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浅谈国画中笔墨的起源与演化 薛美玲王伟【摘要】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尽管用笔墨作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几千年前,但把这种作画的技法升华到得较为独立的精神表现方式,却经历了几千年几乎整个古代史。笔墨作为中华传统绘画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既是绘画造型的手段,又是精神表现的载体,同时,随着历史的演进,笔墨的精神表现越发增强。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与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关键词】 笔墨传统文化精神 笔墨当随现代黄宾虹曾说:“画中有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 没有笔墨,就无由谈论中国画。笔墨的运用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重要问题之一,可见笔墨在中国画
2、中的重要性。墨并不同于西方的黑色,古人说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焦,其实,就是因为水的成分不同而可以辨别枯湿浓淡,这样看,墨其实就是一个变数;另外一个变数是毛笔;有了墨、毛笔这两个变数,又有了宣纸这样一个定数,就有了笔与笔、墨与墨、纸与纸之间的多重关系,这些关系为我们提供了表现自然,体察万物的宏大天地。有了这样一个基点,笔墨的表现力就可以推向极致。一历史演进中的笔墨 任何一种民族的绘画,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一种非常明显,让人一望而知的区别存在。但其中的内涵却很难让人明确。 在新时器彩陶文化的大量陶器中,已经可以看到用笔墨绘制的彩陶纹饰了。据考在半坡文化就发现了用捆绑在木棍上的兽皮做成
3、的原始的毛笔,而彩陶纹饰的毛笔的笔路,即粗旷的线条则是十分明显的。青铜时代据文献考证有壁画,想必是用笔画的开始,战国时期有帛画。帛画的用线也开始讲究,但是他们更注重的是复原死者生活原状,其注意的也决不是在线条上。至于“墨” ,汉代以前大多用矿物颜色。如黛、石墨也有用墨漆者。但到汉代,已开始用松烟墨,尽管墨已经在用了,但肯定是当黑色勾线用,没有后世墨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至少在文献上没有记载,而在绘画中的作用也难以发现。笔墨真正提升到自觉和精炼的程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从这个时期一些画家涉及用墨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重视的程度和成就也是处于初级阶段,线描程式出创,皴法没有,墨法也没出现,尚处于实
4、线状态,而笔墨理论是难以置信的。中唐以后,连此前未普遍用过的墨法也在画史上出现了,而且是气势逼人的泼墨法。这种泼墨法直接开启了后世所谓的“水墨画” ,而此种墨法与早期发展的笔法合在一起,就可以堪称真正意义上的“笔墨” 了。二笔墨的传统文化精神 笔墨的精神性问题在古代一直是笔墨性质的一个突出的特征。中国画笔墨的“气”即“气势连贯” 和“气韵生动”,凡是运用成功者都是笔墨方法的协调统一,即节奏韵律。每个画家都有各自的风格,也可以说有自己一套笔墨气功。笔墨气功有共性也有个性。一幅画多以一种笔墨方法为主调,至多再加上一、两种笔墨方法为辅就已经相得益彰了。如果主次不分或三足鼎立之势必导致几种笔墨方法互相
5、冲撞或杂乱无章,致使整个画面“气” 不连贯,更不能协调统一和气韵生动。 中国画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即贯穿“似与不似之间”的原则。我们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绝非自然主义,即便是宋代以前的绘画,许多作品看上去手法是写实的,人物画传神,山水画如临其境,花鸟画栩栩如生,但绝非自然主义的照搬,而是画家要“迁想妙得” ,经过立意构思、提练取舍,反映生活的本质和精华部份。我们传统的浪漫主义作品是以现实主义做为基础的,即使是高度概括的大写意,或理想的神话题材,也不同于西洋的抽象派,是使群众能够接受和欣赏的,而且要求比生活中形象更高、更美。因此说“ 似与不似之间” 是中国画应物象形的指导原则。三.“笔
6、墨当随现代” “笔墨当随时代” ,这是中国清代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他的这种艺术思想充分体现出他对“理事圆融” 思想的深刻理解。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 的主张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所谓“笔墨” 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正是因为有中国之“笔墨” ,所以才形成了中国画艺术的特色;其二,所谓“随时代” ,是对中国画发展问题提出的原则与标准,即传统的“笔墨” 不能失去时代的气息与风貌,否则将会使中国画的发展失去新意,乃至停滞。其三,笔墨也是物质和工具,笔墨只有通过画家的艺术思维,才能够使其产生中国画独有的艺术性与神秘性,从而使中国画作品出现应有的艺术魅力。 因此,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
7、作为基础,即便费尽心机,也很难达到“随时代” 的目的。以中国画的发展原则来认识“笔墨当随时代 ”,则知中国画 “随时代”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脱离了这个主流中国画就会失去她的艺术生命与艺术价值。 传统中国画笔墨有它特殊的难度,没有难度就很难有艺术性。中国画的传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艺术体系。中国画笔墨的概念也必然随着现代中国画家观念的更新而拓展它的内涵,向着既是“中国基因”的,又是“现代的 ”方向发展。作为绘画观念的物化形式的传统中国画笔墨,也将随着中国画向现代化发展而走向世界,更显现出它的独特民族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参考文献: 1 吴耀华著,中国画的形式语言,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年 12 月出版,1-57 页。 2 林木著,笔墨论,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 年 8 月出版,16-152 页。 3 申少君,中国画画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年 6 月出版, 102-121 页。 (山东省淄博高新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