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题报告 后危机时代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 推进 以及加入 WTO 的成员国的不断增加,组织内的国家实行相对的自由贸易,从而促使了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近几年,机电产品的出口已超过纺织类的出口,成中国第一大类的出口产品。浙江省的机电产品出口一直有着令人瞩目的业绩,也是拉升浙江经济水平的一股重要力量。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以及现今仍处于金融危机的余温下,也就是后危机时代的到来,怎样提升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成为当前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通过对浙江机电产品出 口竞争力在后危机时代的研究,可以增进对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客观认识,还可以
2、提供进一步促进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增长的有效途径。 本文旨在后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从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的发展现状出发,以浙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归纳出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特点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国际竞争力问题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许多国家便开始了对此问题的探讨和研究。随着 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和不断推进的贸易自由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国外
3、研究现状 当前,国外与国际竞争力相关的理论主要有国际贸易观、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以及世界经济论坛 ( WEF) 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 IMD) 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1.国际贸易观 英国的 Adam Smith( 1776) 和 David Ricardo( 1817) 的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各国生产同一产品时存在价格差别的基本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或技术的差别。生产者或 是经营者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而这种价格差则可以实现其对较高价格的追求,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原因和动力。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者 Eli F Heckscher( 1919) 和 Bertil Ohlin(
4、1933)认为1 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中,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因此,一国的经济运行并非出于最佳状态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且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 素的商品。 Paul R. Krugman( 1991) 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在现实经济中适当的政府干预可改善经济运行。如今在中国则被称为宏观调控。 James A. Brander 和 Barbara J. Spencer(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 战略性贸易政策主张对存在规模经济递增和垄断的
5、行业,在同国外厂商竞争时,采取关税和对本国厂商支持等措施,使本国厂商企业获得垄断租金。这一理论也表示了,发展中国家必须在政府的干预下,才能获得某种规模经济或行业的竞争优势。 2.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J.A.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912)提出了“创新”概念,认为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技术及组织的不断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生产函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企业家对创新的不断追求,成为竞争力的源泉,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竞争优势进行最为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 Michael E.Porter( 20 世纪 80 年代初
6、 )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就是生产率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因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 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 Birger Wernerfelt( 1984) 等学者研究的竞争力的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导致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当一个企业拥有稀缺但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源,并且这些资源也不会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从而被取代,那么这个企业就会具有垄断地位。因此,资源基础理论把企业竞争能力与企业资源密切联系起来。 David J.Collins
7、和 Cynthia A.Motgomery( 1995) 对资源和能力的认识则进一步加 深了。他们认为,价值的评估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应将企业置身于产业环境中,通过与其竞争对手的资源比较,从而发现企业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 3.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WEF 评价体系以未来 5-10 年的中长期人均 GDP 的增长为基础,是一个以多因素决定的系统评价体系;而 IMD 评价体系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出发,强调国家整体的现状、实力和发展潜力,兼顾国际竞争的资产条件和竞争过程、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引进吸收与输出扩张、个人风险与社会凝聚力的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平衡关系,是一个系统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国
8、际上对于竞争力 的理论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历程。因此,对于竞争力的理论相对而言已较成熟。 2 二国内研究现状 当然国内学者对于此问题的探讨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各自独到的见解。不过目前,我国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以及国际竞争力与国际贸易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金培( 2003)指出产业竞争力不完全等同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但在研究产业竞争力时,总是一国的某些产业同其他国家的同一产业的比较,而对不同产业的比较时没有意义的,所以产业竞争力总是指产业国际竞争力。赵洪斌( 2004)从产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入手,认为 产业竞争力是指产业获得并利用资源参与竞争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放
9、宽假设条件,提出了产业绝对竞争力、产业相对竞争力、产业差别竞争力三个产业竞争力的表现形式。 郝凯 (2003)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三个指标对我国 1995年至 2001年的机电产品外贸出口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显示其比值有上升趋势,但提高的幅度缓慢,并据此得出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处于相对劣势;贸易竞争指数显示为负或较低的正值,说明竞争力处于劣势。几年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未突破过 1,再次印证了竞争力的 劣势地位。 杨昌荣 (2003)对 2000年和 2002年的机电产品出口进行研究,发现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总体上有了一定的改善,特别是信
