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免疫学作业 淋巴细胞的发育和细胞因子 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 T、 B淋巴细胞是体内惟一能表达不同抗原受体的细胞,并可通过抗原受体识别各种外源性物质。这种多样性是在祖淋巴细胞到成熟 B 和 T 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前淋巴细胞不表达抗原受体,不能识别抗原和对抗原产生反应。来源于骨髓的祖淋巴细胞转变成成熟淋巴细胞的过程被称作淋巴细胞的成熟。在淋巴细胞成熟过程中,抗原受体的基因表达使得发育细胞的表型发生改变,产生 1 个多样性的细胞库,通过选择,确保进入外周组织的大多数淋巴细胞是 有功能并对外源性抗原起反应,但对大多数自身抗原无反应性。 一、 B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 B 淋巴细胞的成熟过程包括不成
2、熟细胞的增殖和成熟细胞库的选择。原 B 细胞发育成表达膜结合蛋白 IgM 和 IgD 的细胞,然后离开骨髓,循环到外周淋巴器官,在那儿它们通过膜Ig 分子识别抗原,并对外源性抗原做出应答。即 B细胞分化可分为 2 个阶段: a 抗原非依赖期 (不成熟细胞的增殖) :发生在成年动物的骨髓中,导致 B 细胞成熟并对抗原具有应答能力。 b 抗原依赖期(成熟细胞库的选择) :发生在外周免疫器官,出现在细胞对 抗原产生应答后。 B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 B细胞在骨髓内分化各阶段的变化主要为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重组和膜表面标志的表达。在其成熟的过程之中, B 细胞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种特异性 Ig 基
3、因的表达和其它细胞表面蛋白的表达,可作为该阶段成熟的显性标记。 B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过程如下 : 原 B细胞( pro-B ) 前 B细胞 (pre-B) 不成熟 B细胞( immature B) 成熟 B细胞 (mature)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 B细胞克隆表达相同的 V区,保持相同的抗原特异性。然而,对抗 原的应答过程中,抗体的 V 区可发生微小的变化,抗原刺激后,抗原特异性 B细胞上的膜 Ig 和分泌 Ig 平均亲和力均增加。因此,再次应答大大高于初次应答,这个过程称为亲和成熟,是蛋白质抗原体液免疫应答的典型特征。 综上所述, B细胞的成熟过程可分为 4 个阶段: 第一阶
4、段原 B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相互作用,在骨髓中重组 Ig 基因; 第二阶段是表达抗原受体的未成熟 B细胞与抗原相互作用,未成熟 B 细胞受到抗原强烈刺激后死亡或失活,从细胞库中去除自身反应性 B细胞; 第三阶段存活的未成熟 B细胞成熟,同时表达 IgD、 IgM,并迁移至外周,它们 可以被次级淋巴器官中的特异性外来抗原激活; 第四阶段,活化的 B细胞发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记忆细胞。 二、 T 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 T 细胞是由一群功能不同的异质性淋巴细胞组成,由于它在胸腺内分化成熟故称为 T细胞。成熟 T 细胞由胸腺迁出,移居至周围免疫器官中,如淋巴结的副皮质区。不同功能成熟的 T 淋巴细胞均属
5、于小淋巴细胞,在形态上不能区分,但可通过细胞膜上表面分子不同而加以区别。 在 T 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 T 细胞的静止期和活化期,其细胞膜分子的种类和数量均不同。这些分子为抗原性不同的糖蛋白,它们不仅与 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信息的传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 T 细胞的功能表达相关,而且与 T 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中的定位有关。 研究发现, T 细胞成熟经历了体细胞基因重组, TCR 基因的表达,细胞增殖,抗原诱导的选择及成熟表型和功能特性的获得等过程。 该过程很多方面与 B细胞相似,但由于 T 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自身 MHC 相关的肽抗原,并且需要特殊的微环境, T 细胞的成熟又有
