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的论考察《儒林外史》章回题目英译.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3676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目的论考察《儒林外史》章回题目英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目的论考察《儒林外史》章回题目英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目的论考察《儒林外史》章回题目英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于目的论考察《儒林外史》章回题目英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于目的论考察《儒林外史》章回题目英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基于目的论考察儒林外史章回题目英译摘 要:本文以德国功能流派目的论为指导,以杨宪益、戴乃迭的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英译版本为研究素材,分析其章回体目录中称谓语、地点名称、典故这些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的英译,探讨在翻译这些彰显英汉语言差异的词条时,目的论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儒林外史 章回题目 目的论 英译 一、引言 文章标题的翻译历来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难题,因为标题不单单是词素的聚合,更凝聚或暗含着整篇文章的中心内容。翻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章回题目更是如此,因为其本身平行对仗、合辙押韵的特点以及作为章回题目所起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要对其进行全面翻译,对译者来说确实是个不小

2、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比儒林外史原文以及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英译本的章回题目,探讨杨氏在翻译章回题目时目的论对其翻译策略的影响。 (一)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为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章回体小说,小说通过描写形形色色读书人的精神状态和言行举止,展现他们的贪婪与堕落、伪善和丑陋、偏狭与迂腐、失落和苦闷,以此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堕落和黑暗,讽刺和批判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及其道德观。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追求功名的现象和他们的真实生活状2况。小说语言简洁、风格鲜明,是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小说共分55 回(也有 50 回和 56 回之说)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3、及其妻子戴乃迭将其译成英文。 (二)章回题目 章回体小说是在宋元话本文学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来说,章回体小说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每章节称为一回,每回都有一个题目概括本回内容,称为章回题目。作为中国经典文学独有的艺术形式,章回题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字数上看,基本上都是 14 个字,每句各 7 个字,如同一副对联,对仗工整;也有使用 16 个字的,上下联各 8 个字。第二,章回题目不仅出现在目录里,同时也出现在每回起始处,以唤起读者注意和阅读兴趣。第三,章回题目经过作者精心润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不仅浓缩了本回故事情节,往往还透露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以及作者的爱憎情感和观点立场

4、。 二、理论依据 (一)目的论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于 1978 年提出目的论,他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以及译入语受众而产生的语篇,指出正是翻译的预期目的决定着整个翻译过程。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在于: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翻译活动的预期目的(Nord,2001) 。在目的论中,原文本的地位远不如其在之前的那些翻译理论中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原文本只是为译者和读者提供信息,翻译行为的预期目的而非原文本是影响译者做出某种决定的最重要标准,也正是以此为依据,译者决3定原文本中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充分的、应保留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可以删除的。 (二)目的论的原则 目的论有三

5、大原则,按其重要性来说,第一原则就是目的原则。正如赖斯和弗米尔(1984)提倡的“目的决定方法” ,目的原则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翻译行为可以有多个目的,但通常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Venuti,2001) 。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翻译目的,并为实现这一目的灵活选用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两者并举。 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弗米尔又提出了两个原则,分别是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标准,即译文对

6、于其读者来说应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读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以及使用译入语的交际语境中产生意义。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译入语文化考虑在内,并为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做出必要的改变。 忠实性原则也叫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原则,指原文与译文语际之间应连贯一致,因为译文是原文信息的另一种呈现,译文不可能脱离原文,两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原文本和译入语文本之间的连贯性取决于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和其翻译目的。这就意味着:一方面,译入语文本必须具有可接受性;另一方面,译入语文本必须忠实于原文本。 目的论被普遍认为是德国功能翻译流派最重要的理论,它抛开了对4等翻

7、译的限制,赋予译者主体性更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目的论解决了很多新的翻译问题并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领域。 三、对儒林外史章回题目翻译的研究 目的论的一大优势在于它使根据不同翻译目的对同一个原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成为可能。下文通过分析儒林外史中部分章回题目的翻译来考察翻译目的如何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 (一)称谓语的翻译 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称谓语往往鲜明地体现着作家的创作意图,寄托着作家的爱憎情感,并预示着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儒林外史的章回题目中使用了 20多个称谓语,这些称谓语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因此,如何将其译成英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根据

