三)关键词三终极关怀在史铁生的许多散文中都出现了“苦难”、“原罪”、“悲悯”这样的词语,让人不禁联想到一种强烈的宗教意识。但史铁生不是一个信徒,宗教意识是他的一种精神倾向,也是他的一种自救方式。他以一己之痛推及大众之苦,用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来揭示人类广义的残疾
15、问题和健全人也有的“残疾情节”,从对自身苦难的探讨深入到对人类共同困境的探讨,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给予全人类广博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道,直到母亲猝然去世之后“我”才体味出母亲全部的生命意义苦难和伟大,她是独自一人用微薄的身躯默默承受着所有的不幸,以坚韧的意志抗争命运来重塑儿子的第二次生命。透过母亲,儿子最终获得了生命的启示和力量的支持。在审视母亲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作者也对生命意义的体认上升到了人类人文关怀的层次。杨海燕和冯皓在研究史铁生创作的永恒文学意义的文章中指出“史铁生的创作不仅关注现实、存在的境遇,还关注死亡和神秘、自然和生存的状况、人性的细微变化。因此史铁生的创
16、作呈现出多维度。而终极关怀则是这些维度共同的精神实质,这也是史铁生比同时代的许多作家走得远些的原因之一。”终极关怀是文学精神价值的最大体现,它的意义在于能牵引或提升我们,以致在漫漫人生前行之路上不沉沦、不倒退。(四)关键词四自我救赎1972年的史铁生只是一个走投无路、失魂落魄、自暴自弃的残疾青年,而在十五年之后他能以超越个体命运挫折和苦难的笔调写下我与地坛,对世界作出了细致入微的洞察和体悟。史铁生曾经发问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何在不与命运论公平,不向上帝讨公道,坚韧地活下去,这便是他的自救之路。所以很多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探讨史铁生从绝境中突围的心路历程之上,从解读与史铁生精神状态紧密相连的散文
17、来分析他走向救赎之路的过程。陈婉娴在从生命绝境突围的心路历程史铁生及其散文创作中分析道史铁生在残疾后精神上的痛苦已无法言喻,基本的生存更成为天大的难题。面对这种不能自助自足的生存境况史铁生从渴望死到勇于生,拒绝死神的诱惑活下去是他心路历程的第一步。为了寻找活着的动力,史铁生想到了写作,这是他精神自救的重要另一步。但是为了写作而活着的史铁生感到自己终有一日会文思枯竭,再次陷入精神虚无的状态。为了继续寻求精神的自我超越,史铁生终于意识到写作是为生存找到精神上理由,以便生活是一个快乐、充实的精神过程。从活着为了写作到写作为了活着的转变是他精神上的又一次飞跃。最后彻悟生命的意义令史铁生走向了精神的高地
18、。但他始终在探寻生命意义的道路上苦苦思索和艰辛的跋涉,以残缺的身体说出最为健全和最为丰满的思想。(五)关键词五倾诉体式丰富细腻的情感、沉静思索的文风、自由不失优美和精致的语言是史铁生散文的独有风格。史铁生对散文体式进行的创新也是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之一。赵素兰在史铁生散文的倾诉体式初探一文中指出,史铁生的散文融合有日记体的自由随意,书信体的平易亲切,哲思文的精美奥妙,随笔体的从容朴素,写景文的优微细腻,抒情文的诚挚激越,形成了他散文自由、开放、雅朴、丰盈的倾诉体式。史铁生的散文中常用追问式、假想式、自述式、推断式等语句形式,使得他的散文体式更趋向于交流和倾诉的特色。比如在好运设计中作者采用的是
19、与读者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其中第二人称“你”的大量使用形成平易亲切的交流氛围,娓娓道来的语气令人信服;又如对话四则由两个人物的对话直接架构文章的内容,把各种观点和声音置于文中人物去交流和争辩,使文章情感更加真实到位。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一)基本内容1、从自暴自弃的残疾青年到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史铁生用一篇篇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散文艺术地勾勒出了他一段灵魂涅槃的精神之路。可以说在截瘫之后,从绝境突围的史铁生重塑了他的第二次生命。本论文通过史铁生散文作品的分析,根据散文真实性和自由性的基本特征,提出地坛、母亲和写作是构成史铁生重塑生命
20、历程的三个重要因素这个论点。2、根据规划,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论述我之观点。第一部分,结合我与地坛、墙下短记、想念地坛等散文作品论证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精神依托,是他灵魂的栖居地。陷入残疾困境的史铁生,地坛是他逃避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这样一个沉静的环境中,人更容易也能更清楚地窥视自我。史铁生终日冥想苦思着到底让他活到最狂妄的时候残废双腿的命运是什么,人又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苦难会无端地降临,什么是生什么又是死,真诚而又严肃地叩问着人生的真谛。地坛里荒芜但并不衰败的草木,地坛里出现的各种别样人生,让他想透生与死的问题,明白这个世界需要苦难和差别的存在,而不公平命运的救赎之
