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对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启示.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76284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对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对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对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对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对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对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启示【摘要】遣唐使在古代中日关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对双方关系的发展起到过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阿倍仲麻吕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将自己一生的才学奉献给唐朝,与此同时也客观上担起了驻唐大使之责,从而推动中日关系平稳发展、使两国关系一度呈现“政热经热”的状态。正所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阿倍仲麻吕的经历对于我们处理当代中日关系也有不少启示,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并借鉴。 【关键词】遣唐使 阿倍仲麻吕 中日关系 一、历史背景 四世纪中叶,日本列岛基本统一,大和朝廷开始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册封,这种努力历经数次,未尝放弃。公元 589 年,隋王朝统一中国,结

2、束了自东汉以来近 400 年的分裂动乱,使得社会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圣德太子在摄政时期,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学习借鉴中国先进的封建文化,先后向中土派出了五批遣隋使。 隋书?东夷传对此记载道:“开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阙” ,这是日本统治者派遣大型使团来华直接学习文明的开端,也是日本和中国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有正式外交往来的开始。随着两国的交往加深,日本朝野上下对中华文化非常仰慕,出现了学习模仿的热潮,这也为后来日本决定派出大型遣唐使团奠定了良好基础。 公元 618 年,隋灭亡,唐朝帝国建都长安。它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

3、声名远扬,是东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其影响力远超亚洲。而此时的日本由以中大兄皇子为代表的改革派执政,继续着圣德太子的改革创新之路。鉴于以前遣隋使团带来的积极影响,日本决定再次组织大型遣唐使团去往中国,以便直接有效地向唐王朝学习。 公元 630 年,第一批遣唐使由舒明天皇派出。在此后的二百六十多年时间里,大和朝廷一共任命了二十次遣唐使团,四次因故中止,实际成行十六次。而在成功出行的十六次遣唐使团中直接担负交流学习使命的有十二次。 遣唐使的任务是向唐朝学习各类先进文化,因而日本对于使团人员的选拔非常重视。而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就是“问礼于老聃,学诗于子夏” 、 “进士及第慕华不肯去”的日本著名学者

4、阿倍仲麻吕。 二、阿倍仲麻吕简介 阿倍仲麻吕,公元 698 年生于奈良一个中层贵族家庭,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汉文学。公元 717 年,他以留学生的身份随日本第 9 次遣唐使团出发,在经过半年的艰难跋涉后抵达长安。不久,他获准进入国子监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科举考试并中进士,成为唐王朝数百年间唯一的来华留学生进士。 在唐期间,阿倍仲麻吕因为才华出众而深受唐玄宗赏识,中进士后被留在朝廷仕官,获赐汉文姓名晁衡,字巨卿,授予司经局校书一职,掌校经史子集四库之书。校书一职,虽然仅为九品,但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在人才济济的大唐能够参与到官方事业中,还是绝无仅有的。这在古代中日关系史中,是极其辉煌的

5、一页。此后, “仲麻吕相继担任左拾遗(从八品上) 、左补阙(从七品上) 、仪王友(从五品下) 、卫尉少卿(从四品上)等职。至公元 753 年擢升秘书监,兼卫尉卿,官位从三品。秘书监掌经籍图书,监国史,领著作、太史二局;卫尉卿掌国家器械,总武库、武器、守宫三署官属。公元 760 年,唐肃宗任其为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 ,寻擢镇南督护(正三品) 。公元 766 年,唐代宗封其为镇南节度使(正三品) 。公元 770 年,阿倍仲麻吕去世,享年 72 岁,朝廷追封他为从二品潞州大都督。 ”阿倍仲麻吕入唐五十余年,一直魂牵故国,期间也曾奏请回国,但无奈海路险阻,其夙愿终究没有实现。 从其官职履历中,我们可

6、以看出阿倍仲麻吕对中国文化以及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典章制度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这正是他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在唐朝平步青云的原因所在。而他的努力好学、勤奋钻研的成果于己、于唐日两国都大有裨益。 三、阿倍仲麻吕对古代中日关系的影响 (一)于唐朝他为中国图书事业的历史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阿倍仲麻吕于公元 752 年就任秘书省长官从三品高官阶的秘书监,领著作、太史二局,主要负责经籍图书、监国史,其职责大致相当于当代的国家图书馆馆长。阿倍仲麻吕任秘书监时 54 岁,正值知识、才华、精力的顶峰,占尽了开元、天宝“藏书之盛”这一天时。鉴于他曾做过校书郎、仪王友等,对宫内及府库藏书的情况十分熟悉,所以在任职后

