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皇权的“天人合一”.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8878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化皇权的“天人合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美化皇权的“天人合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美化皇权的“天人合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美化皇权的“天人合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美化皇权的“天人合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美化皇权的“天人合一”摘 要:近年常听人说:“天人合一”是老子的哲学观,是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之所在。本人经多方考证,并未发现一个经典有这原话。而首创者原是西汉董仲舒,是由他那美化皇权的天人感应所生发的,这里的“天”是最高神灵。 “天人合一”是借天意以加强封建统治的阴招,是贬义。 “讹”从董始,今天高调提倡当属以讹传讹讹。如把“天”理解为自然,则人从属于自然,可改称为“天人和谐” 、 “天人谐一” ,这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华哲学;以讹传讹;盲从;天人谐一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046-02 近年很多书上、学术会上

2、,都会看到听到:老子(或孔子、或中国哲学)的哲学观是“天人合一” ,不同于西方天人对立,这有利于指导实现生态和谐,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我回忆我所读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哲学,没有这个词,回忆常读的老子 、 论语 、 易经等也没这个词。查了人大、北大的哲学教材也没这个词。后来在哲学辞典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辞海里查到了这一词条。但从解释来看,全是衍生、附会的,没有一例出于某经典之原话。三种工具书所解大同小异,先看易查的辞海所解。 2天人合一: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和“人道”或“自然”和“人为”的合一。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过这种理论。后来汉儒董仲舒即强调“

3、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宋儒张载则说:“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 (正蒙 ) 。程颢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二程全书?语录 ) 。朱熹也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 ”(语类 ) 从辞海 、 中国大百科全书等看出,中国哲学界从未公开论证并明确提出过“天人合一”这一概念。 一、原本所提的“天人合一”有特定含义 经进一步顺着历史考察发现,第一次高调地提出“天人合一” ,并引起了普遍注意的,是西汉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他为了显才华并讨好汉武帝,在对贤良策一里提出了“天人感应” 。论证“天”是有意识的神灵,皇帝是“天子” 。皇帝秉承“天”意

4、而治民;“天子”有失误, “天”会以天灾等提示天子;如不改过,就会遭天惩,进而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 、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五行相生 ) 、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卷十二阴阳义第四十九 ) 。 这些,完全是为了美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而做的编造。后来人们为了方便阐明这个观点,便将这一句话浓缩成了“天人合一” 。注意,这里的“天”不是大自然,而是“神” 。 “神”不是“人”的母系统,神与人是全异关系,属于同级概念,语言上可以用“合” 。所以“天人合一”就由此而生。但是,需要特别指出,

5、这里的3“天”不代表大自然,也不是“人”的母系统,和今人对“天人合一”的解说风马牛不相及。更不能把“天人合一”的提出强加给老子、孔子。顺便说一点,汉武帝虽然接受了董仲舒“独尊儒术”和“天人合一”的理论,但并不重用他,只任命他为江州相,始终未调他进京。为什么?武帝知道,他的“天人感应”是一柄双刃剑,既能蛊惑民众服从“天子” ,也能因董仲舒之流某日对朝政不满,而鼓动人们用“天神动怒”来压皇帝,所以“敬而远之” 。这就是说,汉武帝也认为这是谬论,只因为它有利于巩固统治,才昧心地用了他的理论。从时代背景看它原本是谬论。所以说,从背景的特殊性可知, “天人合一”具有明显的神化皇帝和愚弄民众的色彩。 论证

6、天人关系的言论很多,上万字也列不完, 如周易?乾卦?文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程颐:“天、地、人,只一道也。 ” 所有这些过去被用来证明“天人合一”的言论,再细一看,原来强调的都是人与天的和谐一致,这确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但是,没有一个经典著作用过“天人合一”这原话,今天所讲的“天人合一”全是揣度而生造成的、以讹传讹的。 现请允许我对“天人合一”为什么是以讹传讹,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天、人为什么不能“合” 1.不合老子原意。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大自