21、路只能靠自己去探险。地坛让史铁生摆脱死亡阴影,摆脱暴躁易怒、怨天尤人的生活情状,转向理性地认识命运、剖析自我思考探索之中。第二部分,合欢树、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让我们读到了一位母亲的艰辛与伟大,她独自一人用微薄的身躯默默承受着所有的不幸。是无微不至的母爱,给予史铁生心灵慰藉,抚平他的精神创伤。是母亲从未放弃的信念和强大的力量支持,让史铁生有勇气开始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是母亲的容让、隐忍和坚韧让作为儿子的史铁生最终获得了生命的启示,即人类有着无法突破的三大困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一颗博大和包容的心,用爱互相救助、互相关怀。第三部分,为了坐在轮椅上的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实现他的人生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
22、,史铁生开始了写作的生涯。刚开始的他只纯粹为写作而活,无形中让自己成为了一个人质,如果文思枯竭的那天到来,而那个时候他又能凭借什么活下去呢。执着于目的的他再次陷入了精神困境之中。直到他明白了过程的意义,懂得为了活着而写作。写作只是为了生命的过程能更加富有意义。他凭借写作进行不断的精神探索,将写作与生命同构,为心魂写出了一条活路。他的笔触及的不仅仅是由于自身的残疾或病痛造成的困境与难题,更是由伤残者的精神困境上升为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通过内省实现了思想上的超越,到达了常人所无法企及的精神高地。3、结语部分总结归纳整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得出正是因为地坛这座精神家园,母爱所给予他爱的源泉和写作让他获得
23、的精神自救让史铁生经历了一次生命重塑的过程,用文字获得了他人生的直立行走这个结论。(二)研究方法阅读史铁生的散文集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以此更加全面地理解他的精神世界。阅读关于散文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对散文这种文体进行深入了解。参考各类研究史铁生精神空间和心路历程的论文,开阔论文写作的思路。通过概念阐释、散文引证、文本分析的方法来论证地坛、母亲和写作是史铁生进行生命重塑的三构成。(三)预期达到的目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阐释、综合,对“史铁生生命重塑历程”进行全方位的阐释与分析,并注重对名家观点进行引述和阐释。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2010年11月确定论文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2010
24、年1112月,收集并研读相应的文献资料,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资料翻译,上交指导老师审阅。2011年1月2011年2月,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并上交指导老师审阅。2011年3月,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修改,形成二稿。2011年4月,修改、充实论文,形成三稿。2011年5月12日,毕业论文定稿、打印、装订。2011年5月中旬至下旬,准备并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格式论文作者题目刊名年份卷(期)页码专著作者书名出版者年份)论文王莹“孤独”“痛苦”和”“恐惧”史铁生生命体验散文的三重主题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6263。马云史铁生散文生命的留言当代文坛2003(3)
25、2022。马建梅史铁生散文解读生命意识本位下的哲学思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98500。胡秦葆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哲思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8186。徐小凤张志光试论史铁生散文中复调艺术中国文学研究2009(3)109111。方燕妹残缺人生境遇的自我救赎史铁生散文的苦难意识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8)4346。赵素兰史铁生散文的倾诉体式初探电影评介2007(18)108109。孙晓娉存在之澄明史铁生散文中的形而上思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02104。程志军史铁生的精神空间宜宾学院学报2009(3)2931。杨海燕冯皓在信仰的废墟上重
26、建理想谈史铁生创作的永恒文学意义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3)3538。姜红困厄中的升华史铁生散文简论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18120。陈婉娴一道独特的文学风景线史铁生散文的审美价值当代文坛2004(4)8689。陈婉娴从生命绝境突围的心路历程广东电视大学学报2004(1)7073。专著梁向阳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中华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程金城主编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甲种)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段建军李伟新散文思维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1版。张志忠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