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和服务需求【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3464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和服务需求【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宁波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和服务需求【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宁波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和服务需求【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宁波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和服务需求【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宁波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和服务需求【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20届)宁波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和服务需求所在学院专业班级人文教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I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二、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1(一)理论基础11、社会分层理论22、社会排斥理论33、社会融合理论3(二)研究现状4三宁波市流动人口居住证的推广情况6(一)居住证的面上推广情况6(二)居住证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7四、调查方法与样本特征9五、宁波市流动人口对居住证政策的认知、评价调查10(一)居住证、临时居住证持证者的办证动机10(二)流动人口对居住证的理解和归属感体验11(三)流动人口对常住户口重要性的认识12六、宁波市流动人口对居住

2、证政策的服务需求调查12(一)流动人口对居住证的服务需求12(二)流动人口对“居住证转常住户口”的心理期望12(三)受访者的未来选项12七、结语14参考文献16致谢16附录17I【摘要】居住证制度具有不可否认的进步意义,将享有城市社会福利的人群从城市户籍人员扩大到包含居住证持有者在内的更大的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户籍和非户籍的界线限制。本文将研究视角集中到居住证持证者的主体理解、认知和价值判断上,自下而上地探讨“政策过程”,发现、追踪问题,评估政策成效。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管理的过程也应该是城市适应流动人口的过程,在今天,适应人口高流动性的需要,城市政府必须在服务、管理流动人口方面逐步树立新的秩

3、序和价值。【关键词】居住证;常住户口;政策认知;服务需求;宁波市II【ABSTRACT】THEPROGRESSOFTHEJUZHUZHENGSYSTEMHASUNDENIABLESIGNIFICANCE,ANDITWILLEXPANDTHECITYSPOPULATIONWELFAREFROMTHECITYOFRESIDENCEPERMITHOLDERSTOABIGGERGROUP,WHICHINCLUDESJUZHUZHENGHOLDERSTHESYSTEMLARGELYELIMINATESTHEBOUNDARIESOFHOUSEHOLDANDNONPERMANENTLIMITATIONTRA

4、DITIONALLY,THESTUDYOFCHINASFLOATINGPOPULATIONALWAYSACCUSTOMEDTHEFLOATINGPOPULATIONTOTHEPASSIVERECIPIENTSOFPOLICYCHANGESWHILEMANISATHINKINGACTORSTHISARTICLEWILLFOCUSONTHEPERSPECTIVEOFJUZHUZHENGHOLDERSSUBJECTTOTHEUNDERSTANDING,AWARENESSANDVALUEJUDGMENTS,ANDEXPLORETHEBOTTOMUP“POLICYPROCESS“,DISCOVERY,T

5、RACKINGPROBLEMS,ASSESSTHEEFFECTIVENESSOFTHEPOLICY【KEYWORDS】JUZHUZHENGPERMANENTRESIDENCEPOLICYAWARENESSSERVICENEEDSNINGBOCITY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城市,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达到760万人,成为排名趋前的国内大城市。目前仍以其强大的向心力吸引着全国各地、各层次的就业者和定居者。但是,外来人口集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压力和资源环境负担也越来越大,既不利于宁波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为了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宁波有必要对人口规模进行有效的宏观调

6、控。但是另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改善客观上又需要吸纳适当数量的人口,特别是需要引进大量人才资源。本着“控制人口不控制人才”的原则,宁波先后实施了一些灵活的人口调控政策。继贯彻实施浙江省人大1995年立法通过的浙江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后,按照2004年浙江省实行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开始全面推行人才居住证制度。人才居住证制度柔性解决了引进人才的市民身份和待遇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引进与人口宏观调控之间的矛盾。2009年10月1日,宁波市贯彻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规定,开始将居住证(分临时居住证和居住证两类)制度从人才引进向全体来甬人员推广。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由点到面逐步展开,

