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孝经与“孝敬”: 古人今人都需要一颗恭敬心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经中孔子所传授的孝道,小可修身齐家,大可治国平天下。孔子在孝经中提出:君子应“行思可乐,德义可尊,做事可法,容止可观” 。一个人若不懂得尊重别人,就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更无法教育好子女。其实,孝的本质在于尊重,而懂得尊重往往又是一位职场新人应修炼的品德之一。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自然无法懂得职场上的基本规则。 这里的“孝” ,不局限于我们平时所讲的孝顺父母,它是更广义的概念,其核心是尊重,尊重父母、长辈,甚至单位的领导。假如一个年轻人刚刚进入单位,觉得自己读了点儿书,甚
2、至还拿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很了不起。因此,工作伊始,他就要提纲挈领地写公司战略发展纲要,讨论公司的发展定位问题。再开放、再贤明的老板,也会对这样的年轻人侧目而视,或者认为他有虎狼之心,至少认为这个年轻人不懂事。也有一些年轻人,心里没有尊重,但是出于畏惧,可能会夹着尾巴做人,就觉得自己对领导已相当恭敬了。但是,那种表面的恭敬是很容易被识破的。很多类似的问题都是由于他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中缺乏尊重父母这一项而导致的。 所以,孔夫子把“孝”作为所有教化的基础,具有非常深远的眼光。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马上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代,其意义更加深远。2“养”与“孝”能等价交换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养育
3、之情与儿女孝道真的能够“等价交换”吗?很多家长都觉得:我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很好,他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尽可能地在物质上、精神上满足他,那么我年老的时候,他就会还给我。但是,人际关系从来都不是买卖关系,它更多的来自人类的行为习惯。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就习惯了被父母哄着,他长大了还是会习惯于被父母好好地哄着。有一个朋友对我说,教育孩子的重点是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一种孝敬父母的习惯。只有这样,他长大后才会习惯性地孝敬父母。这个道理很深刻,因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互动与投资的逻辑是恰恰相反的。 千百年前孔子就告诉我们:孝道即道,则传必受教。只有父母拥有良好的言传身教,才能让子女从小懂得孝道。过分的溺爱只能适
4、得其反。养不教,父之过,而孝不尽同样也可能是父辈种下的苦果。 “孝”这个东西很奇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既是人性的一部分,又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此话怎讲?我常常举这样一个例子:假如你儿子感冒生病了,你可能马上就会向单位请假,然后抱着他赶紧去医院,只要能让儿子快点儿好起来,花多少钱你都不心疼。但是,假如是你父母感冒了,你还会那么着急请假带他们看病吗?有些人可能就不会那么急切了。 从基因的角度看,人类本身倾向于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照顾下一代,但这并不是说孝敬父母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经常会被那些特别孝敬父母的人感动。哪怕这个人是个坏人,假如我们发现他其实是3个孝顺的人,能够真诚而恭敬地对待他的父
5、母,我们仍然会在内心对他产生某种程度的尊重。当我们自己真诚地对待父母,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时,我们自己也会感到一种幸福。对父母的爱,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只不过与对下一代的爱相比,没有那么强烈而已,这是生物的进化使然。 孝敬父母,也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禽兽的一种表现。比如有些狼、牛或者猴子,老了之后,就会主动离开所在的族群,不拖累其同类。甚至有些老人,在过去食物不够充分的时代也有类似的举动。俗语说:老而不死是为贼。就是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人老了,不能产生价值,又要吞食社会的财富,他就和小偷是一样的。如果按照动物界的法则,确实就是这样。但是,我们是人,不是禽兽,因此我们不能按照动物法则去生
6、活,而应该把对父母的孝敬变成一种教化。 所谓教化,就是要让人脱离低级趣味、脱离作为动物的标准。人类和禽兽是有区别的,禽兽知足而不知耻,人类是知耻却不知足。想想看,其实很有意思。所有教育都要在某种程度上对抗人们的一些劣根性。所以,教育或多或少都会违背人的动物本性。这也是人之所以成为比动物更为高贵的物种的原因。 “孝”的含义 “孝”这个字,到底有什么含义?有人说“孝”就是“养” 。但是,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很多人都说, “孝”其实就是把父母养起来,让他们安度晚年,吃得饱,睡得好。很多人回家后,将一大把钞票往父母面前一放,4看起来好像很慷慨。但是
