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设计 计算说明书 姓 名:曹 群 指导老师:姚大力 2 1.盖楼的结果平面布置 主梁沿房屋的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主梁的跨度为 6.6m,次梁的跨度为 6.6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其间距为 2.3m。楼盖结构平面布置见图 : 根据构造要求,板厚取 h=80mm 。 次梁截面高度应满足 = =( 367 )( mm)。考虑到露面活荷载比较大,取 h=450mm,截面宽度取为 b=200mm。 主梁截面高度应满足 h= = =( 550 )( mm),取 h=650mm,截面高度取为 b=250mm。 2.板的设计 板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 ( 1) 荷载 恒荷载标准值 20
2、mm 水泥砂浆面 层 0.02 80mm 钢筋混凝土板 0.08 3 20mm 板底混合砂浆 0.02 活荷载标准值 恒荷载设计值 g=1.2 2.74=3.29 活荷载设计值 q=1.3 总 计 g+q=11.09 ( 2) 计算简图 次梁截面为 200 450mm,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取为 120mm,则板的计算跨度: 边跨 + =2.03m 取 中间跨 跨度差 =1% 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取 1m 宽版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图 所示: ( 3) 内力计算 各截面的弯距计算见表 1。 4 表 1 板的弯矩设计值 截 面 边跨跨中( 1) 离端第二支座( B) 离端第二跨跨中( 2
3、)中间跨跨中( 3) 中间支座( C) 弯矩系数M=( g+q) -4.11 ( 4)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b=1000mm, h=80mm, C25 混凝土, ;HPB235 钢筋, ,板的配筋计算见表 2。 表 2 板的配筋计算 截面 部位 1 B 2( 3) C 轴间线 轴间线 轴间线 轴间线 M( mkN ) 4.11 -4.11 2.77 0.8-3.17 -0.8201 bhfMcs 0.096 0.096 0.065 0.0518 0.074 0.0593 0.949 0.949 0.966 0.973 0.962 0.969 5 0.102 0.102 0.068 0.054
4、 0.076 0.062 0/ hfMA yss ( mm2) 344 344 228 226 262 260 分离式 选配钢筋 10200 10200 8200 8200 8180 8180 实配钢筋 393 393 252 252 279 279 弯起式 选配钢筋 实配钢筋 403 403 279 262 279 262 对轴线 间的带板,其各内区格板的四周与梁整体连接,考虑到板的内拱作用,其跨内截面 2、 3 和支座截面 C 的弯矩设计值可折减 20%。 表 3.7 中同时给出了采用分离式及弯起式配筋方式时 的选筋结果。分离式配筋方式可不考虑板底跨中筋和支座负筋之间的相互联系,两者分别设
5、置,设计和施工均很方便,大多数工程都采用此种配筋方式。采用弯起式配筋方式时,应注意相邻板底筋和支座负筋共用部分钢筋的直径和间距要统一。 3.次梁的设计 次梁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设计。 ( 1) 荷载 恒载设计值 由板传来 3.9 次梁自重 1.2 梁侧抹灰 1.2 g= 9.76 活荷载设计值 由板传来 q=7.8 合 计 g+q=26.92 ( 2) 计算简图 次梁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 为 240mm。主梁截面为 250mm 650mm。次梁的计算跨度为 边跨 6 取 =6.475m。 中间跨 =6.6-0.25=6.35( m) 跨度差( 6.475-6.35) /6.35=1.96%
6、因相邻跨度相差小于 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次梁的计算简图见图 3.27。 ( 3) 内力计算 连续次梁各截面的弯矩及剪力计算分别见表 3 及表 4。 表 3 次梁弯矩 计算 截面位置 边跨跨中 离端第二支座( B) 离端第二跨 跨中( 2)中间跨跨中( 3) 中间支座( C) 弯矩系数 -102.6 7 表 4 次梁剪力 计算 截面位置 端支座( A)内侧 离端第二支座( B) 中间支座( C) 外侧 内侧 剪力 系数 0.45 0.60 0.55 0.55 0.450.6094.02 ( 4)承载力计算 1)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跨中截面按 T 形截面计算,
7、其翼缘计算宽度为: 边 跨=离端第二跨、中间跨=梁高 h=450mm, 翼缘厚 =80mm。 判别 T 形截面类型: =1.0 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 T 形截面。 8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梁宽 b=200mm,先按单排筋考虑,即 =415mm。 次梁正截面 承载力计算过程见表 5. 计算结果表明 均小于 0.35,符合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条件。 2)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b=200mm, , , 。腹刚劲仅配置箍筋,次梁斜截面的配筋计算过程见表 6。 表 5 次梁正截面承载力 计算 截面位置 边跨中跨( 1) 离端第二支座( B) 离端第二跨跨中( 2)中间跨跨中( 3) 中间支座(
8、C) M/(kN m) 102.6 -102.6 67.84 -77.53 0.988 0.854 0.992 0.894 0.024 0.292 0.016 0.212 834 965 550 697 9 选配钢筋 3 20 1 22+2 20 1 18+2 14 2 18+2 12 实配面积/(mm mm) 942 1008 562 735 表 6 次梁斜截面承载力 计算 截面位置 端支座内侧 离端第二支座外侧 离端第二支座内侧 中间支座外侧、内侧 V/kN 76.98 102.6 94.02 94.02 ( kN) ( kN) 选用箍筋 2 6 2 6 2 6 2 6 56.6 56.6
9、 56.6 56.6 s= 1238 180 252 252 实配箍筋间距 /mm 150 150 200 200 10 4主梁设计 主梁按弹性 方法 设计 ( 1) 荷载 设计值 为简化计算,将主梁自重等效为集中荷载。 次梁传来 恒荷载 9.76 主梁自重 (含粉刷) ( 0.65-0.08) 恒荷载 G=64.42+12.31=76.73kN, 取 G=78kN 活荷载 Q=17.16 ( 2) 计算简图 主梁按连续梁计算, 端部支承在 砖墙上,支承 长度为 370mm;中 间支承在400mm 400mm 的混凝土柱上。其计算跨度 边跨: 因 0.025 取 。 中跨: 主梁的计算简图见图 11-28。因跨度相差不超过 10%,故可利用 查表 计算内力。 G G G G G G A 1 B 2 C 3 D 6640 6600 6640 图 11-28 主梁计算简图 ( 3) 内力设计值及包络图 1)弯矩设计值 弯矩 M= 式中系数 由 查表 相应栏内查得。 6.64=347.05kN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