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概说l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常见的几种疾病,如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药物性皮炎等,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如隋代巢元方等编撰的 诸病源候论 疮病诸候 漆疮候 中说: “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 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 ”说明漆疮的发病与禀性不耐有关。“漆疮 ”、 “膏药风 ”、 “马桶癣 ”即属于接触性皮炎的范畴。 l中医文献所称的 “旋耳疮 ”、 “脐疮 ”、 “肾囊风 ”、 “四弯风 ”、 “奶癣 ”、 “浸淫疮 ”等属于湿疹范畴,如汉代张仲景 金匮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中即载有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隋代 诸病源候论 疮病诸候 浸淫疮候 中
2、说: “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 ”此相当于全身性泛发性湿疹。 瘾疹相当于荨麻疹。如 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 中说: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 ”隋代 诸病源候论 风病诸候下 风瘙身体隐轸候 说: “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抑,则起风瘙隐轸。”中医文献将药物引起的内脏或皮肤反应统称为 “中药毒 ”。 诸病源候论 、 备急千金要方 等古医籍中均有 “解诸药毒 ”的记载。有关此类疾病的中医文献,不仅早有记载,而且其内容如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施治等也相当丰富。从而为后世积累了如何认识此类疾病以及如何辨证施治的大量宝贵经验。 近代,在运
3、用中医中药治疗此类疾病方面,不仅继承了古代的宝贵经验,而且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开展了大量深入而广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中医中药治疗此类疾病具有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少的优点。现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参考有关文献,将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辨证施治与研究进展分述如下。二、辨证(一 )综合简易辨证分型l 1.风热证 起病急,患处可见斑疹、丘疹、风团,皮疹色红广泛,自觉瘙痒,抓破渗血,或兼发热恶寒,心烦口渴,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常见于荨麻疹、湿疹等。l 2.湿热证l患处可见红肿、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痂,自觉灼热、瘙痒或疼痛,可伴发热、胸闷、纳呆、尿黄,苔黄腻,脉滑数等。常见于湿疹
4、、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l 3.血虚风燥证l病情反复发作,病程日久,患处可见皮肤干燥、浸润肥厚、苔藓样变、脱屑、皲裂、抓痕、或有色素沉着,伴阵发性剧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等。常见于慢性湿疹及迁延日久的接触性皮炎。(二)按病分别辨证分型l 1.接触性皮炎l (1)热毒夹湿证 起病急骤,患处潮红、 肿胀,其上可见丘疹、水疱或大疱,水疱破裂后则见糜烂、渗液,自觉灼热,瘙痒或疼痛,可伴发热,口渴,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l (2)血虚风燥证 l 病情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皮损肥厚干燥,有鳞屑,或呈苔藓样变,瘙痒剧烈,可见抓痕、血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或沉细。 2.药物性皮炎l (1)风热证 l 主要皮损为红斑、丘疹、风团,色鲜红,灼热瘙痒,发病急,变化快,可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多见于荨麻疹型药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