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斯洛娃形象研究【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6167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玛斯洛娃形象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玛斯洛娃形象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玛斯洛娃形象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玛斯洛娃形象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玛斯洛娃形象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玛斯洛娃形象研究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摘要本文主要谈玛斯洛娃如何从天真纯洁、不谙世事、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到后来沦落、最后又得到觉醒,以至于精神上得到了“复活”,并且从迷途中的玛斯洛娃身上挖掘出侧面性、丰富性。并从她的生活历程看到俄国上流社会的黑暗,底层人民的屈辱和灾难性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十九世纪末年,俄国文坛上出现了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这就是托尔斯泰的复活。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主要是在一八六一年农奴制改革至一九零五年革命爆发这个俄国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托尔斯泰在描写这一阶段的俄国生活时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和他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第一流的地位”。对于这位伟大而矛盾的作家,在他生前和死后,都有许多人对他和他的作品加以评论,众说纷纭。列宁从“俄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动力”的观点出发,全面地分析了托尔斯泰,并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他同俄国革命联系起来,作出了“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的科学论断,指出这面镜子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既体现了俄国农民群众运动的力量和威力,有反映了它的弱点和局限。然而,在他的创作中,还存在着显著地矛盾。“一方面,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揭露了政

3、府的暴虐以及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滑稽剧,暴露了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工人群众的穷困、野蛮和痛苦的加剧之间极其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狂信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一方面,是最清醒的现实主2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另一方面,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龌龊的东西,即宗教,力求让有道德信念的僧侣代替有官职的僧侣,这就是说,培养一种最精巧的因而是特别恶劣的僧侣主义。”1托尔斯泰的这种矛盾,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仅仅是他个人固有的,而是当时俄国革命动力农民群众的矛盾的思想情绪的反映。俄国千百万农民由于几百年来的农奴制压迫和改革以后几十年来的破产,积下了对旧制度的无比仇恨以及拼死的决心,他们要求打倒地主和地主政府,消灭

4、一切旧的土地占有制,铲除官办教会,这一切统统表现在托尔斯泰的作品里面,在那里,“通过他的嘴说话的,是整个俄罗斯千百万人民群众。”【2】但是农民又是在旧制度下长大的,“他们在吃母亲奶的时候就吸取了这个制度的原则、习惯、传统和信仰”,【3】因此他们对新的制度无法理解,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消除自己身受的深重灾难,结果斗争不够坚决。这一切在托尔斯泰的作品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复活正是托尔斯泰转变世界观及其矛盾的小说的代表。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深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曾经自己有一个庄园,他实行减租减役,后来加入了军队,在作战的时

5、候感受到了沙皇军队的腐败,憎恨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不久,俄国社会因为废除农奴制问题,爆发了一场尖锐的争论。读了托尔斯泰的作品你会感受到在他的作品中对这些事的态度。不难看出,他是站在自由派贵族的立场上的,反对农民起义推翻专治制度的主张。可见,他与革命民主主义的阵营是分裂的。他谴责贵族,维护农民,引起了保守派贵族的痛恨。他的家也遭到了政府的搜查。对于无法解决的思想上的矛盾,加深了悲观情绪。到七十年代末期时,俄国社会的阶级斗争日趋激烈。自从改革之后,农民遭到掠夺,随后,好几年都没有收成,死于饥饿和瘟疫中。遭遇到种种的天灾人祸后,农民不得不进行反抗,革命形势又陷入紧张的状态。托尔斯泰也很快地加入了活动

6、中,他参观监狱,调查贫民区,和主教谈话等等。这一切使他更加加深了他对专制制度和剥削阶级罪恶的认识,使他的世界观发生急剧的变化,同时,3他也把这种变化带进了他的作品里。小说的原始情节是“柯尼的故事”一八八七年,科尼给作者讲述了一个诉讼案件一个贵族青年诱奸了姑母家的婢女。后来怀孕后被赶出家门,被生活所迫,当了妓女。又因为被指控偷钱而受审判。这个贵族青年以陪审员的身份也出现在了法庭上,见到了这个曾经被他诱奸过的女人,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与她结婚,以此赎罪。托尔斯泰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经过他的酝酿,萌发成了一珠参天大树。前后花了1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复活。为此,他参观了许多监狱、接触律师、囚犯