6、一些独特的特征。 基因结构 链:基因位点定位于号染色体 、基因段编码可变区 基因段编码恒定区 链:位于号染色体 、 D、基因段编码可变区 基因段编码恒定区 每个基因位点各有不同的等位基因,在 T 细胞发育分化早期与 Ig 基因一样经历基因重组、转录和翻译。 TCR 的特异性是由链的 V-J 和链的 V-D-J 基因片段决定的。因此,二条链基因重组后可形成千万种不同特异性的 TCR 分子,故可识别环境中多种多样的抗原。 在通常情况下,异种蛋白抗原分子必须与细胞表面的自身 MHC 分子结合后才能被TCR 所识别,因此 TCR 只能识别 细胞膜上的 MHC 分子与抗原分子,这是与 B细胞识别抗原的主
7、要不同特性。 T 细胞分化成熟 1、 T 细胞的不同分化形式 胸腺是 T 细胞成熟的主要场所,研究表明, T 细胞的成熟经历了 TCR 表达和 CD4、CD8 受体的表达等过程。 存在于胸腺膜下外皮质区的大多数未成熟 T 细胞不表达 TCR 或 CD4、 CD8 受体,当未成熟 T 细胞经过皮质区时逐渐成熟,在皮质区开始表达 TCR,成熟为 CD4 MHC 限制性或 CD8 MHC 限制性 T 细胞,到成熟的最后阶段, T 细胞从皮质转到髓质,随后经淋巴管或 静脉离开胸腺。 根据 T 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将 T 细胞分为三种细胞发育形式: 1)双阴性胸腺细胞( double-negative
8、thymocytes,DN):既不表达 CD4 又不表达 CD8 的胸腺细胞:在这一阶段表达 TCR链,其与不稳定蛋白前 T和 CD3 等这些分子在细胞表面形成前 T 细胞受体复合物,它是 DN T 细胞增殖和进一步成熟的基础。 2)双阳性胸腺细胞( double-positive thymocytes, DP) : 既表达 CD4 又表达 CD8 的胸腺细胞。在这一阶段, TCR 基因的表达使得 TCR形成,并与 CD3 等蛋白结合表达在细胞表面形成完整的 TCR 复合物,其可使 DP 细胞对抗原应答,并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3)单阳性胸腺细胞( single-positive thym
9、ocytes, SP) : 成功完成选择过程的细胞分化发育为仅表达 CD4 或 CD8 的细胞。即具有免疫功能的成熟 T 细胞,然后迁出胸腺,移居于外周淋巴器官。 胸腺中的 T 细胞选择 未成熟 T 细胞库经过选择过程确保只有有用的细胞才能完成整个成熟过程。双阳性胸腺细胞需要经过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才能发育成为成熟的 CD4+或 CD8+单阳 性 T 细胞。 1.阳性选择( Positive selection, PS) 1)定义:阳性选择发生在深皮质区,主要发生在 DP 细胞与皮质型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双阳性胸腺细胞的第一次表达 TCRs 时,遇到正常存在于胸腺中的自身肽,自身肽能被自身
10、MHC 分子识别,形成自身肽 MHC 分子复合物。 TCRs 与自身肽 -分子复合物低亲和力结合刺激胸腺细胞克隆增殖,而其它不能识别该复合物的胸腺细胞死亡,这个过程就是阳性选择。 2)结果:在此过程中大部分 DP 细胞死亡,只有小部分 DP 细胞存 活并增殖。该过程可排斥所有非己 MHC 限制性 T 细胞克隆,保存自己 MHC 限制性 T 细胞克隆和潜在的有害的自身反应性 T 细胞克隆。阳性选择确定了 MHC类 或 类分子限制性 T 细胞亚群,能特异识别 MHC类分子相关肽是 CD8+ T 细胞,同样识别 MHC类分子相关肽是 CD4+ T细胞。 因此,通过阳性选择使细胞分化为细胞并获得限制性
11、的识别能力。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cytokine)是指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能调节细胞功能的小分子多肽。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细胞因子对于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有重要调节作用。由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研究的飞速发展,不仅克隆了早先发现的生物活性肽的 cDNA,而且发现了许多新的细胞因子,并对各种细胞因子产生来源、分了子结构和基因、相应的受体、生物学功能以及与临床的关系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为当今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研究中一个活跃的领域。 