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及式样类型.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49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及式样类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及式样类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及式样类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及式样类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及式样类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及式样类型摘要:由于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的历史背景和清末状元张謇在南通的悉心经营和实业建设,南通兴建了大批的近代中西合璧建筑。这些建筑是近代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结果,因其体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形态特征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通过对南通地区现存近 84 幢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多次调研、测绘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探讨了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因,并从建筑的形态趋向总结了四种基本的式样类型。 关键词:中西合璧;建筑式样;发展沿革;类型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4-0131-04 南

2、通位于江苏省东部,东濒黄海,南邻长江,与苏州、上海隔江相望。作为近代时期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基地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众多的近代遗存,更被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 南通的城市建筑遗产十分独特。老城区内除了有大量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民居以外,还有近代时期清末状元张謇创办的 180 多个企事业单位,囊括工业、教育、金融、贸易、文化、居住、公益慈善和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这批遗存至今的近代建筑遗产,既不同于帝国主义占领下的青岛、大连、哈尔滨等新型殖民城市模仿和照搬移植国城市的近代2建筑,也不同于租界和通商口岸城市如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地的由外国建

3、筑师组织兴建的近代建筑,它是由中国人自己组织兴建,并由本土建筑师设计施工的近代建筑遗产,且因大多带有中西合璧的建筑形态特征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对其的研究是极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沿革 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从南通地域看,近代城市建设与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是互为依托,并且是基本同步的。南通近代建筑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 1850 年太平天国前后,当时南通城的东门外建起第一座天主教堂,为意大利哥特式风格。它与早期出现在中国其他各地的西式教堂建筑一样,是西方文化进入和传播的产物。虽然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列强侵入,通商口岸、开埠城

4、市纷纷设立,使得上海、广州、天津、青岛等外国人聚集的城市出现了大量西式风格的建筑式样,不过由于长江的阻隔和城市地位所限,南通虽然毗邻上海,但西式建筑在南通还只是新奇之物,南通传统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并未受到根本动摇。直到 1895 年张謇回乡,在晚清重臣张之洞与其兄张詧的支持下,兴实业,办教育,继而全面经营南通城市,近代中西合璧建筑才开始大量出现在南通。从文献整理中发现,自张謇在唐闸建立大生纱厂开始,到现代建筑渐渐替代近代建筑风格,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来讨论。 (一)滥觞期(18951903)西风东渐 从 1895 年起,张謇受洋务派重臣张之洞的委托, “总理通州一带商3务事宜

5、” ,选南通城西北约 6 公里处的唐闸为厂址,开始筹办大生纱厂。纱厂开办成功,带动了一批辅助及相关产业如复兴面粉厂、通海垦牧公司、广生油厂、翰墨林印书局、大达内轮小河公司及同仁泰盐业公司的兴起。这批早期建造的近代洋式工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移植西方的工业建筑造型和技术,如 1899 年建成的大生纱厂厂房就是由英国工程师汤姆斯设计、上海曹协顺营造厂承建的仿英式砖木结构厂房;另一种是将西方古典主义或巴洛克式的门头强加在传统民居的墙面、入口等部位,形成“洋门面式”的建筑外观。从 1895 年筹办大生纱厂至 1903年创办通州师范学校这段时间里,张謇并非有意识地在推进城市建设,但是他在唐闸建造了

6、不少这样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这种无意识的行为,为后来唐闸工业区、南通“一城三镇”格局的形成以及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大量出现,做了充分的准备。 此后,随着南通近代洋式工厂的增多,再加上纱厂股东与上海等地的业务往来,本地乡绅开始引进少量的上海老式石库门住宅。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张謇的哥哥张詧在 1903 年建造的府邸城南别业。大生纱厂自投产后迅速盈利,使纱厂的许多股东因此积累了丰厚的资本,有能力亦有条件兴建新式洋房。他们因业务原因经常往返于沪、通之间,自然对上海新兴的这类居住建筑印象十分深刻,出于对西洋建筑样式和以楼居为特征的西方居住方式的认同,使他们在建造宅第时在传统民居和石库门住宅之间更倾向于选择后

