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6244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姓名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导师职称2011年05月12日目录本科生毕业论文1摘要1关键词2ABSTRACT2KEYWORDS2引言2一、俗语与萧山地方文化3(一)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价值观31、崇尚仁义道德的价值观32、求忍让的价值观3(二)受小农意识影晌的传统价值观4(三)受面子观念影响的传统价值观4二、谚语与萧山地方文化5(一)萧山谚语与萧山的农耕文化51、关于气象的谚语52、关于农耕生产的谚语53、关于人们劳动心态的谚语6(二)萧山方言谚语与萧山的饮食文化61、反映旧时萧山人饮食生活的谚语62、关于萧山人饮食习惯的谚语6(三

2、)萧山方言谚语与萧山人的处世文化71、反映萧山人重邻里、讲人情的谚语72、反映萧山人有血性、有闯劲、敢于拼搏的谚语7三、惯用语与萧山地方文化7(一)反映了当地人对历史人物、事件及传说等古代文化的熟悉和了解7(二)反映了当地人们真实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8(三)反映了当地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91、惯用语真实地展现了当地的人情关系92、惯用语蕴含着萧山多彩的风土人情9注释10参考文献11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萧山方言熟语所反映的萧山文化特点摘要本文从三方面来阐述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俗语所反映的萧山地方文化的特点,受小农意识影晌,萧山人具有自足性;受面子观念影响,有时候会死要面子活受罪。本科生毕业论文2

3、谚语所反映的萧山地方文化的特点,通过萧山谚语与萧山的农耕文化、萧山方言谚语与萧山的饮食文化、萧山方言谚语与萧山人的处世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惯用语所反映的萧山地方文化的特点。关键词文化、俗语、谚语、惯用语、熟语、方言。ABSTRACTTHISARTICLEDESCRIBESTHREEASPECTSTOTHECULTURALCHARACTERISTICSOFXIAOSHANDIALECTIDIOMSXIAOSHANSAYINGREFLECTSTHECHARACTERISTICSOFLOCALCULTURE,XIAOSHANINFLUENCEOFCONFUCIANISM,ANDCHONGSHANGR

4、ENRIGHTEOUSMORALVALUESBYFARMERISTSHADOWNOON,XIAOSHANPEOPLEWITHSELFSUFFICIENCYBYFACEINFLUENCEOFTHECONCEPT,SOMETIMESSIYAOMIANZAILIVINGDEATHXIAOSHANPROVERBSREFLECTTHECHARACTERISTICSOFLOCALCULTURETHROUGHPROVERBSANDXIAOSHANXIAOSHANFARMINGCULTURE,ANDXIAOSHANXIAOSHANPROVERBSFOODCULTURE,PROVERBSXIAOSHANXIAO

5、SHANWAYSOFLIFEWITHTHREEASPECTSOFCULTUREXIAOSHANPHRASEREFLECTEDTHECHARACTERISTICSOFLOCALCULTUREKEYWORDSCULTURE,SLANG,PROVERBS,IDIOMS,SAYINGS,DIALECT引言作为一个萧山人,我有义务让大家了解萧山这个地方。我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是想让大家通过对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的认识来了解萧山人、了解萧山这个地方,了解这个拥有2500年文化历史的地方萧山。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熟语的一些概念。在中国语言学界,相关学者专家在研究“熟语“的过程中大多受到前苏联“熟语学”体系的

6、影响,所以主张从词汇学的角度去研究。当今我国语言学界对熟语概念的界定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1)熟语指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且要以其整体来理解语义。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2)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3)所谓熟语就是指加工提炼过了的语言形式,它们是固定的说法。它们虽然长短不一,内容不同,使用范围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在人们的长期习用中慢慢地固定下来的,每一个熟语都表达一个特定的意义,往往不能塑文生义,在结构上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随意改动。包括成语、惯用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4)熟语也叫“习语”,是语言中常用的

7、定型的固定结构。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1。从以上四个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现在我国语言学界对“熟语”这个词的界定仍存在分歧,但专家学者大多认为熟语应包括谚语、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本文遵从学术界大多数人的观点,把熟语看作是一种结构稳同、意义完整,由词组构本科生毕业论文3成并大于词的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熟语的地方文化特色,指的是熟语所反映出来的事物、现象、观念等为某一地方所特有的,不同的地方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意识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异,反映到熟语中则使熟语的语义内容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2。所以通过对萧山方言熟语的研究,可以认识到萧山方言熟语

