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敦煌壁画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对置成因分析内容摘要:初唐以降,敦煌石窟诸多经变在绘制位置上日趋固定,某些经变相互间逐渐形成一种空间搭配关系。其中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即是一例,二经变多绘于主室南、北壁,呈对置之势。此格局被后期诸窟所沿用,并最终形成一种流行范式。这种范式既表达了弥陀与药师二法门的有机融摄和互补,又彰显了佛教对世俗凡众死生两极的无微关怀。 关键词:西方净土变;药师净土变;对置;信仰 中图分类号:K879.21;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5-0051-09 On the Contraposition of the Illustrat
2、ions of the Western Paradise Sutra and of the Bhaisajya-guru Sutra in Dunhuang Wall Paintings MI Defang (Institute of Dazu Rock Carvings, Dazu, Chongqing 402360) Abstract: Since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locations of many sutra illustrations had become more fixed in Dunhuang caves, and some of the
3、se illustrations appeared in opposed pairs, such as the illustrations of both the Western Pure Land 2and the Bhaisajya-gurus Pure Land, which were usually painted on the south and north walls, respectively, in the main chamber. This tradition was followed in later times and became a fixed model, not
4、 only expressing their mutual complementarity, but also emphasizing the meticulous care of Buddhism for the life and death of humans. Keywords: Illustrations of the western paradise sutra; Illustrations of the Bhaisajya-guru stra; Contraposition; Faith 收稿日期:2011-08-01 作者简介:米德昉(1972- ) ,男,甘肃省永登县人,历史学
5、博士,主要从事佛教文化艺术研究。 初唐以后,敦煌石窟中一些经变相互间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对置关系,这种对置在石窟左、右壁间表现得尤为典型。诸经变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组对置是: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法华经变与华严经变、报恩经变与思益梵天问经变、弥勒经变与天请问经变等。本文选取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对置之案例,在分析二经变内在关联与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其对置形成的原因。 在敦煌石窟中,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最为常见的布局是,前者居于主室南壁,后者居于主室北壁,二者在空间方位上呈对称状。此格局形成于初唐,之后成为固定模式历代相循。目前学界尽管对此现象有所关注,但深入研究尚未展开。如藤枝晃在关于 220 窟
