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德国汉堡市经验借鉴【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16083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德国汉堡市经验借鉴【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德国汉堡市经验借鉴【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德国汉堡市经验借鉴【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德国汉堡市经验借鉴【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德国汉堡市经验借鉴【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德国汉堡市经验借鉴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众所周知,商品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演变中,一般加工制造的时间不会超过10,然而90以上的时间是用于包装、仓储、搬运、运输、配送等物流环节。因此物流在制造业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两者的共同发展也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进一步提高物流发展水平,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制造业。因此,有必要就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合互动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宁波的经济和谐发展。本文以宁波的制造业和物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融合互动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力求能

2、够为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更好的协调发展寻求路径。2国内外研究现状1产业关联理论的研究现状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或投入产出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存在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1)国外研究现状“产业联动”这一术语的使用是在近年来的文献中才有的,但是产业联动的思想很早就出现在经济学家的文献中。亚当斯密(1759)认为,国民经济靠的就是市场机制这个看不见的手的来调节。那么产业联动是必然可以依靠市场机制实现的,因为通过供给需求的变动,就可以自然实现产业之间的联动。马克思(1972)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马克思认为在

3、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两大部类要实现平衡那就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消费与供给要协调,并按照比例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可以认为是两大产业联动的结果,也是进一步联动的基础。里昂惕夫(1985)认为今天的经济学出现了这种情况一方面理论高度集中而没有事实,另一方面事实堆积如山而没有理论从实践上来说,从实践2上来说,应用“投入与产出分析法”的经济体系可以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也可以小到一个都市地区,或甚至单独一个企业经济,因而有必要去把握产业关联理论的形成脉络。彼得卡尔门巴克(2000)和亨兹D库尔茨(2000)提出了变系数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以及阿哈马瓦若(2000)研究的包括人力资本的动态投入产出模

4、型,从模型的发展来看,动态的投入产出分析实际上给出了一种经济增长模型即分析各部门产出量的增长过程。夫曼(1957)、萨缪尔森(1959)和索洛(1958)结合线形规划对投入产出结构进行动态分析提出了所谓大道定理即寻求经济长期增长最优路线的重要理论。诺依曼曾经证明,经济系统在满足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存在着一条最优经济增长路线。也就是说只有经济结构协调的时候,经济才会高速发展。如果经济结构不协调,那么就应当努力回归到协调上去,然后再谋求发展。这个协调的状态,就是所谓“大道”。JOHANSEN1960提出了第一个CGE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运用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

5、引入投入产出表,使其成为“可计算”模型。该模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投入产出和线形规划相结合建立的生产供给模型;另一部分是用需求函数建立的最终需求模型。(2)国内研究现状陈锡(1981)提出了非线形实物模型,刘起运则提出了对称模型(1986),中国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所张守一研究员等提出了“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模型及优化”,用于分析部门最优结构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和效益,系统科学所薛新伟、王冬等研究员还提出了“灰色投入产出理论”,薛新伟(2000)还研究了包含隐性因素的投入产出模型,王乃静则研究了非线形动态模型(1989),冯保存等先后研究了模型与模糊数学的结合,姜照华(1996)等还将神

6、经网络理论引入投入产出分析,并有学者将对策论和随机研究引入投入产出分析。刘钊,马海军(2008)将产业联动网络定义为以产业联系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借助政府行政政策推力,产业间形成的以互利双赢为目的的良性互动的、松散网络结构。吕涛,聂锐(2007)将产业联动定义为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位于产业链同一环节或不同环节的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业协作活动。李惠娟(2003)在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产业关联分析中从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来分析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程度。并与美国、日本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产业关联相比较,总结3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特征。简钟丹、郝晓辉(2005)在从产

7、业关联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计算了1991年至2000年的产业关联系数,并找出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关联的产业部门,为进一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提供了政策依据。也有从消耗系数的变化来反映这些年来中国经济部门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的系统性变化特征。2物流管理方面的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石晶(2009)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相结合,诞生出电子物流这个产物,也是电子商务在全球的迅速开展和现代物流日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电子物流属于新兴的行业服务形态,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高效率低成本的为顾客服务,令顾客满意,最终达到供需双赢。杨光伟(2005)提出电子物流应用了电子化手段,实现了物流商务运作的过程,包含

