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小说的宿命与悲剧意识【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6120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沈从文小说的宿命与悲剧意识【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沈从文小说的宿命与悲剧意识【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沈从文小说的宿命与悲剧意识【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沈从文小说的宿命与悲剧意识【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沈从文小说的宿命与悲剧意识【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论沈从文小说的宿命与悲剧意识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沈从文19026281988510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1912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1917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18年后开始发表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从建国前夕便退出了文坛,1957年放弃了文学生涯,1978年调至中国社会科

2、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9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在早期沈从文小说研究中,有关他的小说评论,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批评倾向与模式,其一,以思想性及真实典型论为核心的社会学批评模式,这些批评主要以沈从文早期创作和乡土题材作品为对象。其二,对他作品创作的独特风格的认可,苏雪林堪称这类批评的突出代表。她在沈从文论中揭示出沈从文作品“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入到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建国前夕,则由原来的文学批评转化为政治定性。进入新时期以前,从1949年到20世纪七八

3、十年代,在这大约三十年间,没有一篇有关沈从文研究的文字发表,就在其创作被漠视的30年间,在海外的华人学者中,沈从文研究却取得了明显进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香港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有关沈从文的论述。这两部文学史对沈从文的评价在这样三个方面是完全一致的。第一,对沈从文“大家”地位的给定;第二,将他的研究纳入世界文学的视野;第三,肯定了沈从文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深层关怀。2进入80年代,大陆文学界的沈从文作品研究也逐渐从较为零散的一般性文学批评和政治评判发展为科学深入的系统研究,并于1988年沈从文逝世后达到高峰。在此期间编写的如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杨义

4、著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等各类文学史开始对沈从文及其创作进行较为重点的评述。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继承前一时期的优良传统和巨大成果的背景下,沈从文作品研究进一步发展,向纵深和更加全面系统的方向推进,成果丰硕新论不断,形成一个初步繁荣的局面。自新时期以来,沈从文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沈从文现象”,是20世纪中国具有独特色彩与内涵的思想文化现象。从诸多作品中不难看出沈从文是一位非常特立独行的作家,一位沉醉于诗情的作家,一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以文化苦行僧的态度,平静而执着地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实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是一位着正的艺术家。沈从

5、文先生用冲淡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湘西世界,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但是他背负了人生太多的悲剧体验,无可避免的将这种体验通过他的作品表达出来,对悲剧表现的偏好是作家悲剧意识的反映。对于悲剧表达的方式,他采用了传统的“以微笑表现痛苦”,在微笑下面掩藏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轻松的调侃、诙谐的打趣,带上了强烈的喜剧色彩,但喜剧之下掩藏的却多是悲剧的主题。人们通过悲剧看到的不仅仅是人物的悲观失望和痛苦遭遇,使自己体会到命运弄人的无奈,同时也看到他们的灾难是与社会和民族的不幸相关的。大多数研究者都从沈从文的品中湘西美的一面出发,他们认为沈从文对湘西唯美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湘西善的乐土

6、和湘西人们的朴实善良。根据沈从文小说几十年以来研究的论文、论述,我将从沈从文的小说宿命与悲剧意识出发,将湘西小说归纳为牧歌乡情说、悲剧说、象征说与文化历史批评三类。就其代表作边城而言,本篇着重以边城中主人公的遭遇来表现沈从文小说中浓厚的宿命与悲剧意识。3之所以选择沈从文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很简单当一个人在百年诞辰的时候,大家都在纪念他,想到他,媒体也在关注他。真正的“沈从文热”还没有达到让人感觉一种过分的行为,从沈从文来讲,他并不愿意自己很热。而中国长期左翼文化的影响,从50年代到80年代,沈从文一直受到很多的冲击。80年代刚刚对沈从文评价高一点儿,就说“沈从文太热了”。我觉得有很多人关注他是