6、改修的若干问3题一文中提到“(敦煌)许多洞窟里, 西方阿弥陀净土变和东方药师净土变于左右壁相对,其他经变,也不杂乱。可谓有一种原则,但不严格,容许有所改变” 。藤枝晃氏将此种经变布局称作“对称式” ,对于其成因、意涵等未作论述。杨明芬在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一书中认为: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对应关系表达了佛教十方“宇宙空间观” ,反映了佛对众生“未来生命”与“现世安乐”的双重关照。杨氏只是提出了极具启发意义的观点,但对于此对置的形成及其思想关联等没有展开深入论述。另外,梅林1、王静芬2、王中旭3等不同程度地论及敦煌石窟经变对应问题,但针对西方净土变和药师净土变之对置,系统、深入的研究尚未展开,
7、鉴于此,笔者以为有必要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唐前期敦煌石窟 弥陀与药师图像之造作 西方净土变的造作主要依据为净土三经,即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译) 、 观无量寿经 (刘宋畺良耶舍译)和阿弥陀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在西方净土变产生之前,反映净土意义的造像基本以单体弥陀(无量寿)像或说法图为主。我国弥陀佛像东晋时已有造立, 历代名画记卷 13 云:“(戴逵)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 ”4法苑珠林载,孝武宁康三年(375)释道安“于郭西精舍,铸造丈八金铜无量寿佛”5。南北朝时期造像增多。如:炳灵寺第 169 窟第 6 号龛西秦建弘元年(420)时西方三圣组像6、四川成
8、都万佛寺出土的刘宋元嘉二年(425)西方净土变浮雕7、四川茂汶出土的南齐永明元年4(483)石刻无量寿造像7、麦积山石窟第 127 窟北魏西方净土变8、南京栖霞寺千佛岩南齐时无量寿雕像9、河北邯郸南响堂山第 2 窟北齐浮雕净土变(现存美国菲利尔美术馆)等10。隋唐以前,弥陀造像以单尊或二菩萨胁侍者为多,其净土变处于初创阶段,画面结构简单,内容稀少。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 ,将西方净土变分为观无量寿经变与阿弥陀经变,二者在图像格式上的区别在于前者两侧多出未生怨、十六观及绘在画面下部的九品往生11。根据弥陀信仰的流布及其影响力来看,敦煌石窟在唐前期应该有较多的弥陀类造像,但由于诸多石窟经过
9、后期改造、重绘、整修等扰攘,目前所存弥陀造像遗迹较少。现在能够确认的即是西魏第 285 窟弥陀说法图,共有相同的两铺,分别绘于东壁门南、北。画面构图为主尊结跏趺坐,施说法印,左右胁侍四菩萨及四弟子。此窟有大统四年、五年(538、539)发愿文题记12。还有北魏第 251 窟、西魏第 249、435 窟南、北壁绘有莲池说法图,有学者视此为西方净土变之雏形。另外,隋代第 393 窟西壁绘一铺弥陀净土变相,构图上突破说法图藩篱,已是成熟的经变图像。 药师净土变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有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西晋帛尸梨密多罗译)13、 药师琉璃光经 (刘宋慧简译,已佚) 、 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隋达
10、摩笈多译)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唐玄奘译)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唐义净译)14。此五种译本,后来较通行者为玄奘本。 唐前期药师像的造立亦流行各地,但所存数量少于弥陀造像。目前5能见到的如炳灵寺第 169 窟第 6 龛,绘有一尊小禅定佛,榜题“药王佛”6;云冈石窟第 11 窟(云冈中期,471494)西壁一小龛下有铭文:“佛弟子/沙芽(药)师琉璃光佛一躯”15;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弥勒龛内有孝昌元年(525)时期药师佛造像16;河南浚县发现的武平三年(571)三层四面造像碑中,西面下层龛为药师佛结跏趺坐说法图,龛下残存题记中有“师佛”等17。 敦煌药师经变最早出现于隋代石窟,
11、有 4 铺,即第394、417、433、436 窟。其中第 394 窟绘于东壁门口的上方,第 417 窟绘于窟顶后部平顶下半,第 433、436 窟绘于窟顶人字披东披。第 417 窟药师经变形式为:药师佛结跏趺坐于中央莲台,右手施说法印。八大菩萨侍立两侧,佛座前画一多层轮式灯架,灯架两侧分别跪着六位手捧燃灯的十二神王。第 394 窟药师经变的构图第与 433 窟的近似,药师佛结跏趺坐于中央,两侧立日、月光二菩萨、胡跪十二神将及立两灯架。初创期药师经变构图简单,总体章法尚未脱离南北朝时期说法图的形制。 进入初唐,敦煌石窟弥陀与药师造像形式日益成熟,由过去简易的说法图格式演变为鸿篇巨制的变相,且数