8、所反映的萧山文化的特点,萧山人的特点。这个方案是可行的。关于萧山方言中的熟语,关于萧山方言中熟语的文化特点。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下熟语主要包括谚语、惯用语、俗语和歇后语。虽然与萧山地方文化有关的歇后语有很多,但由于其来源等原因,歇后语总体上表现出萧山地方的文化特点并不明显。所以在此,我们主要介绍俗语、惯用语和谚语所蕴含的萧山地方文化特点。一、俗语与萧山地方文化俗语,也称常言,俗话,大多数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流传下来的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定型语句,是有别于书面用语的被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3。俗语既简练精辟又形象化,道理浅显又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妇孺皆知。因而,得以长久而广泛流行,在日

9、常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萧山俗语渊源古老,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萧山人在日常生活社交中,运用俗语,都能随口说来,言之恰当。但有一个特点,就是民间俗语,都是口耳流传,世代相承,少有文字记录。经过前人的收集,本人的整理,萧山方言俗语可以从不同角度折射了萧山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一)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价值观1、崇尚仁义道德的价值观中国人主要以儒家思想的价值观作为基本价值的准则,萧山人亦是如此。萧山人的思想强调“德”,道德向来被儒家列为教化之首,故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说法。“德”首先表现在“仁爱”、“礼义”、“谦卑”等。而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原则上。反映萧山人的

10、俗语有“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害人之事不为,非义之财不取”,“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君子争礼,小人争嘴”,“事怕合计,人怕客气”,“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等等4,这些古老的萧山俗语无不体现了萧山人“温良谦卑”的谦谦君子之风,也体现了萧山人一贯的言行规矩和标准。反映了萧山人尚仁德的价值观念。2、求忍让的价值观本科生毕业论文4在传统萧山人的深层心理中,一直把家庭和睦当作人生的目标,萧山俗语“和气生财”、“家不和,外人欺”、“将相和国必强,夫妻和业必兴”、“夫妻和睦,黄土变金”,就充分反映了这一传统思想。萧山人实现人和的最佳方式就是“中庸”,讲究为人做事不偏人倚,不温不火。然而

11、,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和是重要的,矛盾和冲突却也是难免的,在这时候,萧山人则牢记一个“忍”字,“立身要高处世须让”,“忍得一时忿,终身无烦恼”,“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赢一步”,“忍”之后便是退,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之后,便“独善其身,修身养性”。“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多载花少载刺,留着人情好办事”等。这些俗语都是萧山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长期实践,得出的宝贵人生经验,并被后人不断总结完善,以至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萧山人也不得不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周围的人,去研究人与人之间如何和睦相处。(二)受小农意识影晌的传统价值观旧中国

12、萧山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其实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使萧山人的性格中增加一个“自足”性的特色,其心理表现就是“知足常乐”。“人比人,气死人”,就看你怎么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若这样一比,心理就平衡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实就是在没法与上相比时,为给自己的心理寻找一种平衡而使用的自我安慰而已。当被人欺侮而无力对抗时,便以“大人不记小人过”这样的话来自我开导。要是碰上天灾人祸这样的大事,便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样的话来寻求自我解脱。正是这样的小农意识导致了传统萧山人在某些时候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心理性情。受小农经

13、济文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传统萧山人异常地依恋家乡,家园意识相当强烈,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穷家难舍,故土难离”,便朴素地反映了萧山人的家园意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俗语就是形象而真实的写照。所以像“裙带关系”这样的词语大概萧山人的理解是颇为深刻。总而言之,萧山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浓郁的家庭观念,并且在生活中实现自我满足。(三)受面子观念影响的传统价值观与“忍”很不和谐的是,在萧山人的心理深处,时不时地闪烁出“面子”二字,这两个字常常使人们处于忍无可忍的二难境地。明明有些事退一步则海阔天空,然而一旦退了一步,便失去了面子,失去了面子便无脸见人,这对传统文化弥漫于整个身心的萧

