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学困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思考摘要: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点,也是数学课堂中非常重要的能力目标。学困生的问题意识是其学习过程的主要的障碍性因素,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落实: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这是培养学困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努力使学困生从课堂的边缘进入教学活动的中心;给予学困生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使他真的能行。摘要:小学数学 学困生 问题意识 数学能力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明确的要求,新标准的发展性领域目标中,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决问题,明确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2、、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我们的学困生。“学困生”的形成是多因素的,有先天因素,如视觉、听觉或语言上的障碍等;也有后天的因素,如环境影响,学习习惯不好,教师指导不利,认知水平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热情屡受挫伤,直至丧失殆尽。加德纳曾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每一位正常的儿童都会通过参与的各种活动,从中取得创造性的成绩,甚至是巨大的
3、成功。爱迪生,被老师宣布为弱智的笨孩子,就是这样一个被老师赶回家的孩子却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发明大王” ,还有爱因斯坦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还有许多,说明创新精神是人皆有之的,是人的天赋潜能,“学困生”亦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学困生。针对“学困生”习惯差,底子薄的特点,如何培养学困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这是培养学困生问题意识的前提1.正视学困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先天与后天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教学中总会有“学困生”的存在,这也是我们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有的学生再信心十足
4、,最终也成不了数学尖子生。作为教师,我们应客观地、正确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待“学困生” ,不能用同一种尺子评价,更不能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有的学困生经过一番努力,得了 60 分,我们应象对2有些学生得了 100 分那样为他感到高兴,给予肯定,给予表扬。2.给学困生以关爱。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 ,他们饱受冷嘲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融入不了集体的怀抱,他们可怜的一点自尊、自信在这种冷漠、孤寂、无爱的环境中早已荡然无存,学习无兴趣。给学困生以更多的关爱,让学困生切实体会到老师对他们寄予的期望,以及集体对自己的包容与接纳。3.学会赞赏学困生。尊重学困生做人的尊严
5、和价值,学会赞赏他们,是转化的关键。让学困生在黑暗中看到希望,保护他们一点一滴的创新火花,使之发扬光大,帮助学困生乐于接纳自我。赞赏每一位学困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困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困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困生对自己的超越。4.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困生。学困生身上各有其闪光之处:他们或能歌善舞;或有一颗善良的心;或有一双灵巧的手;或有不怕吃苦、热爱劳动的精神张鹏,这位学习上的“学困生” ,在刚刚结束的轮滑比赛中,获全国二等奖。不久的将来,这其中很可能会涌现出明天的艺术大师达芬奇;体育界的巨星迈克尔乔丹;舞蹈奇葩杨丽萍每个学
6、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二、努力使学困生从课堂的边缘进入教学活动的中心1.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学困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困生能问,爱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照顾大多数同学基础上,要联系学困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坚持给学困生多留些空白,激发学困生质疑问题的愿望,使学困生能较容易地发问。如在探索数的奇偶性时,安排这样的游戏:在两个不透明的口袋里分别放置着若干张数字卡片,规则是从中任意摸出两张卡片,将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结果是偶数时有奖。我说我能保证我每一次都能得到奖品。学困生半信半疑,探究欲望强烈,学生们提议试一
7、试。结果我从左边的口袋里摸了 3 次卡片;又从右边的口袋里摸了 2 次卡片,结果果然象我说的那样,每次摸到的数字之和都是偶数。不少学困生发问:啊?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1,7, 9,11,21,3,5,15,13,29,35,3310,22,2,42,6,38,10,14,26,8,16,43此时教师适时揭示口袋中的数,学生们发现左边的口袋中放的全是奇数;右边的口袋中放的全是偶数,学困生跃跃欲试,顺利地掌握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同时渴求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规律。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在深钻教材,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周围丰富的背景、现实的生活,向周围
8、,向社会不断延伸的结果。如果情境创设只体现在整节课的一个阶段,一个小点上,对于数学课来说,就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要体现完整性、开放性的特点。如:三步应用题一课,我创设了这一教学情境:“同学们,五一放假时,老师到外地旅游,拍回了很多照片,你们想看吗?”随后,老师用课件出示了一幅幅美丽、神奇的旅游胜地的画面。看后,同学们惊呼:“太美了!” (可见,同学们已经进入了教学情境之中)老师也不失时机的追问:“看了这些之后,你想说些什么呢?”当学生充满情致的、发自内心的说:“我真想到那去看看!”老师马上说:“那好吧,我们就一起到那儿去看看,假如你是这次旅游的组织者,你要考虑
9、哪些问题呢?”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安全问题” 、 “租车问题” 、 “门票问题” 、 “人数问题” 、“食物问题”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接着,师生共同讨论了上述问题,并把教学知识贯穿其中,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数学知识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整节课设计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旅游”中的不同问题展开,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激发了他们爱北京爱祖国的情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这样创设情境,每一个学困生都有能力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并能追根溯源,激发学困生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