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淋巴因 2 子 (lymphokine);可刺激骨髓干细胞或祖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称为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12、stimulating factor, CSF)等。由不同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其基因及编码蛋白 与功能均清楚者,通常均归属于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 IL)。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都是细胞因子。在固有性免疫应答及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 , 细胞因子发挥重要的功能。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调节细胞功能作用的多肽分子, 细胞因子不仅作用于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还广泛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对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效应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细胞因子发挥广泛多样的生物学功能是通过与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并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因此
13、,了解细胞因 子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深入研究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对细胞因子受体的深入研究,发现了细胞因子受体不同亚单位中有共享链现象,这对阐明众多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受体水平上提供了依据。绝大多数细胞因子受体存在着可溶性形式,掌握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产生的规律及其生理和病理意义,必将扩展人们对细胞因子网络作用的认识。检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水平已成为基础和临床免疫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和分类 跟 据细胞因子受体 cDNA序列以及受体胞膜外区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和 结构征,可将细胞因子受体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IGSF)、造
14、血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超家族和趋化因子受体。此外,还有些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尚未完全搞清,如 IL-10R、 IL-12R 等;有的细胞因子受体结构虽已搞清,但尚未归类,如 IL-2R链( CD25)。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该 家族成员胞膜外部分均具有一个或数个免疫球蛋白( Ig)样结构。已知,属于 IGSF成员的细胞因子受体的 IL-1RtI( CD121a)、 IL-1Rt ( CD121b)、 IL-6R 链( CD126)、gp130(CDw130)、 G-CSFR、 M-CSFR( CD115)、 SCFR( CD117)和 PDGFR,并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结构类型,