7、应该的。而且沈从文的书并不是畅销书,所以也谈不上热。但沈从文让这么多人来谈他,是因为我们的文坛缺少这样的大将,让我们将近60年、70年后读起来仍然有味道,就像鲁迅一样,你不能说“鲁迅热”。在现当代的作家中,沈从文是有着独特的个性的作家,他的小说中描述的唯美的环境,吸引了很多读者,小说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也深深吸引着我。也因为边城,我喜欢上了凤凰,也曾经去过凤凰,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选择研究沈从文小说的悲剧与宿命,是因为沈从文小说中表现了诸多复杂的思想感情,而牧歌乡情说是主调,主调中演绎着一幕悲剧,整个小说有着浓重、深刻、多层次的象征意义。所谓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

8、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意识,在文学范畴内,悲剧意识应从悲剧特性去理解悲剧冲突表现的是人物的逆境和不幸,但并非所有的逆境和不幸都能构成悲剧的冲突,只有当正面主人公在出于自己意志的行动中,遇到不可避免的不幸或犯了无可挽回的错误时才成为悲剧的冲突。按照美学的观点,悲剧就是顺应历史必然要求或具有肯定价值的社会力量个人,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必然的失败、毁灭,从而激起人的哀怜、悲痛和同情,以至愤慨的审美特征。宿命是一切都是早已被注定了的,这个注定的意思并非简单的指规律性的东西。佛教认为宿命是前世的生命。世人过去

9、之世皆有生命,辗转轮回,故称宿命。在沈从文的小说中,隐隐发现美的背后总伏隐有一丝淡淡的悲痛,有的作品以“模棱两可”的结局结尾,但是影射在主人公身上的总是难以摆脱的悲剧,他们在挣扎,却总也逃不脱宿命的追捕。4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真实而又迷人。这里的山,雄浑蕴涵着秀美,这里的水,清秀渗透着灵动。或许,是时代让秀美中不免露出几分悲凉与凄切。点缀于山川间的古镇边城,虽古老却不乏生机,贫困却带有畸形的繁荣,和谐却有几分隐约的悲剧。湘西,绝非穷山恶水、落后荒僻之类字眼所能概括。在中国近代散文和小说史上,第一个对湘西山水加以诗话的是沈从文,第一个对湘西人们璞玉般美质和深沉痛楚作出极为深刻挖掘、剖析与描绘的还是

10、沈从文。说不尽的沈从文,说不尽的湘西世界,说不尽的悲情与沧桑。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自沈从文小说问世几十年间,许多学者对这些湘西小说进行了解读和再解读。近五年内,边城等一类小说备受关注,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首先,从牧歌乡情的角度看边城刘西渭在边城与八骏图一文中说“边城便是这样一部IDYLLIC杰作。这里一切是和谐,光与影的适度配置,什么样人生活在什么样空气里,一件艺术作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一切准乎自然,而我们明白,在这种自然的气势之下,藏着一个艺术家的心力。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

11、然而绝不做作。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在现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险这是一付可口的良药。”2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写的水云出现了“牧歌”一词,表现出对边城牧歌属性的自觉。沈从文自己说要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这种诗与生活是不相粘附的写那种和他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他过去的情感又十分相近的牧歌,这一可以使生命得到平衡。以上有关“牧歌说”的评论,只能说属于蜻蜓点水式或走马观花式,都没有展开加以论述。只有到了刘洪涛,边城的“牧歌说”才得以全面、系统地阐释。刘洪涛经多年的研究,2002年在文学评论第一期推出了他的力作5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这是他献给沈从文百年诞辰的一份厚礼。他认

