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若干问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070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若干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若干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若干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若干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若干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若干问题摘要: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以生产资料生产为第 I 部类,以消费资料生产为第部类的顺序,和从第 I 部类的积累出发阐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的方式表明,只有提倡勤俭节约,控制消费资料生产的超前发展,先行发展教育和生产资料生产,才能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目的,使包括消费资料生产在内的整个社会再生产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虽然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再生产中占有先行地位,但从长期趋势来看,它的生产却是与消费资料生产以同一程度增加的。从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角度考察的扩大再生产,当然要有追加投资,否则即应属于简单再生产,但如果从物质生产角度

2、考察,则追加投资并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 关键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两大部类顺序;增长对比速度;物质生产角度;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4-0009-06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性问题,揭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的条件。我国目前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宏观经济总量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障碍,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的重要表现。重新探讨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2论,对于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

3、稳定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结合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就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几个问题做出再研究。 一、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顺序问题 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以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并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的第一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的第二部类为前提的。与前人相比,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这两个前提,把以不变资本为代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和把生产资料生产作为第一部类、把消费资料生产作为第二部类的顺序安排,特别突显了生产资料生产对于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为我们探索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导。 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在其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批驳“斯密教条”和解决不变资本补偿问题时提出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根据其价值理论,一方面正确地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同时又断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分解为三种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这就混同了新创造的价值(v+m)和商品的全部价值(c+v+m) ,即认为商品价值仅由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v+m)构成,丢掉了不变资本的价值(c) 。这就是所谓的“斯密教条” 。 手稿按“斯密教条”的思路,举出作为个人消费品商品的 12 码3麻布为例,用让其他消

5、费品行业的生产者以其产品中代表新加劳动的收入部分来购买的办法,寻找它的价值中不变资本部分的补偿途径,一直推演到近八百个部门,结果证明靠这种办法补偿不变资本是根本不可能的。然后, 手稿把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引入了要分析的问题之中,在探索消费品麻布的价值如何在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与者之间分配时,在麻布、纱、织机的具体形态上,形成了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和消费资料生产部门,互相交换产品,互相补偿的思想。实际上找到了消费品麻布的不变资本的补偿途径。但这种分配到最后有一个代表机器制造业的不变资本余额,总也分不尽。它表明要彻底解决不变资本的补偿问题,还必须考虑不变资本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 于是手稿又对机器制造业等

6、部门的不变资本补偿进行分析,指出这部分不变资本的补偿途径是,或者在本部门把一部分自己需要的不变资本以实物形式从生产中扣除出来,自己补偿自己;或者不同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之间进行产品交换,相互补偿其不变资本,从而使从消费品的麻布等到生产资料的机器等的不变资本补偿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在这之后, 手稿把在对不变资本补偿问题探索时,常用麻布生产者来代表的消费品生产者改用 A 来代表,把生产资料生产者用 B 来代表,提出了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从收入同收入的交换、收入同资本的交换、资本同资本的交换三个方面,说明了社会产品的补偿。 社会两大部类原理的形成过程表明,马克思开始时对两大部类采用的顺序,和

7、批驳“斯密教条”有着直接的联系。 “斯密教条”的主要论点是,把产品的全部价值都归结为个人消费品的收入。探索它的错误,要4先从消费品生产部门做起,然后才能涉及到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正按照这种顺序,马克思在手稿中把消费品生产部类称为 A,把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称为 B,并在以后也一度沿用了两大部类的这种顺序。但我们看到,批驳“斯密教条”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变资本的补偿。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在解决不变资本补偿的过程中提出的。而对不变资本补偿的研究,也就是对生产资料实现问题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对生产资料实现问题的研究,是他制定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原理的真正起点。 因此,马克思在开始时采用

8、以消费资料生产为第部类,生产资料生产为第部类的顺序反映了批驳“斯密教条”这个思想史方面的原因,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他后来又采用以生产资料生产为第部类,消费资料生产为第部类的顺序,仅从思想史角度来看,却是更为合理的。因为这样才能反映出生产资料实现问题的研究及其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形成史上的地位。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明,社会再生产包含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居于首位。他指出:“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

9、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5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适合于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共同的劳动过程即生产过程做了这样的描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

10、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 。马克思认为,这个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 这些论述表明,社会生产是伴随劳动者的经验、技能、智慧的发展和他们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发展而发展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构成了生产过程的直接要素,再生产好似在这两个要素的相互结合和共同作用下进行的,但分配、交换、消费作为制约和影响生产

11、发展的环节,也包括在再生产之中。 可见,在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资料属于生产环节的要素,消费资料属于消费环节的要素。在再生产发展过程中,生产与消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但生产与消费相比,在这个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那么,为了使再生产得以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先有生产资料生产提供的工具的6带动,然后才会有消费资料生产的跟上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稿中确定,以生产资料生产为第 I 部类,以消费资料生产为第部类,并且从第 I 部类的积累出发,论述了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正是以他所阐明的再生产过程四环节统一、生产占首位原理,和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在再生产中的地位为根据的。社会再生产的发展,总是开

12、始于劳动者的经验、技能、智慧发展起来以后,他们制造和改变生产工具的能力增强了,使生产资料的生产有了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发展。认识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再生产中的这种地位,对于研究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但要达到这一目的,却要首先发展作为生产过程直接要素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创新劳动手段,不断以更高的劳动智慧和更先进的劳动手段,更有效率地加工改造更多的劳动对象。如果总是鼓励超前消费,以致引发奢侈浪费,并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先行扩大这类消费资料