15、不同 IGSF 结构类型的受体其信号转导途径也有差别。 ( 1) M-CSFR、 SCFR 和 PDGFR:胞膜外区均含有 5 个 Ig 样结构域,其中靠近胞膜区为1 个 V样结构,其余 4 个为 C2 样结构。受体通常以二聚体形式与相应的同源二聚体配体结合。受体胞浆区本身含有蛋白酷氨酸激酶( proteintyrosinekinase,PTK)结构。 ( 2) IL-1RtI 和 IL-1Rt :胞膜外区均含有 3 个 C2 样 结构,受体胞浆区丝氨酸 /苏氨酸磷酸化可能与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有关。 ( 3) IL-6R链、 gp130 以及 G-CSFR:胞膜外区 N 端均含 1 个 C2
16、样区,在靠近胞膜侧各有 1 个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超家族结构域,此外在胞有胞膜外区还含有 2-4 个纤粘连素结构域。 gp130 胞浆区酷氨酸磷酸化与信号转导有关。这种结构类型的受体其相应配体 IL-6、OSM、 LIF 和 G-CSF 在氨基酸序列和分子结构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二)造血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 造血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 haemopoieticcytokinereceptorsuperfamily)又称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cytokinereceptorfamily ), 可 分 为 红 细 胞 生 成 素 受 人 本 超 家 族( erythropoietinreceptorsu
17、perfamily, ERS)和干扰素受体家族( interferonreceptorfamily)。 1.ERSERS 所有成员胞膜外区与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EPO)受体胞膜外区体在氨基酸序列上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子结构上也有较大的相似性,故得名。 ( 1) ERS 的成员:属于 ERS 的成员有 EPOR、血小板生成素 R、 IL-2链( CD122)、 IL-2R链、 IL-3R链( CD123)、 IL-3R、 IIL-4R( CDw124)、 IL-5R链、 IL-5链、 IL-5R链、IL-6R链( CD126)、 gp130(CDw123)、 IL-7R、
18、 IL-9R、 IL-11R、 IL-1240kDa 亚单位、 G-CSFR、GM-CSFR链、 GM=CSFR链、 LIFR、 CNTFR 等,此外,某些激素如生长激素受体( GRGR)和促乳素受体( PRLR)亦属于 ERS。 ( 2) ERS 的结构特征: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超家族成员在胞膜外与配体结合部位有 一个约含210 氨基酸残基的牲性同源区域,主要特点 同源区靠近 N 端有 4 个高并能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 Cysl、 Cys2、 Cys3、 Cys4 和 1 个保守的钯氨酸, Cys1 与 Cys2 之间、 Cys3 与 Cys4 之间形成两个二硫键。 同源区靠近细胞膜处,约在细胞膜
19、外 18 22 氨基酸基处有一个色氨酸一丝氨酸 -X-色氨酸 -丝氨酸基序,所谓 Trp-Ser-Xaa-Trp-Ser 即 WSXWS 基序,其生物学功能尚不明了。 IL-3链、 IL-3R链、 GM-CSFR链、 LIFR办有两个 ERS结构域,其中 GM-CSFR链第一个 ERS 结 构中有一个类似 WSXWS 基序,即为脯氨酸一丝氨酸 -赖氨酸 -色氨酸 -丝氨酸( PSKWS)基序。 1994 年 Hilton 等合成 WSXWS 基序相应的寡核苷酸为探针,从成鼠肝cDNA文库中克隆小鼠 IL-11 受体 链 cDNA获得成功。 IL-6R链和 gp130 以及 G-CSFrN端有一
20、个 IGSF 结构。 IL-7R 靠近 N 端侧的部位只有 Cys1 和 Cys3,与其它成员相比,缺乏Cys2 和 Cys4 以及色氨酸残基。 IL-1240kDa 亚单位有 ERS 的同源结构,但为非膜结合的,而且与 IL-12 另一 35kDa 亚单位通过二硫键开成异源双体 。 GM-CSFrN 端在 ERS 中可以看作由 2 个 型纤维粘连素组成,每个 型纤维粘连素结构域由 7 股反平行 折叠股形成一个桶状结构,两个桶状结构之间的槽是配体膜外保守区域有明显的进化同源性,这种同源性的程度与 IGSF 成员间相似。 EPoR 似科与其它家族成员有更高的同源性,在进化上可能处于主导的地位。