8、弗米尔的目的论,翻译的预期目的而非原文本才是翻译的中心,翻译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杨氏翻译儒林外史的目的就是向英语国家的读者介绍中国清朝时期特有的士文化,尽最大可能展示原汁原味的、地道的中国文化。 ”(曾奇,2004)杨氏在翻译儒林外史章回题目的称谓语时,首先尝试在译入语中找到其相应的中文表达方式。例如: (1)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二回) Provincial Graduate Wang Meets a Fellow Candidate in a Village School. Zhou Jin Passes the Examination in His Old Ag

9、e (2)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第七回) Examiner Fan Examines the List of Candidates to repay His 5Patrons Kindness.Secretary Wang in the Ministry of Works Shows Kindness to a Friend (3)鲁翰林怜才择婿 蓬公孙富室招亲 (第十回) Compiler Lu Chooses a Brilliant Son-in-law,and Qu Xianfu Marries into a Rich Family (4)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

10、事 (第四十四回) His Work Accomplished,Brigade General Tang Goes Home. Senior Licentiate Yu Discussed Burial Customs at a Feast “孝廉”是明清时期对通过乡试的读书人的雅称,与西方国家的“provincial graduate”等同。 “学道”也称“学政” ,是古代主持院试的官员;第七回题目中出现的“员外”不是正式官员,而是较高贵的侍卫官。明清时期为帝王编撰和翻译书籍的官员称为“翰林” ,杨氏将它们分别译为其英文对等词“examiner” “secretary”和“compiler”

11、 ,非常贴切。 “总镇”也叫“总兵” ,是中国古代负责镇守边关的军衔,译成“Brigade General”清晰地表达出原文含义。 “明经”是从乡试中择优选拔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秀才, “Senior Licentiate”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含义,使译入语读者心领神会。 从上例可以看出,杨氏通过对等翻译某些中国古代称谓语,准确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文化。 儒林外史中有些称谓语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为了让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杨氏直接用相应的人名代替。如下例: (5)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二回) 6Provincial Graduate Wang Meets a Fell

12、ow Candidate in a Village School.Zhou Jin Passes the Examination in His Old Age (6)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第八回) In which Wang Hui Meets a Friend in Need,and the Lou Brothers Come upon a Poor Acquaintance (7)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第十五回) Ma Chunshang Attends the Funeral of an Immoral, and Kuang Chaoren Proves H

13、imself a Filial Son (8)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第三十五回) The Son of Heaven Consults a Worthy Man,but Zhuang Shaoguang Declines All Posts and Goes Home 虽然上述译法有损原文作者想传达的意思,使译入语读者无法获得与原文读者等量的语义信息和艺术享受,但译文的最终服务对象是译入语读者,如过分尊重源语文化,不顾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必然会损害译文的连贯性和可接受性。如此翻译不失为一种使译文更简洁、连贯的办法,而且也便于西方读者记住这些人物。 另外,杨氏出于忠实于原文

14、的深层考虑,对一些称谓语进行了具体化的翻译。如: (9)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五回) The Wang Brothers Deliberate How to Make a Concubine the Mistress of the House.Yan Dayu Dies (10)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第八回) 7In which Wang Hui Meets a Friend in Need,and the Lou Brothers Come upon a Poor Acquaintance (11)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上 (第十一回) Qu Xian

15、fus Wife Embarrasses Him by Asking Him For an Essay,and Instructor Yang,Recommends a Man of Worth to the Prime Ministers Household 例(9) 、例(10)中的“王秀才”和“娄公子”译成了“the Wang Brothers”和“the Lou Brothers” 。 从语法上看, “王秀才”和“娄公子”都是单数形式,杨氏之所以将其译成复数,主要出于第五回和第八回中对正文内容的考虑。第五回主要讲述死了妻子的严大育想把小妾扶正,所以他同其妻子的两个兄弟王仁和王德商量,因

