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献综述 浙江省外贸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研究 当今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有许多前沿问题值得关注,而国际反倾销是当前国际贸易前沿问题中的焦点。我国自 1979 年第一次卷入反倾销争端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经济交往的增加,遭受的反倾销指控也逐年增多。从 1995 年至 2009 年, 中国已连续 15 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 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频繁反倾销已经构成了对中国经贸发展的实质性障碍,不仅不利于中国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更严重的是不利于中 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如 何应对日益严重的反倾销问题上,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研究。 1 关于反
2、倾销的国外研究 亚当斯密 (1776)详细讨论了当时各国允许对出口贸易实行官方奖励的习惯做法,并将其称之为倾销。到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雅葛布温纳尔 (1923)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将倾销定义为 :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国际价格歧视。 Tharakan( 1999)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反倾销在过去的几年急剧增加 ,说明了倾销、反倾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反倾销的态度上,学术界从理论上对反倾销进行了研究,态度比较一致,普遍认为, 从经济学角度看倾销具有其合理性,当今世界各国对反倾销的滥用已经异化了原用于促进公平竞争的反倾销,使其成了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反 而阻碍了贸易的
3、发展和竞争的公平,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福利损失。 保罗克鲁格曼和茅瑞期奥伯斯法尔德 (2000)认为倾销是价格歧视最普遍的形式,倾销不过是企业利 润最大化的战略,从经济学角度看倾销具有其合理性。onomieCouneil(2001)认为广泛应用的反倾销措施成 T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贸易保护主义策略的一部分,并对 WTO成员应用反倾销措施提出相应建议。 MartinTheuringer(2001)认为反倾销措施助长了企业滥用市场力量,扭曲了竞争,降低消费者福利。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 Blonigen认为,倾销的法律定义几乎完全偏离了关于倾销的任何经济学概念。反倾销措施已不再 与掠夺性定价相关。 Mich
4、aelFingel(1993)认为反倾销是制造麻烦的外交、愚蠢的经济学和无原则的法律。布什政府财政部副部长 Kenneth Dam(2001)认为美国对保护主义争论的关注己经离直接要求将保护的重点放在“公平”上越来越远,在公平贸易的笑脸背2 后,反倾销行动总是而且越来越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 由 于倾销与反倾销是典型的博弈事件,应用经济博弈理论来分析非常有效,因而吸引了一批学者转向反倾销博弈研究 。 Prusa(1992)解释了美国在 1980一1985年期间大多数反倾销案被中止的原因 ,并构建了一个讨价还价的模。Fischer(1992)重点从数量、价格,市场占有率与反倾销政策、福利等方面
5、分析研究了贸易保护的内在动因及其企业行为。 Staiger和 Wo1ak(l992)研究了国内反倾销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和外国垄断,构建了一个连续函数的随机博弈模型。Anderson(1992, 1993)从多米诺倾销 (DominoDumping)角度分析了倾销产生的原因与出口国对本国企业出口倾销的鼓励原因及其对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影响,从反面揭示了反倾销有示范效应,其博弈模型的突出特点是没有沿用经典的双寡头、两国间倾销与反倾销博弈,而是放在多国背景下构建的。Fharakan(1999)对反倾销示范效应及其影响、管理实践、反倾销政策、反倾销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 国外学者指出
6、 一国宏观经济指标的剧烈波动如经济增长率、失业率、汇率变动会影响到反倾销政策的实施 。 Mah( 2000)探究了影响美国联邦国际贸易委员会( ITC)反倾销决定的各种宏观经济因素,发现了贸易差额与确认损害比例的增长率有着长期均衡关系,而贸易差额也是影响倾销比例增长率的原因之一。同样国外许多学者将 GDP 也作为衡量经济景气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如Knetter和 Prusa( 2003)认为,如果国内实际 GDP 有下降趋势,这时的立案调查容易被裁定为倾销。并且进一步指出进口国 GDP 每减少一个标准单位,反倾销数量增长 23%。而 Irwin(2005)认为失业率与反倾销起诉的数量也存在联系
7、,反倾销政策需求的压力会随失业率提高而增大 。 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我 国对反倾销的研究则多集中在法律和外国对 华反倾销的歧视解释及其应对措施研究方面。杨仕辉 (2000)就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特点作了初步的实证比较研究,此外张维迎和马捷 (1999)从博弈角度分析了产权基础对倾销形成的影响和条件,杨仕辉 (2000)论证了外国对华反倾销博弈确实存在逆向选择,杨仕辉和张娟 (2000)探讨了不完全信息倾销与反倾销动态博弈策略。 有学者对国际反倾销制度进行研究。王仁样 (2002)等比较了 WT0及各国的反倾销制度,认为中国政府应充分利用 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改进政府职能、加强政府间的协调。
