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冰:背后的故事自从 1998 年徐冰开始用他设计和雕刻的模板创作的那套精美作品问世以来,20 多年过去了,那套被称为天书的作品在北京展出时,它们看上去似乎是成百上千页清晰的文字,但是只要细看,你就会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天书并不是真正的文字,而是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由徐冰自创的图形。随着看似有意义的文字转变成毫无意义的团,徐冰和观众之间开始了对话。而且这一对话一直延续至今。在这个过程中,他先让我们看到了一件作品,然后又促使我们发现与之不同的,并感到无比惊诧的内容。 在天书之后创作的一些作品中,徐冰将语言转变为文字,又将文字转变为语言。在 1999 年至 2004 年期间,徐冰创作的统称为风
2、景的图画,是在纸上用浓墨勾划再现广阔的视野,但是风景中的元素却是经过编排的中国字。例如,不同大小的“石”字反复排列,代表悬崖或者堤岸;而成串的“草”字代表的是葱绿的田野。这不禁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他的奇思妙想让观众们大开眼界。 此后,徐冰用垃圾扎成的凤凰被奉为传奇,但他最早用废弃物做装置,始于背后的故事 。 2011 年,大英博物馆首次邀中国当代艺术家办个展,徐冰带去了背后的故事 ,从 5 月展至 7 月。 光的绘画 2013 年 12 月,在北京中间美术馆,一件装置高 1.2 米,长达 26 米,使用了至少一卡车的麻丝、干枯植物、宣纸、鱼线等生活中的现成物,所有这些材料都经过徐冰之手,转化成
3、一幅光影朦胧的中国画长卷富春山居图 。而绕到这幅长卷的背后,观众才会发现这些材料的真相。 2004 年,在徐冰应邀在柏林的东亚博物馆准备个展的时候,当他得知这座博物馆从东方收集来的馆藏,大部分又在二战期间遗失,这段有趣的有关艺术品的“得”与“失”并且与人类命运相攸关的历史,激发了他从中选取三幅遗失的山水画照片为素材,第一次以半透明玻璃、灯光、现成物等媒介,创作出“背后的故事”的基本形式:看上去是山水画,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背后的故事:富春山居图与三幅下落不明的原件相比, “背后的故事”创造的山水画既是存在的,又是不在场的。 此后,在中国和国际博物馆的屡次邀请之下,徐冰陆续在光州双年展、苏州博物
4、馆、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等展出了“背后的故事”系列的不同作品,并于 2011 年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的个展上,创作了背后的故事 7 ,这件作品将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清初“四王”之一王时敏的山水立轴,转化为当代艺术装置,以当代艺术理念继续与历史及经典的对话。徐冰说, “背后的故事”的最初灵感来自在机场看到毛玻璃后面盆栽植物的影子,这让他想起郑板桥依竹影画竹的典故。在半透明的玻璃的映衬下,玻璃背后的枯枝与碎屑仅留下了单纯的影子,调节物体与玻璃之间的距离,就能获得理想的影子和形状当物体离玻璃较近时,呈现的形状如同笔法清晰可见;当物体远离时,其轮廓则像墨在宣纸上晕染的效果。构成这种效果的基本元素不是物质性颜料
5、,而是光。徐冰喜欢把“背后的故事”描述为“光的绘画”:“像光的绘画,带有神性感觉的风景。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具体的绘画,而是由光构成的景象。 ” 回归自然的艺术 这种来自大自然的创造被徐冰发现之后,作为艺术手法创作出了诸多惊世的作品。最有趣的是,这些“光的绘画”的背后所隐藏的,却是一些充满地域色彩的废弃物组建的世界。 在创作背后的故事 7的时候,徐冰在伦敦就地取材,从不同角落找来废弃物,有大篇幅报道威廉王子大婚的旧报纸,也有从植物园找来的干枯树枝、树叶。这也让观众在视觉上受到了刺激:从正面看,就是一幅优美典雅的东方韵味十足的中国传统山水画,风景的灵魂似乎就在光影间跳跃。只有转到作品背后,观众们才
6、会发现玄机:原来优美的画面竟是最常见的破烂儿构成的。 “背后的故事反映出了中国绘画和自然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徐冰说。 在过去的诸多创作中,徐冰像一个很有效率却又默默无语的拆卸专家,将词语、图片和日常物品以及垃圾场的碎屑所蕴藏的正常逻辑拆成碎片。反过来,他又给我们一种非凡的混合体:印出来的图案像是汉字却不是汉字,优美的中国毛笔笔画拼出英文单词,由字符排列出风景,由枯枝纸屑拼成的山水画而反观徐冰的作品,却发现这些不同的作品之中却有着一丝神秘的联系,即都是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 徐冰说:“只有中国的绘画可以用这种方法复制。中国艺术和自然的关系与西方艺术和自然的关系不一样。 ”那些树枝、
