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由“一贯”释义看北溪字义的诠释方法摘要:陈淳的北溪字义作为一部理学辞典,通过对理学概念的解释,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儒学诠释方法。他不仅继承了“述而不作” 、“寓作于编”的传统方法,同时, “以论为作”突破了以往的诠释方法。以“一贯”条目的解释为例,可体现出北溪字义中将经学诠释与哲学诠释相结合的诠释方法。 关键词:北溪字义 ;一贯;忠恕 中图分类号:B24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3)01-0110-06 自上世纪 80、90 年代之交而兴起的“诠释学”之风,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受到西方哲学界诠释学的影响,中国哲学界也在不断反思中国哲学中丰富的解经历史,试图从中概
2、括并总结出根植于中国本土的诠释学。目前学界最受瞩目的关于中国的诠释学理论,有四种主要形态。第一种,是由傅伟勋先生通过对老子 、 坛经的解释,所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 。这一理论的特点,在于将诠释分为五个不同而又相互递进的层次,由“实谓” 、 “意谓”展开对文本的基本梳理,到“蕴谓” 、 “当谓”展开文本与诠释者,作者与诠释者,作者与历史语境的相互关联,最后达到“必谓”的层面,将整个文本以对问题的创造性解释呈现出来。第二种,是成中英先生提出的“本体诠释学” 。这一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诠释学中“本体意识的发动”和“理性意识的智觉” ,将本体与形式、理性与经验,2在不同的“境”的变化之下,所形成的诠释
3、,结合为一种对本体的新的寻找。第三种,是由黄俊杰先生通过对于孟子的诠释而产生的经典诠释学。经典诠释学作为一种最切近儒家经学诠释学的理论,由“作者” 、“历史” 、 “学统”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综合的诠释体系。将还原作者本身解释经典的心路,与经典所处时代具有的儒家政治学背景和经典所要捍卫的儒教正统性原则结合起来,理解传统经学的诠释学内涵。第四种,是由汤一介先生所提出的“中国解释学”的构想。这一构想,较之前三者针对于特殊文本而总结出的理论,更具有宏观性。汤一介先生曾于2000 年前后三次发文,讨论如何创建中国解释学的论题。他提出,中国古代的解释体系,有三条进路:第一,是以左传解释春秋为例,体现出了一种
4、“叙述式解释” ;第二,是以系辞对周易的解释为例,体现出了一种“整体式解释”的模式;第三,是以韩非子?解老 、喻老对于道德经的解释为例,体现出了一种“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 。这三种形成于先秦的解释模式,基本上奠定了中国传统的解释模式的整体方向。 以上四种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诠释学理论,各具其特点,都具有宏大的理论框架,将以“注、疏、传、集解”等基本方法为体例的传统解经方法,整合为一体。但是,仅有整体性的构建,尚不足以完全地展开对中国传统诠释学特点的理解。就具体的方法论而言,中国传统的诠释学,尤其以经学诠释学为典范,在其严密的方法论之外,还有“微言大义” 、 “述而不作”等更具讨论价值的诠释理路
5、。就具体的文本而言,传统的诠释学除了对于五经的疏解之外,还出现了如宋儒对四书的集释和3专门针对儒学经典而产生的词书、字书等独特的诠释文本。这些具体的诠释思维及诠释文本的讨论对丰富已有的诠释学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北溪字义作为一部宋代理学思想的哲学辞典,有力的彰显了“经学诠释”与“理学诠释”的特点,由其独特的诠释方法,展现了中国诠释学的另一丰富内涵。本文将通过对北溪字义中可贯穿上下二篇的“一贯”条目的解释,来讨论陈淳的这种结合“经学”与“理学”的诠释思路,展现他“以论为作”的诠释方法。 一、 “述而不作”:“一贯”条目对传统诠释方法的继承 美国学者约翰?艾伦?塔克认为北溪字义作为一部系统诠释朱熹理
