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方式创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40455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0后”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方式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90后”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方式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90后”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方式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90后”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方式创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90后”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方式创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90 后”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方式创新摘 要:“90 后”大学生深受网络影响,其认知行为碎片化、视觉化,认知途径网络化、移动化,针对这些特征,对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工作提出学习内容设计单元化、形式视觉化、教学沟通方式网络化、教育学习方式实践化等与“90 后”认知特征相适应的创新性教育方法。 关键词:90 后;图书馆教育;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18-02 目前“90 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对象的主体。各高校的调查表明, “90 后”大学生确实存在与前两个时代大学生的明显区别1。由于“90 后”大学生成长期正是世

2、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年代,使得“90 后”成为网络的一代,对新生事物接受快,在认知方面,也明显地区别于“70 后”和“80 后” ,具有明显的网络认知特征。而承担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工作的则主要是“70 后” 、 “80 后” ,甚至有“60 后” , “90 后”大学生学习沟通与社会认知方式的改变要求大学新生入馆教育方式要做出相应的创新性调整。 一、 “90 后”大学新生认知特征 (一)认知行为特征 1.认知内容“碎片化” 网络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带来的“信息爆炸” ,从2而导致认知过程中的信息“碎片化” 。由于青少年对新生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与快速接受能力,使得在互联网普及并高速

3、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90后” ,在对网络技术与工具的接触和掌握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并在认知行为上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信息“碎片化”的烙印。 2.认知材料“视觉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现代人的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获取信息时逐渐出现了从抽象的文字向直观的图片过渡的特征。伴随着社交媒体长大的“90 后”一代,在认知方面更是出现了明显的“视觉化”倾向。 “社交媒体中的新语言不再是文字,而是图片。无论在哪个社交网站上,最引人关注的内容都有配图。图片在社交网络上突然超越了文字”2。与“70 后” 、 “80 后”从小到大阅读的图书多为文字形式的文学名著不同, “90 后”从小学阶段起接触的大量读物是以漫

4、画形式出现的,漫画以直观简便、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表现形式和单位阅读时间内信息获取量大大超越文字描述的优势,直接占据了“90 后”阅读内容的主流地位。这种自小养成的阅读习惯对于“90 后”来说,在认知材料的选择上,只有包含大量的“视觉化”内容、符合读图标准的认知材料才符合他们的认知习惯,在认知过程中也更易受到他们的欢迎,接受度也会有所提高。 (二)认知途径特征 1.认知途径网络化 2000 年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开始在整个世界迅速普及化,互联网不再像以前时代的其他产品如收音机、电视等产品那样,需要长3达数十年才能形成相对充足的用户群体。 “90 后”大学生的成长时期正是世界互联网高速发

5、展的年代,从小学到中学的十余年中,作为同一时代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最强的群体之一, “90 后”快速融入了网络时代的洪流,成长为网络的一代。网络的普及化使得“90 后”在形成自我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时大量的信息来源于网络,从而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认知自己所在的世界,认知行为带有明显的网络特征。 中国青年网曾对武汉大学各院系首批 800 名“90 后”大学生展开的入校调查显示,在学习沟通以及社会认知方面,与其他传统方式相比, “90 后”大学生更“喜欢利用网络、短信等沟通方式”3。 2.认知途径移动化 2010 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个人移动网络终端的应用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2011

6、年智能手机进入低价普及化发展期,而到2012 年智能手机在青少年中几乎已经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功能与传统计算机功能有大量重叠之处,除了在需要大规模输入或者高强度计算能力的应用场景下可能会输于传统电脑之外,其他多数应用场景在功能方面的表现一点也不逊色于传统电脑。智能手机体积较小,方便携带,同时集合了传统通讯工具手机、传统娱乐工具多媒体播放器(MP3/MP4) 、传统电脑网络冲浪等多种工具功能于一身。对于“90 后”的大学生来说,作为移动终端的智能手机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是他们认识身边的世界,了解社会信息,与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最好工具。在一定意义上,移动智能终端已经优雅地将“90

7、后”一代培养成为他们认知世界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4二、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现状 (一)传统资源教育重于数字资源教育 纸质图书资源在传统图书馆中,无疑价值弥足珍贵,馆藏也最为丰富,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化技术的崛起已经改变了这种以纸质图书资源为主的情况。随着数字资源在图书馆馆藏资源中丰富程度的快速增加,其内容的丰富性上不但可以和传统纸质馆藏相媲美,同时由于存在查找、检索、利用方便快捷的优势,在地位和重要性方面,有迅速超越传统纸质资源之势。目前很多大学新生入馆教育内容并没有针对这种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教育的课时分配上,依然是传统图书资源讲授多,甚至把对非图书馆专业学生来说仅需

