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技术进步是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根本出路.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26225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技术进步是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根本出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加快技术进步是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根本出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加快技术进步是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根本出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加快技术进步是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根本出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加快技术进步是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根本出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加快技术进步是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根本出路摘要:受存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数量下降的影响,近年来,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劳动力工资持续上升,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政府和企业应携起手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加强培训,改善管理,调整布局,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上涨趋势;策略;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9000804 近年来,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劳动力工资持续上升,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是趋势性的,这种影响

2、将会长期存在。政府和企业必须携起手来,加快转型发展,积极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影响。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情况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情况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而且呈加快上涨的趋势。20012010 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以下简称平均工资)从10834 元提高到 36539 元,年均名义增速为 14.6%,年均实际增速为 12.4%。这反映出,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劳动力成本整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涨趋势。其中,制造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 2001 年的 9891 元提高到2010 年的 30916 元,年均实际增速为 11.1%,但不同行业的差异较大

3、。综合考虑行业平均工资年均增速水平差距,以及 2005 年前后两个阶段增速变化情况,可将 30 个制造业行业劳动力成本上升情况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的行业,是指 20052010 年平均工资年均实际增速大于 11%,且 2005 年后工资上涨有加快趋势的行业,共有7 个,分别是: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食品制造业。 第二类是劳动力成本中速上涨的行业,是指 20052010 年平均工资年均实际增速小于 11%大于 10%,或者年均实际增速小于 10%但 2005 年后工资上涨有加速趋势的行业

4、,共有 18 个,分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第三类是劳动力成本低速上涨的行业,是指 20052010 年平均工资年均实际增速小于 10%,且 2005 年后工资上涨有减速趋势的行业,共有5 个,分别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的影响 伴随着人工成本的大幅上涨,企业的缺工情况和招工难问题日益突出。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 “人工成本上升”是当前企业经营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据 4015 位企业家参加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2012年年度问卷跟踪调查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选择“人工成本上升”的占 75.3%,排在所有十九个选项的第一位,而且是连续三年排第一位。从不同地区看,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企业人工成本上涨幅度要高于京津冀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人工成本上涨幅度要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

6、资企业人工成本上涨幅度要高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此外,出口型企业人工成本上涨幅度要高于非出口型企业。 进一步看,劳动力成本上涨对企业有两种效应:一种是成本增加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上涨会增加产品的单位成本;另一个是技术进步效应,企业为应对成本上涨,往往会加大设备和技术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又会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劳动力成本上涨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大小。如果成本增加效应大,即劳动力成本上涨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上涨速度,企业成本就会上涨;如果技术进步效应大,即劳动生产率上涨速度快于劳动力成本上涨速度,企业成本不会上涨,甚至可能下降。因此,不同行业、企业劳动生产率

7、上升速度不一样,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消化吸收能力也不一样。有关研究表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劳动生产率上升较快,劳动力成本上涨对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家具制造等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上涨较慢,劳动力成本上涨对行业的影响要大一些。 二、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成因和趋势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成因 1.农民工工资上涨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直接原因。从 2004 年珠三角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以后,我国农民工工资出现持续快速上涨。至2011 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工资已增长到 2049 元,与 2005 年的 875 元相比增长了一倍多。由于我国制

8、造业普通劳动力主要由农民工构成,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和农民工工资水平密切相关。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 30 个行业人均工资定基指数与农民工实际工资的相关系数都高于0.90,有着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民工工资上涨会带来制造业各行业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2.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是农民工工资上涨的根本原因。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估算,2010 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基本上在0.81.1 亿人之间,平均约为 9560 万人左右。从年龄结构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中年以上妇女为主,以剩余劳动时间为主,真正可外出务工的有效剩余劳动力只有不到 3000 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农民

9、工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在劳动力价格工资上面。计量分析表明,农民工实际工资与滞后一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长期弹性系数为-1.68,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减少 1%,次年的农民工实际工资就会上涨 1.68%。 3.人口增长放缓及教育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长时间低生育率导致农村人口增长放缓,进而导致作为普通劳动力主要源泉的农村新增人口数量下降。另一方面,教育发展和大学扩招,又导致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村新成长劳动力数量下降。在剩余劳动力存量不断被吸收的情况下,二者的共同作用必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尤其是年龄在 40 岁以下的有效剩余劳动力数量持续下降。 (二)我

10、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农村有效剩余劳动力已不到 3000 万人,根据农民工的需求以及新增农民工数量综合预测,这 3000 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在2017 年左右转移完毕。20102017 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年均将下降 6.4%左右。按照剩余劳动力下降速度与农民工工资实际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来推算,这一期间农民工工资年均实际增速将达到 10.8%。如果再考虑物价水平上涨因素,并假定这一期间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均涨幅为 3%,则这一期间农民工名义工资年均将增长 14%左右。另外,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未来 5 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 1