14、山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事,“宁可身受苦,不叫脸受热”,也是甘心情愿的事。本科生毕业论文5何苦呢争面子,从某个角度看是争虚名,争虚名是为了一时的虚荣,一时的痛快,这对务实的萧山人来说,实在是很不相称的,然而这却是萧山人的一种“气质”,为了保住“面子”,可以舍弃一切,甚至丢掉性命。在我看来这样虽然不值,但是这种“气质”如果用在保家卫国上的话,却是十分可取的。二、谚语与萧山地方文化谚语是“长期流传下来的寓意丰富,文辞固定简练的古训。”5在萧山人民群众流传的谚语多来自生产、生活时间的经验总结和对社会生活领域的意志和愿望的反映。萧山方言谚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伦理道德、人际交往、风俗习惯、自然现象

15、等各个方面。在艺术上具有通俗、生动、形象、幽默、精练、含蓄等许多特点;在表现手法上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段,是萧山人民群众智慧和艺术才华的结晶萧山先民靠这些言语去指导生产,安排起居,规范道德,探求哲理,并将它一代一代的后人。萧山方言谚语的文化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萧山谚语与萧山的农耕文化萧山区直属于杭州市,地处钱塘江南岸平原地带,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很适合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城市,根据一些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证实,公元前25002100年,萧山区境内就有先民从事原始的农业捕鱼、狩猎等生产活动。几千年来,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生产经验,其中的一部分通过谚语的形式,

16、世代口耳相传6。1、关于气象的谚语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一年的收成。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许多反映萧山地区时节规律的谚语,用来预测天气,指导人们更好地生产生活。例如1惊蛰前鸣雷,四十八天天不开。指如果在惊蛰前打雷的话,就有长时间的雨或雪。2一日春雪十日旱。指立春以后下雪就有可能发生干旱。3光清明,暗谷雨。指清明时若天气晴朗,必定年成好,若清明下雨或天阴,则年成差;而谷雨则以下雨为佳。4犯秋一期,犯了处暑无了期。“犯秋”是指立秋这一天下雨,如果立秋这天下了雨,就可能下一星期雨;如果处暑这天下了雨,雨就下得更久了。2、关于农耕生产的谚语萧山方言谚语里还有许多是人们对生产经验的总结。例如本科生

17、毕业论文61要得芋头煮,八月要一个月水;2一脚踩到底,担谷可办八斗米;3富人靠读书,穷人靠喂猪。例1指八月是芋头的块根成长的时候,这时要保证足够的水分,否则会影响芋头的收成。例2是提醒人们深耕时候的重要性,把草踩到泥底,使它不会和禾苗争肥,这样就有可能大丰收。例3表现了养猪是萧山农家传统的副业。3、关于人们劳动心态的谚语自古以来,萧山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业劳动也体现了萧山人民盼丰收、惜耕牛、善于苦中作乐等是萧山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活动之一。例如1立秧树,开秧门。反映了萧山人民对秧田菩萨的崇拜。谷种下泥要敬秧田菩萨。2人歇端午,牛歇谷雨。表现了人们对耕牛的爱护。人们视牛为“衣食父母”

18、,不愿虐待和宰杀耕牛3插田师傅扮禾客,踩田叫化惹不得。指的是人们对劳动能手的敬重。在农业技术水比较落后的时期,萧山人对关系到自身生存的神灵非常崇拜,在从事重大生产活动时都会敬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萧山方言谚语与萧山的饮食文化“吃”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过去,人们的吃大多为了“裹腹”,而今天,人们的吃更多的是为了养生。萧山人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饮食文化。1、反映旧时萧山人饮食生活的谚语1早餐全猪全羊蒸整红薯,中午芝麻裹糖红薯夹大米,晚餐吹吹打打入房(通过拍打去除红薯上的灰尘);2夜饭少一粒,饿成残废。在粮食匮乏的年代,贫苦农民大多是“红

19、薯瓜莱半年粮”。例1生动形象地描述一日三餐红薯作伴的情形,也表现了萧山人苦中作乐的心态。例2指的是旧时乡间认为晚饭一定要吃饱,因为担心夜间的时间长,肚子空了伤胃。当然,现在人们都知道“要想身体好,晚上吃得少”。2、关于萧山人饮食习惯的谚语萧山人有立夏时吃羹的习俗,因为“立夏日吃餐羹,石头踩条坑”7,立夏日吃了羹,人就有力气,在石头上都可以一脚踩出一条坑来。萧山盛产茶叶,萧山人也爱喝茶。饭后习惯要杯茶,过年时一定要喝芝麻茶,取“节节高”之意。待客烟茶一定要有,“客人进门两件事,一根烟一碗茶。”过去,本科生毕业论文7在城镇都有茶馆,在乡村大道边,距五里、十里就有茶亭,茶亭入口常书对联“为各忙,为利