6、学思想的哲学辞典,对十七世纪日本新儒学的发展和哲学辞典的编撰,有着直接的影响。陈荣捷教授指出, 北溪字义是对新儒家哲学概念到目前为止,最好的解释。并称赞北溪字义是坚果壳中的朱子学,是坚果壳中的理学,是朱子学或理学的浓缩精华。宋代陈宓在北溪字义的序中,称: 道德性命之蕴,阴阳鬼神之秘,固非初学所当骤窥。临漳北溪陈君淳,从文公先生二十余年,得于亲炙,退加研泳,合周、程、张、朱之论而为此书,凡二十有五门,抉择精确,贯串浃洽,吾党下学工夫已到,得此书而玩味焉,则上达由斯而进矣。 总体来说,陈淳的北溪字义是从概念分析的角度,对理学进行的系统化诠释。针对它最初的读者,都是学习朱子学的学生,该书贯穿着对于朱
7、子理学的一种整体性把握。 “字义” ,顾名思义,是以“义”解“字” ,陈淳撰字义原名字义详解 ,又称四书字义或四书4性理字义 ,是他晚年的讲学笔记。自汉代始有尔雅 、 说文解字 ,皆是以解释字义或词义为内容的辞典、字典,但北溪字义则与尔雅与说文解字大为不同。 北溪字义已经远超出了字典的范畴,是一部以理学内涵或朱子学内涵为主要核心的哲学辞典。如果留意到儒家的“正名”思想,就会发现陈淳在诠释的过程中,主动确立出一套完整的理学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是一种思想的综合体系,它将传统的经学诠释与朱熹所确立的理学诠释紧密结合起来。简单的说,就是将各家各派的思想加以分析、综合,然后择取有意义的说法,概而括之
8、。通过“合论”而达成“正名”阐明理学,尤其是朱子理学的核心观念。如何通过“合论”而达到“正名” ,陈淳采取了传统的诠释方法,即一种“述而不作”的办法。 在“一贯”条目中,陈淳“合论”了孔子、曾子、朱熹、周敦颐等人之说,贯彻了儒家“述而不作”的传统诠释原则。 论语中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此两句奠定了儒家思想论述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儒家诠释之法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看来,只有圣王才可以“作” ,朱熹解释孔子“述而不作”时,就称: 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孔子删诗 、书 ,定礼 、 乐 ,赞周易 ,修春秋 ,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 朱熹认为,
9、孔子所为是传先王之道, “惟不敢当作者之圣” 。但是,孔子的“述而不作”又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所以, “述而不作”并非单纯的法古,而是要在纂集5圣王之言时,以述为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一种做法,在“一贯”条目中亦可窥见。 张载正蒙中论述“一贯”时有“天理一贯”之说,视“一贯”为“天理”之道。而朱熹在这个“一贯”上则看得更为通透, “理固是一贯” ;“忠恕” 是一贯底注脚,一是忠,贯是恕底事” 。陈淳在北溪字义中对于“一贯”条目解释为:“一贯是天道一以贯之” 。视其为天道之理,与“天理一贯”和“理固是一贯” ,虽用词不同,但都从本体论上肯定了一
10、贯乃是天道之理,可见他对理学先师们思想的综“述” 。 而就“一贯”概念的本来发生,陈淳则继承了朱熹的说法,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中,有: 问“一贯” 。曰:“恁地泛看不济事,须从头子细,章章理会。夫子三千门人,一旦惟呼曾子一人而告以此,必是他人承当未得。 ” 陈淳以朱熹之论为本,将老师的思想述为: 圣人此语向曾子说得甚亲切。曾子忠恕,即所以形容此一贯,故曾子之说,于理尤为确定切实,于圣人之蕴尤为该尽,而于学者尤为有力。其进道入德,有可依据实下手处。 亦是“述而不作”的体现。陈淳在解释“一贯”条目时,首先确定了理学诠释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朱熹的理学思想是核心,而周敦颐、张载之论,则是作为朱子思