1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 40%以上。由于农民工工资主要由最低工资和加班补偿构成,因此从政策层面来看,未来农民工工资实际增速不会低于 13%。由于农民工工资与制造业工资高度相关,因此, “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这些行业普通劳动力工资名义增速也将保持在 13%以上。三、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积极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对策建议 劳动力成本上涨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会影响到企业生产成本,进而可能影响到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管理,也有利于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收入分配结构。面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的趋势,政府和企业必须携起手来,以

12、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以“高速增长的劳动生产率和适度增长的劳动力成本”为核心组合,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一)鼓励技术投资,用资本替代劳动 增加设备和技术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应对劳动力成本趋势性上涨的根本之策。面对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用设备替代劳动,政府应适时适度地支持企业的这种替代行为。 1.建立有利于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的财税政策体系。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允许中小企业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和税前扣除,提高企业设备投资能力;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税收支持,减轻有技术创新企业的税负;大幅提高国家技术改造专项扶持资金的规模,鼓励地方政府建立相应

13、的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 2.增强企业进行技术投资和创新的动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足够激励;以需求政策为主,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鼓励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过渡;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新技术向中小企业的扩散,支持某些重要技术攻关项目的“竞争前”研发活动。 3.积极解决企业设备和技术投资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制定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设备和技术投资活动的融资;大力发展设备融资租赁行业,加快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步伐。 (二)加强劳动力培训,提高

14、劳动力质量 把针对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劳动力培训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训,加大对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力质量,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 1.要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创新培训体制机制,增强培训促就业的效果。对政府出资的职业培训,要整合资源,让农民在培训上具有选择性,推行“培训卷”制度,实施订单式培训,培训机构公平竞争,政府购买培训服务,推进培训的产学结合和培训就业一体化。对培训机构实行资格管理,建立培训统计监测制度、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和社会监督评价系统,加强监管和服务,促进改进培训方式、质量和效果,对违法的机构依法追究责任,保护农民工的培训权益。对民间培训机构加强

15、政策引导,鼓励发展,规范管理,使之成为整个培训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将培训为主转变到职业教育为主。建立城乡沟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力争使全国每个县都能够建立至少一所骨干职业学校;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实行免费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级技术工人,从源头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3.政府和企业携手全面加强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要把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作为服务企业、帮助农民工提高技能和就业增收能力,更好融入城市的主要抓手。地方政府与中央财政一起共同加大农民

16、工培训教育的公共投入,强化企业培训责任,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要让企业公共职业培训、跟师学艺培训都得到发展,鼓励农民工经过鉴定获得培训合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技能促就业并促进农民工收入的增长。 (三)改善经营环境,引导企业向内地转移产能 我国劳动力成本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绝对水平较高且存在内生的增长动力,而中西部地区绝对水平相对较低,且劳动力供给更为充足,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内生动力相对较弱。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过程中,我国可以凭借大国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和调节,在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通过区域之间的产业承接,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

17、导致的就业减少和资本外流等现象。 已具有一定基础的中西部地区,应加强地区综合环境培育,提高产业和人口综合承载能力。一是规划产业聚集区,吸引上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二是提高行政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产能搬迁,引导企业向内地转移产能。三是国家应结合新一轮城市发展布局,改善中西部地区的物流设施,减少企业从中西部地区到东部海港的物流成本。四是引导企业实施“分段转移” ,把研发、销售和总部功能仍放在东部地区,把生产制造、原料采购、分销等环节放在中西部地区,或将新增产能布置在中西部地区,利用全国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合理布局产业链和价值链。 (四)鼓励企业延伸价值链,

18、加快产业链整合,增强综合竞争优势 受劳动力成本影响较大的企业多以加工制造为主,从事研发设计的较少,大企业、大集团不多,产业层次较低,既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也缺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相互配套支持,产业链间衔接不够紧密,综合竞争优势不强。今后,一方面,应引导企业向价值链两端攀升,提高企业对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掌控和整合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推动政策、资源等要素向优势优质的企业集中,鼓励企业采取联合兼并、控股经营、境内外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采取作业分包、战略联盟、技术合作、虚拟经营等形式,带动一大批配套型中小企业、现代家庭工业作坊集群发展。 (五)引导企业树立人本理念,改善用工管理 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在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时,通常通过裁减人员、削减工资等方式来进行。但随着核心技术的市场化、企业制度的日渐规范,企业间的差距会不断缩小,因此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观念,改变单纯的成本思想。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劳动工资涨幅和自身劳动生产率上升水平,健全职工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激励机制,特别是注重非工资激励机制,如实施带薪休假、增加培训机会、制定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更多授权、实行弹性工作时间等等,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增强对员工的吸引力,增强员工就业的稳定性。 (责任编辑 闫春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