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升我国城市发展的竞争力摘要:城市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经济和生活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中也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动力不足等问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速度在放缓,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不仅关系着我国经济整体质量的提高,更决定着我国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关键词:城市化 竞争力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 当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土地、淡水及能源供应压力不断增大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很多城市的土地、淡
2、水和能源供应严重不足,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年均建设占用耕地 17.58 万公顷,城市化建设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市建设将增加占用耕地约 19 万公顷,耕地面积将减少 40 万公顷。到 2020 年,全国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约 900 万公顷,即耕地面积将减少到 16.92 亿亩,与我国到 2020 年保有的 18 亿亩耕地红线相差 1.08 亿亩,耕地资源保护形势极为严峻。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现状也不容乐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 900 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全国 600 多座城市中,已有 400 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
3、城市 110 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 60 亿立方米。此外,城市能源整体消耗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06 年,我国287 个地级以上城市辖区 GDP 占全国的 62.45%,能源消耗占全国的 55.50%;我国百强城市辖区 GDP 占全国的 50.98%,能源消耗占全国的 42.79%。 (二)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城市污染问题也是困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全国 500 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 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达到二级标准的重点城市比例不足 40%。2013 年 1 月 14 日,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中文版报告
4、中指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 10 个城市之中,有 7 个位于中国。我国目前堆积的垃圾已经超过 60 亿吨,侵占了 300 多万亩的土地,并对周边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灾难,全国 600 多座城市有三分之二被垃圾包围。2015 和 2020 年中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将达 1.79 亿吨和2.1 亿吨。 (三)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效率不高 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和社会机动性的迅速增加,我国城市可利用的各种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如道路交通系统、能源动力系统、住房供应系统,以及科教文卫等机构和设施的攻击能力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效率和总体竞争力。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加大了吸引和培
5、育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落户和成长的难度,降低了产业收益回报率,也加大了吸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技术、资金和资源等要素聚集的难度。 城市效率低下也是影响我国城市总体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通勤效率低造成城市行政成本、生活成本、物流成本和商务成本居高不下。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城市汽车保有量大幅度增长。1985 年私人汽车保有量全国才 28.5 万辆,2012 年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 5308 万辆。其中大多数的车都在城市里行驶。而我国城市交通本来就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投资比例过低;道路等级结构混乱,功能不清;公共交通体系落后;道路建设与土地开发利用脱节等问题。 (四) 中心城区
6、人口过度密集,城市扩散辐射功能不强 大城市在工业、商业、政府、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功能优势。城市功能的扩散和聚集,是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前提。但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功能的扩散缺受到医疗、商业、教育、娱乐等配套设施的限制,城市中心区的扩张还只能局限于近郊区。交通不便严重影响着人口、工商业和社会活动向远郊区有秩序地扩散。更多的人口不得不居住在日益 拥堵的城市中心区,导致新城区开发的楼盘闲置无人购买,出现“鬼城” 。 二、 当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理念存在一定偏差。许多
7、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认为,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重心和载体,城市现代化等同于城市工业化,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是首先要满足城市经济活动的需要。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城市规划基本上围绕这城市经济功能而展开,城市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尚未成为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一些城市为了片面提高城市化率和扩大城市用地规模而盲目扩大城市人口规模;一些城市在所谓“经营城市”理念下盲目进行旧城的成片改造,建造大马路、立交桥和拓宽旧街道,还有一些城市的总体规划受到行政领导任期制的影响,违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反复地对城市规划进行周期性调整,呈现出“一届政府一张图”的怪圈。 (二)现行财税体制导致城市土地的过度开发和粗放利用 一般而言,
8、城市财政收入取决于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规模。在现行财税体制下,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是地方政府预算收入的主要税源。为增加增值税等流转税收入,各地方政府争相通过大规模圈地和压低土地成本来招商引资,导致各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遍地开花,城市土地被大量过度开发。在一些地方, “经营城市”蜕变为经营土地和获得规模庞大的土地出让收入,土地“招、拍、挂”的市场让最终通过房地产商开发的高房价转嫁给城市居民。而越来越多的城郊农民在大规模的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浪潮中失去了土地。 (三)资源与环境成本缺乏内生化长效机制,导致城市资源浪费和粗放型发展 长期以来,资源与环境问题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没有被放在核心的地位来重视
9、,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如城市水价长期偏低,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我国城市水价目前主要由水资源费、城市管网费和污水处理费三大部分组成。近年来部分城市相继调整了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费,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环境成本过低也是的城市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在一些城市,工业污水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污染行为的惩罚机制不健全,排污费征收标准过低,起不到应有的控制作用。 (四)城市结构不合理,城市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不均衡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处于良性互动状态。而目前我国多数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明显,吸纳了周边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和其他资源
10、,使中心城市与其他中小城市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 相比国外大城市,目前我国大城市的扩散效应面临着的体制性阻滞。通常,发达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过高的人口密集、地租、交通及其他成本会迫使人口、企业往成本相对较低的外延地区迁移的情况。但目前受现行社会保障体制、人口制度、城市基础设施、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述扩散效应十分缓慢。 三、 提升我国城市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一) 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模式和空间合理布局 各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应注重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模式,如美国选择了适合本国经济特点和地理优势的全国多中心布局模式,日本是大都市圈的布局模式,而欧洲则是中小城镇均衡发展模式。我国人
11、多地少、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资源短缺、政府主导、工业化推动的背景下,应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城市化道路。一方面,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度较大,可以借鉴日本的模式,依托大城市发展若干都市圈和城市带,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依靠若干个规模巨大的都市圈城市带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因资源环境困扰着我国几乎各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应借鉴欧洲的模式,走紧凑集约型的城市化道路,在城市化人口密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节约土地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 有效地推进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发展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以都市圈为龙头和
12、单元的区域性国际化竞争态势将成为主流。未来时期,我国将面临工业化速度减缓、城市化占地只能校服增长,而城市人口却要成本增长的困境。按照世界城市化规律,估计在未来 50 年,我国将有近 6 亿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对目前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就业压力大、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的我国城市来说,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为此,需要在资源承载能力较强、聚集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若干新的都市圈,承接现有城市群地区结构升级和优化整合后转移出来的产业,承接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自然保护区转移出来的人口,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 (三) 走资源节约的集约化城市发展模式 我国城市化在工业化的持
13、续推动下,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目前我国城市化多事依靠高能源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来推动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高,一低”现象十分突出。粗放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使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程度,严重阻碍了城市综合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城市的聚集和承载能力,制约和影响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要解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树立科学发观,切实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化发展模式,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集约型城市化道路。 (四) 以人为本,科学定位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场所,在推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要明确城市化最终为人服务的目的,在城市建设的各项规划中都应该处处考虑到人的发展需要,特别是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同时应该考虑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经济。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城市的经济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要素、改善软硬件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要以有利于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发展活力、创新能力为导向,确定城市的发展定位。 【作者简介】张臣(1977)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抚顺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讲师。研究领域:收入分配 内需和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