21、ERS 的胞浆区长度不一,从 54 个氨基酸残基到 568 个氨基酸残基,除 IL-2R链与 EPOR 之间胞浆区有一定同源性外,其它成员在胞浆区未见明显的同源性。 ERS 成员胞浆区本身均不具备 PTK结构,其信号传递的途径和机理也有所不 同。 IL-2R链胞浆区的本双重性区与胞浆中酪氨酸激酶相关联,富含丝氨酸区与非激酶信赖途径有关。 IL-2R 链胞浆区具有 SH2 结构,参与信号传递。细胞浆中的 PTK和 PKC 可能参与 IL-4R 介导的信号传递。 gp130 胞浆区丝氨酸富含区以及酷氨酸磷酸化与 gp130 介导的信号转导有关。此外,酪氨酸磷酸化与 IL-7R、 GM-CSFR链、
22、 IL-3R链、 IL-5R链介导的信号转导有关。 2.干扰素受体家族属于这一家族的成员有 IFN-/R、 IFN-R和组织因子( TF)(为凝固白酶因子 的细胞膜受体),其结构与 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相似,但 N 端只含有两个保守性的Cys,两个 Cys 之间有 7 个氨基酸。近膜处也有两个保守的 Cys,两个 Cys 之间间隔有 20-22个氨基酸。 IFN-/R由两个上述的结构域所组成。 二、细胞因子受体中的共享链 大 多数细胞因子受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单位组成的异源二聚体或多聚体,通常包括一个特异性配体结合 链和一个参与信号的 链。 链构成低亲和力受体, 链一般单独不能与细胞因子结
23、合,但参与高亲和力受体的形成和信号转导。应用配体竟争结合试验、功能相似性分析以及分子克隆技术发现在细胞因子受 体中存在着不同细胞因子受体共享同一种链的现象。 (一)细胞因子受体共享链的种类 在 众多的细胞因子中,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十分相似,如 IL-3、 IL-5、 GM-CSF 都作用于造血系统,促进造血干细胞或定向干细胞的增殖。 IL-6、 IL-11、 LIF、 OSM 都能作用于肝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瘤,发挥相似的生物学作用。 IL-2、 IL-4、 IL-7、 IL-9 和 IL-13均具有刺激 T 细胞或和 B细胞增殖的作用。上述细胞因子功能的相似性已部分在受体水平得到解释,在很
24、大程度上是由细胞因子受体共享链所决定的。目前已知,细 胞因子共享链主要有 gp310、 GM-CSFR链和 IL-2R链。 1.gp130/LIFR 为 IL-6R、单抗 MT18 在骨髓瘤细胞系 U266 共沉淀中得到一种 130kDa 的糖蛋白,命名为 gp130。 1990 年 Hibi 克隆成功, gp130,属于造血因子受体家族。 IL-6、 IL-11均能刺激 IL-6 信赖的小鼠浆细胞瘤系 T1165 的增殖,能在 IL-3、 GM-CSF 的作用下缩短骨髓多能干细胞的 Go 期,增强 IL-3 依赖的人和小鼠的巨核细胞集落的形成,促进体内、体外的特异性抗体反应,诱导肝细胞急性期
25、蛋白的产生。抗 gp130 能阴断 IL-6、 IL-11 两种细胞因子分别诱导的 TF1 细胞的增殖,而抗 IL-5R 只能阴断 IL-6 诱导的 TF1 的增殖,表明 IL-6、IL-11 受体共用一个信号转导链。 OSM 受体存在着低亲和力及高亲和力两种受体,低亲和力受体即 gp130, gp130 与 LIFR 构成高亲和力受体。与在 IL-6R、 IL-11R 中不同, gp130 在OSMR 中只形成低亲和力受体且不能单独转导细胞因子信号。高亲和力的 LIF 受体由 LIFR和 gp130 组成, OSM 与 LIF 能竞争结合高亲和力 LIF 受体,但不竞争结合低亲和力的 LIF
26、受体。 ( 4) IL-11R链(小鼠)与 IL-6R链和 CNTFR链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 24%和 22%。 2.KH97/AIC2B为 IL-3R、 IL-5R、 GM-CSFR 所共用。在造血方面, IL-3 与 GM-CSF 均能促进未成熟细胞、混合细胞及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的形成,激活单核细胞,促进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 IL-5 除了促进 B细胞分化和分泌抗体外,也具有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分化作用。用 GM-CSFR链分别与 IL-3、 IL-5、 GM-CSFR链共转染的试验证明,这三种细胞因子高亲和力受体中的 链在小鼠和人分别为 AIC2B和 KH97,它们有 56%的同源性。
