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20 页 中国古代思想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服饰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唐朝的“丰满华丽”,宋朝的“理性美”,元朝的“粗壮豪放”等。这里的周的“秩序井然”,唐朝的“丰满华丽”,宋朝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 A分封制、文化繁荣、商业兴盛 B郡县制、文化繁荣、国家富强 C皇帝制、罢黜百家、商业兴盛 D宗法制、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考点】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宋明理学 【解 析】 商业兴盛往往会冲击传统的社会生活观念,无法反映宋朝社会的理性美,故A项错误;周的秩序井然从制度上来说,是其实施宗法分
2、封制的结果,与郡县制没有关系,故 B 项错误;皇帝制度形成于秦朝,罢黜百家是汉武帝时期,商业兴盛无法反映宋朝社会的理性美,故 C 项错误;周实施宗法分封制,形成等级系列,规范了社会行为,其服饰 秩序井然,唐代国家富强,经济发展,其服饰华丽丰满,宋代理学盛行,行为内敛、不尚奢华,其服饰也出现一种理性美,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2下表是不同时期浙江地方志及部分目录,下列选项 与该地方志所列史实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 ) 临安志 皇宫、太庙、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 (府州官员 )、学校考 (本路蒙古学 ) 山阴志 选举、学堂、新军、警察 绍兴志 名人篇:蔡元培、鲁迅、秋瑾、竺可桢 朱
3、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 “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撰写窦娥冤 张謇提倡实业立宪、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 黄宗羲倡用“天下之法”取代“一人之法” A B C D 【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第 2 页 /共 20 页 想;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新文化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 从临安志坊市信息可以判断是宋代,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朱熹、陆九渊是宋明时期力学代表,故正确;从四明志学校考 (本路蒙古学 )可以判断是元代,关汉卿窦娥冤是元曲代表,故正确;从山阴志选举、学堂、新军、警察反映的是近代时期,张謇、孙中山是近代
4、人物,故 正确;绍兴志名人篇所列是近代人物,而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故错误,选择 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3下面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其变化的根源是 ( )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文化中心的南移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政治中心东迁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宋明理学;历史地图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 明清进步思潮与西 方学说无关,故 A项错误;文化中心的南移是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进行的,不是根源,故 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商品经济发达,于是,在传统经济之外出现了新经济因素,思想方面的新变化反映了经济方面的新变化,故 C 项正确;政治中
5、心东迁与思想方面的变化没有关系,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结论 A 大抵徽俗,人十三 (十分之三 )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徽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再生产 B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指人伦物理 )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作者强调天理与人欲是对立关系 C 明朝中期,景德镇陶瓷业有官窑 58 座,民窑二三百 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第 3 页 /共 20 页 座,一部分宫廷所用瓷器的烧制由民窑完成 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D 16 世纪中期至 17 世纪中期,美
6、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合计 38000 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 7000 或 10000吨。 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考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 【解析】 A项史实可看出安徽人大部分 在外乡,其积蓄大部分由外部得来,而结论与此相反,故 A项错误; B项史实强调穿衣吃饭为最基本的人伦,学者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空谈伦理道德,而结论与此相反,故 B项错误; C项史实只涉及景德镇,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手工业的状况,以偏概全,故 C 项错误; D 项由史实的数据可得当时中国的商品大量出口,结论正确,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5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529 595 年
7、 )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讼。”这段记述能够反应当时在邺下地 区 ( ) A妇女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B儒家纲常名教地位的动摇 C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D政治腐败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 在中国古代男子占主导地位,且材料仅述及邺下一地,不足以说明全国,故 A项错误;据材料中专以妇持门户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讼。可知该地妇女在社会中的作用活跃,这与正统的思想不符,从思想层面而言构成了对理学纲常名教的冲击,故 B项正确;材料 未涉及商品买
8、卖或政治腐败问题,故 C.D 项错误。 【答案】 B 6宋代出现了一股嗜古之风,影响到了艺术趣味、学术研究、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如宋代金石学的兴盛就是明显体现。这股嗜古之风的兴起说明宋代 ( ) A文化的内敛特征已经较为明显 B理学的影响波及到社会各方面 C商品经济冲击了儒学积极人世的观念 D中央集权的强化导致了文化疏离现实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 据材料宋代嗜古之风,可见其文化某种程度上缺乏创新及开拓的倾向,也可称为内敛,故 A 项正确;理学在尤其是朱 熹之后虽被统治者所接收,但影响波及到社第 4 页 /共 20 页 会各方面,则是后来朝代,尤其是成为科举考试内容之后的
9、事情,故 B 项错误;材料所述嗜古之风与商品经济无关,故 C 项错误;宋代中央集权强化,但文官地位很高,不至于导致文人疏离现实,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7孟子公孙丑上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下列思想言论,与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有相似之处的是 (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美德即知识 D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 C 8韩非子用守株待兔的寓言阐释法家主张 ( )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C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D严刑峻法,加强统治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 C 9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
10、权力原则:刑和礼。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针对这种 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 ( ) 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 材料中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信息说明主张依法治国,属于法家思想,故 A项正确;墨家主张阶级平等,故B 项错误;儒家主张礼制,与题干意思不符,故 C 项错误;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故 D第 5 页 /共 20 页 项错误。 【答案】 A 10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商鞅属于 ( ) A儒家
11、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 B 11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 )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 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商鞅变法 【解析】 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都是儒家思想的主张,在商鞅变法中被称为六虱,可以判断出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欢迎,故 A项正确;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国推行变法,推崇法家思想,故 B 项错误;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故 C项错误;非兵羞战和墨家思想
