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公民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公民社会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现实选择。在大学生中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融入公民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契合,要建立公民教育与理论体系传播的融合机制,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理论体系传播;公民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76-02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在
2、社会思潮多元化、利益格局复杂化的今天,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主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更具有特殊和深远意义。因此,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1。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和系统性。如2何实现理论的有效传播,需要认真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特征,积极探求理论传播的内在规律并制定有效策略。 公民社
3、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形式,也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基础路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到明确确认,表明公民社会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公民教育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土壤,中国的公民社会也已发育到某种程度,这其中大学生群体以其较强的公民意识成为中国公民社会的重要建构力量。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便需要正视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的事实和大学生不断强化的公民意识,探讨大学生公民教育与理论体系传播的关联,以提高理论体系传播的实效,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拟首先分析公民教育与理
4、论体系传播的内涵关联,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实现公民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学生中传播的有机融合。 一、公民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的内涵关联 公民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是两个范畴,二者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是有明显区分的。前者属于社会教育,是向社会成员传授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必要和合理的技能,保证社会成员能够积极有序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良性的运行。其基本取向是角色认知和社会功能。后者则是向社会成员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保证社会成员政治信仰的坚定,以消除社会转型期不良的社会思潮,维护政治和主流思想的稳定。其基本取向是理论传达和政治素3养
5、。可以看出,公民教育和理论体系传播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功能,不能将二者混淆,也不能简单地用理论体系的传播取代公民教育。 但是,从本质上讲,公民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内涵上又有很大的契合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公民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公民技能,更好地行使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力,更好地促进政府的健全完善,更好地尽到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最终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和谐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是要用先进的政治理论武装头脑,理解党的大政方针,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提供思想
6、政治保证。因此,二者在终极目标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在具体的教育和传播内容上,公民教育与理论体系的传播也有着广泛的交叉。一方面,公民教育包括主体教育、法治教育、权利义务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基本内涵。其中主体教育是说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要树立主人翁精神,要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法治教育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既要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也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权利义务教育则让公民明晰权利义务的对等性,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社会责任教育是指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恪守社会公德。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其内涵极为丰富,包括邓小
7、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其中的中4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教育中的法治教育,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与公民教育中的社会责任教育、公德教育等都有着很大的契合。 在教育和传播实施的关联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公民教育提供方向和原则性指导。公民教育尽管属于社会教育,但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性。其实施不能违背党的大政方针,要服从党的中心工作。因此,公民教育的实施也应该以理论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公民教育,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主
8、人,认识到自己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无形中增加学习理论体系的自觉性。特别是现实中,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加上受实用主义等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学习理论体系带有某种排斥性,通过公民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对理论体系的认识,可以对理论传播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因此,公民教育和理论体系的传播尽管分属两个范畴,内涵也有差异,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各有其使命。在内容上有相对的交叉,实施上也有某种程度上的相辅相成性。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体系传播时,恰当地融入公民教育,会起到正面作用。 二、公民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的具体实施 1.建立公民教育与理论体系传播的融合机制 无论是公民教育还
9、是理论体系的传播,都是带有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在我国高校,当前还不具备完整的公民教育体系,公民教育被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并且教育的深度和系5统性离社会发展的要求尚有不小差距。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提出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作为单独课程进行规范化2。笔者认为,这一点并不现实而且并非绝对必要。一方面很难在现有课程体系下增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已形成相对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民教育可以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当务之急是如何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提高公民教育实效,尤其是建立起公民教育与理论体系传播的融合机制。这种融合涵盖理念、体制、内容等若干方面。 第
10、一,理念上的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指导思想。公民教育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参与者的基础途径,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任务。因此,公民教育应该以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在基本原则上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在具体内容上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同样,理论体系的传播要以公民教育作为助推器。通过实施公民教育,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对国家的归属感、责任感3。这一点对大学生更加明显。通过公民教育,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对国家的关注,激发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公民教育,把国家和社会
11、观念注入学生头脑中,会使得理论体系的讲授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有社会基础。 第二,体制上的保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的核心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课程之一,中宣部教育部对其学时数、经费保障、具体实施等有明确要求,高校也给予了相应的重视,课程之外也有其他相应6的制度和环节,可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上,我国高校具备相对成熟的运行体制。但公民教育由于缺乏权威性的明确具体要求,受重视程度远低于专业素质培育,没有具体实施机构和相应运作规程,实施机制基本处于空白。这种情况导致理论体系的传播脱离现实,对社会的关注不够,对学生的说服力不足
12、。因此需要建立起能够有效融合公民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的体制,在这个体制下统一调配资源,形成理论体系传播和公民教育的有机融合。 第三,内容上的交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其完整和有机的内容体系,既包括基本理论,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制度性内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在传播这些内容时,都可以有机地融入公民教育的有关内容。特别是在讲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时,完全可以从公民教育视角做出诠释,既强化学生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又很好地完成理论体系相应内容
13、的传播。 2.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体系传播和公民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无论是理论体系的传播,还是公民教育的实施,思政课都是无可替代的主渠道。前文已经提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丰富的公民教育资源,同时公民教育可以有力推动理论体系的传播。因此,思政课任课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二者的关联性。注意发掘理论体系中的公民教育资源,在保证理论体系传播内容到位的前提下,尝试在部7分教学内容中从公民教育视角去做诠释,将公民教育融入到理论体系的教学中。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理论体系传播和公民教育规律,整合教学内容,梳理教学思路,最终形成规范性、系统性的二者有机统一的教学体系,使得思政课真正成为大
14、学生公民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主渠道。 公民教育是政治性的社会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是社会性的政治理论教育,二者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育实践中。如何发掘二者的内在关联,探讨二者在实践中的有效融合,是带有基础性的重大教育理论问题。限于水平,本文仅做了肤浅探讨,期待能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青年大学生中的有效传播途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1):153-154. 2王甲成,张淼.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使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3(8):122-124. 3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