13、的生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目的就无法达到。只有提倡勤俭节约,控制消费资料生产的超前发展,先行发展和生产资料生产,才能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目的,使包括消费资料生产在内的整个社会再生产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增长的对比速度问题 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不仅用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顺序表明了生产资料生产相对于消费资料生产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先行地位,7而且讨论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增长的对比速度问题。对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有关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增长的对比速度的论述进行再研究,对于在认识到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先行地位以后,进而

14、充分了解消费资料生产对生产资料生产的制约作用,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有关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增长对比速度的分析,是马克思在手稿第笔记本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再生产中暴露出来的特点时提出的。在那里,他阐明,在正常情况下,生产资料部类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能够增长,应当是由于消费资料部类所使用的不变资本的增大。但生产资料部类可以不和消费资料部类的不变资本进行交换,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因而可以不受消费资料部类的障碍而直接增长。于是,就会发生生产资料部类的剩余产品相交换的情况。 “但这样一来,必要的比例遭到破坏,变成更加偶

15、然的东西,产生了危机的新的可能性” 。这就是说,本来在生活资料生产没有增长的情况下,生活资料部类的剩余产品应当是通过本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的,现在由于它的一部分交换了生产资料部类的不变资本,这就使得要与这一部分交换的那些消费品卖不出去,发生生产过剩。因此,生产资料部类脱离消费资料部类的发展,最终还是行不通的。 消费资料部类的特点是,它的产品中被生产资料部类作为可变资本使用的部分越大,产品中以剩余产品形式被非生产劳动者和资本家本人所消费掉的数量就越小。非生产劳动者和资本家消费得少,消费资料部类中这部分产品的生产就会停滞,这是“任何一个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8民族的发展初期的发展情况。 ”“随着资本的积

16、累,剩余产品在数量上和价值上不断增大;因此,它的一个越来越大的部分可以以奢侈品形式进行再生产或同非生产劳动者的服务进行交换,并且它仍可以有一个不断增大的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 由于在资本积累发展的过程中,不变资本是不断增大的,而可变资本总要相对减少,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必然出现“在形成追加资本时,转化为可变资本或不再进入非生产消费的那部分生活资料不断减少;也就是说,虽然资本增长了,但非生产消费量、现存产品量不断增加。转化为不变资本的剩余产品量不断增加,以生活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剩余产品也以同一程度增加,而工人阶级在其中占有的份额,即应当转化为补充可变资本的那部分剩余产品则不断减少” 。引人注目的

17、是,马克思在这里揭示了扩大再生产中,以生活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要与追加生产资料“以同一程度增加”的增长对比速度。 揭示出这种增长对比速度以后,马克思写道:“因为部分由于对外贸易,部分由于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剩余产品比重发生变化,总资本在生产者的两个类之间进行分配的一定比例关系,或产品各组成部分在一定地方进入再生产过程时依据的一定比例关系遭到破坏,这里就产生失调的新的可能性,从而产生危机的可能性。这种比例失调现象不仅会发生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在再生产它们时)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间,不变资本各部分之间,而且会发生在资本和收入之间。”接着他对揭示这种增长对比速度以前已经分析过的,资本积累过程

18、中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转化过程和资本家的财富9与工人的贫困一同增长的现象,做了总结性论述,提出了和资本论阐明的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很接近的表述。 马克思对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增长对比速度的分析,与他关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的论述一起提出,说明马克思的这个分析与他对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的论述表明,伴随着资本积累中资本积聚和集中的不断发生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和劳动现役军要不断相对减少,但产业后备军和资本家掌握的社会财富却不断增加,这样必然出现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增加,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增加的

19、现象,促使无产阶级反抗的加强和经济危机的加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而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以同一程度增加的分析,是与这个论述中包含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只能取得代表可变资本的那部分生活资料的不合理性及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的内容相一致的。可见,这个分析与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的论述一样,有着很充分的实际根据。 应当指出,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增长对比速度的上述分析,长期没有被人们注意,所以特别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草稿) 、 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曾提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将日益超过消费资料以更快的速度增

20、长。11但我们看到,在所有这些地方,马克思这个结论都是在把社会生产领域中用于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比较的情况下得出的,正如列宁所说:“所谓生产资料生产增长最快,不过是指这个10规律(即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快的趋势和规律引者注)运用于社会总生产时另一种说法而已”12。 那么,有没有不用于生产领域,或不充当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呢?根据我们刚才引述的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增长对比速度的分析可以看出,生产资料当然最终都要全部用于生产领域或在设想除资本家和工人以外的社会其他阶级的假定下,全部充当不变资本。但消费资料除用于生产领域或充当可变资本的部分以外,显然还可以有别的

21、部分。马克思在手稿比上面引述的分析稍前一点的地方,就消费资料和可变资本的关系这样写道:“决不应该把事情想象成这样:似乎可变资本的量同不断增长的生活资料的量是一回事,后者随着资本规模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转化为可变资本,即能够同活劳动相交换;换句话说,下述看法纯属无稽之谈:似乎一定部分的产品由于本身使用价值的性质而必定转化为可变资本,或者说,似乎可变资本对可以作为消费资料加入劳动能力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材料)的量保持着某种必然的比例。 ”13 马克思在手稿第 IX 笔记本的一段话,对正确认识不用于生产领域的消费资料量的变动趋向很有帮助:“同总产品相比,一个国家的生产人口愈少,国家就愈富;对于单个资本家来说也完全是这样,为了生产同量的剩余价值,他必须使用的工人愈少愈好。在产品量相同的情况下,同非生产人口相比,一个国家生产人口愈少,国家就愈富。因为生产人口相对的少,不过是劳动生产率相对的高的另一种表现。 ”14马克思的这些论述表明,可变资本的数量变动与消费资料的数量变动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