7、,深入调查农村生活。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初稿写成后,他很不满意,经过“变形”结局成为男女主人公摒弃前嫌,终成眷属,虽被流放西伯利亚,但一家人过上了安宁的生活。但托尔斯泰觉得这样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不符合生活真实,纯属个人愿望。还认为,只写两个人的个人命运是不够的,还要深入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国。他在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五日的日记中写道“刚去散步,忽然明白了复活写不出来的原因必须从农民的生活写起,他们是对象,是正面的,而其他的则是阴影,是反面的东西。”在十年的创作过程中,作者经过艰苦的探索,不断地修改、扩大和深化主题思想,前后共写成六稿,内容逐渐演变,使柯尼的故事同想揭露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最后,终于成

8、为一部体现作者“讲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欺骗,也要讲专制制度的可怕”的主题小说。因此,以忏悔贵族这一男主人公作为主线的写法必须改变,而应该以平民女主人公马斯洛娃的生活遭遇作为主线,并通过主线扩展来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作家就这么做了,不从聂赫留朵夫而从玛斯洛娃写起。把马斯洛娃定位全书的枢纽,以农民为“对象”,为“正面现象”。着力塑造这个形象。当然,问题并不在于从谁开始写起,不过这表明作家力求把人民作为真正的主人公,作为自己创作的对象来写,把人民放到全书的中心地位,而让忏悔的贵族退到从属的地位,作为陪衬来处理。关于小说原稿的结尾他也认为写的不真实。他认识到男女主人公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他

9、们之间的关系不能处理成团圆戏的结局。赵敏霞在从“爱”与“宽恕”的背后看玛丝洛娃归宿的必然性一文中认为“复活中玛斯洛娃与西蒙松结合走向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及这一归宿的思想4意义,指出玛斯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作为来自两个不同阶级的人物形象,其思想意识,性格特征均有本质的差别。聂赫留朵夫对玛斯洛娃并没有真正的爱,只是出自怜悯和同情,以及对自己过去所犯罪行的忏悔;而玛斯洛娃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爱,只是被其抛弃一切为自己辩冤的行为所感动,因而是注定不能“大团圆”的。而革命者西蒙松则是以平等的、真挚的爱对待玛斯洛娃,在与革命者的接触中使玛斯洛娃理解了革命,并衷心向往革命,因而她最终离开聂赫留朵夫而与西蒙松结合就是

10、必然的。玛斯洛娃的归宿说明俄国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并不能使劳动人民获得解放,要获得真正的、彻底的解放,必须走革命的道路。”【2】张娜在迷途、探索与救赎托尔斯泰复活女主人公玛斯洛娃形象探析中说“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小说复活中刻画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走入迷途的玛斯洛娃形象。迷途使单纯善良的玛斯洛娃这一艺术形象具有很多侧面性,更显丰富。迷途并未使其沉沦,她不断探索人性“复活”之路,最终走向自我救赎。这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他要与主人公一同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从而从迷途使其形象丰满、探索使其精神可贵、救赎使作者与人物一同走向完善三个方面阐述其观点。”【3】惠继东在玛斯洛娃从良问题初探

11、中主要阐述了“借助于妓女从良题材呼唤人类道德回归意识和自尊自爱意识是复活的重要主题之一。妓女从良题材所观照的是一种善良品格,体现了作者设计的温和的社会改良方案,蕴含着同情妓女不幸境遇,关注妓女未来命运并为其指明生活方向的主张,寄寓了抨击娼妓制度的思想和铲除娼妓制度的理想;妓女从良的经历启示人们应站在现实的高度来审视过去,在对过去不敢回首的往事反思中端正对生活的态度。托尔斯泰借助于妓女从良题材呼唤人类道德贞操观念回归的思想,所观照的是一种善良品格,这体现了他设计的温和的社会改良方案。毋庸讳言,托尔斯泰对道德贞操观念的希冀与梦想,对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幼稚可笑的,然而正是在这孩童般的天真追求中包含

