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初中古文阅读练习(八上)八年级上册(一)陶渊明桃花源记【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穷 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 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2、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屋舍俨然 俨然: (2)具答之 具: (3)芳草鲜美 鲜美: (4)无论魏晋 无论: 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卧右膝,诎右臂支船。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的一项( ) A、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佛印绝类弥勒B、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中轩敞者为舱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D、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3、( ) A、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6、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7、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28、 “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请用简洁的文字回答。 【参考答案】1、 (1)整齐的样子 (2)详尽(3)鲜艳美丽 (4)不要说,更不用说2、B 3、C 4、C 5、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等。6、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
4、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7、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8、学生回答只要能紧扣“表达作者美好理想,反映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并言之有理即可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 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俨然:(
5、 ) 交通(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渔人甚异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在作者眼中,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4、这篇文章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的? 【参考答案】1、 顺(沿) 整齐的样子 交错相通 2、 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之属。 陌交通,鸡犬相闻。4、第一问:寄托了没有阶级、人人平等、没有战乱、和平美好的社会理想。第二问能紧扣社会现实来谈即可。3【丁】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6、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阡陌交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无论魏晋( )2、将“渔人” “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如文中括号内。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 )便要
7、( )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3、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村人”见“渔人”后, “大惊” “问所从来”是因为: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村人” “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起“叹惋”的原因是(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而叹惋。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8、,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交错相通 妻子和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要说, (更)不必说2、村人 渔人 渔人 村人 渔人 村人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咸来问讯。 ”“先世避秦时乱” “与外人间隔” 4、C(提示:其他三项不符合文章的含义,故是错误的。 ) 5、 【答案示例】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现实生活相对立的一个理想社会,这里的生4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所向往的,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
9、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点拨】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回答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另外要谈出自己的看法。(戊)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10、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无论魏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渔人甚异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遂无问津者。3、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4、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5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细读文章,完成文章结构图。访问桃花源 7、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12、8、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性的话。9、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设计了哪些内容?【参考答案】1、交错相通 更不用说 妻子儿子 隔绝 2、渔人非常诧异 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此后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3、D 4、C 5、A6、发现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7、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8、桃花源美,美在坦荡如砥,一望无垠的土地。桃花源美,美在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屋舍。桃花源美,美在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桃花源美,美在静谧
13、祥的气氛9、要点: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己】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子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6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14、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1、 翻译句子。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2、找出选文中描写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 (用原文回答) 3、 “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_4、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1、略 2、其中往来种作怡然自乐。3、 (1)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2)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3)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4、略(二)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
15、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苔痕上阶绿(长到,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形状) 往来无白丁(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有仙则名(取名) 谈笑有鸿儒(大)A、 B、 C、 D、3、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 _ ”与“陋室”
16、主人交往的人都是“ _ _ ”74、按下面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_ _用类比赞美“陋室”的句子:_ _5、说出“何陋之有!”的意思: _ _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明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达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7、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 、 “入 二词化静为动,以景色的雅致暗扣“惟吾德馨”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家中往来人物,表示自己礼贤下士。 “有” “无”构成对比。C、可以调素琴,阅
17、金经:正面描写室中生活,以情趣的高雅表明“陋室”不陋。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引古贤名居以证“陋室” ,道出“陋室”主人的高尚志趣和远大抱负。【参考答案】1、D 2、B 3、惟吾德馨 鸿儒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有什么简陋的呢? 6、A 7、B【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能体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 2、下面的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调素琴,
18、阅金经。C、孔子云:何陋之有?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把下列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文中的“诸葛”是指 。 “子云”是指西汉文学家 。 5、文章结尾说“何陋之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8【参考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C 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4、诸葛亮 扬雄 5、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三)周敦颐爱莲说【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07 年百色市中考试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蕃: 不蔓不枝 蔓: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3、翻译下列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译文: 。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 ,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 、 “牡丹之爱”呢? 。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 。【
20、参考答案】1、多 长枝蔓 2、C 3、(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4、以“菊之爱” 、 “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 ,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95、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百色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革命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爱莲说【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
21、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个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孔子云:何陋之有2、下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B、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C、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德声远播。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
22、大多数人的理解。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了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强烈所爱,造成比较效果。4、用文中原句回答。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 写莲体态的句子: 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 5、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A 2、
23、D 3、A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莲,花之君子者也 5、 (略。说得有理有据即可。 )(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 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10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自李唐来( ) 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可爱者甚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宜乎众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予独爱莲之
24、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花之君子者也。3、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4、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B、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D、 “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5、文中写“菊”和“牡丹”是为了 6、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7、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 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 句。8、文章表达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参考答案】1、从 枝蔓 亲近而不庄重 多 认为 应当2、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自淤泥而不受沾染(污秽) 爱菊花(的人) (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莲,是花中的君子3、D 4、C 5、衬托莲的高贵形象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排比 骈 8、不慕荣利、洁身自好【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