8、了物流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各业务流程中组织方式、交易方式、服务方式的电子化。通过开展电子物流,可以改革现行物流体系的组织结构;通过规范、有序的电子化物流程序,可以使物流进入一个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行效率的良性轨道。因此,电子物流代表了物流业的未来。董千里,闰敏(1997)中,从社会物流合理化的角度论述了物流的战略涵义,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背景的物流战略、物流战略管理思想,构造了物流战略设计、物流战略组织和物流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讨论了物流战略经营单住在取得战略协同效益中应起到的重要作用。张志伟,唐立新(2009)通过对物流战略环境的SWOT分析制定出了SWOT

9、分析表,从中得出企业的物流发展战略。可以分为四类战略类型发展型战略、稳定型向发展型战略、多种经营型战略、紧缩型战略,并提出企业进行物流战略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物流战略的迫切性。吴昀,黄志建(2007)中分析了物流和企业战略的关系,论述了企业物流战略管理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的竞争力和获利性上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使物流成为一个真正的战略问题,并把物流推向了企业战略的核心地位。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形势,我国的企业应当充分重视起物流战略管理。张宇航在文章“浅论企业物流战略与竞争战略的吻合“(2007)中指出任何企业要获得成功,企业物流战略作为重要的

10、职能战略之一,必须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相吻合。(2)国外研究现状MIN1999认为电子商务的盛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对企业采购的帮助,它减少纸张交易,缩短订货周期,加速货物订购信息的传递以减少库存,并4通过B2B形式增加供方和买方的合作机会。CLARKE1998提出了“虚拟物流”的概念,物流管理的实体部分和信息部分互不相干、完全独立,管理者通过网络而非实际接触来“遥控”资源的利用。SHEU,JIUHBIING2004中基于需求和供应不确定和复杂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混合模糊方法谦有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用以解决物流战略效率问题。CHOWHARRYKH和CHANFELIXTS2005设计了

11、一种基于案例可以帮助物流公司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多样化要求制定发展战略的智能物流战略系统,运用这种系统可以提高物流战略的效率,最大化利用资源,并且整体物流业务更加顺利。CLINTON和CLOSS1997经过研究发现了5个与物流战略最相关的因素企业联盟、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EDI实践、库存管理和流程再造。这5个因素的划分相比而言更加宏观,并且强调了企业之间联盟和EDI的重要性。MURPHY,PAULR,POIST,RICHARDF2000指出环境问题影响贯穿价值链上的大量的物流决策。回收材料,减少消费和重复利用材料的绿色物流战略普遍深受西方工业

12、化国家的欢迎,公司在诸多物流战略中应更加注重绿色物流战略的制定。3供应链理论方面(1)国内研究现状供应链专家马士华(2007)供应链企业中同步物流协同管理的问题是目前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面对的一个研究空白,如何解决供需不匹配,供应链的无序,特别是制造企业,面对上万个零部件供应商的二维业务协同等现实中存在的管理难题,亟待物流领域的管理研究人才展开深入探讨,并就国际大型企业中解决供应链运作协同问题的两种模式“SUPPLYHUB“模式及“供应链集群”模式应用的不同条件。而黄震海(2008)指出供应链管理战略是一个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最重大问题上的选择取舍,其主要内容包括竞争战略、协调战略与集

13、群文化战略。许泽勇(2004)在其论文中阐述了供应链物流的相依性,协调与协调机制,并对供应链物流活动间的相依性进行了分类,并重点论述了层级协调、市场协调、网络协调和标准协调四种协调机制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供应链物流协调中的应用,具体分析了各协调机制应用的优劣势,并对四种协调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吴冰,刘仲英(2009)则认为供应链协同性体现在制造商对其供应商的协同创新,强调协同合作,打破狭隘的阶段限制,转而从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主体作用马士华,陈铁巍(2007)按服务对象和评价角度的不同,将供应链物流5能力分为外部能力与内部能力,并着重研究了面向客户的外部物流能力,分析了其能力构成