12、了许多人类永恒的命题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索与憧憬。”【4】胡书义在以形传神神行俱足中认为托尔斯泰塑造玛斯洛娃形象的高超技艺是多方面的,而成功的肖像描写尤其出色。复活精心制作的三幅富于变化而又紧密相连的肖像画“纯洁的玛斯洛娃”、5“堕落的玛斯洛娃”、“复活的玛斯洛娃”,这三幅肖像画画面清晰,层次分明,富于变化,从而构成可见可感的连环画似的肖像系列,给小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不仅烘托了小说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符合人物身份、经历,突出了思想性格,为文学作品绘写人物肖像积累了宝贵经验。【5】吴泽霖在中国文化视野和托尔斯泰经典的重读中认为关于复活书名的辨析和超越的路径,也可以从中国文化思想加以诠释

13、。在以基督教的关键词“复活”命名的故事中,缺乏的恰恰是基督教文化的情结内涵讲述的不是基督教式的通过罪与罚的炼狱、蒙受神恩救赎而复活,而是像中国人那样的良心发现和弃恶从善。基督教的复活变成了中国人的“复性”,也就是孟子的所谓“求放心”。这不是一种靠神恩和救赎的复活之路,而是中国人所走的自力提升、“内在超越”的道路。挖掘玛丝洛娃世界观转变的内涵。【6】姜超在玛丝洛娃和聂赫留道夫中表示在复活中,聂赫留道夫和玛斯洛娃,尊还人的人与被损害的人,都复活了。但聂赫留道夫的复活和玛斯洛娃的复活,是截然不同的,有本质区别的。一个是良心发现的结果,一个是社会迫害的必然。玛斯洛娃是经过聂赫留道夫把她带到光明圣洁的天

14、堂,突然又把她推向万丈深渊的地域之后,是经过她所接触的男人对她无法忍受而又不能不忍受的侮辱之后;特别是经过她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代表社会主义的法律对她的欺凌之后,才复活的;才坚决的和旧生活彻底地一刀两断,走上了崭新的光辉灿烂的人生。【7】草婴的人民受难图中译本序中说明了托尔斯泰写作复活的背景,分析了玛斯洛娃的性格“除了善良之外,她又有极强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使她格外不能忍受人家对她的蹂躏,从而产生反抗和报复的念头。但她的处境是无可奈何的,她的反抗和报复行为也是幼稚可笑的。她作践自己,当上妓女,以为这样就是对所有欺辱过她的男人进行报复,特别是对一度爱过他的聂赫留朵夫的报复,殊不知那些男人根本没

15、有什么廉耻心,她这种可怜的行为并不能使他们感到丝毫内疚,而她自己却只能不断地堕落下去。”并且通过男女主人公活动的主线,把各种事件、各个阶层的人物、各个社会生活的侧面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受难图。肯定了复活的成就。此外还把玛斯洛娃的复活归咎于革命。“托尔斯泰对革命家遭到沙皇政府残酷镇压深表同情。卡6秋莎玛斯洛娃精神上的复活,不是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帮助,而是由于政治犯和革命家的人格比贵族叛逆者聂赫留朵夫要高尚得多,他们也更值得卡秋莎玛斯洛娃的信赖和敬爱。”“复活结尾引用了大量圣经章节,这反映托尔斯泰晚年一方面彻底否定沙皇制度,同上流社会决裂,另一方面他在精神生活上也极端苦闷,找不

16、到一条出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从他长期矛盾的宗教观中寻求慰藉。”从而也提出了他创作中的矛盾面。【8】陈桑在论的主人公形象中说“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顶峰,而长篇小说复活正是巍然屹立于这顶峰上的一座丰碑。这部作品的不朽之处首先在于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激情。1895年10月,也就是在复活的创作时期内,托尔斯泰在日记里写道“活的日子不久了,而极想说的话却是那么多要讲人们对自己的残忍的欺骗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宗教上的要将婚姻,要讲教育。也要讲专制制度的可怕。”在复活这部“自由”而“广阔”的长篇小说里,他的确广泛地涉及了所有这些方面,而且是以他的“目前对事物的观点”来加

17、以阐明的。”【9】波兰作家普赛特对复活的总结复活是人类思想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品之一。尽管它不是用人们通常喜欢的那种美学理论写成的。谁要是在这部小说中寻找美丽纯洁的少女,寻找充满荣誉观念和英雄行为的青年,寻找深情的目光和吞吞吐吐的谈话,寻找晶莹的闪光的泪珠和悉苏作响的丝绸声,寻找以纯洁的婚礼为结局的纯洁的爱情,不要任何报酬的非凡的自我牺牲行为以及女学生都不再怀念的美好的童年,那他会失望的。这样的读者最好不要去读复活。因为这部小说里有空气污浊而潮湿的牢房,牢房里有臭气熏天的马桶和方形的小窗口,牢门紧锁着,囚室里关满“强盗小偷纵火犯“以及没有身份证和被诬陷没有身份证的人。这部小说里还有农民的破房子,活

