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阿拉善的绿色变迁因为沙尘暴,北京人知道了一个地方: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1993年的一场沙尘暴,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到“沙尘暴之源”阿拉善。近 10多年来,阿拉善沙尘暴一直备受各方瞩目,只要沙尘一起,人们就会想到阿拉善。 然而这 10多年,也是阿拉善防沙治沙保护生态屏障的攻坚阶段,荒漠化草场得到休养生息,植被迅速恢复,沙尘暴之源恶劣的生态大幅好转,阿拉善正在逐步淡出沙尘暴发源地行列。 据权威部门监测数据显示,阿拉善盟沙漠化年扩展速度已由 5年前的 1000平方公里减缓到目前的 353平方公里,较之过去减缓了 64.7%;沙尘暴由 2001年发生 27次递减到目前每年的 3到 4次;全盟森林覆盖率由
2、 10年前的 2.9%提高到现在的 4.1%,禁牧区植被覆盖度由禁牧前的 5%15%提高到现在的 20%以上。 近些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阿拉善大地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绿色变迁。 沦为沙尘暴源头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最西部,面积为 27万平方公里,年降雨量在 40毫米至 200毫米之间,蒸发量却在 3500毫米以上,属于干旱荒漠地区。这里沙漠戈壁多,植被极为稀少,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 2阿拉善盟因肥美的阿拉善草原而得名。当地有一首古老的民歌,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阿拉善, “高高的阿拉善台地,海子似珠,戈壁如玉,这便是故乡闪光的身影”清朝时,阿
3、拉善草原还被钦定为皇家牧马场,足见其生态环境之好。 然而,从清朝没落到现在仅 100年时间,阿拉善 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早已面目全非。沙漠戈壁代替了曾被植物覆盖的土地,横贯全境的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因土壤荒漠化而连成一片,扩张为中国第二、世界第四的阿拉善沙漠。更为严重的是,阿拉善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增加 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阿拉善沙尘暴”作为整个亚洲沙尘暴策源地之一,自 1993年开始,也升级为一个专有名词,频繁出现在相关领域。 狂风每年从阿拉善裸露的土地上卷走千万吨沙土,抛向别处;2000年春,北京 9次沙尘暴中有 8次源起阿拉善。阿拉善俨然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暴策源
4、地,有专家甚至公开表示,若任阿拉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100年后,北京城将完全被沙子淹没。 过去的阿拉善,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随处可见。但是随着多年的垦荒和草场退化,这里的土地日渐失去绿色。生态环境恶化与人口增加有直接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阿拉善盟只有 4万多人,现在增加到18万人。人多了,对草场的需求大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更大了。与此同时,严重缺水也使得地表水系多年断流,绿洲面积逐年缩小。 “阿拉善沙尘暴”成为一个名词始于 1993年。从那时起,每年的狂风就像一头发怒的雄狮,从阿拉善裸露、干旱的土地卷起上千万吨的沙3土抛撒向华夏大地。据有关部门统计,1993 年以后,阿拉善共发生 23
5、次沙尘暴,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暴源头地之一。 人退带动沙退 阿拉善 1980年建盟后,特别是进入 21世纪,盟委、行署把生态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提出了以“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核心的“转移发展战略” ,并确立了“保护就是最大的建设” 、 “人退带动沙退”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退牧还林还草政策。 从 1999年起,阿拉善盟先后从贺兰山迁出牧民 856户、3520 人,退出牲畜 23万头(只) ,使贺兰山彻底实现了退牧还林还草,并使贺兰山保护区面积扩大到 133万亩。 据在贺兰山管理局从事科研调查工作的苏云介绍,如今贺兰山的森林覆盖率已由 31.6%增加到 42.96%,植被盖度由 50%增加到 8
6、0%;岩羊种群数量由 1万只增加到近 1.5万只,马鹿由 2000头增加到 6000头;山间明流由 13条增加到 23条。贺兰山正在向着生物多样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张连生、徐兰香夫妇原先是阿拉善左旗伊克尔苏木查汉高勒的牧民,那里地处腾格里沙漠深处,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劣。2002 年,他们一家在政府帮助下搬到了孪井滩移民新村,不但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还分到了 24亩土地,靠勤劳过上了小康生活。张连生一家只是阿拉善盟成千上万农牧民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 建盟 30年来,特别是近 10多年来,阿拉善盟先后从牧区转移牧业人口 5000多户、近 2万人,减少了 32%的载畜量。