16、此这里的“王秀才”指的是王氏两兄弟。同理, “娄公子”实际上指的是娄氏两兄弟娄琫和娄瓒。在第十一回,杨氏并没有把“鲁小姐”译成“Miss Lu”,因为这位鲁小姐已经婚配了,也没有译为“Mrs.Lu”,因为这样一来读者会误以为她夫姓鲁,为了不使读者疑惑,杨氏选择将其译为“Qu Xianfus Wife” 。 (二)地名的翻译 从儒林外史章回题目中地名的译法可以看出杨氏翻译深受目的论的影响。现举例如下: (12)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第三十回) In which a lover of Handsome Youth Seeks a Friend at Divine Pleasure

17、Temple,and a Splendid Contest Is Held at Carefree 8Lake (13)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三十六回) A True Confucian Is Born in Changshu County. A Worthy Man Becomes Master of Ceremonies in the Temple of Tai Bo (14)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第四十七回) Licentiate Yoo Repairs Yuanwu Pavilion. Salt Merchant Fang Shocks Scholars

18、at the Enshrining of Virtuous Women (15)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第五十三回) A Guest Is Entertained One Snowy Night at the Palace. A Girl Has an Unlucky Dream at Welcome Pavilion 显然,上述几例中,杨氏采用了翻译地名时最常采用的音译法和直译法,将“常熟县” “神乐观” “节孝祠”分别译成“Changshu County”“Divine Pleasure Temple”“the Enshrining of Virtuous Women”。通过音译

19、和直译,译文成功地保留了中文地名中所含的意象。但是也有例外,如: (16)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第二十八回) Ji Weixiao Takes a Second Wife in Yangzhou.Xiao Jinxuan Compliles a Book in Nanjing (17)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第二十九回) Zhuge Tianshen Meets a Friend in the Priory, and Du Shenqing Takes a Concubine in Nanjing (18)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第四十一回) 9Zhuang

20、 Zhuojiang Talks of Old Times at Qinhuai River.Shen Qiongzhi Is Taken under Arrest to Yangzhou 目的论认为,原文本只是为翻译提供材料,而不是其终极标准。因此,译者可以根据其翻译目的对原文本做相应的改动。 “白下” “江郡”和“江都县”都是古地名,即便对中国读者来说都是陌生的,更别说西方读者了。因此,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杨氏将其译为更常见的地名“南京”和“扬州” 。 (三)典故的翻译 儒林外传章回题目中包含一些中国文学、传说、民俗和社会风俗等典故。典故翻译是译者翻译工作中的难题,因为翻译这些典故也就意味着

21、把中国的文化、文学和艺术介绍给西方读者。为了弥合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语言文化,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尤为重要。如下例: (19)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五回) The Wang Brothers Deliberate How to Make a Concubine the Mistress of the House.Yan Dayu Dies “偏房”最初是指正屋旁边的房间,后来亦指小妾。作者采用归化法将“偏房”译成“Concubine”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这层意思。 (20)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第二十回) Kuang Chaoren Me

22、ets Good Fortune in the Capital. Niu Buyi Dies Far from Home Wuhu “长安道”出自五代无名氏贺圣朝词“长安道上行客,依旧利10深名切” ,旧喻名利场所,这里原文作者将“南京”比喻成“长安道”追逐名利之地。显然如果杨氏按字面意思翻译成“the Changan Road”,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匡超人要去的是南京,是当时的首都。根据目的论的观点,译文必须有意义并能被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对原文做出适当改动以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杨氏在翻译时将其还原成“Capital”便于译入语读者理解。(21)议礼乐

23、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第三十四回) Scholars Meet to Speak of Music and Ceremony. The Emperor Summons a Talented Man “弓”和“旌”是中国古代士兵入伍时所用器具,后常用来指代入伍服役。显然,西方读者并不熟悉这一文化现象,若将“弓”和“旌”译成其在英语中的对等词“bow”和“flag”势必不能传达原文意思,因此杨氏在翻译时直接去掉这两个字,在不损害原意的基础上简化译文。 (22)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第四十九回) A Hanlin Discourses on the Examinations. An Impostor Masquerades as an Official “龙虎榜”出自新唐书欧阳詹传:“举进士,与韩愈、崔群、王涯、冯宿、庚承定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 。 ”龙虎榜实为科举榜,我们熟知的欧阳詹、韩愈和李绛等都曾登上此榜。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接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 。这等典故必然为西方读者所不知,所以杨氏巧妙避开了这两个文化词,仅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