18、活被饿死的孩子,有毒死自己丈夫的妇女。同时,这部小说里还有农民的破房子,活活被饿死的孩子,有毒死自己丈夫的妇女。同时,这部小说里也写了沙龙,不过在这里的罗绮丛中,有的人却感到空虚无聊,有的人一边打着呵欠以便于别人打卖俏,还有的人一面打着呵欠一边去完成自己艰难危险地任务,另外有人为了尽自己的义务,不得不和招魂的上流社会诀别。这部小说还写了法庭,这法庭可以轻率地把无辜的人判处苦役,而令人注目的监狱和押解犯人住的旅站,则是“人吃人”的地方,犯人们睡觉时7由于拥挤不堪,不得不躺在马桶旁边,而污秽的屎和尿从马桶缝里漏了出来【10】作品就是这样无情的撕下了一切假面具。以上的学术研究是国内外学着对复活的深入

19、研究和探索的评述。总之,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形象刻画的主线描写,反映了千百年来受压迫的广大农民对统治阶级的愤怒和仇恨,以及蕴藏于农民群众的强大的反抗力量,这是托尔斯泰世界观中进步性的体现,但是学者们对于复活也总结出了作品中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作者所寻求的救世之术。也就是建立什么样的新轨道。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作品从下层到上层,从地方到京都,全面、彻底地揭露了地主、资产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以及他们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批判了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有利地揭露了法庭的虚伪和非正义,控诉贵族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欺凌,同时也对沙皇官僚机构

20、和官办教会加以批判,更加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土地所有制问题。这些都贯穿于女主人公的故事始终。从而,对玛斯洛娃形象的研究也就成了亮点,很有分析价值。总结上述文献,主要通过玛斯洛娃的背景遭遇分析她从纯洁到堕落再到复活的全过程。以及她归宿的重要性。挖掘玛斯洛娃世界观转变的内涵和在她前后精神转变上心灵、精神、气质的巨大变化,研究其爱情经历、生存处境、宗教影响。四、注释(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1列宁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选集第二卷,第369页。2赵敏霞从“爱”与“宽恕”的背后看玛丝洛娃归宿的必然性,理论观察,82000年第2期。3张娜迷途、探索、与救赎托尔斯泰女主人公玛斯洛娃形象

21、探析,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九卷第1期,2010年1月4惠继东玛斯洛娃从良问题初探,固原师专学报,第27卷第4期,2006年7月。5胡书义以形传神神行俱足玛斯洛娃的潇湘雨性格,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3期,2000年6月。6吴泽霖中国文化视野和托尔斯泰经典的重读,黑龙江社会科学,总第108期,2008年第3期。7姜超玛丝洛娃和聂赫留道夫,语文学刊,1984年第1期。8草婴人民受难图中译本序,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9陈燊论的主人公形象,俄罗斯文艺,1980年第4期。10精品课程教案列夫托尔斯泰,中华汉语学习网,WWW100HANYUCOM五、参考文献1列夫托尔斯泰(

22、汝龙译),复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2赵敏霞从“爱”与“宽恕”的背后看玛丝洛娃归宿的必然性,理论观察,2000年第2期。3张娜迷途、探索、与救赎托尔斯泰女主人公玛斯洛娃形象探析,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九卷第1期,2010年1月4惠继东玛斯洛娃从良问题初探,固原师专学报,第27卷第4期,2006年7月。5胡书义以形传神神行俱足玛斯洛娃的潇湘雨性格,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3期,2000年6月。6吴泽霖中国文化视野和托尔斯泰经典的重读,黑龙江社会科学,总第108期,2008年第3期。97姜超玛丝洛娃和聂赫留道夫,语文学刊,1984年第1期。8草婴人民受难图中译本序,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9陈燊论的主人公形象,俄罗斯文艺,1980年第4期。10精品课程教案列夫托尔斯泰,中华汉语学习网,WWW100HANYU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