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其传世之作有620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本文研究之咏史词采取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界定,既有广义的咏史词定义,即除了那种以直接写古人古事,以抒发怀抱之外,也有对历史兴亡的哲理思考、或借古咏怀,或化用前任诗句表达历史议论,或不见具体史事,只是抒发了物是人非,古今如梦之感,都划归咏史词的范畴
2、,这些不同的类别主要是历史兴亡之感的触发物不同而导致的分别。而他们共同点都在于以古代历史人物,时间等作为生命情绪的寄托。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是身为归正人,他屡遭排挤打击,长期被迫赋闲,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寄之于词,表现出对国事的关切,激愤,对个人功业的渴望、无奈等感情都可以从他的咏史词中体会到。他的咏史词有33首,是两宋词人中创作咏史词最多的一位,通过这些咏史词我们可以看他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眼光。通过整个关于咏史词的研究发展来看,辛弃疾的咏史词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虽然在综合论述咏史词的文章中有提到,但是很浅显,不够全面,很零散,而且也只把目光放在他的名篇上
3、,没有很系统地深入地总结,只是很表面的写这首咏史词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尽管他的咏史词有些是婉约词有些是爱国词,在婉约和爱国的论文中也被提到,但那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可以说他的咏史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在找到的关于咏史词板块里只是着眼于那几篇名篇的零散赏析,因此在这33首咏史词中我想在内容上把它们分门归类,有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侧重从辛弃疾与苏轼、周邦彦等人咏史词作比较,主要从咏史词发展的线路及其典型手法类型,以及辛弃疾咏史词的“即景叙事”、“以典故抒情”及以“赋体”、“古文章法、句法入词”等方面,深入揭示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征。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对辛弃疾的研究基本
4、上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纯粹地从文学审美上分析其词的艺术性,即超功利性;一是透过人品分析词品,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以“文以载道”的标准(即功利性)来评价辛词。这必然导致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的结论,自南宋以来,对辛弃疾词的研究就愈来愈热,大致看来对辛弃疾的研究有着几方面八百多年来,辛弃疾研究的工作从未间断。大体说来,南宋较盛,元明衰而不废,清代复兴,现代显著,解放后则更加广泛深入。从建国初至20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研究者大多将注意力放在对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的赞颂上,此时的研究方法机械、单一,只有少数文章较有价值。八十年代以后的研究方法多样化了,视角也广了,如对稼轩体的研究,对辛词意象的研究,对辛词咏
5、物词的研究,辛词的用典特色,苏辛词的异同,辛弃疾对陶渊明、屈原、庄子的继承,关于词词作的版本,关于其年谱的研究等。对于辛词的语言、用韵等方面也多有关注,辛词对后世词坛的影响,辛派词人、辛词的美学特征等。也有从美学、心理学的视角从事研究者,如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对辛词的思想和艺术作了细致剖析。张廷杰简论辛弃疾的归隐思想则对辛词中的归隐之思作了历史剖析。吴熊和在唐宋词通论中指出摧刚为揉,心危词苦,尤为辛词中的独创的风格。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认为,稼轩体“雄豪、博大、隽峭”,并从审美角度提出了“高峰体验”说。杨海明从创作主体入手,深刻分析了其内在气质对创作形式及风格的影响。其唐宋词史认为,稼轩词最
6、突出的个性是“充满着一股无处不有的生气,这股生气既是一种狂放的精神,而表现形式便是“以气入词”,这股生气导致了稼轩词艺术形式的“解放”与语言的“换班”,词风“亦刚亦柔”、“亦庄亦谐”以及“男子汉”的风格,“悲凉”和富有“野性”的美感。在辛词分类研究方面成果也较多。如顾之京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薛祥生稼轩词物词刍议,张忠刚、董利伟论辛弃疾的恋情词,李晋棠、陈北祥先生稼轩祝寿词思想内容评析,陆永品论辛弃疾的哲理诗词,郭太安社会人瞬间读辛弃疾的怀古词,也对送别词、隐逸词、酬唱词等进行了分析、论述,各有价值。对辛弃疾咏史词的研究就辛弃疾所写的这些歌词的形式和它的内容来说,“其题材之广阔,题材之多种多样