8、刘 润莹、任荣明 (2002)研究了欧美在反倾销中的规避与反规避问题。甘瑛 (2002)分析认为,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争端中的评审标准3 不能普遍适用于其它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杜建耀 (2003)研究了国际反倾销中的反规避措施,并建议我国出口产品实施差异化战略来规避国外反倾销。王晓非(2004)对 WT0反倾销协议中有关倾销标准的经济合理性提出质疑,并驳斥了支持现存倾销概念的观点,认为反倾销在全球贸易范围内的蔓延有可能带来负和博弈的结果,并建议中国政府在谈判中修改 WTO倾销概念。胡家强 (2004)研究了欧美在替代国、公共利益、 反规避、承诺及对出口商替进口商交纳反倾销税的制裁等方面的微观差异,
9、并建议我国在反倾销立法及实践中进行借鉴。尚明(2003)对 WT0反倾销规则以及中外共 15个国家的反倾销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在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方面,国家经贸委反倾销反补贴工作研究小组 (2001)的分析具有代表性。 杨仕辉、唐礼智、华勤、杨屏等 (2002)认为,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反倾销应诉不力、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及中国对国外倾销的纵容是中国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的主要外因 ;而出口产品质量不高、出口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及国内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是主要内因。陈茵 (2002)认为反倾销的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卜海 (2003)认为,反倾销登堂入室成为当代贸易壁垒
10、的主导,世界各国自主维权意识上升,反倾销应诉率不断上升。赵瑾 (2001)认为,国外对华反倾销存在数量扩散、国家地区扩散、产品扩散三种趋势,并对我国经贸发展造成恶劣影响。车贺明 (2001)认为我国许多企业遭受反倾销且很多情况下败诉的原因主要有 :企业自己跟自己打价格战 ;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会计帐薄不健全,财务状况不明,应诉时交不出相应材料,没材料就等于没有证据 ;普遍存在拒绝应诉,搭便车行为,导致败诉 ;观念陈旧,法律意识淡薄 ;外国的歧视性政策。刘航滨 (2001)从博弈论的角度综述了外国对华反倾销越演越烈的原因,认为我国不是 WTO成员、我国缺乏制衡机制和应诉机制是三个
11、主要原因。傅春光 (1999)认为国际社会对我国频繁实施的反倾销调查,除了部分确有一定依据,因而有其合理性之外,仍不乏不合理的歧视性因素,主要表现在设置贸易障碍,措施主观随意,带有遏制中国的政治目的等等。 在应对反倾销对策方面,沈木珠 (2002)认为,中国应统一部署应对国外反倾销的中期、近期、即期策略,完善 我国反倾销立法和国外反倾销应诉机制、调整反倾销机构的职能、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刘琦 (2003)通过对倾销与反倾销的动态博弈分析,认为进口国反倾销策略行为对出口国倾销行为“威胁的可信性”极其重要,我国在面对国外反倾销时,不能总是自我检讨,而应事前对其进行遏制。同时,应运用反倾销方法来遏制
12、国外对我相关行业的倾销行为,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并运用反倾销的对抗性促使其它国家对我国反倾销行为有所收敛。张维迎和马捷 (1999)从产权角度研究了产权对倾销的影响,杨仕辉 (2000)4 建立了两国 (N, l)个企业的博弈模型,论证了外 国对华反倾销歧视的逆向选择策略 (第三国价格替代中国价格即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无视中国企业价格差异即不加区别地对待中国涉案企业、不愿接受中国企业提出的价格承诺救济手段结案 )。杨仕辉和张娟 (2000)讨论了不完全信息价格线性假设条件下,两国双寡头企业两阶段倾销与反倾销动态博弈策略及其实施反倾销措施的理论边界条件。并进一步推广到一般市场机制 (价格非线
13、性假设 )条件下,比较了两国双寡头企业完全信息竞争 Coumot一 Nash均衡与不完全信息竞争 Coumot一Bayesian一 Nash均衡的差异,给出了竞争绩效的边界条件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两国双寡头企业五阶段倾销与反倾销动态博弈策略解 :杨仕辉和肖德仅仪旧 )通过建立反倾销报复博弈模型,阐明了国际反倾销愈演愈烈的内在机理,并解释了我国少有对外反倾销申诉的成因。李峰、章仁俊 (2003)分析了我国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预警机制在信息、法律、行政方面存在的缺陷。黎静 (2004)认为,中国面对国外反倾销时,存在应诉机制不够规范、鼓励政策难以兑现、预警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周友梅 (2004)认为,为
14、了应对国际反倾销对“中国制造” 的滥用,我国企业应恰当运用“会计武器”捍卫自身的利益。王峰 (19999)认为应加强政府职能,充分利用反倾销法来保护自己。周世俭 (2000)认为只有积极应诉,才能保住市场。 Wiilian Perry(2 xx )认为中国企业积极应诉在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 总体上看,由于一些国外反倾销措施应用的比较早,因此其实证研究在数据积累和计量模型选取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研究也就较深入,而中国反倾销措施应用的频度和范围都还比较有限,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并且许多学者 对中国遭受的反倾销的研究 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
15、就关系到反倾销成败的关键问题 进行深入研究,深入到具体某一个地区 、某一个行业的反倾销法的微观研究就更少了。 因此,对于反倾销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5 参考文献 1郭波 ,都莉莉 .欧盟反倾销法规与 WTO 规则的比较分析 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11). 2杨励 .欧盟对华反倾销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J .国际贸易 ,2008 (4). 3杨仕辉 ,张娟 .外国对华反倾销实证分析 J.中国对外贸易 ,2001(4). 4马义飞 .倾销与反 倾销博弈分析 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2(12). 5王丽华 .国际反倾销制度的实质不公平及我国的对策 J.厦门大学学报
