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94933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摘要: 黄金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金矿的寻找。该金矿床是火山沉积改造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经地表氧化淋滤后富集而形成的有工业价值的金矿床。文章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以金矿床地质勘查成果资料为依据,对矿区地层、地质构造、岩浆岩、矿体矿化及蚀变特征、热液蚀变等进行了论述,分析矿床成因,总结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指出找矿方向,有助于今后地质勘查工作部署以及找矿与勘查研究并实现找矿突破。 关键词: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地质背景;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金矿区位于台地斜坡环境。中泥盆纪属台

2、地相碳酸盐建造; 晚泥盆纪属台沟相的硅质岩、泥岩建造;早石炭纪一早二叠纪属台地相碳酸盐建造;晚二叠纪台沟(或台盆)相的海底火山作用使台地边缘开始活化;早三叠纪浅海陆棚相火山碎屑岩、 碎屑岩夹碳酸盐建造;中三叠纪该区处于快速沉降阶段,表现在地层建造上则是形成了厚度巨大的斜坡相砂、泥质复理石建造。中三叠纪晚期晚三叠纪早期印支第二幕的造山运动使该区隆起成陆。 二、矿床地质特征 1 地层 2该矿区主要由一近东西向背斜组成,出露有上二叠统玄武岩组(P2),那梭组(P2n)、者浪组(P2z),下三叠统罗楼组(T11)、龙丈组(T1Tn)、中三叠统板纳组(T2b)地层。 1.1 上二叠统(P2) 玄武岩组(

3、P2):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两个岩性段(P21)和(P221)。那梭组(P2n):呈带状环绕玄武岩组(P2)分布,是组成背斜的地层之一。以出现薄层泥岩为标志来划分为二个岩性段: 一段(P2n1):金矿区岩性简单,以灰岩为主,夹凝灰质粉砂岩、 凝灰质砂岩。由于原生沉积和受后期构造挤压的影响厚度变化明显。 底部岩层中含硅质细砾石。岩层有不均匀的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以及毒砂化。岩石光谱分析成果显示,金丰度值达 46.0ll0-9,是该区背景值的 13 倍,是矿区主要的含矿层。 二段(P2n2):以薄层状凝灰岩为主,夹灰、深灰色薄层状泥岩、 凝灰质泥岩。厚度变化明显。 者浪组(P2z):分布在那

4、梭组(P2n)外侧,亦是组成背斜的地层之一,岩性简单,上部为灰、灰绿色薄一中层状夹厚层状泥岩;下部以灰、灰绿色薄层水平条纹条带状泥岩为主,夹灰白、紫红色条纹状凝灰岩。 1.2 中三叠统板纳组(T2b) 出露一段(T2b1)。灰一灰绿色、风化后显紫红色中一厚层状粉砂质泥岩,夹同色细一中粒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石英杂砂岩和细粒含长石英杂砂岩。 1.3 下三叠统(T1) 3出露罗楼组(T11):岩性以灰、深灰色薄层状泥岩为主,下部夹同色薄层状具水平层纹粉砂岩。 龙丈组(T11n):龙丈组:岩性以灰色,风化后灰白色薄层一页片状泥岩、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深灰、灰黑色薄层状泥质灰岩透镜体。 本区域的上

5、二叠统中三叠统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及变化,反映了该区由晚二叠世!中三叠世间由台盆或台沟环境向浅海陆棚到大陆斜坡的变化过程,也说明了本区域经长时间的、大范围的基性岩浆的多次喷发和侵入活动,所造成的热异常及气液活动,为金的改造、迁移、富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与矿区的蚀变矿化多期性及叠加性是相符的。 2 地质构造 2.1 褶皱 褶皱主要为背斜。呈近东西走向,东西长约 5-7km,南北宽约2.5km,具短轴褶皱特点。核部地层为上二叠统玄武岩组(P2),两翼由上二叠统那梭组(P2n)、 者浪组(P2z),下三叠统罗楼组(T11)、 龙丈组(T1ln)以及中三叠统板纳组(T2b)组成。背斜轴部岩层产状平缓