7、,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秾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其他其人所不能比拟的。”现就今人研究的几个方面进行概括。(一)对咏史词内容的研究八十年代后除了辛弃疾的爱国词,豪放词,婉约词等研究之后,辛词的咏史还是很新鲜的。可以说80年代是它的萌芽期,郭太安社会人瞬间读辛弃疾的怀古词一文论述了稼轩的怀古词,他称它们为珍品,认为这些数量不多的怀古词体现了稼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功败垂成,一切都取决于人的自身的功过”、“人生的价值就在人今生今世的生命历程中”这种观念具有扩张性和外向性,不仅使其词具有并吞八荒的气魄,而且也是多种典型意向和典型
8、情绪构成的统一体。并且出现了研究宋代咏史词的论文王锡九的宋代民族斗争和咏史怀古词,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咏史词提供了资料。到了九十年代他的名篇念奴娇(我来吊古)、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归来)、永遇乐(千古江山)依旧火热,还有了浦经州的壮怀悲慨发长歌论两宋咏史怀古词,还有1997年台湾学者郑淑玲硕士论文两宋咏史词研究和廖祐孰硕士论文两宋怀古词研究。到了二十一世纪宋代咏史的文章大大增加,高瑞琴的写尽无限感喟论唐宋词中的咏史词,刘文忠的咏史词散论,陈庆生硕士论文悠悠东逝水,流不尽,古今情论唐宋金元怀古词,张劲松硕士论文宋代咏史词研究,王亚芹硕士论文两宋咏史词研究,汪超硕士论文唐宋怀古词研究,曹会卿硕士论文
9、两宋咏史词概论,张若兰硕士论文北宋怀古咏史词研究,肖青松硕士论文宋代怀古词发展史论,这些是现在见到比较多的对两宋咏史词的论述或者对整个咏史词的某些时期及方面的分析论证,还有李锋的论辛弃疾登临怀古词,纪胜全在试论辛弃疾词中的三国人物,黎修良在论辛弃疾的怀古词这些都对我们了解辛弃疾咏史词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思路,更可喜的是2007年龚贤在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一篇的略论辛稼轩咏史词的开创性成就的论文,打破了学界无人对辛弃疾的咏史词有专门的论著的空白,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这篇论文也不是很系统很全面地论说,还是单独着眼于他的名篇念奴娇(我来吊古)、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归来)、永遇乐(千古江山)
10、这三首来说,他是这样评价的“辛弃疾在词中吟咏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乃至一些失败人物的经验教训,从而做到词与史,咏史与言志抒怀、史事与今事的完美结合,在艺术上将写景铺叙与抒情议论有机融合。”但这些论文中还都是只着眼辛弃疾的名篇,并没有深入进去,只是很表面很浅显地点到为止,或者只是讲词中的典故背景。曹会卿在其两宋咏史词研究中统计出了辛弃疾的25首咏史词,并将这些词大致归类成直接咏史抒怀;使用史实、但不占全词主体;借物咏史三类。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有人以用典多为病,他却认为“用得贴切,自然反而会增加词作容量,使之具有一种独特魅力。”同时在借物咏史部分认为“词人在词中既是在描写与表现承
11、载着一定历史信息的物,如字画、花草、书籍等,同时所表现的历史信息又超越了物体本身的意义,从而具有了咏物词和咏史词的双重特征。”他是这样评价辛弃疾咏史词的“辛弃疾的咏史词是他心灵的写照,同时,辛弃疾的咏史词将咏史和用典自然融合,将咏史和咏物浑然交融,咏史、写实、言情、表志自如交织,极大的扩展了咏史词的思想、情感与艺术内涵。”王亚芹在两宋咏史词研究中通过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汉中开业)、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归来)、卜算子(千古李将军)、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说明“所有这些词作,主题都倾向一处,即英雄无用武之地”。并将两宋的咏史人物分成贤臣名将、失路英雄、文人政客、隐者名士、美人才女和
12、明证兴国、乱政误国的历史事件。张劲松在宋代咏史词研究中认为“辛弃疾的咏史词是强有力的心的呐喊。因为有了辛弃疾,才使我们感到了人类伟大的生命意志的不可战胜。”“他崇拜历史上的英雄尤其是悲剧之英雄,英雄无路请缨杀敌,故慷慨悲歌,此亦是自伤情怀之义。”在此列举了浪淘沙(赋虞美人草)、虞美人赋虞美人草和八声甘州。“辛弃疾最爱咏的是三国历史风云中的英雄,而这些词也多很悲壮”。列举了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纪胜全在试论辛弃疾词中的三国人物认为词中三国人物可以分成通过其写壮志难酬的失落感、借古讽今、赞颂朋友或自喻、表现物是人非的感慨四类,他是这样评价词中运用三
13、国英雄的典故的“这是他爱国主义的体现,他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达在词中,创造了词史上的不朽的丰碑。这与三国英雄不无关系,辛弃疾被称为爱国词人,他的词被称为英雄之词,而三国英雄则在一定程度上把他推向了这一高度,使他的词愈加扩大豪迈,使他的爱国精神愈加独放异彩。”还有黎修良在论辛弃疾的怀古词中认为“其词无论是在对与古项链的链接点的拓展上,还是在由古触发的深刻性及审美情趣上,都一改花间怀古词调女性化、柔艳化为豪士化、悲概化,做到了在史事的吟咏中折射出冷峻的现实、寄托深沉的抱负,将史事、情志和现实完美结合”。李锋的论辛弃疾登临怀古词从登临怀古词的成因、深刻内蕴、艺术