7、一两年内有望实现对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全覆盖。要做好居住证的推广和服务工作,首先必须保证流动人口对居住证的相关法律、政策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进而及时、充分地掌握流动人口对居住证管理的服务需求。因此,开展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与服务需求研究,了解流动人口对居住证的认知、评价、需求、期望,总结居住证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深化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和调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另一方面,居住证政策实施后,城市中建立起市民、居住证持证者、临时居住证持证者、登记流动人口等多层次的市民身份,使得“社会阶层”概念在外来人口中由隐性走向显性,且以制度形式给予了明确界定。因

8、此,开展流动人口居住证政策的调查研究,对丰富和扩展传统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二、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一)理论基础21、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研究可以看做从社会学角度,去探讨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它是社会学中一个主流的研究领域。提到社会分层理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马克思的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的社会分层,和韦伯的从市场竞争关系角度理解的社会分层的经典理论。事实上,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工业化脚步随着英国的工业工业革命在欧洲逐步展开,西欧诸国纷纷由传统逐步向现代转型。由此引发了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剧烈变迁。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得许多当时的学者开始关注现代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其中关注的

9、焦点便是社会不平等形成的根源和本质,并逐渐开始积淀出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范式,从而产生了社会分层的理论体系。对于社会分层的内涵,根据不同的学者的界定,可将其主要归结为以下(1)社会分层体现的是不同社群间的不平等,且这种不平等主要来自于社会结构;(2)社会资源往往具有稀缺性,且不同群体对资源的占有相差悬殊;3社会分层划分的标准不统一,但其外显于世的是一种层级体系,即人们高低不等,上下有别。因此可以说,社会分层实质上,就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把社会群体分成高低不同、上下有序的层级的过程,而这种层序结构产生的主因是,各社群对社会资源占有和支配权的差异。作为一种被固化于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关系,社会分

10、层存在于几乎一切社会形态,并对其发挥着重要影响。社会分层,产生了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前提条件的,阶层与阶层、阶层与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分层,确定了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实践状态的社会资源总体流向,及其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组合状态。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结构冲突,因而须以公平正义作为它的理念基础。而今日的中国,其社会结构的多元化趋势已日渐明显,社会矛盾日渐激化正是由于社会资源的不公正分配。而对于社会分层背景下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正是客观上的不公平对待和主观上的消极心理,导致了其在社会分层中位居劣势序位。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群体间的层际距离持续被人为扩大。由于社会强势群体只占整个社会

11、的较少部分,为保护自身既有的有利地位,他们会自觉组织起某种形式的利益统一体,以期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先和长期的占有1。有了此种前提,基于他们的优势地位,社会强势群体将自身的意志通过国家公权力的形式,转化为一定的固定的的社会行1于小倩,申腾马克思、韦伯与布迪厄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J法制与社会,2010043为,从而排挤居于社会分层中基底部分的弱势群体,以保障自己在社会分层中的优势地位,维持权力持续与精英循环1。与此相对的是,居于社会底层的群体由于数量庞大且分散、思想多元,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交叠,造成他们在争取个人权利时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体,导致阶层整体力量的分散,群体或者个人的利益诉求难以被表达和实现

12、。2、社会排斥理论社会排斥理论最早源自于贫困问题研究、弱势群体研究以及社会不平等研究的,其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学者RENELENOIR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90年代后,由于其词义的模糊性和动态性,以及语义上的灵活性,开始广泛被联合国、亚洲开发银行等权威国际组织所采纳。作为社会问题分析的新视角,社会排斥现象的研究也逐渐取代贫困问题,成为社会政策研究的焦点和主流方向,甚至“消除社会排斥”已经代替“克服贫困”成为欧盟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2。虽然各国学者对社会排斥的理解角度各异,但是对其所下的定义大都包含一个含义社会排斥包括收入水平低下和物质匮乏,也包括一些个人或者群体在社会中被边缘化的状态。其不仅仅是指对