14、要素与特性,阐述了通过客户评价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的一种基础计算方法,并给出改进方法。同一年廉洁(2007)在供应链管理中就引入了生命周期管理方法,从供应链战略的核心视角,到供应链构建、供应链运营和持续改进的全过程,探讨了供应链的生命周期及其各阶段的基本特征,重点阐述了供应链构建和供应链运营两个阶段的管理过程。(2)国外研究现状ELLINGER2000关于供应链的研究中,对于企业如何推动营销和物流交叉功能,采用了借鉴MSUGLRT研究成果的5个物流绩效衡量手段客户的响应速度、客户服务水平、递送的准时性、质量的稳定性以及延迟或者短缺的提前通知,来分析物流能力,并把这些衡量手段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S

15、COTTJMASON2003等研究了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条件下企业能获取的成本节约程度,并且建立了基于多产品供应链的离散事件仿真模型,从而论证了在供应链环境下整合库存和运输的潜在利益。ROBERTJVOKURKA1998等人研究了一个大型跨国制造公司在这方面的变革,得出供应商数目的减少,有利于大大减少管理费用,企业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改善与剩下来的供应商的关系,使物料供应的成本、质量和供应时间都得到了极大改善。UMUTRIFATTUZKAYA2007等对企业如何将供应链效益最大化以减少企业运营成本问题上做出研究,他们将库存与运输看作是供应链的两个子系统,以整个供应链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

16、,并且尽可能使两个子系统的效益最大化。DAS和TENG在文章“BETWEENTRUSTANDCONTROLDEVELOPINGCONFIDENCEINPARTNERCOOPERATIONINALLIANCES一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中研究了信任、控制水平和企业间的合作类型关系。正确地把握和建立企业问的信任和协作关系,是供应链健康发展的保障,是供应链整体及其成员企业长远利益的根本所在。几乎是相同意义上的研究,THEODOREANDPARTICIA2001基于制造商和物流提供商的合作关系,通过样本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认为物流能力的大小、合作的专注性、资

17、产的专用性、合作交易的大小等对物流合作关系起到正相关的作用。4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方面(1)国内研究现状李冠霖(2002)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美、日、英、澳、俄“五国和中国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波及效应。他的研究表明随着制造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6业向制造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会增加,美、日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如果以50的中间需求率作为临界点,提供生产性服务为主的行业有运输及仓储业、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及商业服务四个行业。江小涓和李辉(2004)指出,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效率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他们对跨国公司在华

18、投资企业进行的一项调研表明,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分销、物流、融资和其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影响其在中国投资企业竞争力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顾乃华(2005)在我国特殊的体制转型环境中,进一步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认为,在经济转型期,除了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供中间投入品发挥的对制造业的“外溢生产效应“外,也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的“外溢改革效应“。在刘重和冯培英(2006)看来,制造业的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和经济服务化都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

19、要素,因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二者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不权是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也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客观走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比如我国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包化,鼓励共享创新基础平台,研究服务市场营销新策略等。来有为(2005)认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势头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并从企业内部、产业链及区域三个角度阐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2)国外研究现状COHENZYSMAN1987、ROWTHORNANDRAMASWAMY1999、

20、KLODT2000、GUERRIERI、MELICIANIN2006认为制造业是包括物流业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前提和基础,包括物流业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服务业的发展处于一种需求遵从地位,其通过制造业扩张所引致的服务需求来产生影响。因此,服务业发展附属于制造业发展。ESWARRANKOTWALN2001指出,服务业部门的扩张有两条途径可以使制造业部门受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分工程度、延长产品的生产链条,降低社会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JOHNTSCHETT2006通过研究指出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反映出美国制造业为提高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降低成本

21、,将原来由内部提供的服务转换由外部专业厂商来提供,进而影响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人口结构变化。7PAPPASSHEEHA1998,KARAOMERLIOGLUCARSSO1999认为包括物流业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PARKCHAN1989,SHUGANN1994,BATHL2003则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他们的互动的机理是随着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如物流、金融等,会迅速增加,这将提高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相反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

22、增长也要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程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加深。DEVAALA,VANDEN1999指出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制造企业对加工制造环节的依赖性逐渐减少,然而对贯穿于上中下游上的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在持续的增加,迫使制造企业将增值环节推向生产性的服务活动。HUM2000以及MCGINNIS,KOHN2002都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物流逐渐被看作是降低费用和增强服务优势的有利手段。KARMARKAR2005认为随着制造业结构形式逐渐的变革,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制造业。制造业企业活动的外置又将带动服