27、3.IL-2 受体 链除 IL-2R 含有 链外, IL-4R、 IL-7R、 IL-9R 和 IL-13R 复合物中也共用 IL-2R链( c)。这些受体的相应配体是一组主要作用于 T 细胞的生长因子。以 IL-2 链异常为主要特征的 X 联锁严重免疫缺陷综合症患者显示出 T 细胞发育异常, T 细胞的缺乏或数量明显减少,提示 IL-2链在 T 细胞的发育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IL-4、 IL-7 均在 T 细胞的发育中起作用,它们共用一条信号转导链 IL-2R链来传递 T 细胞增殖的信号。在 IL-2 受体系统中, 链构成低 亲和力受体,中亲和力受体由 、 链组成,高亲和力受体由 、 、
28、三条链组成,其中, 链相当于其它细胞因子受体的 链,参参与信号传递,而 链则相当于 链,主要发挥识别和结合配体的作用。 (二)共享链与细胞因子受体信号转导 细 胞因子信号转导首先需要配体与受体结合并诱导受体二聚体(或三聚体)的形成,使二聚体(或三聚体)胞浆部分的相互作用,由此引起不同途径的信号转导。在 IL-2R 系统中,受 、 链的二聚作用对于信号的转导是必须的,缺乏 链胞浆区的 IL-2R 不能转导 IL-2 刺激所发生的信号。大多数的细胞因子 对细胞的刺激及信号转导与酪氨酸激酶的活化及细胞内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有关,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可以引起受体成分的酪氨酸磷酸化。 ERS胞浆区近膜端的
29、60 个氨基酸残基是高度保守的,这段同源序列对 IL-6、 G-CSF、 EPO、 IL-7的信号转导起着关键作用,提示这些受体可能利用相似的胞膜内信号转导机制。 1.gp130 介导信号转导在 IL-6R、 IL-11R、 OSMR、 LIFR、 CNTFR 的信号转导共用链 gp130中,其胞浆区约 277 个氨基酸残基中包含丝氨酸富含区、核苷酸结合区及 4 个 GTP 结合模式区。其中的丝氨酸富含区 也存在于 G-CSFR、 IL-2R、 IL-4R 和 EPOR,其它的 ERS 成员有着明显的同源性。其中一个片段在所有 ERS 成员中都是保守的,另一个片段存在于G-CSFR、 EPOR
30、、 KH97 中。这两个短的片段中,无论哪个发生突变都将使 gp130 不能发生酪氨酸磷酸化,丧失信号转导的能。 LIFR/gp130 异源双体也与酪氨酸磷 gp130 不能发生要酪氨酸磷酸化,丧失信号转导的功能。 LIFR/gp130 异源双体也与酪氨酸磷酸化有关。虽然大多数造血因子受体家族成员均不具有酪氨酸激酶结构域,但它们与酪氨酸激酶型生长因子受体相似 ,生长因子引起与之相关的受体酪氨酸激酶二聚体的形成和激活,而造血因子可能是诱导其受体的二聚体形成并导致相关酪氨酸激酶的活化。已发现在 IL-6、 IL-11 刺激的 TF1细胞中检测出分子量 97/95kDa 的蛋白发生了酪氨酸磷酸化,抗
31、 gp130 的信号转导中很重要。在不同的细胞系 3T3-L1、 B 细胞杂交瘤、髓样白血病系中发现有不同分子量蛋白的要酪氨酸磷酸化,提示在不同的细胞系中存在细胞特异的酪氨酸激酶及各自特异的底物,这可能是共用 gp130 的 IL-6、 IL-11、 LIF、 CNTF、 OSM 在不同细胞中生物学作用差异的原 因一。 JAK2是一种非受体型的酪氨酸激酶,可以被 EPO、 IL-3、 G-CSF、 IL-6 等多种细胞因子刺激所激活, JAK2 可能是这些不同的细胞因子受体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一个共同因素,这种与受体相联的 JAK2 激酶可能因受体结构的不同而催化不同的底物,从而导致了 JAK2
32、介导了许多不同的生和的学功能。此外, gp130 在 IL-6、 IL-11、 CNTF、 LIF 的刺激后也发生了自身的酪氨酸磷酸抡。 2.KH97/AIC2B介导信号传导在 IL-3、 IL-5、 GM-CSF 的信号转导链 KH97/AIC2B的胞浆区内也存在着两个产 生不同信号所必需的区域:一个是 Glu517 上游近膜端的约 60 个氨基酸的区域,它是诱导 c-myc 和 pim-1 所必需的;另一个区域是 Leu623 至 Ser763 约 140 个氨基酸的胞浆区域,是 Ras、 Raf、 MAP(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的激活以 c-fos、 c-jun 的诱导所必需的。 hGM