7、树叶、棕和麻,不仅仅呈现出山、水、亭台、小桥景物,还代表了晕染、勾勒、皴法等中国画基本技法。这和徐冰用文字组成山水、村庄、树林,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造经典 虽然背后的故事最初暗示了东亚博物馆中被劫艺术品的悲惨命运,但随着创作的推进,它不再是简单为某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做注脚。徐冰却通过取材自然在中国绘画与自然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 在背后的故事诸多作品之中, 富春山居图是徐冰在吸收之前作品的创作经验之后的又一力作。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的传世名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影响深远。现存的富春山居图分两段,据说明代末年,由于收藏家吴洪裕爱不释手,在临死前下令焚烧此画殉葬,虽然被抢救,却已然烧成两段
8、,后又历经辗转,使这件作品融入历史变迁的印记。现存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则称剩山图 ,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2008 年,徐冰曾在杭州节选富春山居图的一段进行创作。而这一次,受到北京中间美术馆的邀请,徐冰在中间美术馆呈现出了完整的两岸合璧版富春山居图 。 实际上,从 2004 年开始,每次“背后的故事”创作都积累了新的经验,从光影的控制到材料的选择, “背后的故事”的表现手法越来越丰富和细腻,使得对话富春山居图这件难度极高的经典作品成为可能,然而这次创作仍然极具挑战。 背后的故事:富春山居图的画心部分全长 24 米,徐冰将其分为 6 段,每段作品的头尾衔接部分按照设想在
9、构图上将可以自由组合。这件作品的规模也意味着对所需材料,特别是植物的处理、玻璃的处理及柜体的设计与此前有很大不同。成捆的植物经过特殊处理使其干燥,又保持颜色和柔韧度,以便长期收藏和保存。同时采用双层玻璃,柜体的设计中用钢架为龙骨,以支撑玻璃的重量,并且全密封,确保里面的材料不会腐蚀。徐冰用了工业化的手段展示了当代与古代的并存。 垃圾围城 背后的故事的创作让徐冰开始对废弃物着迷。而他充满机智的作品,又让人很难判断他究竟是发明家、科学家还是艺术家。1999 年徐冰获美国最重要的个人成就奖麦克阿瑟“天才奖” ,而这个奖通常是颁给科学家的。有时,戴着哈利波特式眼镜的徐冰又像足了擅长变戏法的魔法师。 “
10、我喜欢身边的、司空见惯的、一般人看来没有什么特别意义的、事实上具有特殊含义的物品。 ”香烟、灰尘、建筑工地垃圾等和艺术沾不上边的东西,都可被他点废成金,供观众探险,给人惊喜感。 在 2004 年之后,徐冰除了创作了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外,还创作了用垃圾扎成的巨大凤凰。 凤凰是徐冰在 2008 年回到中国后,从中国现实中获取灵感和视角创作的,也是他耗费两年心血,对废弃建材实现了艺术上和政治上的再利用。 为了完成这个划时代的作品,徐冰将建筑北京世界财经中心的沉重的建筑废料收集了起来。徐冰和他的农民工团队堆积出了一堆堆铲子、安全帽、钢筋和竹脚手架。对于徐冰而言, 凤凰的诞生不仅是关于庞大的世界财政大楼
11、建筑计划的坍塌,以及徐冰在北京奢华的建筑区的废墟之中,艺术化地再利用了这个大厦的废料,更深层面的问题在于,建筑中国耸入云天的财政大楼,耗费着农民工的血和汗。而徐冰的灵感正来源于对这些农民工生存和工作条件的不满。于是,他把这些农民工的血汗与牺牲的痕迹,凝结成这样两只长约 28 米,宽 8 米,重 12 吨的巨大凤凰。2010 年 3 月,这两只巨大的凤凰被 6 台吊车悬起,与北京 CBD金融区背景前的财富象征央视新大楼、国贸三期主楼等建筑物构成既反差又统一、既反讽又和谐的视觉效果。 凤凰的艺术语言不同于一般概念上的西方现代艺术作品,而是显示出中国方式的艺术创造力的特殊魅力。作品让人们见证了劳动、
12、发展与财富积累的深层关系,以及它们在今日中国的现实呈现;探讨了中国历史及现实的伤痕与美好梦想的关系,同时,也深切关注环保主题。两只由低廉废弃的建筑排泄物把自已打扮得既凶悍又华丽的凤凰,如同中国人集体情感和愿望的写照,每一个在现场正视它的人都会在它身上看到自已的能量。 徐冰就是这样化腐朽为传奇的,并且在化腐朽为传奇之后,还让你知道传奇背后的腐朽为何物。这便是徐冰的高明之处的所在。 无论是背后的故事 ,还是凤凰 ,这些作品从形式与材料上来看,似乎与徐冰的文字作品如天书 、 地书 、 新英文书法相差很大,但其内在思路一脉相承。 “背后的故事”系列延续了徐冰其他作品中的艺术方法。它所采用的材料,与凤凰
13、一样就地取材,这些材料本来已经失去社会功用,经过艺术家的发现和加工,材料似乎再次获得生命,变为文化与记忆的承载者。 此外, “背后的故事”所展示的并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同时也是笔墨、皴法等中国画的构成要素以及思维方式。在“背后的故事”作品中,一根树枝可以代表一棵树,这种符号性内在于中国的象形文字,与我们文化的核心有关。徐冰说, “我这么多年的创作,其实都在尝试怎么样把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好的东西激活。 ”通过“背后的故事” ,让观众体验到的是被激活的文化记忆,以及被重新发现的中国智慧。 在这些作品中,徐冰为我们呈现出一幕幕的变幻艺术,执着地让我们见证一样东西的变异过程。不过,他同时也确保变化永远没有止境。形式和意义、有意义与没有意义、中文与英文、图画与文字,这些都在一种状态和另一种状态之间往复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