23、务业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进入了一个高度相关、双向互动的新阶段。TAYLOR,COLLEEN2007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说明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结合伙伴关系有利于增强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的核心能力。5相关实例研究黎忠诚(2009)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法,货物运输量与货物周转量作为物流业发展指标,用工业增加值代表制造业指标计算了分析了湖北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联度。得出湖北省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水平处于较协调阶段,距离充分协调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同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横向比较,二者的协调程度也有距离,因此说,湖北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滞后和脱节。何明珂(2008)从制造业物流入手,研究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情

24、况,他认为制造业物流的发展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制造业物流的发展为我国的物流发展提出了要求,也为其树立了标杆,但由于现今我国制造业正处在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影响其的因素很多,所以在这些因素中的物流的地位并没有被重视。许雪琦、曹为国(2007)等通过绍兴集群案例的定性研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证明了协同发展能够提升二者各自的生产效率及利润心引。韩晓丽、王丽等(2009)利8用灰色关联法分析法研究了江苏省的情况。他们将反映物流业和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扩大化,最后得出江苏省的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处在协调与不协调的临界状态。李肖钢、赵莉(2

25、010)对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宁波中小型制造业企业集群本身也具备制造业集群优势,却缺少了一个展销的平台和现代化物流服务。加之,宁波七大物流园的重新规划,以物流园为依托建立商贸物流一体化模式成为可能。商贸物流一体化模式,通过前店后库的模式,集中展销,物流龙头企业的统一管理,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使物流业与制造业集群联动发展成为可能。张传玉、孙文军、李辉(2009)对日照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得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了日照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陈旧的制度和观念阻碍了制造业物流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发展薄弱,尚未形成与制造的协同发展,一方面,制造业企业需要高层次的

26、现代物流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物流管理的基础薄弱,效率低;制造业和物流业缺乏沟通和衔接。他们提出要加快日照市制造业和物流业相互融合发展就必须改变企业落后的物流理念,鼓励制造业企业将其物流业务社会化,促进物流外包业务的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而政府也有必要为物流企业创造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鼓励物流企业走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李婷婷、綦晓燕(2010)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对浙江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做了一些研究,用工业增加值的相关数据来代替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从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了浙江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水平处于较协调阶段,但与充分协调还有很大的差距,可见浙江省制造业

27、与物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滞后和脱节;而居民消费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货运量的关联度分别为08724、08848,均超过085,协调性处于极强状态,说明近十几年来浙江省的商贸物流对物流业的贡献很大,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增长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而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完全充分地体现出来,物流业对制造业的服务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空间。蒋鹏,曾栋平(2011)对胶东半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青岛市制造企业物流独自运作,缺乏物流资源整合,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协同程度较低。同时也发现青岛市乃至整个半岛地区大多数企业对现代物流理念的认识

28、还不全面,而对于诸如供应链优化与物流系统化思想的认识程度更低。96文献总结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了产业关联理论、制造业管理理论、物流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战略联盟理论。上述文献综述就是从其中一些理论进行论述。从相关的具体研究中可以发现我国、各省乃至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程度不高,或是有一定的滞后和脱节,或是处在协调与不协调的临界点上。我觉得有必要对宁波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能够更好的协同发展提出一些可行的路径,这样对宁波整体经济的发展也是有一定好处的。3参考文献1SHEU,JIUHBIINGAHYBRIDFUZZYBASEDAP

29、PROACHFORIDENTIFYINGGLOBALLOGISTICSSTRATEGIES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E,2004139622CHOWHARRYKH,CHANFELIXTSDESIGNOFACASEBASEDLOGISTICSSTRATEGYSYSTEMANINTEGRATEDAPPROACHJEXPERTSYSTEMS,200541731923ELINGERAIMPROVINGMARKETINGLOGISTICSCROSSFUNCTION一ALCOLLABORATIONINTHESUPPLYCHAINJ1INDUSTRIALMARKETINGANAG