33、-CSFR、 链无任何已知酶的催化区,共转染 hGM-CSF、 链的 Ba/F3 细胞的地冽同 C-Myc、 pim-1 水平的延长增加相关联的。在小鼠淋巴细胞系转染 GM-CSF、 链后可以引韦胞内数种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并引起增殖反应, 、 链共转染小鼠 NIH3T3细胞表达 GM-CSFR高亲和力受体,可引起表达的 链胞浆区和另外一个有包浆内 40-45kDa蛋白的酪氨酸快速磷酸化。 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 在自然关态下,细胞因子受体( cytokinereceptorCK-R)主要以膜结合细胞因子受体( membrane-boundcytokinereceptormCK-R)和存在于血清
34、等体液中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 solublecytokinereceptorsCK-R)两种形式存在。细胞因子复杂的生物学活性主要是通过基与相应的 mCK-R 结合后 所介导的,而 sCK-R 却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意义。 sCK-R 水平变化与某些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部分重组 sCK-R( rsCK-R)基因工程产品已进入临床验证,关于 sCK-R 的产生机理,结构特点及基免疫学功能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一) sCK-R 的产生机理及作用特点 人 T细胞白血病病毒 I型( HTLV-I)感染的 HUT102B2、 MT-2等细胞,髓样白血病细胞( HL-60,KG1
35、)及某些人 B细胞系( Raji)除了表达多种 mCK-R 外还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产生 sCK-R,如 HUT102B2 细胞培 养丰清中也可检出高水平 sCK-2R 和 sIL-6R。人 PMC 体外经 PHA刺激培养后也产生大量 sCK-2R 和 sCK-6R。 1.sCK-R 的产生大多 sCK-R 主要来自膜受体的脱落,因此将膜受体阳笥细胞溶解是获得大量 sCK-R 的一种方法。大多数 sCK-R 氨基酸序列与 mCK-R 胞膜外区同源,只缺少跨膜区及胞浆区,但仍可与相应配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所应。除了膜受体的裂解、脱落产生 sCK-R形式外,另一种产生 sCK-R 的机理是通过受体 mRN
36、A不同剪接,产生分泌型 mRNA,通过翻译后直接分泌到细胞外,已经证实,细胞内可含有同 一种 CK-R不同形式的 cDNA。 sIL-4R、sIL-5R链、 sIL-6R链、 sIL-7R 以及 sG-CSFR 等可以这种形式产生。 2.sCK-R 的生物学作用多数 sCK-R 与相应细胞因子结合的亲和力较与 mCK-R 为低,可能与sCK-R 为单链结构或缺少某些结构区域有关。也有的 sCK-R 如 sIL-4R 同天然 mIL-4R 与相应配体结合的亲和力是相同的,即使低剂量 sIL-4R 也可特异地抑制 IL-4 诱导的细胞增殖反应。 sCK-R 以其多种方式发挥其独特的免疫学功能。 (
37、 1)做为细胞因子转运蛋白,将细胞因子运至机体有关 产啊位,造成局部细胞因子高浓度区以充分发挥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 ( 2)是膜受体正常代谢途径,有利于处于活化状态细胞恢复至正常水平。 ( 3)竟争性地结合 mCK-R 相应配体,抑制 mCK-R 所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二) sCK-R 与临床 1.检测 sCK-R 水平在临床中的应用检测某些 sCK-R 水平辅助临床对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了解病程的发展与转归,并可对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及预后进行评估,对临床治疗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 1) sIL-2R 的检测:来国内外学者对 sIL-2R 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其在血清及其他体不认中水平的变