7、者。这个时期是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发展的早期阶段,虽然出现了少量的洋门脸式样厂房和老式石库门住宅,但中西合璧式建筑在数量、类型和规模上,还十分有限。 4(二)启动期(19031911)洋体中用 1904 年(清光绪三十年)至 1911 年(宣统三年) ,即自张謇从日本考察回国至 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为止,是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发展的启动期。1903 年,张謇应日本驻江宁领事天野之邀参观日本第五次国内工业博览会,对日本进行了为期 70 天的实地考察,此行使张謇亲眼目睹了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的巨大变化,致使他一回国就迫不及待地呼吁仿效日本,实行宪政。而大生纱厂开工获利,张謇也有足够的资金开展实业

8、建设。除积极参与立宪运动之外,他将历来主张的村落主义和近代地方自治相结合,并把城市建设作为地方自治的一个核心内容,加强了各方面的经营建设。 1904 年张謇在崇明外沙筹建大生第二纱厂,并着手创建阜生蚕桑染织公司、颐生酿酒公司和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等配套企业。1905 年又投资兴建资生铁厂和冶厂。同年还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博物苑南通博物苑。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出使俄国的大臣胡惟德等奏请清廷颁行地方自治制度,使张謇地方自治的积极性更为增强。他的主张依然是“实业救国” 、 “教育救国” ,只是将教育摆在了更为突出的地位。他于1906 年在通州师范学校创设测绘科,对南通全境进行测量。这个举措,标

9、志着张謇开始有计划地考虑南通城市的整体发展。他开始将实践从工业、教育扩展到慈善、交通、市政等方面,陆续创建了唐闸私立实业小学(1905 年) 、新育婴堂(1906 年) 、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06 年) 、南通农会(1908 年) 、大有晋盐业公司(1909 年) 、女子师范学校(1910 年)、泽生水利公司(1911 年)以及保坍会办事处(1911 年)等教育、市政5交通类机构,南通近代城市建设开始全面铺开。 (三)繁荣期(19121921)中西融合 南通近代城市建设的全面展开,致使南通“一城三镇” “一城三镇”是张謇建城实践中将以大生纱厂为龙头的工业区放在城西北 6 公里处的唐闸镇;将港

10、口区设在距城 6 公里处的天生港镇;风景区设在城南 6 公里处的狼山镇,并建有道路相通,形成了以老城区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的格局逐渐形成。1912 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张謇感到自己所需要的统一与秩序的社会环境已是指日可待,因此辞去咨议局议长、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及国会议员等政治职务,专心于南通的地方建设。此后,他除了继续经营大生纱厂等企业外,更将目光投向了社会慈善事业,先后建起养老院(1912 年) 、路工处(1912 年) 、第一幼稚园(1913 年) 、改良监狱(1912 年)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13 年) 、女红传习所(1914 年) 、贫民工厂(1914 年) 、

11、盲哑学校(1916 年) 、残废院(1916 年) 、栖流所(1916 年)等慈善教育类事业,并且还规划了狼山森林苗圃,扩充了新育婴堂。 而 1912 年至 1921 年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欧洲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黄金时代” 。欧美列强对中国的棉纱倾销顿减,大生企业集团因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截至1921 年,大生一厂、二厂历年纯利累计总额达到 1662.0173 万两。而这一千六百多万两纯利总额中,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在欧战期间获得的。1(P305)大量的丰厚利润,激起了张謇等人扩张实业的热情。1914 年张謇出任农商总长后,就立即着手创建大生第三纺织厂

12、,此后又创办了6通燧火柴公司(1915 年) 、大生织物公司(1915 年) 、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1916 年) 、大生第八纺织厂(1920 年) 、天生港大包结绳厂、通成纸厂、玻璃制品厂、南通绣织局等企业。为满足大生企业扩充的资金需要,于 1918 年创办了淮海实业银行。此后,为适应大生企业系统的运输需要,又陆续筹建了大达轮船公司、大储堆栈、通海汽车公司等单位。至 1920年前后,张謇的经济事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此时,南通已经形成了“一城三镇”的规划格局,随着大生纱厂以及围绕纱厂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建成,以及公园、学校、幼稚园的设立,唐闸已俨然成为一个公共设施齐全的新兴工业市镇。天生港也已成