7、除继续征集、校刊、整理藏书,为盛唐图书事业绵上添花外,还以秘书监高位之尊,接待外国使臣并陪同参观。 公元 755 年 11 月,安史之乱爆发,京城一度失陷,阿倍仲麻吕随唐玄宗一同离京避难,直至公元 757 年 12 月方才回到长安。两年多的战乱使唐朝的图书事业遭受巨大损失,许多珍贵藏书受损甚至遗失。仲麻吕返京后竭力于藏书的整理补充,以图尽早恢复元气。随着政局的安定,图书事业渐渐得以复苏,在这过程中,阿倍仲麻吕可谓克尽职守,贡献卓越。 (二)于日本 他成为了日本永久驻唐大使 虽然阿倍仲麻吕一生都未能实现回乡报国的愿望,但他却用其所学知识以及在中国获得的权位,为日本学习借鉴唐朝先进制度文化,做了大

8、量工作,也使自己成为日本驻唐的一张闪亮名片。 公元 734 年 10 月,第 10 次日本遣唐使团完成使命准备归国,仲麻吕为之设宴送行。使团分乘 4 船,从苏州起航,驶向大海。不幸的是, 这 4 艘航船在返航途中遭遇暴风雨袭击,人员伤亡惨重,不得不重返长安寻求帮助。阿倍仲麻吕“奏得入朝,请取渤海道归朝,天子许之,给船粮发遣” 。在仲麻吕的全力救助下,第 10 次遣唐使团二度起航,最终顺利回到日本。 公元 752 年,第 11 次遣唐使团入唐,在仲麻吕的斡旋下,唐玄宗于含元殿接见了藤原清河等一行人,并在各国使节都参加的朝贺大典上,破格将日本大使提高到各国大使的首席座次,这样的排序尚属首次。当藤原

9、大使等完成使命即将回国的时候,玄宗特赐御诗,为使团送行。他们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礼遇,与阿倍仲麻吕的努力密不可分。 这些都说明,阿倍仲麻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永久驻唐大使的作用,这对当时的日本来说意义非凡。处于社会大转折时期的日本,需要全面了解并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而阿倍仲麻吕在唐朝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恰恰对此十分有利。 (三)于中日双方他架起了中日交流的大桥 阿倍仲麻吕不仅在政治上极力促成两国间的友好交往,还积极推动着民间的交流,促成鉴真第六次东渡就是最好的例证。 公元 753 年,在唐朝生活三十多年后,阿倍仲麻吕向朝廷提出回国申请。唐玄宗虽有不舍,却十分理解他的思乡之情,于是任命他为“送使”

10、,即以皇帝特派大使的资格伴送日本第 12 次遣唐使团回国。同年 6月,他随使团一行辞别长安,来到扬州延光寺拜访鉴真法师,邀请他再次东渡过海,去日本光大佛教。在此之前,鉴真多次欲渡海去日本,但均以失败告终。这一次,年届 66 岁的鉴真不顾高龄之躯,毅然决定同阿倍仲麻吕等人一同前往日本,传扬佛教。10 月,庞大的队伍分乘 4 艘船浩荡起航,在海上,船队遇到风暴袭击,其中 3 艘船最终战胜了狂风巨浪平安到达日本。鉴真大师所乘坐的那艘船也成功渡海,他在历经十一年努力后,终于遂愿。 而被狂风吹走的正是阿倍仲麻吕所乘的船,他们一行人被吹至中国南海?O 州(即安南) 。在登陆后,又遭遇当地土人袭击,一百七十

