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7042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前言部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股东委托经理人经营管理资产,经理人与股东实际上是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在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两者的利益又是不一致的。由此,在信息不对称以及所有者较难监督的情况下,经理人很可能为了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利用所赋予的权利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决策。那么,只有将两者的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促使经理人站在股东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决策。股权激励方式正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两者利益不一致的难题。所谓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

2、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它在解决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制度设计的理想状态与现实总是存在出入。由于股票期权将高管的利益与未来业绩挂钩,面对股权激励的诱惑,个别公司管理层存在为满足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而提前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股权激励制度正在上演一场新的道德风险。即使推行“股权激励”最成功的美国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安然事件正是一个典型。在我国,自2006年1月4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管理办法以来,已有上百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其中制造业上市公司就占半数以上,因此,

3、选取制造业上市公司来研究股权激励可能带来的盈余管理问题非常有必要,通过此项研究可以把握该行业股权激励实施的现状,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些年来制造业上市公司基于股权激励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主要将围绕股权激励实施的效应、盈余管理动机分析以及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几方面展开。二、主体部分(一)国外关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股权激励制度在西方的实行已经具有较长的历史,它在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升企业价值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伴随着股权激励在西方国家的盛行,它的弊端也日益显现。随着安然、世界通信等公司财务舞弊案的出现,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得到了质疑,

4、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对其做了大量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1、理论研究方面KATHERINESCHIPPER(1989)指出了产生盈余管理的两个主要条件契约摩擦和沟通摩擦。由于不同契约之间甚至同一契约内部关系人之间基于会计盈余的潜在利益冲突是永恒的,加之契约本身的不完备性以及经理人努力工作程度的难计量性,使得经理人员通过对公司的控制权采用影响或改变会计盈余的方式来改变收益分配,使契约的签订和履行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是盈余管理的基本动机。但是仅有契约摩擦是不够的,SCHIPPER认为契约摩擦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的假设基础上对盈余管理行为的诠释,还需要用沟通摩擦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存

5、在条件作出解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无法完全知晓经理人员掌握的全部信息,这就使得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成为可能。这实质上也就是盈余管理动机的机会主义观点。BROWN(2002)在华尔街日报中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如果在短期内公司的经营者具有自由出售手中所持股票的权利,股权激励就会促使经营者采取以牺牲公司长期利益的盈余管理行为来提高短期内公司的股票价格,从而使自己获利。GUTTMAN和KADAN(2003)提出了一个信号博弈模型,证明了股权激励是导致盈余管理的动因。模型指出理性的投资者是根据经营者所报告的公司收益来确定股票价格的,同时假设经营者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有成本的;股东以

6、公司的股价作为确定经营者报酬的标准,因此,经营者有操纵对外公布的公司收益的动机。2、实证研究方面奥斯汀瑞坦加等(2003)在股票期权奖励与盈余管理动机中考察了CEO报酬的结构以及管理盈余的动机问题,实证研究管理者对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选择是否受到股票期权授予时间以及频率的影响。通过建立模型,把应计利润以及为了不同的动机管理盈余的几个控制变量作为年度期权授予而非其他形式的支付的一个函数,得出以下实证结果作为年度盈余组成部分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受到同比例的期权奖励的影响,得到较多的期权奖励的管理者似乎更倾向于采用降低应计利润的方式来降低他们所获授予期权的执行价格。这个研究结果认为即使当一些公司被接受审

7、查时,其他公司也只是迫于压力来增加报告盈余。如果公司在期权授予日前发布公众的盈余公告,那么期权与应计项目之间的负面关联就会更强烈。特里A贝克等(2009)在围绕期权授予的激励机制和盈余管理机会一文中,通过将经理的激励机制与管理盈余的能力联系起来建立一些假设。这些假设将期权薪酬的变化、公司的业绩以及期权授予计划与期权授予和盈余的关系强度结合在一起。在制定这些假设时,假定在以前的研究中发现的高的期权薪酬的直接影响以及公司业绩疲软将在研究中得到支持。同时,他们的研究框架也指出,期权授予和盈余的关系应该根据期权授予计划的性质而相应发生变化。不然,就会像COLES等在2006年的研究中暗示的那样,投资者

8、会预见到一个即将到来的收益,承认在报告过程中经理人进行干预的动机,从而使那些接近期权授予日的盈余报告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二)国内关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1、有关股权激励实施效应的研究在我国,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文献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上,且大部分都肯定了股权激励效应的发挥。邱世远等(2003)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中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股权激励效应。他们统计了我国截止2001年年底实施了股权激励的86家上市公司,这86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均远远大于全部上市公司相应的指标,其中,每股收益是后

9、者的164,净资产收益率是后者的265,由此肯定了股权激励的激励效应。周建波和孙菊生(2003)运用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来考察公司治理结构、经营者股权激励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业绩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显著高于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并且第一大股东选派的董事比例以及董事长和总经理为同一人这个虚拟变量与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之后的业绩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得出,董事和高管作为自利理性的经济人,有能力通过各种合法的手段为自己谋利,其中也包括股权激励工具。当然,在我国股权激励效应的研究中也有对其否定的研究。魏刚(2000)的研究表明,高级管理人员持股与企业绩效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10、他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年度货币收入偏低,报酬结构不合理,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在我国股票一级、二级市场存在巨大价差的情况下,持有股份的高级管理人员完全可以利用股票市场轻而易举获利,拥有剩余索取权产生的激励效应荡然无存,而仅仅只是一种福利制度安排。因此这种观点认为股权激励并不会对业绩产生影响。李增泉(2000)根据国内数据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人员的年度报酬并不与公司绩效相关联,持股制度虽然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但大部分公司管理层人员的持股比例都比较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他对公司持股比例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当管理层人员的持股达到一定比例后,股票激励的影响还是显著的。2、有关盈余

