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语文学习兴趣激发浅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 , “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 (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有兴趣。 ”兴趣,它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办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这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办事者的兴趣。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讲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老师讲,学生
2、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在自已的发现过程中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已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唱主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2基础上,进行讲故事比赛。目的是训练学
3、生的说话的能力、概括的能力、剪裁的能力,从而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联系情节分析评价人物性格。学生们争着表达自已的见解,气氛异常热烈,甚至对项羽是否是个“沽名钓誉”之人大胆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项羽虽然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但由于他年轻气盛,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在与对手斗争中,优柔寡断,少谋轻信,并为侠义之气左右,错失了杀刘良机,为垓下自刎埋下了祸根,而这恰恰表现出他的厚道,同时也是他妇人之仁的再现,他并非有意给自已买一个好名声,只能说明他远非是老谋深算的刘邦的对手罢了。 ”对此我给予高度评价,使学生在被人欣赏中获得成功的精神体验,自然而然,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
4、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借助想象,化抽象为形象。 1、将抽象的字词化为形象的画面。 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用“袅娜”和“羞涩”来描绘荷花的姿态美和神态美。谭本注释“袅娜”为“柔美的样子” ,学生对这种美的形态难以深切体会和感悟,因此,笔者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情景来描绘,学生积极响应,热情高涨,纷纷讨论,竟相发言。 学生首先想到了“黛玉葬花”的情景:黛玉一肩荷锄,一手提篮,在落英缤纷的小径上,莲步轻移,衣袂飘飘,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歌声飘渺而悠扬。他们接着想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嫦娥吞下仙丹,盈盈欲飞,宽大的衣袖如浪叠潮涌,五彩丝绦似回风舞雪顶,回头眷顾,无限留恋,飘摇升空
5、。 3通过这样一番引导和渲染,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提高了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对文章语言美和艺术美达到了深层次的把握。 2、让人物形象“活”起来。 可爱的动物形象生动直观,觉得学生喜爱,将课文中陌生的人物转化为具体的动物形象,确有一举几得之功效。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重点是学习通俗生动的人物对话和细致入微的行为描写。为了表现了触龙高超的智慧和口才,课文用了许多笔墨从侧面描写赵太后这一人物形象来表现和衬托触龙的形象。因此,准确把握赵太后这一人物形象,对学生领悟课文主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后盛气而揖之”这句话生动地再现了赵太后准备接见触龙时的神态,但是因为是文言文,即使经过翻译,学
6、生的理解仍不到位。于是,笔者问学生:“赵太后此时的情态更象哪一种动物呢?”学生顿时兴趣高涨,竟相争论,最后一致认为,赵太后像一只“刺猬” ,而且, “是一只剑拔弩张,尖刺直竖,准备迎敌的刺猬” 。至此,课堂气氛已经十分活跃,学生兴趣盎然,急不可待地往下看。至“太后之色少解”时,学生高兴地说:“刺猬的刺耷拉下来了” 。至“太后笑曰”时学生兴奋地说:“刺猬终于解除武装了” 。 这节课通过生动形象的比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把握赵太后形象的基础上,深刻的体会到了触龙高超的劝谏艺术和超群非凡的才智。 3、用独特的板书设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讲解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时
7、,我力求在板书设计上积极探索,出新意,创新招,以期达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通读全文后,笔者让学生通过提取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理清作品的感情线索,学生很快做出了如下概括:“心里颇不宁静”-“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莲子青如水” “惦着江南了” 。 然后我让学生试用一条曲线形象地摹画作者的情感轨迹,结果大部分学生都画出了“M”形的情感曲线图。整个板书设计?应了“文似看山喜不平”的俗语,文章内在的感情变化如起伏的山峦,翻滚的波浪,跳动的乐曲,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化内在抽象情感轨迹为外在的具体形象,直观可感。学生视之,了然
8、于胸,喜形于色,兴趣弥久不减! 三、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语言文字的秘密,培养学生探究语言的兴趣。“数理化”的实用性毋庸赘言,教师们在授课当中时时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就相当在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兴趣,就是在课下,学生们也会自觉地学习和探索。而语文学科对于字词句章、诗歌赋的深入追究和细腻赏析就多少有些脱离生活实际,从而显得曲高和寡。许多基础不好的学生望而却步,丧失信心,进而丧失兴趣。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把语言文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那么就会收到意外的效果。在这方面我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5在一次寒假作业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内容,即“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开学初,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调研成果,有些同学找到了广告牌上的错别字,有的同学发现了电视节目报纸杂志中的纰漏,许多同学还热心地写信或以其他方式与出错的单位联系,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这些切实的工作有效地激发了大家的兴趣。 随着一项项调查结果的展示,大家深刻地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实用性:随着秘密一个个被揭开,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认为高深莫测的语文原来竟也是有章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