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三个关键点.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06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三个关键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三个关键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三个关键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三个关键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三个关键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三个关键点摘要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要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渠道,推进其传播,需要对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而研究各种成功的传播模式,无疑是改进传播方法的一条捷径。研究同为精神信仰的宗教之有效传播模式,再反观我们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助于发现其中的短板与有待完善的环节。梳理宗教传播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宗教传播总是先通过提供物质和精神服务吸引人加入“组织” ,再将其纳入小团体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宗教教诲,强化其宗教使命感,尤其注意将教义化为可感知的存在以便于人践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尽管我们不能把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传教布道相提并论,但同为精神传播,二者在传

2、播特性上有某种相通之处,批判吸收宗教传播经验,毛泽东时代对大众的神圣性精神引领是马克思主义成功传播的重要一环。汲取前辈成功经验,当前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三个关键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要有使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即刻付诸实践并有望见到效果,因而愿意接受、真实通俗、鲜活管用、能吸引人的鲜明旗帜,实现理论创新,让人“信” ;二是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掌握群众的教育方法,通过不断地精神内化使人自觉追求并为之奋斗,让人“仰” ;三是要将理论变成物质力量,通过党员的示范作用、广泛的社会参与,以获取社会资本,与大众互动共进,在活动中让人“行”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进入内生发展状态。 2关键词马

3、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宗教传播模式;宗教式内化;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理论,是一种精神武器,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武器,从而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鉴于现有研究多是从理论创新、新闻宣传方法“三贴近”等角度切入,或停留于认识层面缺乏对有效传播路径

4、的探讨,或就宣传说宣传缺乏系统性及思想深度。笔者认为,作为精神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得到进一步拓展,需要对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而研究各种成功的传播模式,无疑是改进传播方法的一条捷径。研究同为精神信仰的宗教之有效传播模式,再反观我们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助于发现其中的短板与有待完善的环节。本文拟通过梳理宗教传播方法给出其模式框架,以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为佐证,说明可以从信仰特性角度思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并据此找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关键环节,提出对策建议。 一、宗教传播模式研究 目前世界上约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宗教信徒,他们分布在全球各

5、地。3宗教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并对人们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基督教是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最多的宗教,在科技经济发达的多族裔移民国家美国大行其道,美国人都以基督教教义作为自己和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成了其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对美国及其建国之前北美殖民地时期的宗教传播活动予以解析,可以发现宗教传播的许多规律。 我国著名宗教与法治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澎在宗教与美国市民社会 美国宗教团体的社会资本等著述中对美国基督教传播进行了多角度解析,系统梳理其相关文献可以概括出如图 1 所示的宗教传播基本模式。 1.成为社会资本基地 (1)社会服务中心。在美国,许多民众走近宗教组

6、织、参与宗教活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会作为社会资本的最大占有者和重要的社会网络中心,有着社交技巧和规则之孵化器的作用,是获取社会资源的最佳途径。在宗教活动中人们可以学习演讲、组织活动、协调关系和承担责任,有助于其扩大社会交往范围,以获得更广泛的非正式社会关系与更多的工作机会。 (2)宗教服务的精神中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教会组织很是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生存与处境,注重从精神感情上满足人们的交往需求、尊重需求与认同需求,缓释其精神压力,增强社会联系。其重要方式是让具有相似背景和兴趣的人们借助教会相识进而组成各种小团体,定期聚会,分享各自的喜怒哀乐,讨论他们的价值观,传递爱心,4使他们不会因

7、与朋友熟人相隔绝而感到孤独,进而对这种关系密切、充满热情的社会小团体产生依赖。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加入教会就能把自己同社会联系起来,从而得到温暖和帮助。 2.构建市民社会 人人享有“上帝赋予的不可剥夺的自由和权利” ,是各派教会争夺信徒、争取自由发展的共识,而各派教会的竞争发展又使之得到广泛传播。这为市民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教会通过在内部发展民主管理制度以及成功地组织宗教活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演习和培养了市民社会的要素,塑造并发展了市民社会的思想观念,构建了市民社会的雏形。 一是教会通过各种委员会和工作组开展社会救助、举办宗教讲习班等社会服务,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使其成员