13、为一个货物运输港口和动力镇,而狼山则被规划为风景游览区。南通老城区在保留原来政治中心的基础上,于南城门外建新市场,南濠河两岸建博物馆、图书馆、学校、医院、剧场、商会、旅馆及银行等城市公共设施,使南通的城市空间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南通地方自治开始取得卓越成效,并以“模范县”的美誉闻名中外。在南通本地民居建筑中,由于先进的工业、市政类建筑以及新式“洋房”的示范作用,导致本地民众普遍产生一股“崇洋”风气,他们纷纷效仿西方建筑形式,在传统民居门堂入口处加上西式“洋门脸” ,掀起了一股门楼型制西化的热潮。到 19世纪 20 年代,南通的近代中西合璧建筑规模达到极致。 (四)萧条期(19221947)走向

14、现代 1922 年是南通近代城市建设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921 年之后,结束欧战的帝国主义重新加强了对华经济侵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暂时繁荣一去不复返。大生企业集团由于内部资金的任意调拨,以及盲目的东7拉西扯式的经营和扩张企业的做法,造成大生一厂、二厂资金储备的虚空以及大生资本集团的恶性信用膨胀,最终没能抵御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狂潮。大生纱厂于 1922 年开始亏损,难以维持,不得不于 1925 年交给由主要债权人组成的上海银行团接管经营。2(P34)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实业建设开始陷入停顿。此后除了建造有南通俱乐部(1922 年) 、通泰盐垦事务所(1922 年)及大生医院(1922 年)等少量

15、商业及市政单位外,再无其他大的建造活动。1926 年张謇逝世,其一手发展起来的大生企业集团开始分崩离析,南通城市的一度辉煌,也随之骤然消逝。1927 年 4 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控制南通的国民党,根本无心于搞建设;而 20 年代正是西方现代建筑进入中国的初始时期,南通亦通过上海引进了这种新的建筑形式,而且在 20 年代中期,已占据主导地位,替代了过去大量的近代建筑。1938 年后南通处在日伪时期,虽然建造了少量“兴亚式”的大屋顶式样建筑,但其城市建设的萧条景象一直延续到 1947 年南通解放。 二、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式样类型 (一)洋门脸式样 洋门脸式样是南通遗存最多的一种式样类型,也是南

16、通最早兴起的一种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在洋式工厂或传统民居的墙面、入口等部位附加一面“装饰性山墙” ,山墙上充斥着西洋古典建筑的装饰,如双涡卷花饰、曲形山墙、壁柱、三角形山花等,形成“洋门面式”的建筑外观。建筑的空间组合方式和内部结构仍沿用传统做法。这种式样常见于张謇所建的洋式工厂和本地近代民居建筑中,因对西方建8筑形式不熟悉或因财力不足,往往只注重门面,表现出盲目崇洋的心态。“洋门脸式样”在形态西洋化的程度上有所不同,有的西式语汇用得纯粹些,有的仅提取些符号,有的是用西式建筑的某一面,还有的只是在山墙上点缀些西式劵窗。但不管是何形式,都是本地建筑对西方近代建筑的初步学习和模仿,是

17、民间的一种建筑审美情趣的自然流露。这种“洋门面式样”的出现,表明传统的以内向、封闭和表现空间意境为主的建筑审美观念正发生变化,而以外向、开放和注重实体造型为主的西方建筑审美观念初露端倪。3(P146150) (二)石库门式样 石库门式样是南通本地乡绅仿上海石库门建筑所建的住宅,这些住宅具有大部分上海石库门建筑的特点,是传统民居住宅结构和西洋古典装饰的结合,但部分摒弃了上海石库门建筑的联排式布局和门框石料的做法。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在住宅的单元入口处采用石发劵,上砌半月形或三角形图案的石库门式大门。石库门上的细部装饰,如条石门框、黑漆大门、铜质门环、木质门闩以及雀替等均为中式元素,但门上部的几何图形