12、为“边城首先构筑了一种乐园图式,边城人物的诗意造型再辅以自然胜景,让人有美不胜收之感。乐园图式中的自然崇拜和刻意展示,在边城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边城的忧伤和凄婉无处不在,牧歌中含有悲剧成分。忧伤和悲情主要来自于现实的层面、命运的层面、象征的层面。”3提起边城和沈先生的许多其它作品,人们往往愿意和“牧歌”这个词联在一起。这有一半是误解。沈先生的文章有一点牧歌的调子。所写的多涉及自然美和爱情,这也有点近似牧歌。但就本质来说,和中世纪的田园诗不是一回事,不是那样恬静无为。有人说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更全部是误解(沈先生在桃源与沅州中就把来到桃源县访幽探胜的“风雅”人狠狠地嘲笑了一下)。边城(和沈先

13、生的其他作品)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民族品德会回来么4边城看似描写了美的人性,诗的意境。但是美丽总令人忧愁,其次,从悲剧意味和宿命意识的角度来看沈从文的小说。其实,在美的背后总隐藏着或多或少的悲剧因素。但是,边城究竟是牧歌还是悲剧,按刘洪涛的意见,两者并不矛盾,因为“牧歌并不限于表现乡土喜乐,它本身也含有悲剧成份”,牧歌“不拒绝衰败和忧伤”。因此,边城的悲剧从属于牧歌。刘西渭还指出这是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他们的生存。这种命运的悲剧,后来沈从文在水云中的阐释为“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关切。既然是不关切,因之素朴的善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五月的斜风细雨,以及那点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

14、热中的寂寞。”5不凑巧即偶然,偶然即命运。沈从文说的就是一个命运问题。但凌宇认为悲剧并不全出于“偶然”。“构成作品情节冲突的,是人物主观精神上对爱情的自由追求,与这种追求在客观现实中难于实现的矛盾。”6边城内蕴的苗族文化内涵,却是不言而喻的。“这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原型地茶峒属于苗区,边城之边的本意,也是防范苗民的戌边之边。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小说叙事深层结构的车路马路、碾坊渡船两组意象的对立与冲突,在本质上便是苗汉文化的对立与冲突边城在骨子里,是一场苗汉6文化冲突的悲剧”7边城充满了悲剧,但其中没有道德堕落的人物。“沈从文宣称他的小说解释了“爱”,我们可以肯定他指的不仅仅是浪漫的爱情,因为故事围

15、绕着一个渡船公和他孙女的关系展开。不管描写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还是体现他的理想,沈从文坚持信仰美的力量,认为他在为社会的改善作出贡献。他以一种方式贡献了知识(军队生活和湘西摘自他的独特范围),以另一种方式推进了社会和道德的上升。”8进入21世纪以后,沈研队伍出现了一些新人,他们一反传统的研究方法,注重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陈改玲的论文就是一例。她不去探讨小说的高深意义,而是从叙事学角度入手,将边城世界给予还原,亦即从编故事角度来看边城中人物是如何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而形成悲剧的。经过还原,他得出这样的论“顺顺对爷爷的责怪,是给自己对碾坊的觊觎找一个借口。二老也同样是不愿面对因自己参与竞争使哥哥

16、抱憾而死这一事实”,“在边城构筑的爱情神话中,十几年前,翠翠母亲以牺牲亲情随恋人而去十几年后翠翠与二老的这场爱情仍然是亲情来换爱情,只不过死者由情人置换为亲人。十多年前的那场爱情,男女双方用死来获得永生十多年后的这场爱情,男女双方又都坏了了一位亲人,从而构成一种平衡。”9沈研新人的研究方法,不拘一格,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感觉。与边城着力歌颂湘西边地人民身上的原始人性美不同,萧萧表现了一种平淡而耐人寻味的悲剧。文中既写了这些乡下人的淳朴,又写了他们的愚昧。萧萧的命运实际上面临了三种可能,但沈从文无意去展览“习俗”,他更关心人,虽然萧萧的行为为“丈夫”家带来了耻辱,但作为普通人他们还是顺从自己的人性去

