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讨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形势与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原则,探讨了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成本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行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国家的关键行业,建筑业为经济的进步贡献的力量非常的显著,首先是其产值很高,其次是它具有很高的产业的相连性特征,其前景很广阔。随着我国近几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
2、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建筑行业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的建筑行业没有重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疏于管理、质量检测环节不认真、没有制定好好的品牌发展战略或者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售后服务,因而被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型社会所淘汰。综合来说,导致这些企业被淘汰的最根本的直接原因便是不能够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一个企业没有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那么终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效益便成为了整个建筑行业所需要面对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形势 目前国家基建投资已逐年不足,然而建筑施工队伍却是不断在壮大。近几年来,我国基本建设市场都处在卖方市场的地位,由于广大的
3、农村还有许多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多都转移到建筑施工市场中,大大扩增了施工队伍的规模,建筑业也逐渐成为了很重要的一条出路。这个情况表现出,我国的基本建设市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处于卖方市场。 由于处于卖方市场,建筑市场常被业主打压,压价、垫资等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在有些时候,由于条件过于苛刻,建筑施工企业以保本价格成交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物价的上涨,那么人工、材料、机械以及管理费也逐年增长,然而很多业主都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没有将提高的基础成本算进费用里,因此,无法在工程上消化的费用就只能由施工企业自己垫付了。 资金不到位,工程急于开工。在很多时候,由于资金不到位,但又急于
4、做工程,最终由于资金有限,工程施工途中不得不以资金缺乏为由停止,这个尴尬的局面直接影响了施工单位的声誉。另外,还有的企业在完工结算时,没能得到应支付的工程款,如果拖欠时间较长,就会成为“死帐” ,那么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为了立足于市场,施工单位必须以雄厚的经济效益作为生存下去的资本,并逐渐将本企业发展壮大。 二、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原则 整体性。生产数量大、周期长、工序多是建筑工程的特点,施工中的各个部分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因此一个工程就是一个系统。因此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紧跟工程施工的步伐,在各个阶段进行严密的控制,时紧时松、留空白的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
5、,应做到从始而终、有序进行。 最低成本性。进行成本控制的最大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成本。基于这个原则,应在工程中尽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在施工中,应提高管理方法和施工技术,实现材料损耗和浪费的最低化,从整体上提高工程效率,最终实现成本降低、提高效益。 把握动态变化。由于工程施工跨度时间较长,会出现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变化,如施工材料价格、工程变更等,这些因素对工程的造价影响较大。因此,在竣工决算后才能真正确定工程的实际费用。 平衡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在施工中的作业班组、职能部门都是具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在制定岗位责任制时,应将工作任务、基本职责、考核方法以及奖惩方式等情况向全体职工说明
6、,保证自身任务的完好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目标管理。制定成本降低计划,关系到成本管理工作的目标确定、节约措施制定以及整个工程的控制。因此,施工企业应根据上一年度成本管理工作的分析与总结,合理制定出工程的成本目标,严格实行目标管理。 三、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制定正确的经营发展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主动地位,这是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前提。应时刻关注市场的动态变化,然而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特点,调整经营发展布局,做到市场在哪里就在哪里施工,将市场的空间范围扩大,提高市场占有率;根据情况调整好任务结构,维持主业各部分之间、主业与多种经营之间的比例,相互协调
7、、相互促进;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将优势发挥出来,创建自己的品牌特色、重点项目,自身薄弱的地方抓紧时间加强;提高工程质量与品位,采取精品名牌战略,逐渐扩大知名度,占领新的市场,提高效益;引进与研究新技术新工艺,实施科技战略,强化自己的技术水平,跟着时代技术的发展水平前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水平领先的施工技术,以技术优势占领市场;加强技术水平,逐渐摒弃传统依靠人力的操作方式,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大力培养人才,实施人才战略,市场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也应基于此,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人才,市场竞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企业繁盛发展的催化剂。 做好成本预测
8、确定成本控制目标,首先应做好成本预测,为确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由此可知,成本预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成本预测主要是用科学的方法,对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建筑材料市场价格等内容作出预测。具体如下:人工、材料、机械费用的预测。对市场上的人工费用单价做合理的调查和分析,根据工程需要,确定施工人员的数量、分析总的人工费用,然后与工程合同价中人工费用相比,是否有超出;在整个工程费用中,材料费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应重点分析,不同类型的材料应分开进行分析,找出用量与价格与原来预先设计的时候相同,最后,将分析预算中的各个材料费进行汇总;机械费用的数额也较大,投标中,应采用定额中的施工方法计算出
9、机械设备的型号和数量,但是这个计算方法与实际的施工略有偏差,效率也不尽相同。针对这种情况,可在预算机械费的同时,将可能需要的机械租赁费和新购入设备的摊销费预算进去,重新确定主要机械数量的费用,汇总机械费的成本。施工方案的调整引起成本变化的预测。项目中标后,就可以通过标书编制的内容大体了解施工现场,但是其所记述的内容必然与实际的施工存在差异,因此,应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施工现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施工工艺、选择合适的设备、确定工期等,制定技术上可行、经济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然后与标书编制的内容进行比较,作出合理的费用预算。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对建筑施工企业有很重要的地位,
10、管理人员必须深刻意识到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要做好财务管理可根据以下方式:第一,传统的业务流程、模式都不完善,程序繁多、费时费力,因此应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加强财务管理,以成本、效益为中心,完善相应措施;第二,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与财务核算、审计监督等相结合,从根本上抓好财务制度、建账和财务控制原则。另外,还应增加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第三,培训财务管理人员。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知识、道德水平以及职业素质较好的会计人员才能服务于企业财务部门,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对
11、于已上岗的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后续教育,从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更好的服务于建筑施工企业。 加强经济效益审计 全面考核企业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提高经济效益的因素,针对不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改进经营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提高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各方面的素质,是加强审计的必要措施。在加强审计人员必备的财务、审计知识外,还应对企业管理、运筹学、现代管理方法等有所了解;在审计中,可邀请工程技术、投资决策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加入;另外,审计人员还应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做好资料收集的充分准备,然后对企业的状况作出合理的评价。在整个项目经营中
12、应逐渐渗入审计,采取定期或连续的审计,加大审计的范围和力度,加强对项目过程中效益的监控和对过程管理的分析,以在建筑施工项目作为主要对象,以施工现场审计为主,自审上报为补充,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管理是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既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得以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就是将一切生产活动制度化。管理者应该利用控制网络化,管理制度化尽可能的把生产活动有效的进行管理分类,使所有工序有条不紊的进行。管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节流,所以建筑企业应当明确管理应当是全员管理的,管理者应
13、当努力使工作人员从被动管理变作为主动管理,只有这样多方位管理的实施,才能有效降低现场材料成本的支出以及现场管理费用的支出,不断的提高建筑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整个施工工程中需要着重注意控制经费管理和控制的环节,当代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从这些细小的环节开始,注重细节,严格管理,才能使得企业健康向上发展,才能持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对企业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工作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良好管理的基础下,才能够实现对成本更好的控制;也只有实现了对成本的稳定控制,管理的制度才变得有实际意义。因此,建筑企业必须不断的加强对于各个方面的管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经济型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下来。 参考文献 1赵铭:对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11,27. 2孙莎莎:浅议提高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策略J.中国外资,2011.14. 3唐许辉. 建筑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分析J. 金融经济, 2009,(10). 4崔永成. 浅谈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