13、象群体难以获得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能够获得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同时被排除在了机遇、融入主流或向上流动的机会之外。从而不能有效地参与到有价值的社会活动中去,个人或群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被割裂开来。区别于原本已有的社会弱势现象,如边缘化、不平等、歧视、贫困等,社会排斥有六个特有属性累积性、资源约束性、动态性、相对性、多向度性、关系性、能动性等。其中,关系性、相对性和动态性是识别的最基本要素3。对于社会排斥现象产生的原因,众多学者也进行了分析。主要的观点有,宏观层面上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比如公共政策、人口流动,微观层面的因素,如弱势区域和其中居民等因素;信息型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

14、,地理偏见等;全球转型期,社会的多层面裂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的就业状况的变化,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缺乏融合性;社会结构性的子系统失灵等。3、社会融合理论1董宏伟社会分层背景下农民平等权实现的路径探寻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062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J江苏社会科学,2005013丁开杰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四个基本问题J国外理论动态,2009104伴随着社会排斥的概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提出,尔后又被权威组织、学者接受。随着社会排斥概念的广泛传播,反社会排斥的实践和计划也开始被人们提及,而与社会排斥相对应的概念社会融合应运而生。但它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进行社会融合研究

15、的学者们,要么将其看作一种多维度的现象,要么视作一个多参数的潜变量。社会融合的测量也表现出多维度和多样化的特点。尽管,目前许多社会政策学家在讨论社会融合时,都以讨论社会排斥为起点,但是社会融合不仅仅只是对社会排斥的反应,其更具有自身的内涵。下列关于社会融合的观点,得到了较多学界的赞同社会融合不是一个静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现状不断地进行着挑战社会融合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没有人可以通过强制力量,包括暴力,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长久的社会融合社会融合是多层面的,既有全国范围的、城市范围的社会融合,又有跨国家的区域社会融合;社会融合是多维度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心理、文化以及制度1。社会融合所反

16、映的是,一个积极的社会福利发展的方式,它确保具有风险和社会排斥的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2。社会融合理论倡导要尽力去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社会福利,并倡导政府通过实施有利于社会融合的社会政策,增进社会福利,因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二)研究现状户籍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交汇处和突破口,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难解和必解之题,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之一,居住证制度已经在上海、浙江、深圳、成都等省市实行。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深化户

17、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这是中央层面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与居住证制度的快速推进相比,对于居住证制度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相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术性与经验性研究文献并不多见。从已发表的论文看,主要就实行居住证制1悦中山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J公共管理学报,2009022邬民乐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J理论界,2009035度的必要性、居住证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孔繁荣探讨了居住证管理在我国大城市人口管理中的作用,认为在我国尚无法全面放开户

18、籍制度、暂住证功能弱化,以及对流动人口提供相应的管理和服务的情况下,居住证制度在大城市所有流动人口中推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可能性1。李和平比较了户口簿管理和居住证管理的不同,认为二者存在管理对象前者以“户”为单位,后者以“人”为单位、管理手段前者以行政调控为主,后者以市场和法律调控为主、管理效果前者控制人口流动,后者鼓励人口自由迁徙、管理内容前者信息含量低,后者信息含量高以及与福利的关系前者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后者与福利无关等方面的不同2。李彬对比暂住证后发现实行居住证制度有以下功能第一,淡化户籍观念;第二,承载的信息量大;第三,给予市民待遇;第四,管理更加人性化3。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也引起了

19、国境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献开始直接使用“HUKOU”一词来代替“HOUSEHOLDREGISTRATION”,并将其视为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制度。而境外学者对居住证、暂住证制度的学术关注甚至比国内学者还要早。1985年,DJSOLINGER就对武汉市流动人口的暂住证管理进行了实地调查,指出了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流动人口与政府、流入城市之间的互动逻辑4。就暂住证、居住证发放过程中的漏登、逃避登记等现象,HMALLEE提出了“看不见的抵抗”INVISIBLERESISTANCE5,形象概括了流动人口对城市管理体制的不满和抗议。WUJIEHMIN进一步分析了居住证制度引入后不同市民群