6、,倾角在52O间,北翼产状岩层倾角较陡,一般在 4570间,局部地区可能由于后期构造挤压的影响局部岩层倾角达到 8085; 南翼岩层倾角在3646间,褶皱轴面向南倾,具歪斜背斜特征,褶皱枢纽向东和向西倾伏。受褶皱挤压和同期断裂和期后断裂的影响,岩层有不均匀的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等蚀变,在以西的背斜倾没端蚀变岩层厚度增大。 42.2 断裂 矿区发育三组断裂: (1)东西向断裂:褶皱期同期断裂。 呈近东西向展布于背斜核部,矿区内长约 6km,两端延出区外。后期断裂将其切割为数段。沿断裂发育断裂破碎带,破碎带宽 5060m,最宽处可达 8090m。破碎带以玄武岩角砾为主,另有凝灰岩、泥岩角砾,角砾

7、问有泥质填充。 (2)北西向断裂:褶皱期后期断裂。断裂走向北西,长 7002000m, 断裂破碎带不发育,呈向东突出的弧形,断面向西倾,倾角 6070,上盘地层向下错动,具正断层性质。其中,受后期构造挤压影响具压性构造面特征的压性断裂,上盘岩层上冲具逆冲断层性质;在同向断裂间岩层硅化强烈,石英脉发育,石英脉倾向以南东为主,显然是后期热液沿压性断裂下盘岩层密集的羽状裂隙侵入所致,因而导致岩层强烈的硅化、黄铁矿化和毒砂化,具控矿构造特征。该组断裂由西向东走向由近南北向向北西南东向变化,断面向东倾,有 1020m 的破碎带,断裂旁侧的 P22、P2n 地层中有硅化等蚀变,上盘地层向下错移,错距约50

8、m,为正断裂。 (3)北东向断裂:属晚期断裂。矿区内出露长 6001200m,断裂沿沟谷出露,发育有 1020m 宽的碎裂岩带,断裂平直,断面近于直立,断裂旁侧的岩层有硅化,它们错断矿体,属破矿构造。 该地区短轴背斜,受南北向地应力挤压及多期构造运动挤压的结果,使背斜具有紧闭型褶皱的特点。由于背斜被断裂切割,在应力作用下各块段受力不均匀,以及断裂旁侧羽状裂隙发育程度的差异,应该是造成5含矿岩层中矿化蚀变不均匀的主要原因。 2.3 岩浆岩 (1)晚二叠世喷出岩:即玄武岩组的火山岩,其一段(P21)为喷溢相的火山熔岩; 二段(P22)仍以喷溢相的熔岩为主,与凝灰岩、 硅质岩、硅质泥岩组成喷溢一沉积

9、的 57 个韵律,仅有少量爆发相的火山角砾岩。 (2)侵人岩:仅在龙丈以北山坡上出露了少量的辉绿岩脉。为深灰、灰绿色致密块状,以脉状侵入在下三叠统罗楼组地层中。 2.4 矿体矿化及蚀变特征 金矿区主要含矿层位为上二叠统玄武岩组二段(P21)和那梭组一段(P2n1),据此两者部位不同及含矿岩石的差异把金矿区划分分为两个矿群,共圈定矿体二十多个。整个矿区矿体多以层状、透镜状及脉状产出,雁行排列,产状与主要构造线方向是一致的。 金矿区蚀变以及矿化,其沿东西向背斜核部的断裂带两侧发育,北侧蚀变更强 主要含矿岩层为上二叠统的玄武岩组二段和那梭组一段,矿化蚀变带东西长达 8km,南北宽近 lkm。矿化带中

10、蚀变矿化为现象普遍, 蚀变种类有以下几种: (1)黄铁矿化: 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黄铁矿呈细小晶粒星点状、 浸染状产出,粒度最大达 2mm 左右,晶形主要有五角十二面体、立方体和不规则状,黄铁矿化进一步氧化则变成褐铁矿化。 (2)褐铁矿化:主要发生在断裂带及上二叠统的玄武岩组二段和那梭组一段接触带附近的地表,以较多细小石英脉或网脉存在的地段最为发6育,在断裂两侧的凝灰质玄武岩或凝灰岩中,呈细脉状、浸染状、薄膜状、星点状产出,部分还保留黄铁矿或毒砂的晶形,风化淋滤后玄武岩呈褐黄色、姜黄色。 (3)毒砂化:矿区断裂带及上二叠统的玄武岩组二段和那梭组一段接触带附近,砂化较普遍, 近地表已大部分风化成