7、以“人退”带动了4“沙退” ,阿拉善在牧民迁出区实现荒漠植被大面积保护的同时,也使迁入区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此外,阿拉善盟还大力实施“锁边围城”和“身边增绿”等工程,营造生态宜居环境,推进生态建设步伐。其中,阿拉善盟林业工作者打破了在年降水量不足 200毫米的荒漠地区不能飞播造林的论断,通过 20多年的飞播造林,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成了一条长 250公里、宽 3公里至 5公里的绿色林带,创造了“用绿色锁黄龙”的壮观景象。截至目前,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锁沙、阻沙带已具雏形,每年治理沙漠面积达 100万亩。与此同时,阿拉善每年还投资 1000万元以上进行城镇绿化,大
8、力实施“身边增绿”工程,全盟重点城镇外围封闭式防护林带建设已基本完成。 治沙致富双赢 如今的阿拉善,生态意识已深入人心,形成了一支企业家和农牧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遏制沙尘暴的大军,在昔日的沙海“绣”出了一片片新绿洲。 阿拉善牧民还在沙漠里种植经济作物梭梭,在梭梭根部再嫁接经济作物肉苁蓉,成功地探索出一条治沙与致富双赢的新路子。梭梭具有极强的耐旱性、抗逆性及适应性,有“旱生植物之王”的美称,是治理荒漠化的首选树种。梭梭根部寄生的肉苁蓉有着“沙漠人参”的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与人参,鹿茸一起被列为中国“三大补药” 。阿拉善盟也因此被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肉苁蓉之乡”5称号。
9、 2006 年,阿拉善左旗巴彦诺尔公苏木苏海图嘎查支部书记沈永财卖掉自家的全部牲畜,在沙漠中种植了梭梭和肉苁蓉,当年收入达到 3万元。如今他的种植面积已达 2000多亩,2009 年收入超过 24万元,现在每年都是 30万元。 在沈永财的带动下,自发种植梭梭和肉苁蓉在全嘎查悄然兴起,现在种植规模在 100亩以上的已达 10多户,年户均收入达 3万多元。 为鼓励农牧民和企业参与造林治沙,加快阿拉善盟生态建设的步伐,2010年,阿拉善盟出台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造林治沙优惠政策:今后,凡是在阿拉善盟重点城镇周边地区参与造林治沙的集体和个人,造林面积达到或超过 500亩以上,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后,每亩
10、林地政府将一次性补助不低于 60至 100元,其中灌木林不低于 60元,乔木林不低于100元。这项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一大批农牧民和企业投身到梭梭苁蓉产业之中,每年新增梭梭林地近 20万亩。为做大做强梭梭苁蓉产业,延伸苁蓉产业链条,增加苁蓉附加值,真正实现肉苁蓉产业化发展,阿拉善盟还出台多项政策,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先后涌现出阿拉善宏魁苁蓉集团、巴丹吉林沙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从事苁蓉加工的企业,并开发出苁蓉礼品、苁蓉酒、苁蓉茶、苁蓉口服液等一系列产品。 近年来,阿拉善盟结合退牧还林还草和实施公益林项目,通过围封抚育天然梭梭和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大力发展梭梭苁蓉产业。
11、今6年,阿拉善盟把全力推进黄河西岸乌兰布和沙漠 1000平方公里生态综合治理列入全盟重点建设项目,同时,进一步推动以梭梭肉苁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发展,全力构筑内蒙古西部生态安全屏障。预计到 2020年,阿拉善盟人工种植梭梭林将达 300万亩,人工接种苁蓉将达 100万亩。 内蒙古金沙苑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安恩达自 2006年以来投巨资在乌兰布和沙漠进行产业治沙,靠自有资金累计投入 4亿多元,目前已种植沙地葡萄 1万亩,种植优良牧草 1万多亩,建起了 3000多亩的防风固 沙林。 出生在额济纳旗的嘎布亚图从部队转业后,放弃城里的舒适生活,到荒漠戈壁植树造林,誓把荒滩变绿洲。在短短 6年中,他
12、种植的梭梭、红柳林面积达 2000多亩。 年近 50岁的潘玉萍,是沙漠深处乌斯太镇乌兰布和巴音敖包嘎查科泊尔滩一位土生土长的牧民,她自筹资金种植的梭梭林达 2000多亩。“尽管这几年俺为种植梭梭林投入了不少资金,可当看到一片片梭梭林茁壮成长时,俺感觉到俺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 ”潘玉萍憨憨地笑着说。与沙漠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吴精忠,从阿拉善盟行署副盟长的位置上退休后,充分发挥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的防沙治沙经验,引入日本民间治沙资金,在贺兰山南寺西端腾格里沙漠东缘,建起了一个面积 5000亩的水电配套喷灌治沙基地。 沙里淘金,草中生财。上世纪 8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预言,知7识密集型的沙草产业将