20、体在身份上的分化6,指出了市场体制下市民身份的分化与市民待遇获得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总体而言,由于中央和各地对居住证的改革还处于探路阶段,相关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1孔繁荣居住证管理在我国大城市人口管理中作用J人口与经济,2008012李和平户籍改革居住证管理是户籍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J上海综合经济,2001103李彬从暂住到居住深圳人口管理变革J决策,2007034DJSOLINGERTEMPORARYRESIDENCECERTIFICATEREGULATIONSINWUHAN,MAY1983JTHECHINAQUARTERLY,1985101981035HMALLEECHINASHOUSEHOLD

21、REGISTRATIONSYSTEMUNDERREFORMJDEVELOPMENTANDCHANGE,199526011296WUJIEHMINCHINESEMIGRANTWORKERSUNSERDIFFERENTIALCITIZENSHIPACOMPARATIVEINSTITUTIONALANALYSIS,CENTERFORCONTEMPORARYCHINAMINSTITUTEOFSOCIOLOGY,NATIONALTSINGHUAUNIVERSITY,20076之中,因此,目前对于居住证制度的学术关注是并不充分,关于推行居住证制度在城市人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认识还不尽一致,而各地推

22、广居住证过程中针对持证者对居住证的政策认知、服务需求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更鲜有涉及。本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价值中立”的前提下,以宁波市为例,调查持证者对居住证的理解、认知和未来期望,总结并思考居住证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由此引向社会融合、社会排斥等相关社会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三宁波市流动人口居住证的推广情况调研阶段,宁波大学人文学院“居住证推广状况调查课题组”走访了宁波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宁波各区县公安分局、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人才中心及段塘街道、孔浦街道、甬江派出所等居住证对口管理单位,收集浙江省和宁波市有关常住户口、居住证、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

23、实的资料基础。(一)居住证的面上推广情况根据宁波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0年6月31日,宁波市外来流动人口总计达到4044万人,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2010年宁波市各县(市)区流动人口分布情况区县人数比重()慈溪市9011442228鄞州区8408182079北仑区501478124余姚市4793881185宁海县19425248镇海区248793615江北区242389599象山县145312359奉化市164232406海曙区123495305江东区122542303高新区(北仑)30969077东钱湖(鄞州)25999064大榭分局17601044宁波港(江北)362

24、1009水上分局15090047机场分局(鄞州)282001合计4043824100根据宁波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及区县公安分局提供了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的各月份的居住证(含临时居住证、居住证)发放数量,制作宁波市区县居住证月发放数量图如下宁波市各区县居住证月发放数量图根据图表,可以清楚地发现流动人口申领居住证的数量地区,时段差异明显。在2010年3月,各区县发放数量、全市发放总数都达到峰值由上图可知,2010年3月临时居住证月发放量最高,多达768万张,此后逐月下降,但在9月迎来一个小高峰。上述现象一方面与临时居住证的宣传力度、工作人员的督促程度有关,另一方面反映了临时居住证办理

25、过程中存在“用证时才办证”现象。比如,由于春节期间大量流动人口返乡,临时居住证月受理量最低的时期为每年的1月份或2月份,3月份则是返城流动人口集中办理居住证高峰期。9月份是新学年开学的时期,为子女申请在甬接受教育需要申领居住证的人员大量集中于此。除去上述极端值,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宁波市临时居住证的月均发放量约为35万张,实现了对流动人口的高覆盖。(二)居住证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临时居住证和居住证的持证者问卷调查的同时进行随访,结合对基层派出所的走访,和对基层办证民警的访谈,发现居住证制度推广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

26、0008000009000002009年10月2009年11月2009年12月2010年1月2010年2月2010年3月2010年4月2010年5月2010年6月2010年7月2010年8月2010年9月2010年10月月份发放数量水上分局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大榭开发区镇海区象山区宁海区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高新开发区宁波港宁波机场总计8第一,外来人口办证积极性不高,工作人员感到临时居住证的推行工作难度较大。本文把外来人口办理居住证情况概括为用证办证,用完退证。外来人口办理居住证的动机主要集中于为子女在甬就读及个人就业提供基本条件。外来人口子女如申请在甬就读,要求父母持有居住证。此外,派