11、想之源出现。这样一个严密的理学诠释体系中,他极其重视理学之统。而究竟如何将理学的诠释与经学的诠释更为紧密的联系起来,则需细观“一贯”条目在北溪字义中的逻辑地位。 6二、 “寓作于编”:“一贯”条目在北溪字义中的逻辑地位 陈淳对于理学概念的解释,绝没有仅仅止于“述” 。通过北溪字义各条目的编排次序,可以看出他寓于条目编纂中的又一诠释原则。张加才在对陈淳理学思想和北溪字义的全面阐释中,提炼出了北溪字义内在的逻辑结构,认为北溪字义的诠释方法,实际上体现了理学范畴间的逻辑性,这对于更好的反思中国传统的诠释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书局 1983 年出版的北溪字义 (通行版)是以明弘治壬子林同刻本为底本
12、,分为上下两卷,卷上内容为:“命、性、心、情、才、志、意、仁义礼智信、忠信、忠恕、一贯、诚、敬、恭敬” ;卷下内容为:“道、理、德、太极、皇极、中和、中庸、礼乐、经权、义利、鬼神、佛老” 。另有补遗:“太极、通书”和附“论朱子” 。根据张加才的考证,宋本最早的永嘉赵氏所刊刻的北溪字义已不得于见,而黄氏纂目本中,与今天的通行本相比较,则无“一贯”和“佛老”两条字义。在明代所刊刻的性理大全引文中,亦没有“一贯” 、 “皇极” 、 “中庸” 、“佛老” 、 “义利” 、 “经权”六条;而林同的本子中,则共有 25 条字义,其中将“一贯”一条加了进去。正德寿蕃刊本,则不仅加入了“一贯”一条,还于其下有
13、“依清漳家藏本增入” 。而这一个本子“从用字上看较为真实地保存了那个经北溪之子增订的清漳家藏本的面目。 ”深入讨论“一贯”一条,即根据清家藏本后补录于卷上的这一条,可以看出陈淳在北溪字义中的“寓作于编”的诠释路向。 北溪字义中的每一条目,都是理学的核心观念,从前后编次和7词条间的关联来看,展示出了朱子学或理学的概况风貌。 北溪字义上卷的条目主于“内圣” ,而下卷的条目则重于“外王”之道。 “内圣之道”在理学中,是侧重于心性方面的研究,因此,陈淳以“命”开题,又论及“性、心、情、才、志、意、仁义礼智、忠信、忠恕” ,而在“忠恕”之后的“一贯” ,这一条目实际是贯穿由心性之内涵转向心性之工夫论的关
14、键环节。不仅如此, “一贯”的逻辑顺序,也呈现出将经典中概念的诠释与理学的哲学诠释相结合的特点。 首先,就其内涵意蕴上而言,陈淳在“一贯”条首句论道: 一只是这个道理全体浑沦一大本处。贯是这一理流出去,贯串乎万事万物之间。 在此前的条目中,陈淳就一再强调“大本”与“一理流出去”的问题。如就“性”一条目上有: 孟子道性善,是专就大本上说来。 气虽不齐,而大本则一。 天地之性,是以大本言之。 或是“忠恕”一条上,有: 在圣人,也只是此心中一个浑沦大本流行泛应,而事事物物莫不各止其所当止之所,此是圣人之忠恕也。 由此可见, “大本”便是理学最高的概念范畴“理” 。在“性”上说,就是天命所赋予人的“理
15、” ;人因其禀赋的气不同,才产生了差异。具体到工夫论的“忠恕”上来说,则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根本之原,其实也就是“理” 。所以, “一”是“大本” ,意味着“一”代表着最高的理学范畴,8是统摄一切的根本。而“贯”指的“一理流出去” ,实际上就是“天理的流行”之道。如此一来, “一贯”在卷上的结构中,便是将“理”的理论与“存天理”的工夫结合在了一起。因而,陈淳说: 天只是一元之气流行不息如此,即这便是大本,便是太极。 因而: 在学者做工夫,不可躐进。那所谓一,只当专从事。其所谓贯,凡日用间千条万绪,各一一精察其理之所以然,而实践其事之所当然,然后合万理为一理。 “一贯”是要将作为大本的“理”的理论和