14、特色三方面来论述认为在辛弃疾的全部词作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登临怀古之作。通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论述说明,他是这样评价的“词如其人,辛弃疾的登临怀古词是辛弃疾一生悲情的写照,人品和词品相结合使辛弃疾的词具有境界开阔、用典精当、奔放豪迈的艺术风貌。”(二)对辛弃疾咏史词艺术特征的研究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这是词学研究快速发展的时期,词学界对于词人风格和词体艺术形式的探讨热情高涨,对词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并且使词的研究形态走向成熟化。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现了梁盛楷的辛词的语言特色、梁扬辛词用典问题初探、张高宽论稼轩
15、词的用典、王水照辛弃疾词“掉书袋”辨析、张廷杰略论稼轩词比兴寄托、谢桃坊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社会文化背景、宋景昌论辛词的用典、郭太安社会人瞬间读辛弃疾的怀古词。九十年代以来关于辛词语言,用典仍然是热点,也出现了系统性论著如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王兆鹏的唐宋词分类选讲、陶尔夫南宋词史、欧阳骏鹏金陵怀古词代表作探悉、张晶心灵的歌吟、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吴熊和通论唐宋词等。刘克庄云“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刘辰翁也在辛稼轩词词序中归纳了其词的四个特征,一是以诗文为词,二是用经用史,三是深刻地反映社会人生,四是用俚俗浅显的民歌语言表现重大题材。“在拙轩词话三息诗用于诗句
16、一节云古月府有三息诗,辛待制用于词,各臻其妙,待制名弃疾。”“又辛词用鲍明远语一节云辛待制水调首句,用鲍明远四坐且勿语。”今世词,是有古腔乐府。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辛弃疾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创作方法的肯定和赞扬。刘熙载艺概词概也说“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陈霆在渚山堂词话中反对某些人议论稼轩词用典太多,因而“欠流便”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圆转流丽,不为事所使”,真是“妙手”。在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中也说“稼轩词不但能把词用来咏物、抒情,而且用以写景、叙事,用以寄感慨,发议论。”在咏史词的艺术研究上刘扬忠在唐宋词流派史里就稼轩体的新变也说“稼轩体为行气入词的崭新词体
17、,创体者以绝大的阳刚之气,将词的缘情而至于绮靡的势头往诗、骚的正轨上回拨,以复古求解放,用词言志抒怀,用词来干预家国大事和关涉政教人伦,提高和强化了词的文学功能,挖掘出词的尚未发挥的抒写潜力。使词变成体现创作主体完整人格与表现多方面生活的工具,吸收柳耆卿体的以赋法为词和东坡体的以诗法入词外,还大量引进古文入词,大大丰富词的表现力。”在其辛弃疾词心探微的第五章稼轩词的艺术创新及其历史地位中也有论述到。姚里军在辛弃疾登临词的艺术特色中认为“辛弃疾的登临词所以具有特别有感人的力量,既在于他写出了真景物,更在于他在景物描写之中注进了自己的感情。”并表示“辛弃疾不是寄情山水的人,他的登临词实际上是一些激
18、昂排宕的政治抒情诗,不仅显示出他那非凡的学力,敏锐的才思,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他那志于青云的爱国抱负”。“里面超凡的语句来自他长时期政治生活和斗争的感情积累以及从历史书卷中陶冶的远见卓识表现了他的爱国抱负”。对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是大加赞赏认为“诗句语浅意深,清理并胜,感情豪迈而思想精深,语意沉郁而精力弥满,确是一般登临咏怀的作品所不能及的”。桂琳稼轩词用典探微中说“稼轩词中那些明心志、抒怨愤的用典,不只是表现上对仕途多舛、壮志难酬的情感抒发,其中还沉淀着宋代文人的无奈,渗透着中国之士的追求,更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深层的内质。”杨永锋在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认为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豪放词风,而且创造性地融
19、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辛派。他认为辛词艺术特色是意境宏阔,在表现手法上一方面注意以传统的比兴来曲折地表现战斗精神还恰切地运用大量的典故以古喻今,在语言技巧方面,不仅采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而且吸收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及经书上的句子,风格豪放而谐音律,寓“雄心高调”于传统词风的“温婉”之中,形成豪雄悲郁的格调。许杜丽浅谈辛弃疾词作的语言风格中说“为了充分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功能,辛弃疾创造性地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艺形式优长于词之一身,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形成了辛弃疾词作独特的语言风格。”此外还有陈东辛词艺术个性略论、杨信义辛词艺术风格独特与