10、,问题意识会逐渐得到培养,创新思维也会逐步得到发展。2为学困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困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为学困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困生敢问。当学困生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由衷地欣赏并给予肯定,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能够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数据告诉我一课中,例题“每天刷牙两次,从拧开水笼头到刷牙结束,共需 180 秒。如果按每 10 秒钟流失 500 毫升水计算,那么一个人每天将流失多少毫升水呢?一年 365 天又将流失多少水呢?” 。学生计算出一天流失的水大约是 18000 毫升,一年流失的水大约是 6570000 毫升。
11、4请同学们结合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在谈如何节约用水,在谈具体的做法,大家你说我说,畅所欲言,气氛很热烈。这时一个学困生站起来说:“老师,这 6570000 毫升水到底是多少呢?我就知道是很多,但到底有多多,我想像不出来” 。我说:“是呀!到底 6570000 毫升水有多多呢?怎样能让大家感受得更深刻呢?你提的这个问题真好,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吧”提问题的学困生笑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困生始终感到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大家庭,消除焦虑感,有安全的着陆感。任何不成熟的想法在共同的交流、补充中是可以成熟的,学困生在问问题的时候就会坦然,自信。才会逐渐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
12、3采取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困生在交流与反思中学会解决问题(1)保持组际间的优势互补,赋予学困生享有平等合作交流的权利。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大多数同学不愿意与学困生一起合作学习的情况。在分组的时候,我借鉴采取“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方法,即: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格局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实现组际之间的优势互补。使每一个学困生能获得平等的机会,与组内其他同学一起充分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并分享彼此的探究结果。(2)使学困生充分经历交流和反思的过程,拓展思维,从中获得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13、。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出示例题:修一条 120 米长的路,甲单独修 6 天修完,乙单独修 4 天修完。甲乙合作,几天修完?学生解答 120(1206+1204)2.4(天)然后依次将路的全长(工作总量)改为:180 米360 米1200 米48000 米学生们惊讶地发现不管全长(工作总量)改变为多少米,甲乙合干所用天数都是 2.4 天。学困生更不明白:为什么工作量不断变化,而工作时间却没有变?此时及时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汇报时采取整组进行汇报的方式,小组内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补充自己的想法。5下面是采集的一组学生的反馈情况:(组内同学互相补充完善)生 1:
14、甲乙的工效没有变。其他学生质疑:工效变了:甲工效分别为 20 米,30 米,60 米;乙工效同样发生变化:分别为 30 米,45 米,90 米。生 2:不管甲的工效是 20 米,30 米,还是 60 米但它所对应的都是“1”的 1/6;生 3:同样乙的工效不管怎样变化,它所对应的也总是“1”的 1/4;生 4:所以说甲、乙的工效其实都没有变;甲,乙的工效没有变,所以甲乙合作所用的工作时间不变。生 3:所以工程问题的工作总量可以用“1”来表示。生 4:对!所以这道题可以用 1/(1/6+1/4)来解答。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基础上,掌握工程问题的特征,在后面的练习中,学困生能灵活,快速地解决工程问
15、题及其相关的问题,如行程问题,工作问题等。每节课,在留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给学困生创设平等发展的机会,让学困生在与其他同学充分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反思,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在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同时,确保学困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三、给予学困生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使他真的能行。1.鼓励模仿引导学困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人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类型和层次的差别,因此,对于培养学困生的创新精神,更不可一概而论,不可用一个模式来培养。任何一个人对某一项目的发明创造或革新,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总是受到某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基于此,针对学困生知识缺陷多,思维跨度小的特点,我常常
16、采用“鼓励中模仿,模仿中创新”的方法。例:在学习正负数时,出示练习题: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 米栏的成绩是 13.42 秒,当时赛场风速为-0.4 米/秒。学困生不明白:风速怎么还有负的?这时请尖子生讲解,风速和刘翔是对着跑的,并请两个学生分别代表刘翔和风速进行表演。学困生释然。此时,及时出示第二题:如果风速是+0.4 米/秒,又是什么意思?学困生受到启发,顺利说出风速和刘翔的方向是一样的,并且他们认为,如果当时风速真是+0.4 米/秒的话,刘翔一定能改写世界记录。不难看出,学困生由模仿产生联想,进而激发灵感。长此以往,必将使他们问题意识得到加强,6创新思维得到发展。2充分
17、利用生成的错误资源,帮助学困生及时辨析,提高学困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有时候学困生所犯的错误里面包含着正确的成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充分利用错误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辨析错误成因;在学困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及时释疑,可帮助学困生形成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有 3 个红球,3 个白球,每次任意摸 2 个,摸到正好都是白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有的同学认为可能性是 1/5。可有学困生认为可能性是 1/3。因为任意摸 2 个球,有可能摸到2 个红球;也有可能摸到 2 个白球;还有可能摸到一红一白。这样一共有三种可能,因此摸到都是白球的可能性