13、是 21世纪在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目前,阿拉善的沙草产业发展正逐渐走上了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科技化发展轨道,阔步向精深发展方向迈进。肉苁蓉、锁阳、甘草、沙地葡萄、文冠果等特色种植业发展迅速,带动广大农牧民增收,实现着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多赢目标。 据了解,今后一个时期,阿拉善将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快建立地方、集体、个人及社会各界联动互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面推进沙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沙草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沙草产业、龙头企业每年给予融资贴息贷款,并将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基地”的形式辐射和带动农牧民种植,实现转移转产农牧民的
14、产业安置。预计到 2015年,阿拉善将初步建立起适合阿拉善不同地域的沙草产业发展模式,使沙产业成为阳光产业、绿色产业、黄金产业。保护生态环境,重现天堂草原。这不仅是阿拉善人一直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内蒙古致力实现的奋斗目标。据国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到目前,内蒙古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区域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百名企业家 阿拉善治沙 临近中午,家住中国沙尘暴策源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牧民其木格往取暖的火炉里添了几块煤,开始做起午饭。 和这里的很多人家一样,其木格家已经改变过去的生活习惯,烧饭、8
15、取暖时不再砍伐一种生长于沙漠的树种野生梭梭林。 “现在我们很少砍伐梭梭林了,外面的人都花那么多的金钱、精力治理这里的生态,我们自家人应该更自觉、更努力才行。 ”其木格说。 这位牧民口中的“外面的人”就是阿拉善 SEE生态协会由一批在中国已有相当成就的企业家组成的民间环保组织。刘晓光、王石、潘石屹、史玉柱、宋军、汪延、冯仑、王石、任志强、李宁协会会员包括一批中国国内活跃的企业家。 阿拉善 SEE生态协会成立于 2004年。发起人北京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与一批企业家于那年的情人节,在沙尘笼罩的北京,决定成立一个环保组织,去沙尘暴的策源地内蒙古阿拉善治沙。作为会员,百余名企业家每人每年捐资 10万
16、元,连续 10年。 出资让当地农牧民代表出去考察学习,打开眼界;引导村民建立自己的公共资源管理机制,让他们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出路;草场上牧鸡、梭梭林里种肉苁蓉,推广不破坏草场的养殖方法,提高村民收入;普及风电和沼气等新能源 2008 年,阿拉善盟的科泊尔地区发现世界现存最大的野生梭梭林。这一年,阿拉善 SEE生态协会秘书长杨鹏共 8次赴阿拉善盟就这片梭梭林保护进行考察。 “我们将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争取国内外科研技术和保护资金,以科泊尔野生梭梭林保护为起点,最终将阿拉善地区 1400万亩野生梭梭林纳入长期目标有效保护范围。 ”杨鹏说。 目前,SEE 已经就阿拉善盟野生梭梭林保护做出六年规划,计
17、划共投9入 6000万元。而他们的近期目标是建立乌兰布和沙漠科泊尔野生梭梭林自然保护区,制定保护行动规划,通过科研及行动缓解当地野生梭梭林面临的威胁。 今春人工造林 30余万亩 内蒙古阿拉善盟林业局今年 5月 20日对外发布消息称,随着阿拉善盟春季造林工作接近尾声,今年该盟人工造林面积首次突破 30万亩,达到 31.99万亩。 阿拉善盟,这个与蒙古国相邻且拥有中国第二大沙漠的中国盟市,因为被学界定位为东亚、东北亚沙尘暴源头之一,其治沙工程广受世人关注。 阿拉善盟林业局造林科科长马涛告诉记者,该盟的人工造林共分为个人造林、社会造林、集体造林三部分,全部是为了防治荒漠化而种植的“生态林” 。 “2
18、013 年春季阿拉善盟的人工造林面积达到 31.99万亩,较去年全年增长了 8.49万亩,创造了阿拉善盟人工造林史的新高” 。马涛说。 “阿拉善盟近来来的治沙工作,主要实行乔(木)灌(木)草相结合及飞播、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工程的共同实施,人工造林是阿拉善盟治沙工作的重要部分,主要种植的是梭梭林” 。阿拉善盟林业局副局长徐世华如是介绍。 今年春天,阿拉善盟大力推行了机械造林力度,该盟阿拉善左旗在诺尔公、宗别立和吉兰泰共集中连片共种植了 9.3万亩梭梭林,阿拉善右旗在阿拉腾朝格和曼德拉集中连片种植了 12万亩梭梭林。 10徐世华说,由于水源和地形等因素的限制,阿拉善盟的一些地区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人工造林,超过 30万亩的人工造林数量对阿拉善盟来说实属不易。 根据阿拉善盟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 年来的 6年间,从当初每年造林 8万亩增长到目前的每年 31.99万亩,阿拉善盟 6年内累计人工造林面积已逾 100万亩。 据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所长田永侦介绍,人工造林也给阿拉善当地的荒漠化治理带来了显著成效。 “实施治沙工程以来,经多方努力,阿拉善盟沙漠化扩展速度逐渐放缓,已由上世纪 90年代的 1000-1500平方公里/年,减弱到目前的约150-200平方公里/年” 。田永侦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