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二程“熟仁”之辨摘 要:“熟仁” ,是儒家文化中一个极富意蕴的概念。二程的“熟仁”之辨别具一格。二程论“熟仁” ,依孔、孟熟仁之意而来,并以特殊的创意,化“熟仁”为方法论,努力挖掘孔、孟“熟仁”之底蕴,并以“心熟” 、 “敬以直内” 、 “学要信与熟” 、 “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等几个方面,深入展开了自孔、孟以来的“熟仁”观念,并赋予了“熟仁”在做人之道、做官之道上的特殊内容,也特殊地成为了儒家“熟仁”观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二程;熟仁;熟辨 中图分类号:B2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1012205 “熟” ,乃为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富意蕴的概念。儒家将
2、之应用于“仁”,称为“熟仁” ,使之具有做人之道、做官之道的丰富内涵。由孔子开启的“仁” ,经过诸儒们的“熟仁”分析,获得了极为丰富的普世化的价值取向。二程对此具有很重要的理论贡献。 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兄弟两人,大程谓明道,小程谓伊川,属儒家理学派人物。二程理学思想的精湛和淅沥,体现了其哲学思想的娴熟之处。或许正因为此,在二程的理学体系中,对“熟仁”的检讨就十分认真,也很有特色。二程的展开,一者承继孔孟,二者有所创意,并经过朱熹的吸收和改进,成为了儒家“熟仁”观念发展史中的一朵“奇2葩” 。 一、依孔、孟而来的“熟仁”辨识 二程的“熟仁”之辨,集中在孔、孟的方向上,以“贵熟”为基本,蕴涵了
3、对于“熟”的深刻领悟。诸如此类: “久则自然接熟。 ” 存养熟后,泰然行将去。 贵熟。 亦须待佗心熟,便自然别。 须是熟方能如此。 学要信与熟。 涵养纯熟。 养之即熟。 习见之熟。 作用极熟,又能谨细行。 这些有关“熟”的说法,是“熟仁”的延伸和扩充;对于“熟仁”之辨,凝聚着二程在孔、孟方向上的切肤体悟和贴切把握。所谓做人、做官、做事在“熟仁”之道上的应用、考验和锻炼,二程对之进行了精细论证,获得了在儒家“熟仁”观念中的特殊地位。 1.沿孔、孟方向,挖掘孟子之底蕴。 “熟仁”二字考义,见于孟子告子上的精辟陈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 古代中原地区
4、称黍、稷、麦、菽(豆) 、麻为“五谷” , “荑稗”即稊3稗,长在农田里的杂草,结出的米粒很小,可食。此段意思是说:五谷是庄稼中的好品种,如果不熟,虽美,还不如“荑稗” 。所以,仁,关键是使它成熟。 孟子一书, “熟仁”的提法仅出现这一次。但“熟仁”的意蕴若隐若现于孟子的字里行间。 二程的阐发,就是取于孟子的“仁,亦在乎熟之而已”命题。二程引孟子“苟为不熟,不如荑稗”来扩展“熟仁”观念:“乐则生,生则乌可已也。 须是熟方能如此。 苟为不熟,不如稊稗。 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 须集义,这上头莫非义也。 ”孟子说“仁亦在乎熟” ,二程扩充其实,从生存意义中探索“熟仁”之底据, “熟仁”是关乎
5、“生”的问题。 “乐则生” ,应是“集义所生” ,也就是“熟仁”的方向。一切须从“集义所生”上言“熟仁” ,方能挑得明白彻底。这仍然是在生存论语境里去发掘孔、孟的“熟仁”深意。 品味一下二程引孟子的“乐则生,生则乌可已也”一句,也看得如是。此句出自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 ”安乐的生活,在于拥有和实践仁义,所谓“智” ,无非是知道仁义;所谓“礼” ,也无非是调节和滋润仁义,这就是“乐”的内容和“乐则生”的实质。要达到这样的“乐则生” ,二程给予“须是熟方能如此”的界定。
6、 孟子的仁与义,是内在连接的一体。在孟子看来,仁是出自于内的恻隐之心,义是出自于内的羞恶之心,都是源于人心内在的生发。二程4界定“集义”为走向“熟方能如此”的生存之道,真可谓是把握了孟子“熟仁”观念的核心所在。既然仁是出于内心,二程就把“熟仁”切入于“心熟”之中,的确是有其根据了。 2.“心熟”的创意。二程切入“心熟” ,得益于孔子的“熟仁”体悟。孔子三句有关“熟仁”义的陈述,为之后儒家检讨“熟仁”的来龙去脉奠定了基础。 第一句出自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君子要名实相副,必须坚持“必于是仁” ,这是成君之道。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和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 ,
7、这就是“仁之熟” 。孔子期望“无终食之间违仁” ,在于“苟志于仁矣” , “苟志于仁” ,是“熟仁”的意志工夫。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就是坚持“仁” ,坚持是达到“熟仁”的考验和锻炼。 第二句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这段话是子夏说的,但也体现其老师孔子的“熟仁”思想。可以说,这段话是对孔子“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的继续挖掘。按子夏所言,彻始彻终的“仁在其中” ,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习熟”锻炼。也就是说,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乃为“熟仁”的工夫。深入于这学、志、问、思之中的,应“见得个仁底道理” ,使心中“所存自熟” ,所熟在见于仁、习于仁,