12、目亦与日俱增。现存西方净土变共有 181 铺(观无量寿经变 92 铺,阿弥陀经变 89 铺) ,其中,隋 1 铺、初唐 18 铺、盛唐 25 铺、中唐 44 铺、晚唐 32 铺、五代 21 铺、宋 16 铺、西夏 24 铺。药师经变共 112 铺,其中,隋 4 铺、初唐 1 铺、盛唐 2 铺、中唐 23 铺、晚唐 32 铺、五代 32 铺、宋 8 铺、西夏 10 铺。从对此数量的对比发现,在信仰势力上弥陀盛于药师,前者在盛唐时已进入兴盛期,后者则晚至中唐。五代以后,佛教在敦煌的兴盛期已过,双方经变绘制6减少。 二 敦煌石窟西方净土变与 药师净土变之对置 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之交涉始于初唐,中
13、、晚唐及五代为高峰期,至宋、西夏数量下降。现就二经变在石窟中的对置情况加以列表,分析如表 1: 由表 1 统计看,我们可以得出这些结论: (一)在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的对置中,多数情况为前者居于主室南壁,后者居于主室北壁。梅林先生从律寺角度出发对此方位进行了解释,认为:“莫高窟受鸣沙山自然山势影响,坐西朝东,作为石窟寺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南北开向不符。既然石窟寺与律寺同构,尤其是二者附洞与同类配院(殿)方位上的关联,使我们有完全充分的理由从南北开向来审视莫高窟石窟寺。如此,则其南壁实当西壁,北壁实当东壁。 ”1由此看来,西方净土变居南壁(代表西方) ,药师净土变居北壁(代表东方)符合方位关
14、系。 (二)从初唐至西夏时期,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对置达 77 例,其中各自独占壁面,单一对置的情况较少,有 16 例;余则二经变分别组合其他经变形成对置关系。 (三)在各自壁面的经变组合中,中唐时期同壁经变数量以 2 铺居多;晚唐五代时期,同壁经变数量骤增,以 3、4 铺组合为多,如第138、61 窟单壁绘制不同经变 5 铺。这一阶段增加的经变有报恩、楞伽、思益梵天问、天请问、华严、法华等,并有如意轮观音、不空 索观音类7密宗经变出现。固定搭配格式中,除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外,尚有法华与华严、报恩与思益梵天问、弥勒与天请问等经变的对置。一窟之内绘制几幅乃至十几幅不同内容经变,这一现象正好
15、说明了这一时期敦煌佛教诸派杂糅的发展风貌。 (四)宋西夏时期,敦煌诸石窟经变种类明显减少,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在对置形式上仿佛回归到初唐,呈现单一对应态势,原先一些组合经变突然消失。 (五)在同壁多铺经变组合中,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位置有向壁面中间靠拢之势,尤其当经变组合数量以奇数出现时,此二经变基本都占据中间位置。据此我们认为,敦煌石窟在处理南北壁经变搭配时,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在各自壁面的经变中居于主导地位,凸显了弥陀、药师二佛在表达义理思想中的统领性格。 三 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 对置成因分析 在诸净土思想的流布中,弥勒信仰兴起最早,印度部派佛教时期就已有弥勒信仰流传。自传入我国
16、,弥勒信仰便风行一世,南北朝时期其造像极为普遍,数量超过了释迦以外其他佛像。克孜尔、库木吐拉、敦煌、云冈、龙门等地石窟都有弥勒造像,说明弥勒净土信仰在隋唐以前极有势力。7 世纪末,武则天谎称弥勒下世,登基称帝,从而使弥勒信仰遍及全国。玄宗时因民间发生“假托弥勒下生”扰攘民心之事,遂敕令“禁断” ,自此弥勒信仰受抑18。 中唐以前,药师信仰尚未完全兴起,敦煌石窟西方净土变基本与弥8勒经变相对置而出现。二者对应在盛唐时尤为频繁,彰显了这一时期西方净土与兜率净土在信仰层面上的融合19。但在此交涉中,西方净土信仰逐步走向繁盛,弥勒净土信仰则日趋式微,这种变化根因除了上述社会政治原因外,在于二者法门之境
17、界差异。详言之,其一,西方净土为佛层次;弥勒净土则处于菩萨阶位。其二,西方净土较之弥勒净土更为殊胜、庄严。其三,弥陀本愿胜于弥勒本愿,更能赢得信众皈依。其四,弥陀法门修持方式更为简易,且借助佛愿力加被更易往生。其五,弥陀现已教化众生,使成菩提;弥勒则为未来佛,至五十多亿年后才下世说究竟法。唐道镜念佛镜卷 2念佛对弥勒门言: 问:何故不念弥勒生兜率天?云何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答:为兜率天不出三界,天报既尽,还堕阎浮提,所以不愿生天。若往生净土,出过三界,直截五道,一生彼国,直至菩提,更不堕落,所以愿生。又兜率天少时受乐,弥陀佛国中乐最胜,故名为极乐。长时受乐,无有限期,以是因缘,胜于兜率百千万倍