27、出所要求辖区内企业招工必须招居住证持证者。前来办理居住证的外来人员,大多数出于上述两项目的。出于申领驾照、办理营业执照、贷款、买车、买房、接受卫生防疫服务等目的办理居住证者也占有一定比例。出于上述目的办证者,倾向于用完证就退证。例如有些驾校为学员集体办理临时居住证,用完即退。第二,外来人口不积极办证的原因集中于“办理居住证没有什么意义”,这给临时居住证附加的待遇项目及其落实情况提出新的要求。居住证持有人按规定可享受到的待遇并未完全落实。比如,临时居住证持有人为其子女申请在甬接受义务教育时,一般还另需村委会或社区开具夫妻双方1年以上的居住证明(单亲在甬者申请入学,需学校开具证明。除此,有时还需为

28、子女就读交纳额外费用。“一年一办证”除去手续繁琐,还可能影响到子女就读的延续性。第三,临时居住证办理门槛较低。只要能提供身份证(复印件也可),可由他人代办。自行申报居住地址,派出所一般不进行核实,有可能为不法者所利用,享受本辖区内的优质公共服务。也不需要提供计划生育证明、犯罪记录,也不需要证明有固定工作。第四,无办证费用,大大减轻了办证者的负担,但也导致有持证人未妥善保管,因遗失、破损或变更居住地(事实上在有效期内仍可继续使用),一年内多次重复补办证,导致大量行政资源被浪费。第五,部分年龄未达十六岁的人员使用假身份证办理居住证,也存在一些年长者没有身份证无法办理居住证,仅能由其本人上报信息,进

29、行流动人口登记。第六,辖区内的居住证政策宣传,主要依靠协管员分片区口头宣传,无其他有效的创新形式,居住证的推广宣传渠道有待进一步挖掘。9四、调查方法与样本特征2010年712月,宁波大学人文学院“居住证推广状况调查课题组”在宁波江北区、海曙区、北仑区对流动人口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申领居住证动机、对身份差异的感受以及社会期望。调查对象为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3份,剔除无效问卷21份,实际有效问卷432份,有效回收率为864,问卷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有关持证者的年龄、性别、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群体特征

30、也逐渐地明确起来这是一个男性占相对优势的、以打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外地年轻群体,他们一般只接受过义务教育,主要从事社会服务业,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的参保情况较差,跨地域的自然流动性较强,但融入城市的社会流动性很弱。样本的具体特征如下以男性为主,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主导地位。据统计,男性持证者占到646,女性占354。按出生年份划分层次,1969年以前出生的人占83,1970年代出生的人占236,1980年代出生的人高达556,90年代后出生的人数占125,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持证者总数的681。以浙江省外的农村户籍人口为主。据统计,拥有浙江省内户籍的人数为111,而浙江省外户

31、籍的人数占889。农业户口的持证者占785,非农业户口的占188,两者都不是的28(这少部分人群时可能持有外地蓝印户口或小城镇户口)。半数未婚,已婚者极少与宁波本地人结婚。据统计,未婚者占50,已婚并拥有宁波户籍配偶的占14,已婚但配偶为非宁波户籍的占479,离婚或丧偶的占07。可发现,流动人口极少与宁波本地人通婚,这一定程度上也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困难的重要表征。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118,初中学历的占306,高中层次学历的占229,大专层次学历的占208,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39。近半数无子女,超过三成子女随迁到宁波。据统计,542的人目前暂无子女,236的人拥有一个子

32、女,194的人拥有2个子女,28的人拥有3个或以上子女。对于子女的现状调查,在有子女的居住证持证者中,227的人子女目前在宁波读书,136的人子女目前在宁波工作,167的人子女目前未读书或未就业,439的人子女在老家,最后有3的子女在其他地方就业。10近半数在甬工作3年以上,流动人口的跨城市择业流动频繁。据统计,按在宁波务工经商的年限来划分,1年以下的占292,工作1年3年的占222,工作3年以上的占486。在来宁波之前,从未就业者占188,在家乡就业或务农者占389,在其他城市就业者高达424。所从事的职业以餐饮住宿服务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据统计,餐饮住宿服务人员占201,专业技术人员