7、然没有4意识,视万物如草扎的狗)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天想不到也不会去迎合于人,冬不为人而暖,夏不为人而凉;反过来,我们要想活得好,只能由人主动去顺应天(自然) ,只能按规律办事以取得成功(自然的回报) ,这实则叫“天人和谐” 、 “天人谐一” 。 2.违反逻辑规则。根据逻辑理论,属概念和种概念是包含关系,不能并列(含不能加、合) 。表自然的“天”是上位(属)概念,而“人”对自然则是下位(种)概念,它们是属种关系,是不能并列、不能相加的。如“人婴合一” 、 “天树合一” 、 “兽牛合一” 、 “身脚合一”等,都犯了越级并列的错误。皆不合逻辑,都是笑话。 3.不合

8、系统论原理。按系统论原理,系统可依统属关系划分为母系统、子系统。在表述时不能超越层次加合。如物分为非生物、生物;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动物分为胎生动物、卵生动物人是大自然(天)的子系之子系之子系,是动物中灵长目动物之会制造工具、会用语言文字的高级动物。人与天相距几个层次,只能归属,不可对称相合,一合就乱伦(系统) 。 4.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哲理讲主观、客观,讲必然、可能,讲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天,大自然,是客观存在,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认识、顺应。人只能在规律的范围内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限地改造世界(生存环境) 。如果用“合” ,则夸大了人的作用,形成

9、人与天平起平坐,就易引犯唯心主义的主观妄为错误,如“大跃进”喊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 三、跟风用“天人合一”在学术上属于不严谨 51.概念的提出轻率。在辞海 “天人合一”条里,就有:“程颢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一。 ”这说明,已有人反对“合一”了。 再看老子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5 章)这里的“地”可以并入“天” ,而“天”代表的是“自然” ,意思是说人通过地取法、认识天,再由天取法、认识自然,再通过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道) 。这句被很多人理解为老子具有“天人合一”观点的话,其实讲的是人从属于天

10、,人从自然(天)那里获(悟)得了道。人、地、天、道只有逻辑关系(传递关系推理) ,没有“合一”关系。可以这样说,第一个误从董仲舒那里舶来“天人合一” ,并称是东方(或中国)哲学特色的人,有失轻率。2.概念使用跟风。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很少听人用“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现在国学吃香,有人搬出“天人合一”以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还说用了“天人合一”可以使西方哲学获得提升。大家乐闻,异常兴奋,跟着大喊,没有去查证、辨析,一人用了,大家紧跟,名人再用,认假作真。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本意是“人的行为应当合神的意志,代表天意的天子理所当然可以统治万民” ,是对皇权的神圣化。这哪里是中国古代哲

11、学的精华。 可以这样说:“五四运动” 、 “横扫四旧” 、 “批林批孔”所批的孔、儒,其实批的都是董仲舒改造后的、美化皇权的“儒” ,而非原本的孔和儒,查遍论语 ,美化神权的言论,只有: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6当然,跟风不是一般人的错,一般人只能是引(信)书、引(信)报、信名人,错在近年新近高调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家,欠缺了严谨的考证。 四、最好用“天人谐一” 、 “天人和谐”替换“天人合一” 既然“天人合一”是以讹传讹,且有美化皇权的背景,应当怎样对待呢? 不才认为,为了正本清源,在学术上提倡严谨之风,绝不能将错就错;相反,有必要以此为突破,启用一个合乎传统本意的新提法,以便区别、取代

12、董仲舒那别有用心的“天人合一”提法。 我的建议是在用词上做点更换,赋予新的解释,使之新生。怎么换?“天” ,含“地” ,也含人世间的一切存在可定位为“大自然” 。 “人”现可定位为“人类” ,也含个体的人。 “合”不当再用,因“合”表对等,天与人是从属(包含)关系,不能再叫合一,如香港回归,不能叫“国港合一” 。但是,对天、人关系可用一个表和谐、表顺应的词,如谐一、和谐等来连接。 为了既有所纠正,又有所顺势,我建议今后可将“天人合一”改为“天人谐一”或“天人和谐” 。 对已经出版的书报,不必勘误;但新出的书刊却应当启用新的提法。今天,大讲“天人谐一” (或“天人和谐” )对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确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摒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前提下,使之新7生吧! 鄙人水平低,难免胡说,但求抛砖引玉。如能引发百家争鸣的学术讨论,推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繁荣,岂不美哉? 参考文献: 1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中国哲学辞典K.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9. 3中国大百科全书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4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