11、褐铁矿,已施工的钻孔中均可见到,呈针状、短柱状、星点状,颜色为钢灰色。 (4)硅化:矿区硅化普遍,局部较强,断裂带附近出现大量石英脉,有的石英脉宽可达 2-4m,石英脉附近一般金矿化较好。 (5)褪色蚀变:矿区较少见,偶见于那梭组凝灰岩中,表现为硅质或角砾岩变为疏松,硬度变小,重量变轻,颜色变浅。 (6)粘土化: 主要发生在断裂破碎带内, 断裂两侧无粘土化, 主要有伊利石化和高岭土化。 金矿区现主要产出氧化矿,依据矿山采矿地质资料,可了解为矿区各矿段的氧化深度及矿石矿物氧化后的特征。 因未作物相分析, 目前只从肉眼所见到的氧化矿物所占的比例、颜色等现象来大致区分氧化带与原生带。地表所见含矿玄武

12、质凝灰岩、沉凝灰岩矿石,大部分己氧化,主要表现为颜色变浅,一般为黄色、褐黄色、姜黄色,黄铁矿、毒砂等已风化为褐铁矿,部分还保留硫化矿物假象,脉石中的长石等矿物,多有泥化,使矿石呈多孔隙疏松状。氧化带深度与构造的发育程度造成岩石的裂隙多少有关。 三、矿床成因分析 矿区内金矿矿体受地层岩性控矿比较明显,比如那梭组二段(P2n2)7含矿地层主要是凝灰岩层,泥质岩层相对比来看含矿性就明显降低; 此外,金矿矿体还明显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在石英脉发育地段, 金含量较高,相反则较低,而石英脉发育地段往往就是次级羽状断裂、 层间挤压破碎带、次级褶皱等次级或更次级构造比较发育的地段,这也反映了地层沉积、构造运动、

13、热液蚀变及次生富集的交替及反复叠加作用的成矿过程和模式,是主要的成矿因素,因此,初步认为矿床成因可能属火山作用对沉积地层改造后形成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 经地表氧化淋滤后富集而形成。 四、找矿标志 该矿区矿体或含矿岩层金富集主要受地层和构造控制,蚀变矿化对金富集作用也呈现一定的规律特征,是该矿区开展地质找矿、远景资源量估算等工作的主要的依据标志或方向。 4.1 地层标志 该区域金矿床矿体主要产出于上二叠统玄武岩组二段(P22)和那梭组一段(P2n1)凝灰岩:那梭组一段(P2n1)含矿岩层主要是以凝灰岩为主,夹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岩层普遍呈不均匀的硅化、黄铁矿化和褐铁矿化以及毒砂化现象。经岩石光谱

14、分析成果显示,金含量达 46.0110-9,是该区金元素背景值约 13 倍,是该金矿区主要的含矿层。 玄武岩二段矿区地层以致密状玄武岩、凝灰质玄武岩为主,夹 57层中一薄层状凝灰岩、硅质岩、硅质泥岩,以及夹少量角砾状玄武岩,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较普遍,岩石光谱分析成果显示,金平均含量达 20610-9,高出背景值约 6 倍,是矿区内重要的含矿层。 84.2 构造标志 金矿区内沿褶皱和断裂带均发育着不同程度的蚀变与金矿化带, 具体体现在背斜区域以及东西向的断裂构造控制了金矿体。该矿区蚀变及金矿化,主要沿东西向背斜核部的断裂带两侧发育,北侧蚀变更强。这也反映了区域大断裂构造控制了金成矿带的分布

15、、短轴背斜(或穹隆)控制了矿体的分布, 断裂破碎带和断层交汇处是直接的找矿标志。地层不整合面之上或后期滞后断裂构造或更次级断裂、褶皱构造附近应该属于最佳成矿空间,这些次级构造也控制着矿体产状、形态和规模。 4.3 蚀变矿化标志 矿化和蚀变是金矿找矿的重要标志,本矿区主要的蚀变矿化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毒砂化、硅化,尤以黄铁矿化、硅化为主,上述蚀变矿化愈强,则金含量愈高,蚀变矿化愈弱或不明显金含量则愈低或不含金;矿区发现的大量后期石英脉及强硅化蚀变的发育,导致金矿化叠加富集成矿,也说明该金矿区的成矿作用与基性岩岩浆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巴安民,马红义,张松盛,田修启河南省嵩县前河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J地质找矿论丛,2006 2 张文钊、郭良胜等,中国斑岩型金矿床,地质出版社,2010.4 3 张学诚,高俊彩.昆明市东川施布卡金矿矿石岩石学研究J.云南地质,2006 4 穆仕坤矿产地质勘查理论及技术方法研究 J山西科技, 92008, 作者简介:曾祥发(1979-) ,男,地质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勘查及综合研究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