20、多样的统一、秦克喜谈谈稼轩登临怀古词的思想特色、陈开梅简论辛词比兴寄托的特点、周炫稼轩词用典与“以才学为词”、白福才论辛词用典的成因、杨柏松浅谈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点、臧甲友稼轩词风格论、左虓略论辛词的艺术特色、林律光论辛词”用典“之艺术特色、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苏向东试论稼轩词的艺术风格等。(三)对辛弃疾咏史词及与其他词人的比较研究关于稼轩词的比较研究,古已有之。不但出现了稼轩词与他人诗歌的比较研究,如袁行霈的辛词与陶诗、刘扬忠的稼轩词与老杜诗;也出现了稼轩词与同时代或不同时代词人作品的比较研究,如李莱、郭发云苏轼与辛弃疾田园创作风格异同简析、马积高论党怀英与辛弃疾词、廖从云南宋词风
21、及辛姜二派词人,在这些比较中苏辛词比较是最常见的。在词词风上的评论有元好问自题乐府引“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元贯云石阳春白雪序“盖士尝云东坡以后,便到稼轩。”两家词风有着一脉相承之处,范开稼轩词序中说“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学坡也”。苏辛词风相似,但也有同有异,这些在范开稼轩词序、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都注意到了。至今关于苏辛词风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且成果也很丰富。八十年代至今关于苏辛比较的论文有一般认为“苏辛并举,同中见异,也有的认为苏辛词差异大,不宜作为一派,苏词虽豪放,然旷而失其雄,放而不见劲,辛词则在顿
22、挫折叠间迸射出一股风发凌厉、势欲摩空的力的激动感。”目前学界对于是否存在“苏辛词派”仍有很多争论。关于辛弃疾咏史词与其他咏史词的比较,主题是苏轼比较赏析,这些文章从时代背景,艺术特色,词人感悟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对于辛弃疾咏史词与其他咏史词的比较现在研究成果也是很单调的主要只局限在苏辛这两首的比较,对于辛弃疾和周邦彦,辛弃疾和王安石咏史词明确的比较没有。但可以通过曹会卿的两宋咏史词的作家论部分可以看出各自特色,在王安石部分他认为“综合王安石的咏史词可以发现文学经世致用思想的鲜明体现,即把文学看成是政治的附庸,是为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他的三首咏史词两首为金陵咏史之作,借古鉴今,以求有益于当世;一首
23、表达了他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明主的渴望,依然不离对于家国的关注。同时,王安石不赞成华而不实的创作,所以其诗文及小词都具有简练、明畅、雄健的风格。在两宋咏史词的历史上,王安石的咏史词的独特性主要在于体现出了处于盛世的文人们积极的入世热情。他的咏史词和后面分析的苏轼、李纲、辛弃疾等词人的咏史词在。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就文学的“经世致用”来说,又具有很多相似性。”在苏轼部分他认为“苏轼咏史题材广泛,词的风格差异大。在艺术上以诗为词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和表现方法,将士大夫的情怀引入词作中,提升了词的品位。”在周邦彦部分认为“周邦彦词长于铺叙展演,精于炼句,常常融诗入词,不露痕迹。同时他的词音律上非常讲究
24、,用语则典雅清丽。而且的咏史词已经没有王安石、苏轼等北宋繁盛期词人所具有的对政治的积极干预精神和对自我功业的渴望,更多表现出一种对于昔日繁华的怀念,情调是感伤的、低沉的,带有一种沉郁的美。”在王亚芹两宋咏史词研究中他明确说“王安石的浪淘沙令借咏史来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与王安石咏史言政充满豪情壮志不同的是,苏轼的此类咏史词显得消沉了些,而继李纲之后大量创作充溢爱国热情的咏史词人,非辛弃疾莫属。”张劲松的宋代咏史词研究中列举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他这么评价的“杜诗的化用加深了其咏史的文化内涵,寄寓了对前朝统治者的安逸亡国的批判,也蕴含了对盛世的隐忧,显示了政治家的博大之胸怀。全词风格清爽,北宋
25、士大夫精神的儒雅风流可见,颇有雍容奇特的文化气质。”并且评价苏轼“苏轼对于咏史词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他突破了音乐的束缚,变唱词为文学的词,为词的题材的进一步扩大开了路”。而周邦彦的“西河长安道)融情、景、理与一体,铺述婉转,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西河(大石金陵)寄托了在心灵之弦触摸历史古城瞬间的伤情意绪。新意虽不多,但情感意境自深。是北宋金陵咏史类的集大成之作,此词在历史兴亡的感叹中反映了作者对北宋末年腐败的隐忧。”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一)主要内容通过辛弃疾词曲作品的解读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考察,从比较分析辛弃疾与苏轼、周邦彦等人咏史词的角度
