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助学贷款证券化研究一、选题的背景、意义(一)选题背景助学贷款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收费改革后的产物,在国际上,助学贷款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贫困大学生的日益增多,以及贫困大学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问题,成为各国政府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而助学贷款的实施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也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机会的平等。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于1999年6月出台,并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八个城市高校开始试点,2000年在全国全面推行。从颁布至今的10多年中,己先后进行了五次调整,特别是2004年6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从实施机制、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
2、等方面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然而,由于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实行的是“政策化目标,商业化运作”的模式,并且,我国的助学贷款体制尚没有完全理顺,使得带有很强政策性却又被定性为商业贷款的国家助学贷款正处于两难境地。又因为助学贷款市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及其具有的特殊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及违约风险的存在,作为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在权衡成本一收益的情况下,在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下会选择发放部分助学贷款以资助部分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仍有近半数的申请贷款学生得不到贷款,所以,完善后的贷款制度仍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供需不平衡,银行“惜贷“,贷款严重违约
3、等诸多问题,以及不能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和减少国家的财政支出。而在国外,证券化的助学贷款已经成为学生学费融资的一种有效手段,鉴于此,将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理念引入到我国学生助学贷款领域,无疑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发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可以有效降低银行面临的贷款违约风险,提高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减轻国家财政和高校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能完善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等。(二)选题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学术价值角度看,当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如何实施助学贷款证券化这一问题所提出的方法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4、国内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准则,因此本项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学术拓展性;从实用性角度看,本论文通过比较分析了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关于资产证券化特别是助学贷款方面的研究成果,认真总结分析我国实施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研究成果的价值角度看,本论文从当前助学贷款证券化所面临的困境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方学者的建议,可归结出一些能有效在我国实施证助学贷款券化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一)国外关于助学贷款证券化研究的文献回顾国外研究起步较早,他们在界定证券化、相关概念以及助学贷款证券化可行性、可操作性,从不同的角度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分析。DAFFIER和RAHI1995,
5、HENDERSON1997,HUGHTHOMAS1999等就资产证券化的产生、发展以及如何操作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并对资产证券化的得、失进行了比较分析。在资产证券化制度建设方面STEVENLSCHWARCZ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指导原则,PATRICKDDOLAN考虑了商业抵押贷款的证券化问题,提出了一个贷方指导原则;同年考察了国家彩票获得和起诉赔偿的证券化问题,也提出了一个贷方指导原则。TERIALINDQUIST讨论了中型市场公司的资产证券化问题。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中,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的开发,证券化产品已是资本市场中的主要金融产品之一。在美国证券市场中,抵押产品市场是仅次
6、于债券市场的第二金融产品市场。TUFANO2002、STONE1993、ALLENEL994等对上个世纪美国资本市场金融产品创新与发展进程进行了综述分析;MERTON就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到目前为止,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集中在抵押产品,如住房抵押产品上。而对于助学贷款的证券化研究,由于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资助理念的差异,导致资助主体多头,资助形式多样。同时国家财力雄厚,金融市场发达,整个信用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供需基本平衡,其资助体系能充分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同时与其他信贷资产具有较高同质性等原因,因而专门对助学贷款证券化的探讨和论述很少,但证券化这一方面,国外的发展历程相
7、对来说已经很长,可以说接近成熟。助学贷款证券化可以借鉴其他资产的证券化的经验和教训来充分认识自己的发展之路。二国内关于助学贷款证券化研究的文献回顾国内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研究的差距也比较明显,至今只有十几年的时间。纵观国内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践状况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介绍在我国助学贷款的实际情况据此分析实行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可行性的认识和作用的探讨;二是研究如何借鉴美国等国家经验在中国实行证券化,具体相关的措施国内学者看法都不一样,鲜有著述。1、关于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研究方面高保中(2009)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扩张,我国
8、金融市场在融资结构、组织结构和监管结构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建立结构均衡合理且风险控制机制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战略转变的关键。张广州(2009)也认为,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缓解因长期性资金运用不断增加所导致的现金不畅的压力,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有利于建立一个健康灵活的银行运行机制,增加中国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冲击的免疫力。于凤坤(2010)认为资产证券化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高档次的新型融资工具,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使不具备投资级别的企业能够以投资资金成本获得资金,加快资金流通速度。2、在我国开展证券化可行性方面。王开国(2002)认为,从整个宏观的市场角度看,全国逐
9、渐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全面、完备的市场,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金融深化有了一定的基础,国内居民的高额储蓄资金在提供需求来源上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关于我图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多数人认为,我国资产证券化应该首先从住房抵押贷款起步,因为,住房抵押贷款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最为广泛地被证券化的资产。从现实意义上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助于促进中国住房金融市场资产良性循环。李曜、张虹、于凤坤、张小蒂、张广州等人都是持有此种观点。王开国、何晓峰、黄育华等人认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应以基础设施项目收费和企业应收账款的证券化为切入点。因为我国目前存在大量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设施
10、项目和企业应收款,而这部分资产都是优质资产,风险很低,能够形成证券化的有效供给。3、在具体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措施方面。王开国1999年在资产证券化论一书中写到了资产证券化一般原理与海外实践经验为基础,对住房抵押贷款等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拓展进行了相对系统地探讨,对此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何晓峰、黄嵩、宋芳秀2002等。杨扬,田煜,陈敬良(2010)提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上的缺陷是国家助学贷款规模不能满足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公平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我国助学贷款目前主要存在两点问题第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性的要求与商业性操作之间存在矛盾。第二,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无法控制贷款回收风险。具体也