16、它的运行,从思辨的高度逐渐落实到实践的层面,让其活泼泼的生动起来。在日用工夫之上,贯彻与呈现。 其次,就其逻辑结构上来看,陈淳在“忠恕”一条之后,紧接着阐明“一贯” ,又说: 曾子忠恕,即所以形容此一贯,借人道之实以发明天道之妙,尤为确定切实。盖忠即是一,恕即是贯。 论语中有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之说,当时学者既已不明,唯曾子以“忠恕”来解释“一以贯之” 。陈淳在“忠恕”一条后阐明“一贯”,又指出忠是“一” ,恕是“贯” ,是逻辑上进一步的发展,证明忠恕与一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而在“一贯”条目之后,便是“诚”字的论述。在陈淳看来, “诚”的结构亦可以从两方面说明,就天道而言: 诚字本就天道
17、论,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只是一个诚。天道流行,9自古及今,无一毫之妄。 就人道而论: 则只是这实理流行付予于人, 就工夫论: 则只是悫实不欺伪之谓。是乃人事之当然,便是人之道也。 这与“一贯”的内在逻辑结构颇为一致。一贯是从天道到人道的贯穿,而“诚”则是这种贯穿的内在精神。从根本上而言, “一贯”与“诚”都体现了“推天道以明人世”的逻辑结构。如果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诚”与“忠恕”条目前的“忠信”亦有着关联性。 诚字与忠信字极相近,须有分别。诚是就自然之理上形容出一字,忠信是就人用工夫上说。 通过“诚”与“忠信”的比较解释,更易发现“诚”提升了日用工夫的修养论之境界。卷上的“命、性、心
18、、情、才、志、意”是理学“心性论”的核心概念,通过论述这七条,即为我们勾画出了理学心性观念的一个概况。在此之后,要提出这些观念的现实意义,就需要通过“仁义礼智信、忠信、忠恕、一贯、诚、敬、恭敬”来讨论工夫论。而在这其中,仁义礼智、忠信、忠恕,又可以被视为是心性理论层面的延伸,诚、敬、恭敬,可以看作是工夫论的极高表述。 “一贯”虽然具备实质性的内涵,但在这里,更重要的是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使人看到由心性观念如何落实到工夫修养上。那就是大本的流行贯穿。因此,从逻辑结构上而言, “一贯”一条,也贯穿了北溪字义之上下之理,因而也就是在“内圣”的层面上,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同时,也是从“理”的角度重新
19、理解了孔子的“忠恕” ,由此将理学的哲学诠释与经学10的经典诠释结合为一体。 陈淳通过对于概念条目间顺序的编排与调整,展现了理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与落实的可能。但是,这种“寓作于编”的诠释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陈淳进一步通过“论”来阐发其学说主旨。 三、 “以论为作”:“一贯”条目对于传统诠释方法的突破 在继承了传统的“述而不作”原则,遵循着“寓作于编”的路向基础上,陈淳用自己的“以论为作”作为对于以往诠释方法的突破,这也成为了北溪字义的精髓所在。这种“论”在于对于各家之言的择取、判断与评价,并且通过这些,来表达自身对于理学的研究。虽然在“述而不作”和“寓作于编”中,作者本身也在不断的向
20、外界阐释着自己的观点,但“以论为作”的方法,则更加突出了作者的观点。可以说,这种小心的尝试,展现出了儒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在“一贯”条目中,最明显的是陈淳对于曾子的评论: 故曾子之说,于理尤为确定切实。 这一评论,显然受到了朱熹思想的催化,然而,这也是陈淳自己理学思想的体现。在陈淳自己看来,他将曾子的“忠恕”即“一以贯之”进行了更详尽的区分, “忠即是一,恕即是贯。 ”这已经是有别于“忠恕”或“一贯”源头上的理解了。 论语中与“一贯”之义相关的论述有: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篇 ) 这也是陈淳在论述“一贯”时所评价的文本依据。清人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引焦循语,认为忠恕乃是“成己以及物” ,又以“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