7、,他的内心未必有敬。 “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人的内心没有对父母的尊敬,那么,他们和禽兽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孝敬父母,绝不仅仅是供其饮食,因为这是最低要求;也绝不仅仅是给父母花钱,给父母房子住,这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感到你对他们的尊敬和爱。 曾经有一位老师对我说, “孝” ,除了“敬”之外,还有个谐音“笑” ,“笑声”的“笑” ,就是要让父母笑,不要让父母担心。有个说法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我年轻时,晚上经常出去玩儿,半夜两三点钟才回家。到家时,我发现妈妈枯坐灯下,在那儿等我。我就很烦,说:“有什么好等的啊!我都这么大了,还能出什么事啊!赶紧睡吧。 ” 后来我觉得,那样做的确很不
8、好。我那时候没有孩子,后来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我就明白了。假如我儿子出去玩儿到通宵,他即便早上 5 点钟回来,我也要枯坐着等他。假如我女儿晚上 10 点钟还没回家,我就会每隔 10 分钟打一个电话,催她回家。因为我不放心她的安全,会担心她万一出点儿什么事。这种感觉实在太揪心了。俗话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年轻时犯错误,只有到自己有儿女时才能够体会父母当年的苦心。 让父母高兴,不让父母担忧,这都是孝的本质。孝,其实也是一种与“顺”有关的姿态。据说,曾子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之一。 孝经里面提到,孔子问:什么是统治天下的大德之根本?曾子马上避席而坐,恭恭敬敬。为什么要这样?这个细节充分说明:曾
9、子完全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但他却不回答,而是用行动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育的5“教”左边就是一个“孝”字,从这个字的结构来理解,教育就是把孝作为一种文化、文风普及开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教育的核心就是激发人们孝的感受。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千百年前,孔子便认为,孝道是行天下大道的根本原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第一法门。正是这种情怀,使孝道成为中国一切传统教育的核心。那么,遵循孝道为何能激发人类内心最淳朴的情怀? 一个人,必须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来培养自己博爱的情怀。在还没有儿女之前,只有父母是至亲之人,所以,人首先要学会爱父母。不过,爱父母与爱子女是完全不同的。
10、孝经中说,侍奉母亲,偏重于亲爱;侍奉君主,偏重于恭敬;那么侍奉父亲,就是两者兼而有之。 对待父母的态度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我认为这背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的年轻人其实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他们为什么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这和我们这个社会的剧烈变化有很大关系。 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总是或多或少地比我们多知道一些东西。但是,最近 10 年、20 年,我们的社会变化得非常快,父母在资讯和信息层面几乎跟不上儿女学习的速度,以至于很多时候,父母没有我们懂得多,从而导致年轻人对父母在知识层面上的轻视。这种现象,在以往的时代中是很少见的。 还有一个原因。近些年,孩子的压力很大,而我们的父母从
11、孩子小时候开始,就只专注教育孩子学习知识,照顾孩子成长,而忽略了教育6孩子如何谦恭地尊敬父母。结果,能够很好地孝敬自己父母的人,在当今社会已凤毛麟角。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孝敬父母?群书治要提到,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就是说利用四季的节气,耕耘收获,适应天道;依据土地的习性来种植庄稼,适应地利;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名誉,让自己的身体不要受到损伤,名誉也不要有所败坏,勤俭节约,不要把有用的钱作无谓的消耗,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孝敬父母了! 群书治要中记载,曾子在听了老师的教导之后,说:“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 ”这是个很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应该怎么跟老师说话