8、得以控制和影响自己所生活的小环境,同时扩大教会在社区中的影响力。二是教会鼓励人们在对信仰和价值观的传播中表达自己的宗教虔诚,这样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三是宗教提倡行善,那些经常参与宗教活动的人往往很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感。在美国,宗教组织是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发展的基础,也是美国市民社会稳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组织。 3.进行公民教育 美国政治学家肯尼思?沃尔德在谈到宗教对美国民众的道德影响时说,“教堂是公民美德的孵化器” 。长期以来,宗教作为公共生活中的声音,在塑造个人品格和美德、为大众提供道德准则、促进社会认同等方面,5发挥了重要的作

9、用。 (1)注重对个人品格和行为的道德影响。宗教的道德教育是以宗教教诲的形式出现的,宗教教诲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标准。基督徒每周日都带孩子到教堂做礼拜,平常还要让其到教堂开办的学校接受宗教知识和宗教道德教育。这样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以各种形式不断被强化,当一个人成年后便成为其衡量和监督自身或他人品行的规范与标准。 (2)以宗教的形式、在宗教的名义下,逐步确立和不断强化包括市民社会原则在内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规则。今天,许多美国人把宗教自由看成是天赋人权的基本组成部分的理念,与美国建国之前的北美殖民地初期出现宗教专制引起反抗斗争的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作为市民社会基本理念的自愿原则,则是宗教宽容与自由

10、选择在北美世俗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在美国,宗教是同整个民族的习惯和它在这个国土上产生的全部情感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宗教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断地以宗教的方式对美国人进行民主与自由的理念训练。当一个人接受了基督教的教义后,也就承担起了基督教所提出和支持的包括民主与自由在内的大量道德义务。正是这种长期反复的训练,形成了能够把大多数美国人的精神、意志和思想集中起来,并保持其整体性的共同信仰。 4.强化宗教的使命感 (1)将宗教教诲转化成为可以践行的存在。宗教组织不仅注意用宗教信条进行公民教育,还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教诲。这就使得宗教既是一种精神信仰,也是可

11、以通过践行感受的存在,因而在各种6宗教活动中不断被强化,进而与社会公共利益需求相结合,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道德准则。比如,从 18 世纪 20 年代起持续了大约半个世纪的北美殖民地市民社会争取宗教自由和复兴宗教的大觉醒运动,以“灵魂自由”为口号,把抽象的基督教教义与神学变成了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民主哲学。大觉醒运动在宣传宗教改革提出的新的宗教思想的同时,也使自由民主平等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为此后发生的北美殖民地独立运动和美国建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2)将人们的思想行为与宗教信仰挂钩。宗教教诲将个人使命感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社会资本为载体,建立个人行为道德反馈机制,提供检验信仰的公正性,使人

12、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宗教教诲的践行具有某种神圣的、持续的暗示力量。其方法是将一切问题都同宗教信仰挂钩,再用宗教道德标准予以评判。这样,那些与道德相关的问题就蒙上了浓厚的精神信仰色彩。将人的行为与信仰直接挂钩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暗示作用是极强的。它使人们对神的敬畏同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可联系在一起,于是宗教教诲与道德问题就很自然地融为一体,从人们的内心深处制约其行为,影响其对家庭、社会及公共生活的认识与态度,从而左右社会风尚。 此外,教会还不断地用清教思想对教徒日常生活方式予以指导和影响,使信徒把参加宗教生活和以教会为中心开展的社区活动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以强化其宗教使命感。 综上所述,宗教传播的

13、基本理路是:先通过提供物质和精神服务吸引人加入“组织” ,再将其纳入小团体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宗教教诲,强7化其宗教使命感,尤其注意将教义化为可感知的存在以便于人践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毛泽东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对大众的精神引领 所谓信仰,就是以敬仰的态度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地信服和尊崇某种学说或观念,并把它奉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为指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就是要用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使人们心悦诚服地、自觉自愿地信服和尊崇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存在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非其他学说、主义、观念或者宗教等精神信仰可比,它天然地具有掌握群众的实在性,而在传播方法上,同为

14、精神信仰传播的宗教传播,与其有着某些相通之处。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指示了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它为人们提供了共同的价值理想和道德规范,是把民众凝聚在社会主义旗帜下的精神灯塔。将其内化为社会成员的素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应有过程。因此有必要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生活的日趋多元化,伴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而逐渐在我国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马克思主义,遇到了现实挑战。究其原因既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等外部原因,也有现实的困扰马克思主义描绘的美好图景与当前社会现实形成强烈反差、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与