20、忙,忙里偷闲,且吃碗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再拿壶酒来。”。在冲茶时也有讲究,要注意“茶饮酒满”,不能冲满怕烫着客人。(三)萧山方言谚语与萧山人的处世文化方言谚语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蕴含了当地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识和经验,而且还不自觉地表达了当地人民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8萧山人重情义,讲礼教,有血性的处世风格在萧山方言谚语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1、反映萧山人重邻里、讲人情的谚语1行要好伴,住要好邻;2亲愿亲好,邻愿邻胜;3鹞子也要结三家邻舍;4人情是把锯,有来就有去;5火要空心,人要真心;6一更想自己,五更想别人。9萧山人安土重迁,认为“人搬三次穷,火搬三次

21、灭”,所以特别注重与邻居和睦相处。例1说的是碰到好邻居是种福气,例2指希望亲戚邻居的日子都红火美满,例34表达的就是要处理好同他人的关系。例56表现的是萧山人待人诚恳、不自私、有福同享的处世风格。2、反映萧山人有血性、敢于拼搏的谚语萧山人有血性。这种血性就是劲直尚气,刚勇不曲,不畏权势的精神。“吃干菜子奄牙”劝人咬牙坚持、发狠做事、“逢恶不怕,逢善不欺”要有惩罚的勇气和力量,要有扬善的良好品质。如今,萧山经济发达,生活富裕,这跟咱们萧山人做生意敢闯敢拼,肯吃苦肯干这骨子里的性格密不可分。三、惯用语与萧山地方文化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

22、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10。萧山方言惯用语与当地人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心理状态及汉民族的历史等密切相关,负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信息。(一)反映了当地人对历史人物、事件及传说等古代文化的熟悉和了解本科生毕业论文8有些反映当地人对历史人物、事件及传说等古代文化,如1打扮起来赛貂蝉;2扶不起的阿斗;3说曹操,曹操就到;4借钱赛如三结义,讨账赛如请诸葛;5顶的灶王爷爷。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的书籍,萧山方言的很多惯用语中都含有三国中的人物。人们常常借用这些人物最显著的特征,如貂蝉的美貌、阿斗的软弱昏庸无能、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等,对所要描述的人物进行类比,如“打扮起来赛貂蝉”“扶不起的阿

23、斗”,通过类比,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同时也增加了惯用语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如例4“借钱赛如三结义,讨账赛如请诸葛”取“桃园三结义”之“义”、“三请诸葛亮”取“请诸葛”之“难”,生动地刻划出一些人在借钱时把自己说得如何讲信义,还钱时却一再拖延的形象。例5“顶的灶王爷爷”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有关。萧山乡俗,每年腊月二十三要打发灶王爷上天,人们灶王见了玉帝,好话多说,赖话少说。”惯用语借用“灶王爷”这个形象,来指因惧怕某人而百般迁就或侍奉某人。(二)反映了当地人们真实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方言语汇是在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因而从一些惯用语中我们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可窥见一斑。

24、1木匠耧穿上铁匠耧底部的铁尖的鞋,后头石匠碌碡撵上来;2间谷不给好吃的,挽了谷儿留莠子狗尾草;3自留地里下了雨,农业社里逗乏云。这几条惯用语是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状况的真实写照。例1描绘的是播种程序前面用耧摇下种子,后面用碌碡把土压实以防种子被风吹干。这说明农民耕种还离不开传统的农具耧和碌碡,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十分低下。例23字面上描述的是人们的某种自私狭隘的行为,其深层却透露出了当时农村经济体制的弊端,如例3所描绘的人们在“自留地”挥汗如雨,精心耕作;到“农业社”却如乏云飘悠,消极怠慢。还有许多惯用语则是反映那个年代人们的贫穷生活的,如1荷拿起针来没线,荷起剪子来没布;2四只扣碗差