26、,把握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色,并对辛弃疾咏史词的词史地位作出准确定位。1辛弃疾咏史词的文化背景(1)咏史词的演变及文化背景(2)辛弃疾的个性特质与咏史词发展的关系2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征侧重从辛弃疾与苏轼、周邦彦等人咏史词作比较,主要从咏史词发展的线路及其典型手法类型,以及辛弃疾咏史词的“即景叙事”、“以典故抒情”及以“赋体”、“古文章法、句法入词”等方面,深入揭示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征。3辛弃疾咏史词对宋词发展的贡献(二)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相关资料的查询,通过文史互证、对比分析法及文本阐释(文本解读法)对辛弃疾咏史词做多方面探索。(三)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对辛弃疾咏史词的把握关键在于整理出咏史
27、词类并理清辛弃疾的个性特质对其造成的影响,其次便可通过对基本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综合,以探索其咏史词的艺术特点,并正确评价辛弃疾在宋代咏史词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1、第一阶段2010年7月11月内容确定论文题目,完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上交指导老师。2、第二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1月内容收集相应的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并上交指导老师。3、第三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初内容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修改、定稿、打印、装订。4、第四阶段2011年6月初内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主要参考文献论文1曹会卿两宋咏史词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张劲
28、松宋代咏史词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王亚芹两宋咏史词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龚贤略论辛稼轩咏史词的开创性成就,诗人诗作,2008年10期5桂琳稼轩词用典探微,北方论丛,2003年第1期6杨永锋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年第1期7杨信义辛词艺术风格独特与多样的统一,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8白福才论辛词用典的美学特征,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9郭太安社会人瞬间读辛弃疾的怀古词,聊城师院学报1989年第1期10黎修良论辛弃疾的怀古词,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11张景艳鞠振永辛弃疾词的艺术技巧,语文学刊2001年第2期12纪
29、胜全试论辛弃疾词中的三国人物,东京文学,2009年第9期13李锋论辛弃疾登临怀古词,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14崔海正近年稼轩词研究述略,东岳论丛,1996年第4期15阳江波三篇“怀古”竞风流比较赏析,文教资料,2005年第30期16许杜丽浅谈辛弃疾词作的语言风格,河南农业,2007年第4期专著1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2王兆鹏主编唐宋词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3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4崔海正主编南宋词研究史稿,齐鲁书社2006年版5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6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7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8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1989年版9辛更儒辛弃疾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10叶嘉莹、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年版11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12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3王兆鹏唐宋词史的还原与建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4张廷杰宋词艺术论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