15、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为民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创造力不足,这些都制约了其对时代精神的汲取及当代价值的发掘,影响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巩固及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批判,致8使纷杂的社会思潮不断侵蚀马克思主义的固有领地,于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遂成为一个现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黑格尔认为,成功的存在必有其合理性;而成功的理由则是相似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宗教传播的长处有助于我们开拓思路,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就有对宗教信仰传播的批判吸收。 作为一种反对阶级压迫、追求社会正义的政治主张,马克思主义在黑暗的旧中国犹如一盏明灯,让人看到了希

16、望。鉴于理论与现实、知识分子与社会大众存在差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毛泽东从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动农民武装暴动,通过土地革命建立政权,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夺取全国胜利。面对以文盲为主的农民,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用“打土豪,分田地”这一极简单的口号,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最大程度地简化,使人很容易就明白,为了生存而将其作为自己奋斗的精神信仰也顺理成章。要让加入革命队伍的农民有别于流寇,就必须让他们把信仰从分得一块土地、为家人复仇的个人功利层面进一步提升为神圣的使命感,从而完成从普通人到马克思主义忠实信仰者的转变。这就需要一个能够让人自愿追求自愿献身的、有

17、神圣性的信仰予以引领,于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者高举马列主义思想大旗,以“为人民服务”这一简单易懂的口号为奋斗宗旨,通过文艺宣传、扫盲等途径,让每一个加入革命队伍的人都明确自己应有的理想追求,并随时准备把一切都献给革命事业。此时, “打土豪,分田地”不再是为了个人目的,而是自己追求的伟大事业的一部9分,于是,参加革命的普通人就从要改变自身命运转变为谋求大众解放的、用革命信仰武装起来的理想主义者。如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便有了能够使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的信仰基础,有了得到千百万人支持的追求目标,有一支怀着远大理想的坚强队伍,其最终取得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也是政治上、精神上、信仰上的胜利。批判

18、地吸收宗教信仰的传播方法,毛泽东时代对大众的神圣性精神引领对于我们完善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着重要学习价值。 应当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虽同为精神信仰,却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理论,而宗教则只有故事、没有理论,为科学所不容;马克思主义是基于真理的一种信仰,其目标是现实的、可以实现的,而宗教是基于愿望的一种信仰,其信仰是无法兑现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消除世界上一切不平等现象只有一条途径,即消灭私有制,而宗教则认为只要人人弃恶从善,则人人都会进入天堂。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心的是人类现实的解放,而不是天堂里虚幻

19、的自由,马克思主义既不信神,也不信任何造物主,主张人类解放全靠我们自己。而宗教是对神的信仰,它倡导忍耐、服从、 “来世”憧憬,有超自然、超社会的性质,具有非理性和盲目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不能把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传教布道相提并论、把共产党员与宗教信徒相提并论。毛泽东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成功传播,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真理性征服了中国社会,按照马克思主义办事,是人们源自内心认同而产生的自律。正如恩格斯所言:理论在一个地方的实现10程度,取决于这个地方对于理论的需要程度。当前我们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最根本的是理论创新,同时辅以适当的传播方法,以宗教传播为

20、镜鉴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更完善、更有效经过近百年马克思主义洗礼的当今中国,虽然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宗教的消极,但又不得不承认宗教传播的有效与成功。 三、当前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关键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努力实现社会公正,践行马克思主义,还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通俗化,在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精神信仰传播的角度讲,有三个关键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要有使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即刻付诸实践并有望见到效果,因而愿意接受、真实通俗、鲜活管用、能吸引人的鲜明旗帜,实现理论创新,让人“信” ;二是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掌握群众的教育方法,通过不断地神圣性内化使人自觉追求并为之奋斗,让人“仰” ;三是要将理论变成物质力量,通过党员的示范作用、广泛的社会参与,以获取社会资本,与大众互动共进,在活动中让人“行”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进人内生发展状态。 1.以道德为基础,抓取官民信仰的契合点。让人“信” 信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相信,是自觉自愿地无条件地接受、崇敬和追求。信仰决定着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一切精神和行为的准则。有了信仰,人才能从本质上认识自己存在的意义。信仰能激励和督促人为心中的目标而努力,为民族国家的存在发展提供根据与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