8、简单了解的中国图书分类法作为新生入馆教育必讲内容之一,而对极易方便获取利用的数字资源则讲授不足。 (二)理论教育重于实践教育 目前的图书馆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大部分还是沿用单一的课堂理论讲述为主的方式,这种教育以老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开展,将新生以班级或专业集合起来,由图书馆教育工作人员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授。虽然有部分高校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刻意印制了本校图书馆使用手册或者知识读本作为教学辅助材料,但在课堂教育时依然是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和理论观点的灌输,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缺乏与实践操作结合,教育内容缺乏直观性和形象性,对于之前对图书馆知识认知不足的受教育者来说,也相对比较抽象,

9、难于理解,从而失去听课的兴趣,导致课堂教育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5扣。 (三)被动教育大于互动教育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教育工作人员以教育者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理解基础来设计图书馆教育课程内容,对受教育者图书馆知识层次与多寡的考虑不足,对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及参与性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设计的课程内容完全是以完成教育任务为中心,而非以达到教育目的为中心。教育过程变成了教育工作者个人表演的“独角戏” ,整个教育过程缺少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在这种被动的环境下,受教育者应有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性很难发挥出来,整个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 三、 “90 后”大学新生图书馆教育创新 大学新生

10、图书馆入馆教育的对象主体是“90 后”大学生,他们在认知方面具有认知内容“碎片化” 、认知材料“视觉化” 、认知途径网络化、移动化的特征。而大学图书馆主要资源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图书馆也面临新的转型,在此背景下,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工作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创新。 (一)学习内容设计单元化 针对“90 后”大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认知内容“碎片化”的特征,将学习内容进行单元化设计,使得原有的大量学习内容被细化为一个个的小型知识单元,而知识单元又细分为一个个的知识点。尽量使得一个知识点在十几秒的时间内就能够让受教育者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几个知识点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小知识单元,几个知识单元组成相对完整的知

11、识体系。甚至可以将分解后的教育内容通过微博进行发布,让“90 后”在微博上进行互动。这种将知识系统进行“分解化”的办法,符合“906后”大学生认知内容“碎片化”的特征,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习材料形式视觉化 根据“90 后”大学生习惯于“视觉化”认知的特征,在授课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大量运用图片、漫画、动画、视频等视觉化材料,增强教育内容对“90 后”大学生的吸引力。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采用“能够用句子来表述的内容就不使用段落,能使用关键字或词来表达的内容就不使用句子,能使用符号来表达的地方则不使用文字,能使用图片或视频来表达的地方就不使用符号”的原则,充分体现

12、课件形式上“可视觉化”的特征,从而保证与“90 后”大学生“视觉化”认知习惯的一致,以求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教学沟通方式网络化 大学生更喜欢利用网络、短信等沟通方式,对于部分“90 后”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是他们学习生活过程中与人交流方式的一部分,甚至出现过几个“90 后”共处一个房间不直接说话,却利用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通过微博、微信、QQ 等互相沟通的情形。因此,教育者要充分意识到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成为“90 后”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与传统的讲授课堂模式不同,教师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在课前课后与受教育者进行实时沟通。利用微博、微信、QQ 等开放式网络互动平台,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即时看到受

13、教育者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必要时也可以针对单个个体学习者进行辅导,从而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这种即时互动的方式,提高了“90 后”大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性,提高了教育效率,能够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7(四)教育学习方式实践化 图书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仅仅让受教育者完成对图书馆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求受教育者真正意义上学会知识的应用,而从实践中学习就成了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正如要学会游泳的最好方式不是仅仅在课堂中听教练喋喋不休地讲述游泳的知识与技术,而是让学习者跳到水里边讲边练学得更快一样,因此图书馆教育也应该以实践为重,辅佐以理论讲述。针对接受教育学生的专业特点,带领其进入与其专

14、业或个人发展相关分类书库实行边实践边讲解的方式进行教育,或者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图书馆知识利用竞赛,不但会引起他们对图书馆知识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图书馆知识教育效果。通过这种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在完成图书馆知识教育任务的同时,教育授受者也达成了“学习应用”的教育目标。 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知识接受特点和认知行为特征。 “90 后”大学生认知行为的碎片化、视觉化、网络化等特征,使得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者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必须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根据“90 后”大学新生认知特征,对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工作进行学习内容单元化、表现形式视觉化、沟通平台网络化、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创新,与“90 后”认知特征相适应,必将促进“90 后”大学生图书馆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芸.“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1):76. 82新浪科技.读图时代:社交网络走向“视觉化”J.硅谷,2012, (17):19. 3张鹭.“90 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归因与应对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 (8):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