33、占153,机关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占56,商业金融服务人员占139,保姆或居民服务人员占28,农林牧渔业人员占07,制造加工人员占118,建筑装修施工人员占35,运输设备操作人员104,废旧物资回收人员占69,企业管理和行政人员69,个体或私营业主占35,选择其他的占42,未作出选择的占14。收入水平较低,七成以上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据统计,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76,10001999元的占271,20002999元的占368,30003999元的占118,40004999元的占56,5000元及以上的占112。近半数未签订用工合同,社会保险覆盖率较低。据统计,417的持证者未与雇主签订劳动

34、合同,签订合同者占514,自己本身就是雇主的占63,未作出选择的占07。缴纳住房公积金者占97,九成以上人员没有缴纳。参加养老保险者仅占354,参加医疗保险者占431,参加失业保险者占264,参加工伤保险者占285,参加生育保险者占16,从未参加任何保险的却高达181,有两成持证者对自己的社保参保状况不甚清楚。五、宁波市流动人口对居住证政策的认知、评价调查(一)居住证、临时居住证持证者的办证动机对于办理居住证的动机调查(被调查者可选择多项),264的人选择“为了便于子女入学”,208的人选择为“能够参加社保”,104的人选择“为了可享受大病医疗救助”,138的人选择“为了可享受就业培训”,56

35、的人选择“为了获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9的人选择“期望成为取得户籍的跳板”,53的人选择“为了获得更多的尊重”,299的人选择“为了应付检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宁波市流动人口的居住证办证动机11调研随访和问卷调查均表明,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的目的集中于两方面年纪较轻的大多为了办理社会保险,年纪较长的还为了申请子女在甬接受教育。社会保险的类别里,年轻的持证人员更注重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待遇,年长的持证人员中关注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者居多。(二)流动人口对居住证的理解和归属感体验如果没有硬性规定,还会坚持办理居住证的人占618,不会办理的人占326,说不清楚的人占56。超过三分之一的持证者是被动办

36、证,办理居住证的积极性不高,这既对居住证的待遇承载力及待遇落实提出了要求,事实上,也对居住证的管理埋下了隐患。对于居住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能真正享受到待遇太少的占549,认为办理手续麻烦的占83,认为政策宣传不到位的占118,认为与其他政策衔接不到位的占63,没有做出选择的占188。半数以上持证人员认为真正享受到待遇太少,这既表明居住证能享受的待遇内容太少,也说明居住证政策待遇可能在实际落实方面打了折扣。在对居住证办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居住证持证者认为“办理需要准备的材料过多”的占104,认为“部分办理证明要回户籍地开”的占69,认为“办理过程存在变相收费”占49,认为“

37、办证耽误上班时间的占63”,认为“办理变更手续繁杂”占63,认为“存在强制办证”的占56,认为“居住证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占243,认为“须配合其他证件使用”占111,另外有389的人对存在的问题“说不清楚”。总体来看,389的持证者对居住证缺乏感性认识,无法把握居住证的价值,有243的持证者051015202530为了便于子女入学能够参加社保为了可享受大病医疗救助为了可享受就业培训为了获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期望成为取得户籍的跳板为了获得更多的尊重为了应付检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12认为居住证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与常住户口的含金量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心理认可上将居住证划为“二类”证件。调查也发现,居住证

38、办理中存在手续繁杂和变相收费的情况,须管理部门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加强行政监管。(三)流动人口对常住户口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居住证转为常住户口与个人发展关联程度认识,被调查这种“没有听说过可以转”的占306,认为“没有关系”的占16,认为“关系一般”的占326,认为“关系密切”的仅占208。由于居住证与常住户口在享受待遇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按常规理解,居住证持证者应该对“居转户”有很高的兴趣和意愿,然而调查结果并非如此。据调查,接近半数居住证持证者(486)认为“居转户”与个人发展“没有关系”或“关系一般”,他们对“居转户”表现得“不以为意”。这或许与社会学上所讲的“低意愿、不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