18、。20 这些差异是弥勒逐渐让位于弥陀而走向边缘化的主要因素。 在弥勒信仰热降温、弥陀信仰日盛的过程中,药师信仰渐次抬头,在道俗间日趋流行。表现在石窟经变布局上,以往“弥陀对置弥勒”的格局被打破,药师经变挤走弥勒经变,最终形成与弥陀经变相互对置之定格。不过自此弥勒经变并未在敦煌石窟消失,数量也未减少,只是在石窟位置中退居“二线” ,要么与弥陀经变并置,要么与药师经变并置。隋唐至西夏,弥勒经变在敦煌石窟有 100 铺之多,12286-287 说明弥勒信仰亦有一定的势力,只是已非主流而已。 9早期药师经变在位置上处于窟顶或东壁门口上方等,窟顶处药师经变相关位置有弥勒经变配置,由于案例少,故不能形成体
19、系。 弥陀与药师信仰的兴起为二者经变之对置奠定了基础,究其因,这种对应反映了二者在义理和思想方面的融摄与互补。 弥陀经典云:阿弥陀在因位时,曾为国王,因闻佛法而“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为证菩提道果,法藏在世自在王如来前发四十八大愿,法藏曰:“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21法藏本诸大愿,累劫修行,证得法身,号曰阿弥陀,座主极乐。西方净土环境增上,人事殊胜,往生此土,永不退转。阿弥陀佛以大悲愿力摄化有情,欲令离苦得乐,断除生死。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微妙奇丽, “超越十方一切世界” 。 西方净土不仅为众生成就了一个不可思议之美妙国度,敞开往生之门,同时,弥陀法门以其简
20、单易行之善巧方便,为众生铺设了一条求证究竟之路。 佛说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显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既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21347 药师佛以其十二宏愿给予世间有情济世之道。药师经典称:东方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教主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如来在因地行菩萨道时,以大悲心发十二大愿,摄导众生。东方净土“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并有日光、月光二菩萨辅助教化,十二神将饶益有情。药师佛依过去因中的本愿力及现证佛国之无边功德,济度众生。10依世尊开示,众生只要按照药师法门“至心受持” ,即
21、会免遭“九横死”难,更“令诸有情,所求皆得”22。 药师如来之十二大愿,重心在于发菩提心拔除众生所受的一切现世之苦疾病、贫穷、饥饿等,解决关涉人类切身利益的诸多问题,引导众生在享受“现世乐”的基础上发大乘心践行佛法。对于世间人类而言,既得福报、眼前利益是消除当下困境之良药,因而对此渴求尤为迫切。药师法门以济世为重,奉持药师法门即可获得一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之福益。 佛教诸经称,十方诸佛,佛佛平等,无有高下。西方净土与药师净土,深大圆广,统摄无量,二者“等无差别”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
22、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22406 修持药师法门亦可往生极乐净土,可见二净土思想之融合性。但作为释迦施教之法门,双方在依正行愿、善巧方便、果报功德等方面各有所重。此乃缘于众生根性、时地因缘之别,佛陀遂开示不同法门,随机摄化有情。 净土十要卷 10 云:“瑠璃世界释迦亦劝往生。然药师经正旨为助生极乐。劝人息灭惑业成就念佛三昧。还同折门教意。非比阿弥如来纯以念佛摄一切人往生彼土也。 ”23因此,我们看到弥陀净土倾向于度化众生,令之愿生极乐,成就菩提,永不退转。药师净土虽亦敞开往生之门,但其“正旨为助生极乐” ,重于众生在世果报,获得暂时精神解脱。 在敦煌发现的一些抄经中,经末题记反映了功德主有关弥陀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