12、。我们在听明白老师讲的道理之后,就应该提供足够的精神氧气给老师。老师需要什么?他需要的就是在他说出真理之后,对方要有一种认可和回应。 孔子听见曾子的赞叹,知道曾子对他所讲的东西已有所领悟:孝道是上天恒藏的幸德。 “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孝是每个人都要去落实的德行。老师在说这种话的时候,做学生的应该做什么?学生只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赞不绝口:老师,你讲得真好啊!孔子的孝道想表达的不是盲目的愚忠,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谦恭与尊重。许多内心自认为是孝子贤孙的人却往往忽略了孝的本质,存着孝顺的心,却办着不孝的事。 我发
13、现,很多人在内心里都很爱他们的父母,但是态度很糟糕。比7如说,有时候父母为了爱儿女,就给儿女悄悄地塞些钱。而做儿女的,觉得自己已经自立了,不需要父母的帮助,这些钱还是留给父母比较好,但他们却完全不领会父母的心意,把钱扔在家里摔门而去。这个情景虽然有点儿特殊,但是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子女在孝敬父母的时候心中有爱,却没有恭敬。 你就是为了父母好,也真的是全心全意地爱他们,愿意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他们,但是态度却很糟糕。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孝,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恭敬的行为。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但凡有孝心的子女,侍奉父母都要尽恭敬之心,奉养要尽和悦之色。所以,子女不光要有爱,还要
14、有对父母好的这种冲动,更重要的是要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爱。有时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和态度,还是需要一些智慧的。 你有“恭敬之心”吗? 孝顺父母,恭敬为上,何谓“恭”?和颜悦色为“恭” ;何谓“敬”?体谅父母为“敬” 。对于“孝”这个东西,正如孔子所说,在家要尽恭敬之心,奉养要尽和悦之色。怎么让父母高兴和愉快,这不仅仅是一个态度问题,还是一个智慧问题。心存恭敬勿让父母忧,这些都是儿女尽孝的必修课。 孝道,就是要尽其可能地让父母高兴。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如果父母本身有问题,怎么办?儿女尽孝需有爱且恭敬父母,需令父母乐而非令其忧,然而在现实中,一个“孝”字却道出了人生百态。面对言行不检的父母,孝道该何
15、去何从?究竟是该纵容让其乐,还是该规劝让其8忧? 王凤仪先生曾讲过一个关于公公和儿媳的故事。有一个老头儿,喜欢在外面抽烟、赌钱。他儿媳觉得,长此以往,家里就会坐吃山空,另外也会给儿孙们树立不良的榜样。一天深夜,这个公公喝醉酒回来,拍门。儿媳冲了出来,给他把门打开了,然后就赶紧回去了。后来公公发现,儿媳穿的鞋有些奇怪,是反着穿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非常着急,在听到公公的敲门声时,她赶紧把脚伸进鞋里,跑出来开门。这是因为那天天下着大雪,儿媳担心公公着凉了会生病。这个公公就意识到了儿媳的好,被深深地感动了。从那之后就再也不出去抽烟、赌钱了,而且逢人就夸儿媳的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父母甚至是
16、配偶的父母犯了错误吃喝嫖赌,我们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父母在家时,要有恭敬之心;奉养他们时,要有和悦之色;父母生病时,要极尽忧虑之情;父母病故后,要极尽哀泣之情;父母的祭祀也要极尽肃穆庄严。 我们大部分人从小已经习惯了父母健在的状况。只要父母在,你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孩子。当你 80 岁的时候,哪怕是 100 多岁的老头儿老太太,如果父母健在,你仍会觉得自己还是孩子。我有一个朋友,他父亲去世了之后,他把自己关了三个月,出来之后我觉得他整个人都变了,变得更加深沉、厚重、温暖,而且更有责任心。他说:你知道吗?当我的父亲过世以后,我就突然意识到我是一个成年人了。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人是我最后的依靠
17、了,我就是这个家里面所有人最后的依9靠。当他说出这句话时,我感觉,我对他的尊重和信任感又增加了一分。在中国广东,几乎每家每户的家里面都有神牌。神牌上供的是自己爷爷、奶奶或者是祖辈的照片。这意味着,你在心里面每时每刻都想着:人在做,祖先在看。在这样一种关照之下,人就产生了一种所谓的慎独的能力。我观察过很多在家里面烧香给祖先的人,我问他们:你们跟祖宗讲什么?他们说:其实就讲一件事儿,今天我出去,我要干什么事儿,求您保佑。他说烧香与否就是不一样。 我觉得,这其实一点儿都不封建迷信。其背后的心理学逻辑是这样的:当你出门时,你立下决心,我今天要办成这件事情,因为你已经向祖先声明并求祖先保佑要把它办成。这时,你做这件事情时就会朝着能办成的方向去努力。哪怕遇到困难,你也会想办法,换个思路再去做。 摘编自唐太宗的枕边书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