38、化与临床多种疾病如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病毒性感染、恶性肿瘤、创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病情、病程密切相关。 ( 2)其他 sCK-R 的检测:最近在尿中发现一种 50kDasIL-6R 分子称为 IL-6R-SUP,可以促进小剂量 IL-6 诱导的小鼠浆细胞瘤 T1165 的生长。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血浆中 sIL-6R 水平明显升高。风湿性疾病患者血清 sTNFR 水平异常增设,关工了腔滑液中亦可检出高水平sTNF-R,且活动期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政党妇女尿中仅可检测到 TNF-R 类型的sTNFR,而妊娠妇女尿中 TNF-rI和 TNF-R 两种类型 sTNFR均可被检出,随胎龄增加 sTNFR
39、水平逐渐升高,分娩后随之降低,这可能是使胎儿免受 TNF 作用的一种防护机制。肝脏感染性腹水及癌性腹水中亦可检出高水平 sTNFR。此外还发现, sTNFR 水平的增设与患者肾功能的减退密切相关。 2.sCK-R 在临床应用前景大多数 sCK-R 与细胞因子结合后阴断细胞因子与膜受体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应用 sCK-R 减轻或防止炎症性细胞因子造成的病理损害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局部注射 sIL-1R可抑制 IL-1介导的炎症反应。 sIL-1R可降低 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的排异反应以及大鼠实验性关节炎和过敏性大脑炎。在体外sIL-1R 可明显抑制急性髓样白血病
40、病人骨髓细胞的增殖。最近,应用 IL-1R 基因工程产品开始对治疗关节炎、糖尿病以及防治器官移植排斥等进入临床验证。动物体内注射 sIL-4R 可延长同种异人本移植物的存活,抑制 GVHR,降低 I 型超敏反应。应用 sTNFR 可减轻 TNF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所介导的病理损害,并可减轻败血症休克。 细胞因子 - 作用特点 众多的细胞因子有以下共同的作用特点。 ( 1)绝大多数细胞因子为分子量小于 25kDa 的糖蛋白,分子量低者如 IL-8 仅 8kDa。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细胞因子如 IL-5、 IL-12、 M-CSF 和 TGF-等以双体形式发挥生物学作用。大多数编码细胞因
41、子的基因为单拷贝基因( IFN-除外),并由 4-5 个外显子和 3-4 个内含子组成。 ( 2)主要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造血功能和炎症反应有关。 ( 3)通常以旁分泌( paracrine)或自分泌( autocrine)形式作用于 附近细胞或细胞因子产生细胞本身。在生理状态下,绝大多数细胞因子只有产生的局部起作用。 ( 4)高效能作用,一般在 pM(10-12M)水平即有明显的生物学作用。 ( 5)存在于细胞表面的相应高亲和性受体数量不多,在 10-10000/每个细胞。细胞因子受体的研究进展相当迅速,根据细胞因子受体基因 DNA 序列以及受体胞膜外区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和结构,可分为四个
42、类型: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造血因子受体超家族、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超家族和趋化因子受体。 ( 6)多种细胞产生,一种 IL 可由许多种不同的细胞在不同条件下产生,如 IL-1 除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或巨噬细胞系产生外, B细胞、 NK 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表皮细胞等在某些条件下均可合成和分泌 IL-1。 ( 7)多重的调节作用( multipleregulatoryaction),细胞因子不同的调节作用与其本身浓度、作用靶细胞的类型以及同时存在的其它细胞因子种类有关。有时动物种属不一,相同的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可有较大的差异,如人 IL-5 主要作用于嗜酸性粒细胞,而鼠 IL-5 还可作用于 B细胞。 ( 8)重叠的免疫调节作用( overlappingregulatoryaction),如 IL-2、 IL-4、 IL-9 和 IL-12 都能维持和促进 T 淋巴细胞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