30、EMENT,200011124SCOTTJMASON,PMAURICIORIBERA,JENNIFERAFARRIS,RANDALLGKIRKINTEGRATINGTHEWAREHOUSINGANDTRANSPORTATIONFUNCTIONSOFTHESUPPLYCHAIN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E2003391411595COHEN,S,ZYSMAN,JMANUFACTURINGMATTERST11EMYTHOFTHEPOSTINDUSTRIALECONOMYBASICBOOKS,NEWYORK,1987448726ESWARATT,ANDKOTWALNERO

31、LEOFTHESERVICESECTORINTHEPROCESSOFINDUSTRIALIZATIONMANUSCRIPT,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200111291517PAPPAS,N,ANDPSHEEHANTHENEWMANUFACTURINGLINKAGESBETWEENPRODUCTIONANDSERVICEACTIVITIESINPSHEEHANANDGTEGARTEDSWORKINGFORTHEFUTUREMELBOUREVICTORIAUNIVERSITYPRESS,19981271558TAYLOR,COLLEENINFINEONCOMBINE

32、SMANUFACTURING,LOGISTICSINFABLITESHIFTJELECTRONICNEWS,2007614369DEVAALA,VANDENPRODUCERSERVICES,ECONOMICGEOGRAPHYANDSERVICESTRADABILITYJJOURNALOFREGIONALSCIENCE,1999313416510KARMARKARWILLYOUSURVIVETHESERVICESREVOLU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52294711里昂惕夫(崔书香译)投入产出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2里昂惕夫(崔书香,潘省初,谢鸿光译

33、)“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10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陈锡康国际投入产出技术发展情况简介,2001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6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7江鸣,冯浩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山版社,200218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9董承章,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20顾

34、乃华生产服务业、内生比较优势与经济增长N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421来有为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叨N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5(122丰志培,刘志迎产业关联理论的历史演变及评述J温州大学学报,2005423刘志迎、丰志培产业关联理论的历史演变及评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624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其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7225刘钊,马海军产业联动网络及其形成演进机制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26杨光伟,电子商务时代电子物流决胜J商业研究,2005727石晶,电子物流探究ASTUDYONELECTRONICLOGISTICSJ数字技术与应用,2009

35、128邢智毅,李辉,电子物流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新模式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8929沈燕朱、邦毅华,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绵述J物流平台,20061630张志伟、唐立新,物流战略管理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531吴昀,黄志建我国企业物流战略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132吴冰,刘仲英,供应链协同的创新投资决策J同济大学学报,2009133廉洁,供应链管理中引入生命周期J学术交流,2007434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1235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J,2004136许雪琦,曹为国等

36、物流业与制造业集群的协同发展问题研究J包装工程2007637黎忠诚、徐磊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湖北省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092838刘一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创新研究以第三方物流业为例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9林强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比较视野下山东省生产者服务业的发11展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0廖燕,供应链管理中RFID应用价值评估与采纳扩散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41王金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2苏开拓广东省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

37、位论文,201043王见喜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44王金荣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运作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45张快娟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46王宁辽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147朱琳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48赵曼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江苏大学,201049吕玉兰制造业企业物流模式及其选择研究D东南大学,200750王鑫融入制造业供应链第三方物流企业综合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051张敏网络化物流与制造业发展的关联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52韩锡琴制造

38、业与物流业联动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二、研究方案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1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11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12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13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意义2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现状分析21宁波制造业的发展22宁波物流业的发展23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状3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程度分析31灰色关联模型的相关概念32模型的变量设定33模型的参数估计的结果及分析34对模型参数估计分析的结论4德国汉堡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经验借鉴1241汉堡市的制造业与物流业42汉堡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43德国汉堡市的经验借鉴5宁波制

39、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路径51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实现群群互动52采用协同采购模式,促进两业发展53应用商贸一体化中心模式54加快基础建设,构建先进的物流载体55采用产业链模式,实现两业的强强联合56两业企业的战略联盟,形成优势互补57加大政府支持力度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1)实施方案首先,在确定选题以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其他方式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已有研究。简单介绍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相关概念以及地位等。然后通过数据资料以及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现状,在现状的基础上,对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更好的协调发展提供一些路径。(2)进度计划第6学期第1920周至第7学期第2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选题。第7学期第45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并完成详细提纲。第7学期第811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协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第7学期第1216周在初稿的基础上,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修改毕业论文,完善初稿第7学期第1617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修改,以及不完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定稿,上交。第7学期第1819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