18、是 1/3。学困生问:怎么一道题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呢?我觉得我们的方法挺有道理的,如果错了,错在哪里呢?可以看出,上面的错误资源里面包含着正确的成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及时抓住生成的错误资源,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结果反馈:将红球与白球分别编号,1,2,3 号为红球;4,5,6 号为白球。一一列举出摸球情况的全部可能性:1,2;1,3;1,4;1,5;1,6;2,3;2,4;2,5;2,6;3,4;3,5;3,6;4,5;4,6;5,6。每次任意摸 2 个球,摸到都是红球或都是白球的可能性分别有 3 种;而摸到一红一白的可能性有 9 种,全部的可能性应是 15 种,而不是均等的 3 种
19、可能。所以摸到两个球都是白球的可能性应为 3/15,也就是 1/5,而不是 1/3。通过上述的观察,思考,交流,辨析的过程,帮助学困生弄清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学困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在后面的相关练习中,学困生均能正确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四、创设“开放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参与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循循善诱,寓教于乐。在数学教学中我善于运用启发式和发现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要学生拿出圆片,对折,打开换方向再对折,反复折几次,我启发学生“你有什么发
20、现?”一个同学发现有折痕,另一个发现了很多折痕。7当我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的时候,全班同学深受鼓舞,争先恐后抢着发言:圆片上所有折痕都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我用赞扬说:“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真行。 ”接着又让学生四人一组,用尺子互相量圆的直径和半径,后讨论:“你又发现了什么?”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去画圆,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愿望, ,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初步理解掌握了圆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合作气氛很浓,人人有动手操作,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课堂教学毕竟是学生学,如果只老师“讲” ,学生就始终处于“
21、听”的被动地位。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讲”老师“听”呢?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基于这种思想,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的教材内容,可采取学生各自探索,各自讲道理,教师适时引导的方法。例如,讲“百分数的意义” ,我先出示题目:绿峰林场去年种杨树 100 棵,成活了 98 棵,种杉树 400 棵,成活了 380 棵,种松树 500 棵,成活了 485 棵。可以算出:杨树成活的棵数是杨树总棵数的 98/100;杉树成活的棵数是杉树总棵数的 380/400;松树成活的棵数是松树总棵数的485/500。上面三个分数的分母不同,不容易得出哪种树成活的棵数所占的比率大。可以采取
22、什么办法呢?结果有的学生把三个分数先通分,再比较他们的大小;有的学生把它们全部化成小数来比较;还有的学生把它们写成分母是 100 的分数来比较。这时老师可让学生观察所写的98/100、95/100、97/100 这三个分数,提问:这些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这些分数分母都是 100,而且都表示每种树成活的棵数是它的总棵数的百分之几。老师适时引导,像这样的分数还可写成 98%、95%、97%,这样的数就是百分数。顺其自然,学生就可说出: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这样做至少有三个优点:学生讲,教师听与教师讲给学生听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改变,学生站在
23、学习的主动地位上;学生要讲出道理,需调出有用的信息,灵活地运用旧知识,这远比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语言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发展。教师在用好教材,活用教材的同时,特别注意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注意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作为方法和思维上的铺垫。与学生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开放的呈现与设计,大胆重整教材,创造性的处理教材。课堂各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也注意体现自主和开放。给学生机会进行练习题的设计,这些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易于在学8生心理上引起共鸣,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活动得到强化,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圆
24、形、圆环、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节操场之迷的数学活动课。在本节课中,我以本校操场为知识支撑点,精心设计“小设计师” 、 “小参谋”等问题情境,学生们也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了各种精彩的问题,在合作中共同进行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更丰富了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充分挖掘教师设计开放型习题潜力的同时,教师也重视学生的潜力。每节课教师都尽量为学生创造设计开放型习题的机会,并逐步收集,编成由学生自主设计的习题库。在建立和完善开放性习题库的基础上,上课时,我以开放性练习为载体,组织课堂教学,以唤起学生注意,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从而为
25、每个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发展的数学学习空间。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让学生根据“非洲的面积比亚洲小 9/29,补充条件和问题”学生说出 1 亚洲 4350 万平方千米,非洲多少万平方千米?2 亚洲 4350 万平方千米,非洲比亚洲小多少万平方千米?3 非洲 3000 万平方千米,亚洲多少万平方千米?4 非洲比亚洲小 1350 万平方千米,亚洲多少万平方千米? 5 非洲 3000 万平方千米,非洲比亚洲小多少万平方千米?正因为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能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所以才出现了“中下生吃得了,优等生吃的好。总之,学困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的学习就能够实现的,需要教师长期而精心的培养。它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困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环顾四野,花在开放,鸟在鸣啭,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和谐,如此丰富多彩,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对世界的贡献都是独特的,我们的学困生也不例外,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自己的辉煌,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参考资料: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我教小学数学李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