16、,2005(2). 6谢建国 . 经济 影响、政治分歧与制度摩擦 :美国对华反倾销实证研究 J. 管理世界 ,2006(2). 7周晔 .中美贸易逆差、相关利益集团与美国对华反倾销 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6(5). 8赵晓霞 .反倾销的跨国实证分析 基于宏观经济因素对反倾销立案影响的理解 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6). 9鲍晓华 . 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救济 效果评估 J. 经济研究 ,2007(7). 10王雅璨 ,张晓 .中国对外反倾销措施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政策性建议 J. 生产力研究 ,2007(2). 11郭媛源 .论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J. 经济研究导刊
17、,2009(5). 12廖秀健 .美国对华反倾销现状、原因及影响分析 J. 经济理论研究 ,2006(4). 13姜栋 .美国反倾销法的利益分析及其启示 J.法商研究 ,2007 (4). 14徐崇波 ,吴小珊 .中美反倾销税比较研究 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6). 15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16布鲁斯 E克拉伯著 .美国对外贸易和海关法 (第一卷 )M.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17卜海 .国际经济中的倾销与反倾销 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18杨仕辉 .反倾销的国际比较、博弈与我国对策 M.北京 :科
18、技出版社 ,2005. 19沈木珠 .国际贸易法研究 M.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2. 20潘悦 ,高文书 .应战反倾销一国际经验与中国对策 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 ,2005. 21肖伟主编 .国际反倾销法律与实务 (美国卷 )M.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22尚明 .反倾销 :WTO规则及中外法律与实践 M.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23罗昌发 .美国贸易救济制度 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24范键 ,孙南中 .关贸总协定的国际规则与适用惯例 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 社 ,1999. 25姜圣复 .国际贸易实务与法律 M.北京 :中华
19、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0. 26赵维田 .世界贸易组织 (WTO)的法律制度 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27曹建明 ,陈治东主编 .国际经济法专论 M.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6 28颜延 .反倾销司法会计 会计学视野下的反倾销 M.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3. 29廖秀健 .农业行政执法理论与实务 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30陈亚平 ,廖秀健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31Hansen Wendy L and Thomas J.Prusa.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Trade Poli
20、c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TC Decision Making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7(5). 32Staiger, Robert W. Frank A, ak. Measuring Industry Specific Protection: Antidump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Microeconomics, 1994(10). 33Krupp, Cornne M. and Patricia
21、S. Market Responses to Antidumping Laws: Some Evidence from the U. S.Chemical Industry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29). 34Mah Jai. Antidumping decisions and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in the USAJ.Applied Economics, 2000(32). 35Knetter. Macroeconomic factors and anti-dumping filings: Evidence
22、from four count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6). 36 Magee, Stephen ,Brock.William A. The Economics of Special Interest Politics: The Case of the Tariff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8(8). 37Krupp C. Antidumping Cases in the US Chemical Industry: A Panel Data Approach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4(3). 38Lichtenberg, Frank, Hong . An Industry Level Analysis of Import Relief Petitions Filed by U. S.ManufacturersM. US:St. Martins Press,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