11、论述了助学贷款证券化存在的风险和法律障碍,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并改善相关法律环境。认为金融创新工具的助学贷款证券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及金融体制的改革有其必要性。邝焕弟(2010)提到,违约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的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分担机制来看,政府承担的风险责任较小、高校承担的风险责任较大、而银行则承担违约风险的“兜底”责任。并且根据“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设计提出了新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分担方案,降低了风险易发区内高校和银行的风险责任、增大了政府的风险责任,从而实现风险责任的合理分配、提高各贷款受益人的风险管理意识。而生源地贷款、助学贷
12、款信用保险、助学贷款的证券化等社会化方法,引入了更多的潜在受益人分担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责任,也有效地降低了违约风险的发生。对此柯文进,魏新(2008)也提出了自己的相关观点,认为完整的国家助学贷款市场应当是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组成的一个有序开放式的市场体系一级市场是创造国家助学贷款形成借贷关系的市场,二级市场是创造国家助学贷款债权转让的市场。资产证券化是我国目前解决问题、完善市场、金融创新的重要选择,这项选择不仅很有必要,且基本具备了可行条件。当然,我国如果进行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征信制度和其它保障制度。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解释和说明由于统计口径、认定标准等方面上的不同,加之体
13、制尚未理顺的原因,助学贷款违约情况并不十分严重,这对我国实行助学贷款证券化可行性方面给了重要的保证,同时他们从政府的角度考虑提出了如何降低违约率方面的具体举措。这些都充分诚明我国在实行助学贷款证券化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学生贷款实际违约并不是想象的这么严重,助学贷款的风险也应该可以说是被夸大了,在主管违约占较大比例情况下目前导致我国助学贷款高违约率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归咎于还款意愿而非还款能力的欠缺,助学贷款的违约率控制在借鉴国外成功助学贷款制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从主观还款意愿和客观还款能力等方面采取相关措施后会稳定在较低水平,还款期内产生稳定的资产回收率是完全可能的。三、课题的研
14、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一)研究内容主要从各年我国助学贷款的统计数据,以及各方学者对此的研究结果具体阐述我国在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实行证券化的利弊。分析我国实行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建议。(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首先对于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广泛阅读,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理论动态打好理论基础。2、比较研究方法本论文通过比较,在充分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探讨我国实行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规范研究方法。由于资产证券化步入在我国起步较晚,关于助学贷款证券化研究方面的数据较少,因此,本课题在理论研究部分将主要运
15、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演绎的规范研究方法,从大局角度来深入探讨现阶段及今后的在我国开展助学贷款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发展方向。4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着力进行必要的定量研究,以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精确性,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性。而定量研究后,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三)研究难点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历程也只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要想深入或者更广的去研究这方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具体实施措施有点困难。本文只能从较宏观的角度去分析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存在数据的采集不容易找到,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选取比较麻烦等难点。样本数据的选择、变量的选择、模型设定、研究思路及方法
16、的确定。采取理论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在实行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具体措施方面方面,由于国内尚未制定一套比较完整的实施制度,各方学者研究成果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也只有少部分,因此在实施建议方面本文只能根据我国具体实行该项计划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出探讨性的建议。(4)预期达到的目标在我国目前还存在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国家助学贷款金额有限、助学贷款发放银行动力不足、贫困学生学费贷款难、部分贫困地区儿童失学严重等问题,本文根据我国目前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深入剖析其原因,探讨能否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式,即助学贷款证券化,同时结合助学贷款证
17、券化的国际经验,使之兼顾市场化运作和政策性目标,这样可以一方面降低银行面临的学生贷款违约风险,提高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主要的是拓宽助学贷款筹资渠道,扩大助学贷款发放总量,有效解决我国大学贫困学生学费融资难等问题,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未来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2010年11月下旬确定选题,检索文献,下达任务书;2011年1月上旬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等;2011年3月上交论文初稿;2011年4月论文修改和完善;2011年5月中旬论文定稿,评审2011年5月下旬6月上旬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邝焕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分担机制
18、J教育财会研究,201032杨扬,田煜,陈敬良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1)3孔海波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064杨婷婷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5柯文进,魏新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制度设计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7)6骆志芳,韩昭敏解决助学贷款供需失衡的新途径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J中国审计,2003(18)7安玛莉美国助学贷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5)8倪信琦试析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基本模式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9邢应康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
19、理工大学,200810程久君学生贷款证券化解决贫困失学的新途径J华东经济管理2003511赵福禄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18012文宗川,万巧玲,刘丽助学贷款证券化探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叶庆国助学贷款证券化研究J财经科学,2003(5)14王开国资产证券化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15何小锋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郑锦荣,徐福缘高校资产证券化探析J上海金融,2002417时卫干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调查报告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418李曜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20、社,200719范淑芳,王桂贤国家助学贷款中参与各方面利益与风险的博弈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620刘银凤,蔡则祥中美助学贷款制度的比较与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521王晓萍试论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J经济纵横,2004622孙奉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思考与路径选择J财经研究2001923徐建平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演进曲J现代商业银行2007524袁倩浅析资产证券化J金融领域20071125TERRICHARRISSTUDENTLOANDEFAULTCOULDRESULTINLICENSEREVOCATIONJTENNESSEEBARJOURNAL,AUGUST,201026ROBERTVANORDERSECURITIZATIONANDCOMMUNITYLENDINGAFRAMEWORKANDSOMELESSONSFROMTHEEXPERIENCEINTHEUSMORTGAGEMARKETJFEDERALRESERVEBANKOFSANFRANCISCO,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