11、多人被杀害,幸存者仅仲麻吕和藤原清河等十余人。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在第二年辗转至长安。自此之后,阿倍仲麻吕再也没有回到日本。于公元 770 年与世长辞,埋骨中土。 仲麻吕以自己的广博学识,得到了唐朝三代帝王的赏识,也赢得了中国对其国家的了解、尊重与支持。同他相关的诗篇流传至今,他本人的传奇故事更是被奉为佳话铭记史册。日本奈良于 1979 年举行了他的纪念碑揭幕式。随后,在中国的西安庆兴公园内,也建起了一座仿唐柱式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以纪念仲麻吕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的杰出贡献。 四、阿倍仲麻吕遣唐使经历对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启示 遣唐使的成功出访不仅加速了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12、推动日本迅速转变为封建社会,而且大大促进了古代中日关系的发展,阿倍仲麻吕就是其中的典范。它对于我们处理当代中日两国的关系也有不少启示。 (一)重视民间外交的力量 纵观中日外交史,当官方外交陷于僵局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时,民间外交往往能够收到奇效。民间外交自古以来都是中日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缓解两国民众的对立情绪和增进双方的理解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前文说到遣唐使一行通常有上百人,但是入唐后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前往长安,大部分的随行人员都会留在航船停靠处附近。在等待大使回归前的大段时间里,这些遣唐人员就会积极地融入当地生活,或大量购买汉文书籍或进深山拜访高僧寻禅问道或与文人雅士切磋技艺。而像

13、阿倍仲麻吕这部分获准入长安的使臣们除了拜谒皇帝外,也会积极地结交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等,逐渐在唐朝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在与日本人频繁地接洽中,唐人对日本的了解也逐渐加深。 随着现当代的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中日两国的民间外交也不再仅仅局限于遣唐使时期的佛教、书法、绘画、音乐、茶道等文化方面的交流,渐渐扩展到体育、科技、教育、环保、艺术等多方面。可以说,民间外交不仅让中日双方民众全方位地了解了彼此,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对于发展中日关系更是具有重大意义。 (二)注重交流人员的选拔 由于每一次遣唐使团的规模都很庞大,路途艰险,同时又耗费诸多。所以日本朝廷选拔遣唐使的标准极高,从心理素质、汉学水平、经史才略

14、到相貌风采、举止仪态都要经过严格地考查和筛选,以期将回报值增到最大。事实证明,这些优秀的遣唐使确实不辱使命,他们不畏艰险出海入唐,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孜孜不倦地汲取大唐先进文化,为日本带回了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大批典籍,并积极辅助天皇进行改革,成为日本改革不可或缺的功臣。而那些留在唐朝未能归国的遣唐使也在竭尽全力地发光发热,成为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桥梁,阿倍仲麻吕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中日建交至今,两国互派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使团,诸如学者访问团、公派留学生、艺术访问团、体育访问团等等。不可否认,中国派去日本的大部分交流人才都非常优秀,对祖国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留日后贪图

15、享受不思进取,甚至做出一些于祖国不利之事,至于期待他们如阿倍仲麻吕一般积极促成中日友好交流更是无望。所以,国家在公派交流前一定要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交流人才的作用。 (三)增强中日两国的互信 “中日两国的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 ,前文讲到,1979 年中日两国为了纪念阿倍仲麻吕,先后为其立碑,而两块碑石所在地西安、奈良早在 1974 年就结为“姐妹城市” 。城市间的友好缔结为增强中日两国互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止 2013 年 7 月,中日两国之间共同缔结友好城市 251 对,与此同时,双方建立交流关系的城市也达到了 100 多对,位列中国与世界各国缔结友好

16、城市数量之首,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并取得了累累硕果。 五、总结 中日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尤其在唐朝时期两国交往频繁,遣唐使承载着友好交流的重要使命。在完成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互通的重要使命过程中诞生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最为后世所称道的便是阿倍仲麻吕。他作为留学生随遣唐使来唐求学,对于学问勤奋上进、刻苦钻研,为官后恪尽职守、尽其所能,得到唐朝三代皇帝的赏识及重用。同时他心念故土,凭借自身的学识和地位为自己的祖国做了大量工作,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阿倍仲麻吕在唐朝为官五十多年后埋骨唐土,成为见证两国世代友好的丰碑。在中日两国关系史上,他的这一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中日友好交往是历史潮流、人心所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两国能够用友谊谱写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王勇.日本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韩?N.遣唐使和学问僧M.中华书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李妮娜.阿倍仲麻吕的中国情结分析J.价值工程,2011(33). 4刘秋红.试论遣唐使对古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影响J.求索,2011(07). 5卜朝晖.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和唐代的诗人们J.北方文学,201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