25、配配不配对;3清早不够,晌午将就,黑夜米汤映照见星宿;本科生毕业论文94没米的稀粥,没面的拌汤,还有凉水灌肠;5闺舍没啦猪圈大;6饿得剩下灯笼肚子;7饿得人后心疼;8前腔贴住后腔;9有门子没门扇,堵的疙瘩灰碴片。上述惯用语是人们从衣、食、住、用四方面对“穷困”的夸张描述。描述人们缺衣、少食,器物极度匮乏。如今我们体会不到这些贫困,但这些惯用语所描述的却是当时人们对穷困真实的感受。如今,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述惯用语中所描绘的现象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惯用语记录的那段历史。(三)反映了当地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惯用语的描述性决定了惯用语表情达意的直白性,因而通过萧山

26、方言惯用语我们还可以看到它所反映的当地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1、惯用语真实地展现了当地的人情关系A婆媳之间的关系1婆的嘴碎,媳妇的耳背;2拙媳妇儿巧舌头,句句说出来有对头答对的言词;3姨姨做婆紧则频频喽摸些抚摸,妗子做婆扭转耳朵;4千年的浇道灌溉田地用的窄长水道流成河,三十年的媳妇儿熬成婆。12描写出婆媳之间的两种关系,要么你说我装作听不见,要么你有来言我有去语;3描写过去时代姨姨做婆婆和舅母做婆婆对待媳妇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4描述的是旧时的婆媳关系,由于过去的媳妇要受婆婆严格管束,受制于婆婆,所以总盼着有一天自己能熬成婆婆。B父母对子女的关爱1女儿女儿,圪朵闭着的嘴儿2丈母见了女婿,赛如落窝的

27、草鸡母鸡露出人们的心理有孩子的为孩子担惊受怕,没孩子的又为没有孩子伤心落泪。2、惯用语蕴含着萧山多彩的风土人情A反映当地人待客的惯用语,如1多添的两碗水;本科生毕业论文102没好有赖,馍馍杂菜管待;3甚的馍馍甚的菜,甚的人甚的待。上述惯用语反映了当地人们接人待客的一些观念。从例12我们可真切地感受到当地人们的淳朴、热情和好客。例3表露出人们看人下菜的待客心理。B反映当地人处事态度等方面的惯用语,如1爬的竹竿上,不说走投无路;2精机伶俐飞上天,运气不对你逮不上钱;3你吃肉我喝汤;4花了钱,免了灾,就说当初没啦来;5开门子谁怕我,关住门子我怕谁。众所周知,阿Q精神胜利法具有普遍性。在萧山方言惯用语

28、中我们也可以找到“阿Q”式的心理状态。例子中有萧山人“阿Q”式“爱面子”“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一种心理,是人们在追求自身心理平衡,以求得内心和谐的表现。有“阿Q”式的“对任何事情都抱无所谓的态度的心理;有描述的是“阿Q”式“欺善怕恶、欺弱怕强”的心理;有透露出的是人们“妄自尊大”的“阿Q”思想。其实人只要还活着,只要处于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生存困境,存在事与愿违的现象,“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就会存在,这种精神状态在惯用语中的大量出现即可说明这一点。此外,萧山方言还有许多反映矛盾双方心理的惯用语,如1铁扫帚遇上铜盆;2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你有唢呐我有咪咪小乐器;3你有杀人意,我有接血盆;4你有弯弯意

29、,我有曲曲心;5枣核子碰上两头尖。这些惯用语反映的也是萧山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矛盾的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反映了人们面对矛盾时不理智的想法和做法。总而言之,萧山方言惯用语展现了萧山人们创造、使用语汇的智慧。对萧山方言惯用语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整个汉语惯用语的研究,使我们对惯用语有进一步清晰的理解和认识。注释1申俊中国熟语大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76页2孙维张汉语熟语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页3孙洪德汉语熟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前言部分本科生毕业论文114徐宗才俗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97页至415页5禾木中华谚语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0、,第2页6温端正谚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页7张安镛萧山方言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第461页8张安镛萧山方言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第847页9云生关于熟语中国语文,1959年第162页至271页10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5页参考文献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2、武占坤汉语熟语通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3、姚锡远熟语学纲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姚锡远熟语文化论河北大学学报,1994年3期5、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孙维张汉语熟语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7、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

31、文世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8、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9、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0、徐宗才俗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11、曹铁根汉语与汉文化诠解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2、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3、温端正谚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14、云生关于熟语,中国语文1959,715、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16、白平汉语史研究新论太原书海出版社,200217、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8、李国南辞格与词汇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9、王雪樵河东方言语词辑考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20、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本科生毕业论文1221、吴建生万荣俗语初探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