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血管解剖学,初国良,中山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上下颠倒;左右交叉;大小与运动复杂性或感觉的敏感程度成正比;,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44、45,Broca区)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22,Wernicke区)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8)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不同区域的皮质、各层厚薄、纤维疏密度以及细胞成分都不同,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椎基底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迷路动脉 脑桥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大脑动脉环(Willis),颅内动脉的重要特点:1 脑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均位于脑的腹侧面,然后再回绕到脑的背侧面。2 脑动脉可分为
2、皮质支和中央支(回旋支和旁中央支)两类分支。皮质支与中央支之间吻合甚少,但皮质支与皮质支之间、中央支与中央支之间却存在有较多吻合;前者吻合丰富,后者吻合较差。3 脑动脉为肌型动脉,管壁薄,血管周围没有支持组织。4 脑动脉内膜厚,有发达的内弹力膜,中膜和外膜较薄,仅含少量弹力纤维,没有外弹力膜,所以,脑动脉几乎无动脉搏动。5 脑实质内、外动脉均有神经纤维分布,脑实质内动脉的神经纤维起源于中枢神经,脑实质外动脉则起源于周围神经。,脑动脉系统经过长期进化,形成了非常有效的血液供应和保障机制;由于一些人脑血管先天变异或发育不全,侧支循环有效开放程度各不相同,故同一侧动脉闭塞后所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
3、上症状体征可确定梗死灶部位,却难确定闭塞动脉部位。 脑出血、脑动脉闭塞以及脑内转移瘤的位置都与Willis环的变异有关,它们多发生于动脉较粗大的一侧,这是由于动脉血流量多,发生病理改变更常见,栓子进入动脉的机会较细小侧更多的原因。,脑动脉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1 两个系统的供血范围有两种简单分法,一种是以小脑幕为界,幕上基本由颈内动脉供血,幕下则由椎动脉供血;另一种是以顶枕沟为界,脑的前3/5(大脑的前部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系供血,脑的后2/5(大脑后部和部分间脑、脑干、小脑)则由椎基底动脉系供血。2 由于皮质支之间存在广泛吻合,侧支循环较易建立,动脉阻塞后,脑软化的范围比供
4、应区的范围要小,脑血管供应区与实际产生脑梗死的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平行关系。3 一般将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称为前循环,供应颅脑前部;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称为后循环,供应颅脑后部。Willis环经前交通动脉连接两侧前循环,经后交通动脉连接前、后循环。4 后交通动脉可作为颈内动脉系与椎动脉系之间压力平衡通道,但两者间的血液在正常情况下多不相混,只有当其中之一的压力明显降低时,才分流至他系。这就是通常颈内动脉造影时,椎动脉系分支多不显影,椎动脉造影时,颈内动脉系分支多不显影的原因。,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主动脉及其分支与颈内动脉保持一定的压力梯度,只有保持这种压力差,动脉血就可源源不断通过椎动脉和颈内动
5、脉供应脑组织。但某一重要部位如锁骨下动脉近段或头臂动脉如发生闭塞,可使正常的压力梯度颠倒过来,引起血液由头部向心脏、上肢方向逆流,从而把脑的血液转而供应上肢,临床称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颈内动脉分为颅外段和颅内段。1 颅外段又称颈段,颅内段又分为五段即岩骨段C5、海绵窦段C4、膝段C3、床突上段C2和终段C1。也有人分为七段,即颈段、岩骨段、神经节段、海绵窦段、膝段、液段(位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内,床突上段)和终段。2 颈段全长无任何分支,起始处膨大为颈动脉窦;岩骨段全程行于骨管内;海绵窦段行于海绵窦内,与穿行窦内的脑神经关系密切;膝段呈C型弯曲;床突上段位于蝶鞍上方,行于蛛网膜下腔内;终段特点是几乎所有颈内动脉系的分支均从此段发出。3 海绵窦段、膝段和床突上段全称颈内动脉虹吸部,年龄愈大,血管曲度也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