11、管理动机的研究国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方面。孙铮和王跃堂(1999)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频率分布进行了检验,发现在配股生命线附近,净资产收益率有明显的非常集中的趋势,这表明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要求,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对于政策具有非常显著的敏感性。陆建桥(1999)对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指出一些上市公司出于避免连续三年亏损、免受诸如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等处罚的动机,在亏损及其前后年度采取了相应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且这些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通过管理应计利润项目尤其是流动性应计利润项目来实现的。惠小兵和陈方正(2

12、001)通过对1999年联合证券公司与证券时报主办的上市公司经理人月度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八个动机,具体包括报酬契约动机、IPO(首次发行股票)动机、配股动机、保牌动机、银行借款动机、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动机、市场动机和税收动机,较全面地反映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3、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国内学者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并不深入,系统性的定量研究相对比较缺乏。卢侠巍(2000)指出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对付监管部门的配股权规定存在利润操纵行为。为了减少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建立对高管人员的适当的长期激励机制,将公司高管人员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统一起来,

13、股权激励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上市公司操纵会计盈余的行为。从这项研究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司徒大年等(2004)在中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研究一文中研究了股权激励效应发挥的环境,认为股权的激励效应是以高效运作的金融市场为前提的,在一个投机性强、高价高估的市场,操纵股价有更大的空间,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容易使得公司高管行为短期化,推高短期股价。吴娓(2006)在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下,管理层造假的意愿并不强,只有在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弱、财务状况每况愈下时,管理层才有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但是在在职消费能给管理层带来同等效用的前提下,理性的管理者会放弃对盈余进行

14、操控。但是当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时,股改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可以认为在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中,第一大股东对盈余管理依然能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王克敏(2007)应用LISREL模型,深入分析了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高管控制权对高管报酬诱发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陈千里(2008)在代理模型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盈余操纵和国有股减持对股权激励合约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过高的股权激励不仅会带来内部人侵占国有资产、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后果,而且可能使抑制

15、盈余操纵活动的市场监管措施失效。李春景等(2009)以2006年沪、深两市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4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计算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使用T检验、PE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刺激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就越高。三、总结部分综上所述,从国内外关于股权激励实施状况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股权激励制度在权衡股东与管理者利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定

16、程度上解决了因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一方侵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但也由此引起了新的风险,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就是其中之一,这不仅影响了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隐患。在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的美国尚且发生了因股权激励产生的盈余管理行为,而我国的股权激励正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自2006年底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起,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开始了大范围施行,尤其对于制造业上市公司而言,它占了已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的半数以上,如果不正视这一问题,股权激励很容易演变成管理者掏空上市公司的新手段。因此,通过研究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17、可以促进整个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同时也为其他行业上市公司实施更有效的股权激励方案提供方向。本论文将在参考国内外有关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研究相关模型和论述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现有的股权激励制度和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的股权激励制度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主要参考文献1SCHIPPER,1989“COMMENTARYONEARNINGSMANAGEMENT”ACCOUNTINGHORIZONS,VOL3,NO4,PP91922BROWNK,2002“MANYFIRMSMAYPLAYWITHNUMBERSTOPAINTPRETTIERPICTURESO

18、FTHEMSELVES”THEWALLSTREETJOURNAL,PP683GUTTMAN,OKADANANDEKANDEL,2003“ARATIONALEXPECTATIONMODELOFTHEKINKINACCOUNTINGEARNINGS”HEBREWUNIVERSITYANDWASHINGTONUNIVERSITYWORKINGPAPER,PP1521634邱世远,徐国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0012P36455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治理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35P74826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经济研究,20003P45627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

19、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01P11188孙铮,王跃堂盈余操纵与资源配置之实证研究财经研究,19994P399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99P122510惠小兵,陈方正关于转轨经济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1S2P323711卢侠巍关于中国上市公司高层经理人员操纵会计盈余行为与长期激励机制问题研究前沿,20006P263012司徒大年,傅浩中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2004P232413吴娓,涂燕,付强财务造假、盈余管理与管理层期权激励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3P727614王克敏,王志超高

20、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77P11112015陈千里股权激励、盈余操纵与国有股减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P14915516李春景,李萍基基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经济师,200911P808117夏娜丽公司股权激励及高管薪酬披露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77P606518韩丹,闵亮,陈婷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相关性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079理论版P697319罗富碧,冉茂盛,杜家廷国外股权激励与经营者信息披露研究综述商业研究,200910P282920肖淑芳,张晨宇,张超,轩然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来自

21、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南开商业评论,20094P11311921孟祥革股票期权激励陷阱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712P12612922耿照源,邬咪娜,高晓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10P14114323TERRYBAKER,DENTONCOLLINS,AUSTINREITENGA,2003“STOCKOPTIONCOMPENSATIONANDEARNINGSMANAGEMENTINCENTIVES”JOURNALOFACCOUNTING,AUDITINGANDFINANCE,VOL18,NO4,PP5568224TERRYABAKER,DENTONLCOLLINS,AUSTINLREITENGA,2009“INCENTIVESANDOPPORTUNITIESTOMANAGEEARNINGSAROUNDOPTIONGRANT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VOL26,NO3,APRIL,PP649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