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劳弦上声 但识琴中趣古琴不是古筝 至今,古琴这种汉民族的古老乐器在现代人的眼里依然显得比较陌生,甚至不少人会把古琴与古筝混淆在一起。古筝与古琴无论是从历史、形制还是弹奏方式上都毫无关联。 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诞生于 3000 多年前的上古时代,传说舜造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所以古琴发端时只有五根弦的,又传周文王思念儿子伯邑考加了一根弦,周武王伐纣加了一根弦,就成了七弦之琴,所以古琴也称“七弦琴” 。自东汉至今,一千九百余年的风云变幻没有改变过古琴的形制。古筝则晚得多,形成于秦代,相传秦时有婉无义者,将瑟(乐器)传与两个女子,二女要争,引破为二,所以称“秦筝” 。而古筝最后一次发生形
2、制上的变革是在现代“文革”时期,从13 根弦增加到 21 根弦。 从外观上看琴与筝亦有明显差异。现在的古筝一般长约 163 厘米,宽约 34 厘米,而古琴一般长约 120 厘米,宽只有约 20 厘米,所以要短窄许多。其次,筝最常见的样式是 21 根弦,而古琴只有 7 根弦。这也同时表示,古筝是定音乐器,一弦一音,古琴则非定音乐器,同一根弦上,依靠双手的配合,可弹出无数个音。 在制作中古琴板壁更厚、有漆胎保护、制作工艺更复杂,因此传统工艺制作的古琴使用寿命可长达上千年。而筝的面底板壁皆薄,没有厚漆胎保护,弦多、张力大、琴体的负荷大,因此使用寿命短。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唐代古琴还能用于实际演奏。而筝的
3、古代传世实物则极为罕见。古琴是现代生活美学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杨致俭引用了陶渊明的名句是为了告诉大家,弹琴追求的是琴之外的乐趣,即便是弦上无声又将如何?现代人欣赏古琴更加不必拘泥于是否迈得过“通晓音律”这道门槛,而在于在古琴回旋往复的缠绵音色中感受到与自然沟通,与古人对话,达到心灵的一种明澈,其实这才是古琴在现代生活中存在真正的意义。 多年以来,古琴爱好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注重音准、节拍,指法等技巧的训练,而相对忽略了从欣赏的角度去感受美好的古琴艺术。杨致俭认为,相比起传播古琴艺术,传播古琴文化更为重要。他表示:纵观历史上的大琴家,无一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孔子、司马相如、诸葛亮、嵇康、
4、阮籍、欧阳修、苏东坡。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政治家、文学家,然后字写得好,琴弹得好而已,而古琴的每一首曲子均是取材于一个中华文化的典故,表达送别之情,眷恋之情与对自然的感悟。现代古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之一的陈长林先生本职是从事计算机研究工作的,所以说,古琴并不是一门技艺,玩赏古琴并不需要领悟深奥的乐理知识,需要的只是一颗爱好古典文化,能够在音乐中驰骋遨游的心灵。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亦是当代许多商政界人士毕生修习的处世之道。同样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中正平和,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
5、以正人心。”古琴首光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 、 “至乐无乐”的境界。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据传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入古琴之境从雅集开始 杨致俭将一次古琴雅集形容为一次诗意的旅行。古琴本身就是极雅的,古琴演奏的空间也是极幽静的,常常在有着青砖黑瓦,鱼塘清趣,暗香缥缈,古色案几的环境中,雅
6、集提供的是调动人全方位的感官系统,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感知古琴的艺术与文化,让人得以见识到真正古雅的好琴,聆听到高水平的演奏,同好之间的点评与交流,仿若又回到了魏晋高士时代,嵇康、阮籍等七贤在竹林中的音乐会。 在古琴的流传过程中,古琴演奏已经从一种技能变成一种文化蕴涵的标志,古琴的角色也从演奏乐器发展成一种标志着儒雅风范的文化收藏,文人墨客闲情雅致的精神象征。对于古琴爱好者来说,琴如同一面镜子,外观宇宙,内见本心。古琴之音,乃是正音,不偏不倚,有着令人积极向上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古琴之音将心法与技法融为一体,扎根于传统中华文化精髓,以大境界的音律还原现代生活亟需的平和悠远之感。 品茶、闻
7、香、抚琴是古代文人日常生活中的消遣。当今社会中,显然相比品茶和闻香,抚琴听琴的机会更少一些,传播的圈子也更狭窄些,究其原因,杨致俭认为,品茶闻香,人们更容易得到感受与享受,需要参与学习的技能较少,自然传播速度更快些。而当下,许多爱好者将感受美好的古琴文化局限于训练古琴演奏技巧,自然使更多人望而却步。当然对于古琴文化的传播者来说,古琴的参与度不够与传播力量不足,传播的角度有偏差,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所以上海七弦古琴文化发展基金,希望将古琴打造成一个文化话题,而不是一个音乐话题,在此其中,听琴、藏琴的行为提倡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琴是收藏市场潜力股 “收藏古琴,不妨先藏新琴。 ”这也是采访中杨致俭给
8、广大收藏者的建议。杨致俭认为,收藏家与古董古琴的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尤其是存世数量的稀缺决定了古董古琴一直处于收藏品的高端位置。目前从民间一些机构的调查情况来看,纵使古琴相较其他的文物更易于保存,但经过千余年历史与社会动荡的洗劫,能幸存下来的古琴,特别是流传有序的名琴更是寥寥无几。不完全统计,唐代存世古琴不超过十五把,宋代的琴约有几百把存世,但由于宋代部分琴上无铭无款,所以存疑居多;明代的琴市面上可见的约有千余把,得出结论是目前存世的民国以前的古琴总数应该在 2000 把以内。而且多藏于各地博物馆及古琴演奏世家之中,甚少流入交易市场,也就不难了解每出现一把便能以高价成交的缘由了。即便收藏家愿意
9、花重金,也很难在市场中寻觅到自己满意的古琴。什么是新琴?所谓新琴就是当代名家制作的琴。当代斫琴名家出品的古琴,用材、工艺匠心独具,往往能做出干净通透的仿古音效,因此一把古琴卖价高到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依然不乏问津者。今年 6 月,在一场纪念古琴成功申遗 10 周年的古琴雅集上,上海七弦古琴文化发展基金会会长杨致俭监制的一把新琴就以十几万元成交。 国内当代斫琴名家年纪多在四五十岁上下,正是体力和经验最为充沛的时期,而斫琴工序繁杂,从制琴工艺上看,制作古琴必须用传统的技艺手工制作,包括选材、造型、槽腹、合琴、灰胎、研磨、擦光、定徽、安足、上弦十大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一把琴完成至少时间长达一两年,藏家可以毫不担心市场中出现数量众多的琴。目前来看不但古董古琴频频拍出天价,当代名家制作的新琴价格亦是迅速上涨,艺术品收藏市场即将掀起了一轮学琴、赏琴、藏琴的“古琴热” 。 从新琴收藏入手可以说既稳妥保险,后市的升值空间也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