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喻平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1.课程改革的回顾n 树立了 “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 的课程理念;n 建立了注重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课程设置原则;十年课程改革的贡献与成就n 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的教学方式;n 实现了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建构;n 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等考试招生评价制度的改革;n 建立了以校为本,注重教研,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体系。 配套性:政策、制度、经费、条件 适切性:地区、学校差异 有效性:教学方式转变、课程管理与监督 科学性:模块的划定、难度、容量 操作性:课程标准、综合素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 主要问题: 统筹小学、初中、
2、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统筹各学科 。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
3、阵地 。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 “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 的问题。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 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标准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 指导思想 :努力 构建坚持立德树人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富有时代精神、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修订原则 :以人为本 、 深化改革 、科学设计、 综合统筹学制 : 三年课时 : 每学年 41周 ( 教学 +社会实践 ); 周 35课时 ; 每课时 45分钟 ; 18课时为 1学分。 结构 : 必修、选修 、选修 必修 : 共同基础 。( 全修全考 ,毕业标准 )3. 高中课程标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