18、门楣,则是正宗的“西式” 。两种建筑语汇的结合,是石库门中西合璧的最好诠释。除极具标志性的石库门大门外,有些建筑还继承了南通传统的三合院、对合二进型院落的特点,如平面多为三间两厢、五间两厢、二上二下的格局,天井的平面纵横比与南通传统民居的院落平面的比例大致吻合,符合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审美习惯。石库门式样高墙闭合的带有内向天井的建筑布局延续了传统的空间起居意境,妥帖地迎合了当时刚刚迁出传统民居的富裕人家的需求,因此被许多乡绅采用。 9(三)外廊式样 外廊式样最早是由日本学者藤原照信提出,它是一种建筑周边带拱劵回廊的,一二层砖木结构建筑。他认为这种外廊建筑是欧美殖民者来到亚洲后,为适应当地的炎热天

19、气而建造的。南通的外廊式样建筑虽然模仿殖民地外廊式样建造,但除了保留有宽阔的外廊这一显著特征,其余已发生了明显的本土化衍化和变异。例如,在建筑的平面构成上,南通外廊式建筑由几面环廊逐渐变为只在正立面一面有廊,且有的建筑在开间方式延续了传统民居建筑单体的“一明两暗”格局,保持了民居建筑的空间型制特征。其次,从建筑的立面构图看,殖民地外廊建筑带有连续拱劵的劵柱式外廊立面开始被两边实墙、中间木质外廊的三段式构图所取代。且外廊上多附有撑拱、挂落、花牙子、垂柱及花板等南通传统的小木作装修构件,具有强烈的民俗化特点。再从建筑的结构形式上看,南通外廊式建筑有的直接采用传统的木构架承重,与上海、广州等地外廊式

20、建筑多由木桁架、砖木结构承重不同。 (四)大屋顶式样 大屋顶式样多采用西式的建筑屋身、体量组合和门窗棂细部,而屋顶则直接沿用南通传统的屋顶形式。在屋顶处理手法上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采用一般民居的四坡顶屋顶形式,没有官式建筑的屋面反宇曲线,也没有屋脊上升腾跳跃的各式脊兽,屋面无举折,檐口也平直,因此也更适合钢筋混凝土的技术工艺和材料性能。另一种是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歇山顶或硬山顶作为参考摹本。有的是直接将传统的单檐歇山或硬山式屋顶加在西式建筑体量之上;还有的是将歇山顶做一部分简化处理,10去除多余的节点和装饰,而只保留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的歇山式屋面形式。第三种是混合屋顶形式。即屋面部

21、分是中国传统的歇山、硬山等,或者是几个歇山顶的组合,但在中式屋顶上还耸立着装饰性烟囱、西式老虎窗等西式建筑屋顶上常用的构件。3 三、结语 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虽不如“上海里弄民居” 、 “开平碉楼”等近代建筑遗产般典型,但它涵盖的中西合璧建筑式样之多、种类之全在中国中小城市中是罕见的。特别是近代民居建筑中所衍生出来的“洋门脸式样”和“外廊式样”民居,反映了南通人民在自发接受西方建造手法和建筑语汇上所表现出来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在当前,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而成为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与发展研究中的重要缺环,开展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系统研究,可以带动中国近代建筑中有关民间性“本土演进”的深入研究,从而弥补以往的研究缺陷,推动中国近代建筑研究系统的更加完善。这方面的转型规律对于当前建筑发展中“传统与现代” 、 “国际性与地域性” 、 “延续与发展”等方面的思考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1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M.上海:中华书局,1986. 2南通纺织史图录编辑组.南通纺织史图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罗晶,过伟敏.近代“中西合璧”城市建筑遗产的式样特征以南通地区为例 J.城市发展研究,2012,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