17、对待这件事的,他们最后并没有一定要维护“礼俗“去惩罚她,这样这篇小说的生活的味道就出来了,而没有变成一个“礼教吃人“的寓言。用看似唯美的结局来反叛现实的残酷。萧萧还具有独特的悲剧风格它虽是悲剧作品,但它没有典型的悲剧作品那种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外在冲突;它的色彩是平淡的,但平淡中透露着深刻。再看丈夫,这种在现代人看来极为不可理解的事情在当时众人看来却7是“极其平常的事情”。生活本身就是无奈的,他们迫于生计,丈夫目睹妻子受辱而不能救助,这是多么严酷的现实,这时候丈夫的权利已经丧失,可他们已然习惯了这种生活让人看着总会有些心酸。他们没有办法改变现实生活,只要简单的顺应,小说的过程看似人性美好,实则

18、让人揪心,总体来说过程是悲情的日常的乡土生活其实就是这种味道。所以,实际上沈从文是站在一个更平等的态度去看这种生存方式,但那种无奈、悲哀的一面也一直作为暗影存在在他的小说中。在封建宗法关系和近代文明对湘西人本真生活状态的冲击下,湘西劳动人民的生存境遇是悲惨的,描写生活在多重压抑之下的人们不但经济上陷入困顿,精神上也已完全失去自我和灵魂的尊严。丈夫真正的演绎了一出含着微笑的悲剧。再者,还有研究者从象征说与文化历史批评这一角度来解读沈从文的小说。金介甫较早关注到“边城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弗洛依德象征。”10继而凌宇在他的专著“象征的抒情”一节里讨论了沈从文作品的象征问题,他认为“象征,是沈从文小说意象

19、构成的重要因素”,“到边城和长河里,象征与抒情成为小说艺术构成的主导因素,而且作品中作家的主观内心情绪,对象化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图景,并且,这种抒情,又是通过作品意象的整体象征来实现的。”11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学的勃兴,人们试图用文化批评的方法进一步解释沈从文,解释边城。文化历史批评是一种宏阔视野,没有一叶障目之弊,对长期受禁锢的批评界,无异一剂良药。韩立群的专著沈从文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是把文化理论用于沈从文批评的最早成果之一。韩立群从文化学中人生普遍形式论着手,指出边城中“这种和谐的人生形式的构建真实地反映了作者从文化改造入手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因此,作者关于文化改造的构想

20、,不仅在历史上有着启蒙意义,而且在经济制度根本变革的今天也有一定实践意义。”12汪曾祺则在又读边城中提醒人们,“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13继而向成国在他的专著里以8“边城乡村儿女生存的文化选择”为题,设专节讨论边城文化问题,他认为因沈从文的边城而形成了一种“边城”观念,“边城,不仅现实地形象地表现出边城地区的人事哀乐,更为主要地表现出这些人事哀乐故事所指向的深远的文化选择。”14较系统使用文化历史分析方法阐释边城的,要数刘永泰收录在永远的从文沈从文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论坛文集中的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一文。该文分为“是怀念,更是抵抗”、“是悲伤更是背叛”、“两种旋律

21、”、“理想主义的现代化”、“日益清晰的真面目”等五节来讨论边城。全文把边城放在全球性的现代化潮流和中国的被动现代化进程中来解读。文章认为渲泄内心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才是作家创作边城的深层的根本动机。边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现代化必然要颠覆甚至已经颠覆了的,但它们却又是现代人极想拥有极为珍视又极为缺乏的。15从70年来研究进程的时段特征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边城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整个研究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边城是一部形象真切、甘美、圆润而内蕴十分复杂、深远、深厚的杰作。“这是一颗千年不磨的珠玉”,刘西渭在1935年作出的这一评断,不能不说极有见地。

22、随着时间的推移,边城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辉。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成果出现。6沈从文自己说“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16他认为“这作品原本近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用少料,占地少,希望他既经济而又不缺少空气和阳光。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