8、彻头彻尾,自始至终。 第三句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5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亲历“熟仁”有道,他从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思,至七十岁,才有“不逾矩”之熟来。借朱熹的解释看得此理:“三十而立之时,便是个铺模定了,不惑时便是见得理明也。知天命时,又知得理之所自出。耳顺时,见得理熟。从心所欲不逾矩时,又是烂熟也。 ” 二程也在这个“来龙去脉”的意义上对此三段话作了一番“心熟”辨识。伊川指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孟子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所谓化之者,入于神而自然
9、,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之谓也。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二程在孔、孟的字里行间,索隐到了由孔、孟以来的习仁之熟的境界和方法、途径。二程总结了孔子十五志于学到七十不逾矩的心路历程,并以“明善” 、 “至诚” 、 “思知”勾勒出孔子“熟仁”的环节。二程指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明善之彻矣。圣人不言诚之一节者,言不惑则自诚矣。 五十而知天命 ,思而知之也。 六十而耳顺 ,耳者在人之最末者也。至耳而顺,则是不思而得也。然犹滞于迹焉,至于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则圣人之道终矣。此教之序也。 ”“此教之序” ,是教人学得孔子一步一步走向“熟仁”的成熟环节。首先,二程追寻到儒家
10、“熟仁”观念中的基本问题:如何存养得熟? 二、化“熟仁”为方法论 如何存养得熟?对此,宋明理学最重要的成就,是化“熟仁”为方法论,即在成人成事成万物之中,离不开“熟” 。对此,二程的“成就”6有几何? 1.“敬以直内” 。有人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二程回答:“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今皆废此,独有理义之养心耳。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敬以直内是涵养意。言不庄不敬,则鄙诈之心生矣;貌不庄不敬,则怠慢之心生矣。 ” 二程回答,心熟于仁,是经过涵养得来的,经久就会产生“自熟” 。以理义养心,是涵养的内容;敬以直内,是
11、涵养的工夫。在二程的“自熟”心境里,理义成为仁的具体化,因而“熟仁”化作以理义养心;但更重要的是,二程以“敬以直内”作为涵养的自熟工夫,确为孔孟以来儒家熟仁观念里的标志性见识。 “敬以直内”出自于周易坤卦:“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二程对“直方大”作了特定的解释,认为“熟仁”为德性之用,是“大而化之”的入神而渐渐自然,这就是“直方大” ,存养在“不习无不利”的习熟之中。二程对“敬以直内”做过多种说明,大都围绕“习仁而熟”发挥。明道言:“仁者,人此者也。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仁也。若以敬直内,则便不直矣。行仁义岂有直乎
12、?必有事焉而勿正则直也。夫能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则与物同矣。故曰:敬义立而德不孤。 ”明道认为,只能讲“敬以直内” ,不能讲“以敬直内” ,因为后者是离开了仁的内在自觉,偏离了“敬义”的正道方向,只在表面上做文章,结果是无有德无有义所立所生。这是不与物合的偏离。7这使我们联想到孟子“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的敬义执着(“直” )中的仁自觉。二程说得如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仁也。不可曰以敬直内,以义方外。谓之敬义者,犹曰行仁义云耳,何直之有?”对“敬”的如此理解,二程回答“或问敬”说得准确:“主一之谓敬。 ”“一”即谓“仁” , “仁则一,不仁则二。 ”有人问:“何以能见一而主之?”二程以心之
13、熟来辨:“齐庄整敕,其心存焉;涵养纯熟,其理着矣。 ” 二程坚信“涵养纯熟” ,并以“敬”来规范“涵养”内容。 “敬只是涵养一事。 ”这是对“敬以直内”的意义深化。二程说明:“敬,所以涵养也。集义,所谓必有事也。不知集义,是为无事也。 ”又, “(义者)中理见乎事,敬在心。义以方外,然后中理矣。 ”涵养需要敬,而持续的“敬” ,终究会带来涵养纯熟。有人问:“义与敬,何以异?”二程回答:“敬,所以持守也。有是有非,顺理而行者,义也。 ”也就是说,要敬义而行,内外一致,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合内外之道也。 ”这是“涵养纯熟”的途径。涵养之于熟,二程看出的“着力”之处,却指意在学上。二程一语道谛:
