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4了解结构性,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学科: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Tag内容描述:

1、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4了解结构性。

2、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学科: 化学2课时: 第1课时 3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的内容。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对燃烧和灭火有初步的了解。。

3、1课题 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唐正定教材所在页:第 4851 页教材版本:人教版一、课题分析: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组成的活动探究;第二部分是用微观世界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原子的观点及原子与分子特征的比较。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八年级的学习和活动,已经对分子原子有了一定的的认识,对生活中的一些奇妙现象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对分子、原子特征的探究为今后“原子结构及分子的构成”奠定了基础。三、。

4、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理解探究问题的方法 2理解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使用归纳概括等。

5、l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广德县四合中学 梅元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

6、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重点 3.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难点 课前预习 1.一。

7、四合中学1 课题 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广德县四合中学 梅元国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以后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3)学习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4)。

8、分子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分子及其性质 课题来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二 授课教师 化学化工学院 王鹤 教学对象 九年级上学期学生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二。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物质。

9、1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练习题一、选择题:1. 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有质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体积小2. 对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惟一粒子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性质的是分子C、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的化学性质都相同D、分子的大小会随着物质体积的增大而变大3. 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A、糖溶于水 B、衣箱中樟脑丸不久不见了C、工业上蒸发液态空气制氧气 D、红磷燃烧4.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A. 水分子变大了 B. 水分解成氢气和。

10、如果您手里有教学资源,恳请您不吝赐稿,稿件 请直接发送到 smyww6603126.com 或 QQ:764723079或在 【语文公社】http:/www.yuwen520.com 免费注册会员直接上传。感谢您对本站的关心和支持!课题 1 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11、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

12、.精品文档.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过程和方法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教材理论相结合的方。

13、.精品文档.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过程和方法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教材理论相结合的方。

14、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

15、课题 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

16、课题 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

17、 第 1 页 共 4 页 分 子 和 原 子 教 学【 课 题 】 分 子 和 原 子【 适 用 学 生 】 普 通 中 学 初 三 3【 教 学 目 标 】1、 知 识 目 标 : (1)认 识 物 质 的 微 粒 性 , 知 道 分 子 、 原 子 等都 是 构 成 物 质 的 微 粒 。(2)能 用 微 粒 的 观 点 来 解 释 某 些 常 见 的 现象 。2、 能 力 目 标 : 培 养 学 生 抽 象 思 维 能 力 、 想 象 力 和 分 析 、 推理 能 力 。3、 情 感 目 标 : (1)增 强 学 生 对 生 活 和 自 然 界 中 化 学 现 象 的好 奇 心 和 探 究 欲 。(2)激 发 学 生 学 习 化 学 的 兴 趣 , 培 养 。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相关DOC文档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doc
初中化学分子--教学设计(共4页).doc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练习题及答案.doc
初中化学《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doc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doc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doc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doc
初中化学教案 分子和原子.doc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doc
标签 >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编号:803065]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