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不知道的麻醉麻醉学发展简史,石器时代,用砭石、骨针等进行镇痛、治病;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1221年),内经记载用针刺治疗疼痛;史记记载扁鹊用“毒酒”施行麻醉和手术;公元2世纪,神农百草经收录多种具有镇痛或麻醉作用的药物,如莨菪子、大麻、乌头、附子、椒等;后汉名医华佗(公元141203年)用酒冲服麻沸散施行全身麻醉行剖腹手术;唐、宋、明、清各朝有用洋金花(曼陀罗花)、草乌、闹羊花等作全麻药的记载。,中国古代“麻醉”,莨菪子,国外古代“麻醉”,曾用阿片罂粟、古柯叶、毒参茄根、酒精、放血等方法施行手术;古埃及人将阿片罂粟(吗啡)与莨菪(莨菪碱与东莨菪碱)合用作为麻醉药;采用压迫神经干或冷冻方法
2、行区域麻醉;美洲印加人通过咀嚼古柯叶,将口水涂抹病人创口产生麻醉。,19世纪下半叶起尝试用水合氯醛、氯仿、乙醚、吗啡、东莨菪碱等作静脉麻醉;巴比妥酸类:1934年Lundy和Waters将硫喷妥钠作为乙醚吸入麻醉诱导药,至今仍在临床使用;1957年甲己炔巴比妥用于临床。苯二氮卓类:1959年地西泮、1971年劳拉西泮、1976年咪唑安定等。其他静脉麻醉药:1960年羟丁酸钠、1970年氯胺酮、1972年依托咪酯、1983年丙泊酚等。,静脉麻醉,阿片类镇痛药(麻醉性镇痛药),芬太尼舒芬太尼麻醉效能强;阿芬太尼作用时间短、可控性好;瑞芬太尼由非特异血浆和组织酯酶迅速代谢。,肌松药,1942年箭毒用
3、于临床。琥珀胆碱用于气管插管,可引起高血钾、眼压和胃内压升高、术后肌痛、诱发恶性高热等。米库氯胺作用较短,副作用少,但起效慢,作用时间仍较长。现常用维库溴胺、阿曲库胺、罗库溴銨、顺式阿曲库胺等。阿曲库胺及顺式阿曲库胺代谢及排泄不依赖肝肾功能,通过非酶性化学分解(Hofmann消除),少量(小于10%)通过非特异性酶水解。,局部麻醉,1884年可卡因用作眼手术表面麻醉,童年用作皮内浸润和神经阻滞。1885年介绍硬膜外麻醉。1901年介绍骶管麻醉。1920及1931年分别年描述介绍了腰部硬膜外麻醉,奠定了硬膜外麻醉基础。1898年施行第一例腰麻,用0.5%可卡因3毫升作鞘内注射。1908年描述了静脉区域麻醉,称Bier阻滞法。1904年合成普鲁卡因并在临床推广替代可卡因。1930年地布卡因、1932年丁卡因、1932年利多卡因、1955年氯普鲁卡因、1957年甲哌卡因、1960年丙胺卡因、1963年布比卡因、1972年依替卡因。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药效学与布比卡因相似,但中枢毒性和心脏毒性较低。,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麻醉深度监测,完善的监测手段,可视化的操作,超声引导神经穿刺,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操作,精确化、智能化,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