12、的非攻相似,但不能因为这点就片面的认为墨家思想渐趋没落,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2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获取的精神营养是 ( ) 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 A 13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 。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
13、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 6 页 /共 20 页 【解析】 管子明法解阐述的法治思想属于法家思想,这里的法治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政府与人 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这是民主社会的象征,因此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故 A项正确, D 项错误;前者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而后者的本质是民主政治,故 B 项错误;很显然前者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 C 项错误。 【答案】 A 14“强调情
14、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 ( ) A天与人不相胜 B修身齐家平天下 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D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可知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天与人不相胜是道家思想,故 A项错误;修身齐家平天下是儒家思想,故 B项正确;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是墨家思想,故 C 项错误;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是法家的主张,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5法家将君主的
15、治国比喻为驾车:“势者,君之舆;威者,君之策;臣者 ,君之马;民者,君之轮臣顺则马良,民和则轮利。”法家治国思想追求 ( ) A君民一心,同舟共济 B君权至上,驭臣有术 C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D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 B 16太平经称:“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纲,道之信,道之所因缘而行也。地者,乃德之长,德之纪,德之所因缘而止也。”该书明显依托了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是 (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 C 17荀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广泛吸收各学派思想的精华。下列各项中,属于荀子提出的主张是 (
16、) 第 7 页 /共 20 页 A“弱者道之用”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 【答案】 C 18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下列属于孟子言论的是 ( ) A“兼相爱、交相利”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制天命而用之”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 D 19春秋战国时期的某学派代表人物认为: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该学派是 (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
17、B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 (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 B 21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 人物“殆 (几乎 )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老子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 C 22金开诚先生在漫画清高中说: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悖离的思想和行为。据此,下列人
18、物中不属于“清高”的是 ( ) A商鞅 B屈原 C贾谊 D郑燮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从材料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悖离的思想和行为,可知清高是指一些人物具有不被当时所接受和理解的思想和行为,是超脱于世俗的人,而商鞅在秦国第 8 页 /共 20 页 推行法家思想,符合当时的潮流,与清高不符,故 A项正确;屈原、贾谊和郑燮 (郑板桥 )都有因才学政见不同于世人而受排挤的经历,符合题中清高的解释,故 B.C.D 项错误。 【答案】 A 2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背景包括 ( ) 井田制瓦解 “士”阶
19、层崛起 天子开始授“土”、授“民” 私学出现 A B C D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政治上礼崩乐坏,士阶层崛起,文化上私学出现并发展,故正确;天子开始授土、授民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故错误。 选择 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24“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 ( ) A法家、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道家 C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 材料第一句强调对待人民残
20、暴就会出现国破家亡等恶果,说明他希 望统治者对人民好一些,即实行仁政,是儒家思想;第二句讲了辩证法的例子,容易看出是道家;第三句作者主张赏罚分明,不分贵贱,这是法家的主张,故 C项正确, A.B.D 项错误。【答案】 C 25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上述主张的核心是 ( ) A为政以德 B人性本善 C推行仁政 D克己复礼 【考点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故 A.D 项错误; B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 B
21、 项错误;孟子主张制民恒产、省刑罚,薄税敛的思想是其推行仁政的第 9 页 /共 20 页 具体表现,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26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该思想家主张遵守传统礼乐制度,这与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相符,故 A项正确;法家主张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题干信息不符,故 B.C.D 项错误。 【答案】 A 27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某时期儒家学说的有这样一段描述:“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
22、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最早造成上述影响的是 (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顾炎武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董仲舒提倡的“三纲五常”思想强调等级,不利于健康民族性格形成, A项正确;朱熹之“存天理灭人欲”不利于思想的解放及创新,但不属于最早, B项错误;王阳明心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放思想,不会导致民族性格中的自闭等, C 项错误;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并非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D 项错误。 【答案】 A 28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的进程。”该观点的依据是董仲舒提出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
23、人感应”、“君权神授” C“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D“存天理,灭人欲”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 B 29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第 10 页 /共 20 页 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 )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本题属于程度选择题,道之大原于天指道 (规律 )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
24、一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戒, C 项能完整反映董仲舒的思想意图,故 C 项正确; A.B.D 项都只从某个角度阐释,表述不完整,故 A.B.D 项错误。 【答案】 C 30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太监高呼“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承运”的理论依据是 ( ) A“以法为本”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工商皆本”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 C 31汉武帝时代,儒学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 ) A私学的开创 B百家争鸣的出现 C太学的创建 D理学的兴起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 C 32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了这一主张,实行的措施是 ( ) A焚书坑儒 B建立“中朝” C独尊儒术 D推崇理学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 C 33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衡,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索,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