14、“义有至精,理有至奥,能自得之,可谓善学矣。 ” 2.“学要信与熟” 。二程论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连接着对“熟”的思考,如明道指出:“学要信与熟” 。具而论之,有三点很值得说明。 其一,学与涵养。涵养纯熟,要在学。学什么?第一, “学在诚知诚养” 。学以知诚,诚为熟仁;知诚涵养,即谓“养之(诚)既熟” 。第二,“学至涵养”而“清明高远” 。什么“清明高远”?是心。 “涵养着乐处,养心便到清明高远。 ”而清明高远,恰在心之熟来。第三, “涵养着乐处” ,也在“学至涵养其所得” , “得”什么?“得”精义入神之熟。这也就属8于“清明高远”之境地。 “学至涵养其所得而至于乐,则清明高远矣。 ”二程
15、说得明确:“学之而不养,养之而不存,是空言也。 ”“圣人之道,更无精粗,从洒扫应对至精义入神,通贯只一理。虽洒扫应对,只看所以然者如何。切要之道,无如敬以直内 。 ”无论大事小事粗事细事,盖之于精义入神之熟来对待,则可学有自得而至于熟。这是儒家见习而熟的学习观在二程“熟仁”中的提炼。 其二,学与自得而通。二程感慨:“学莫贵乎自得。 ”“自得”什么?自得义理而涵养以至于通。有人问:“学,何如而谓之有得?”二程回答:“其必默识心通乎!笃诚明理而涵养之者。 ”“熟仁”也在于通。二程看出此中奥妙:“学贵于通。 ”“通”什么?通于义理、精于道,也就是“熟仁”之习。有人问:“何以会而通之?”二程回答:“求
16、一物而通万殊” , “夫亦积习既久,则脱然自有该贯。所以然者,万物一理故也。”“熟仁”无非就是精通义理,即谓“进学莫先乎致知,养心莫大乎理义。”而这一切皆与自得有关:“义之精者,须是自求得之,如此则善求义也。 ”自得即为见习之熟,久之可谓涵养深远。二程说得是理:“习见之熟也,习闻之久也,涵泳其教化深且远也。 ” 其三,学与主“一”而熟。 “一”何谓?是仁。 “仁则一,不仁则二。”“一不敬,则私欲万端生焉。害仁,此为大。 ”二程一再申明:“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 “自性言之为诚,自理言之为道,其实一也” 。也谓君子之学所在:“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是心之明、心之敬:“主心者,主敬也
17、;主敬者,主一也。不一,则二三矣。 ”“不一”则是“熟仁”的工夫。二程看出“主一”中有个“不一则二三”之辨。 “一而9二、二而一” ,总是归于仁;“一二而合为三,三见则一二亡矣。离三而为一二,一二见而三亡矣。方为一二而求三,既已成三,又求一二,是不知理。 ”二程坚信“万物一理”又“万物一体” , “本末,一道”又“己与理一” ;“一”即谓仁,也即谓“道”和“理” ;二程比喻贴切:“求之有三,知之则一。行之有三,成功则一。 ”“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乎中庸。中庸乃高明之极耳,非二致也。 ”中庸乃“一” ,是天理也!“非二致也” ,正是“熟仁”的一种“敬”:“主一之谓敬” 。但如何敬
18、一?二程道明一个“熟”:“何以能见一而主之?子(指二程)曰:齐庄整敕。其心存焉;涵养纯熟,其理着矣。 ” 3.“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 。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也好, “涵养纯熟,义精仁熟”也好,二程着力处恰是达到熟仁的德性考验。 遗书中,二程引证孟子:“自舜发于畎亩之中 ,至孙叔敖举于海 ,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 ” 此段话出自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19、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挑明的正是“熟仁”的德性锻炼。若要熟,须从这种锻炼过来。 德性锻炼来自于善养浩然之气。二程如是说道:“浩然之气,天地之正气,大则无所不在,刚则无所屈,以直道顺理而养,则充塞于天地10之间。 配义与道 ,气皆主于义而无不在道,一置私意则馁矣。 是集义所生 ,事事有理而在义也,非自外袭而取之也。 ”直养这“浩然之气” ,就有“配义与道” ,完全靠人的自我努力所致。这就是一种习熟的努力。二程发挥孟子的“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 ,指出:“一动气则动志,一动志则动气,为养气者而言也。若成德者,志已坚定,则气不
20、能动志。”“气不能动志” ,已成熟也。对此二程夸奖子夏是“笃志力行者也” ;说曾子是“明理守约者也” 。这也是力行于“博学、笃实、切问、近思”之“熟仁”工夫的结果。这也是从“恒”的意义中对“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的特定理解。 实际上,若要熟,要从意志的锻炼和德性的成熟而来,二程以“主一” 、 “敬以直内”的“习”之而来,与浩然之气加以沟通:“主一无适,敬以直内,便有浩然之气。浩然须要实识得他刚大直,不习无不利。 ”坚持习熟而来,就是一种恒性锻炼。二程提倡的莫过于体现在“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的“恒”之特殊状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得善弗失也。 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 ,言道也。 造次颠沛必于是 ,言守道也。 ”“熟仁”而“得善”就在于“无终食之间违仁” , “熟仁”而“守道”就在于“造次颠沛必于是” 。二程的发挥,就在于说明“熟仁”与得“道”的不可分离:“须是无终食之间违仁,即道日益明矣。 ” 三、 “熟仁”在出仕上的用意 二程的“熟仁”之辨,很显然有一种出仕用心。做人要求熟仁,做官上也须如此。二程均有出仕的经历。大程颢,官至京兆府鄠县、江宁府上元县主薄,泽州晋城令,监察御史里行等。小程颐,官历汝州团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