23、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179也有人评论说“先以歌咏田园诗般的散文笔调缓缓地展开对湘西人纯朴风情的细致描述,最后却以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一下子打断前面的歌咏,把你推入对人生无常的强烈预感之中这就是沈从文个人文体的最显著的形式特征。不消说,这种文体的最出色的体现就是边城,甚至可以说它是沈从文在文体上各种追求的集大成者。”18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沈从文在其小说中表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形式吊脚楼妓女的爱与怨;辰河水手的痛苦和向往;牢狱生活的非人景象;城市

24、绅士与太太们的虚伪和欺骗;都市女性的个性追求等等,这些五彩斑斓的生活形式都或多或少地涂上了一层宿命色彩。叔本华这样评判人生人生总是在追求无法满足的欲望,因此“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19很多研究者认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唯美结局是为了表现纯朴的湘西民风和唯美的湘西世界。但与此相对比,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现代城市的病态悲剧,加强讽刺意味。小说中对这种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之本真的消失及生命力的萎缩进行了有力的再现。沈从文以生命哲学峄外在环境势力和金钱权力所造成的人之宿命进行超越,让人们有在无边的痛苦中寻找光明的希冀。爱与美交织在偶然的悲剧中,呈现出无法摆脱宿命的忧伤。在自然美、人情

25、美、人性美的背后,伏隐的是悲剧的伤痛、宿命的必然。从沈从文的小说中才深切体会到美的智慧、爱的伤痛和命运的不可捉摸。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个性的相异,对于沈从文小说额研究和看法也存在诸多差异,小说表现的人物形象及作品结尾意韵不同,几部小说产生后所获评议命运也不尽相同。综上,尽管很多研究者对沈从文小说的研究持各种观点,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没有过时,那种湘西情怀依然留在现代人心底,沈从文的小说,尤其是边城等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名篇,其中蕴含的精神养料是后人享之不尽的,并将影响一代代后来者。沈从文的研究方兴未艾,相信会有更新、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可谓说不尽的边城,说不尽的沈从文,

26、湘西小说也必将引起人们不断重读和研究的兴趣。10四、注释(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1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2刘洪涛与牧歌情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3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4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读书,1984年第4期。5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十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190页。6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修订本),岳麓书社,20064,第168页。7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8美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邵华强编沈从文研究资料,花城出版社,199

27、1年,第801页。9陈改玲边城研究三题,永远的从文沈从文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论坛文集,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20072,第163169页。10美金介甫沈从文的,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11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修订本),岳麓书社,20064,第278280页。12韩立群沈从文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第65页。13汪曾祺又读,刘韵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第48页。14向成国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沈从文与湘西,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341页。15刘永泰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永远的从文沈从文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论坛文集,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20072

28、,第178188页。16沈从文题记,沈从文作品集边城,青苹果电子图书系列,20011,第4页。17沈从文代序,上海书店,19904,第560页。1118王晓明“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潜流与漩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263页。19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1页。5、参考文献1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修订本),岳麓书社,2006年版。2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室沈从文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8。3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文学评论,2002年版。4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65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29、昭明出版社,1975年版。6美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邵华强编沈从文研究资料,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7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读书,1984年第4期。8陈思和一江柔情流不尽复旦师生论沈从文,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9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0孙冰沈从文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1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十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12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3汪曾祺又读,刘韵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14沈从文及其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年版。15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30、,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6陈改玲边城研究三题,永远的从文沈从文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论坛文集,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2007年版。17韩立群沈从文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12年版。18沈从文题记,沈从文作品集边城,青苹果电子图书系列,2001年版。19沈从文后记,沈从文文集,第10卷。20美金介甫沈从文的,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21向成国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沈从文与湘西,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2刘永泰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永远的从文沈从文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论坛文集,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2007年版。23沈从文代序,上海书店,1990年版。24王晓明“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潜流与漩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25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26刘洪涛与牧歌情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27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