10、息通信技术产品方面的出口竞争力成为一支独秀。同时也发现机电产品出口中存在着增量不增收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改造传统机电产品产业需要运用高新技术。 唐骁鹏,王琳在( 2006)对中国入世前后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鼓励进行技术革新以及差异化中间产品生产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地位的提升。 “ 从与竞争力问题的有关的各种理论和观点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早 期的比较优势理论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竞争力问题的初步着手点,并不足以解释问题的全部。而后来学者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对竞争力问题的进一步研究的步伐 ” 。如熊彼特提出的“创新”观念成为竞争力的源泉,也是当今的主流思
11、潮。波特著名的具有实战意义的“五力理论” 即同行业竞争者,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为企业竞争力提供了实践方法。这些理论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为我们对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3.参考文献 1俞凯 ,黄爱华 .当前国际竞争力理论及简评 M. 广西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04.9. 2毛筠 ,孙琪 .国际贸易 理论与政策 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3克鲁格曼,赫尔普 曼 . 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1. 3 4熊彼特 . 经济发展理论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5迈克尔 波
12、特 .竞争优势 M.北京 :华厦出版社 ,1997. 6戴维 ,圣西亚 . 资源竞争 :90 年代的战略 J.哈佛商业评论 ,1995. 7金碚 .竞争力经济学 M.广州 :广州经济出版社 ,2003. 8赵洪斌 . 论产业竞争力 :一个理论综述 J. 当代财经 ,2004.12. 9郝凯 .我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分析 J.REFOMATION & STRATEGY,2003. 10杨昌荣 .当前机电产品出口形势及其出口产业的优化升级 J.world trade information of mechanelectronics,2003. 11唐骁鹏 ,林琳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
13、J.当代财经 ,2006. 12谢娟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对比研究 J.国际经贸探索 ,2001. 13普拉哈拉德和 哈默 .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J.哈佛商业评论 , 1990. 14陈卫平 ,朱述斌 .国内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 J.教学 与研究 ,2002. 15裴长洪 ,王镭 .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 J.中国 工业经济 ,2002. 16金陪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 一 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17洪银兴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一一兼论国 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J.经济研究 ,1996. 18金碚等著 .企业蓝皮书 中国企业竞
14、争力报告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 2007. 19Pang Yantao.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Key Factor of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hinas Export Product J.China Daily. 2004. 20Haiying Ren,Chunsu Ji. Fuzzy AHP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TBT on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J. Journal of Sys
15、tems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2006. 21DUAN Guang-hong XIANG Dong MOU Peng. Key technologies in whole lifecycle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state of art 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 国际竞争力研究概述 1.1 国际竞争力的涵义 1.2 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1.3 国际竞争力的分类 2 后危机时代下
16、浙江 机电产品出口现状 2.1 机电产品 出口情况概述 2.2 后危机时代 浙江 机电产品出口的特点 3 后危机时代 浙江 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4 3.1 国际环境中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3.2 浙江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自身存的问题 4 后危机时代 影响浙江机电产品出口 竞争力 的 因素 4.1 优势因素 4.2 制约因素 5 后危机时代下 提升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 的 对策 5.1 相关部门的对策 5.2 企业自身的对策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实施方案:本文是对浙江机电产品出口在碳关税背景下竞争力的研究,需要大量的理论作为支持及文献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特别是对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的发展现状
17、及存在的问题探析、影响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因素的分析,与此同时所提出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因此,需要大量的时间利用大量可靠的网络资源,比如学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以及需要在图书馆查阅 大量的关于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文献资料。而数字是最能直观的反映机电产品出口的现状,因此,可以查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或浙江统计局等官方网站进行数据的搜集,并且深入了解国内外领域对此的研究情况及最新最新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选取切实可用的数据,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比如曾学过的统计学中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比研究,提出建议和对策。 进度计划:第 6 学期第 19-20 周至第 7 学期第 1-5 周
18、: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第 7 学期第 6-12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 文文献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 7 学期第 13-14 周:撰写论文详细提纲,交给导师批阅,反复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第 7 学期第 15-20 周:开始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 7 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 8 学期第 1-2 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完善毕业论文。 第 8 学期第 3-6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 第 8 学期第 7 周:在导师的指 导下,进一步 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 第 8 学期第 9-11 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