39、,流动人口持证者认为居住证与常住户口待遇差别很大,在城市社会资源压力渐增的背景下,城市政府根本无力承担这种资源压力,根本不可能给予他们城市的常住户口,因此,即使他们对常住户口很向往,心理认可程度很高,也表现得很淡定,不愿意过多表达自己对获得常住户口的期望。六、宁波市流动人口对居住证政策的服务需求调查(一)流动人口对居住证的服务需求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务中,对于社会保障方面有要求的占479,对于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要求的占444,对于在子女教育方面有要求的占41,对于职业培训方面有要求的占285。(二)流动人口对“居住证转常住户口”的心理期望如果具备落户条件,选择全家迁到宁波的占396,选择仅本人迁到宁

40、波的占139,选择对此政策不感兴趣的占16,对于这个问题不确定的占306。(三)受访者的未来选项当被问及“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未来是否愿意留下”时,选择愿意继续留在宁波发展的占396,想赚到钱后回家乡发展的占285,想在宁波和家乡两头跑的占104,想到其它地方发展的占63,对于该问题说不清楚的占146,还有07的人未作出选择。而如果我们将留甬意愿同来甬年限结合起来看的话,如果打算长期定居宁波,主要的原因认为是13个人发展前景好的占396,认为教育资源丰富,对子女有利的占264,认为已经适应宁波生活的占375,认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占424。宁波市流动人口居住证持证者的未来选项对于长期在宁波定居发

41、展,主要存在困难中,认为没有本地户口的占299,认为工作不稳定的占285,认为子女没有着落的占49,认为没有能力买房的占50,认为生活成本高的占41。这说明户籍身份已经不是制约流动人口城市融合的最显著的因素,以资源价格为代表的市场手段正逐步代替以户籍为代表的制度手段,发挥在城市人口调控和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未来选项与月收入也关系密切。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地域选择,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被调查者更倾向于“想赚到钱后回家乡发展”的,比例高达485,是选择留在宁波发展的人数的两倍。低收入者也成为唯一一类回乡发展比例明显高于留甬的人群,其中原因可能在于,低收入人群一般缺乏专业技能和创业的资金,同时也容易成

42、为城市社会排斥的对象所以倾向于回到竞争压力较小的家乡去发展。中等收入者,则明显倾向于留甬发展。因为其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或是创业资金,也在宁波有一定的基础,来甬年限相对较长,社会融入感更强。同时宁波也能够为此类群体提更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市场。而高收入者的回乡和留甬选项比例持平,显示出其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另外一个特点是月收入10002999者选择“说不清楚”的多达194,显示出中低收入的持证者有显著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流动性较低收入者、中高收入者更强。未来选项与月收入也关系密切。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地域选择,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被调查者更倾向于“想赚到钱后回家乡发展”的,比例高达485,

43、是选择留在宁波发展的比重()3962851046314607就在宁波发展赚到钱后回家乡发展在宁波和家乡两头跑到其它地方发展说不清楚未做出选择14人数的两倍。低收入者也成为唯一一类回乡发展比例明显高于留甬的人群,其中原因可能在于,低收入人群一般缺乏专业技能和创业的资金,同时也容易成为城市社会排斥的对象所以倾向于回到竞争压力较小的家乡去发展。中等收入者,则明显倾向于留甬发展。因为其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或是创业资金,也在宁波有一定的基础,来甬年限相对较长,社会融入感更强。同时宁波也能够为此类群体提更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市场。而高收入者的回乡和留甬选项比例持平,显示出其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另外一个

44、特点是月收入10002999者选择“说不清楚”的多达194,显示出中低收入的持证者有显著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流动性较低收入者、中高收入者更强。七、结语居住证制度打破了原有的户口作为主要凭证的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不可否认的进步意义,对现行户籍制度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完善作用。长期以来,受到僵硬的户籍制度的制约,城市的公共资源只被本市户籍人员享用,而居住证制度将享有城市社会福利的人群从城市户籍人员扩大到包含居住证持有人这样一个更广的人群,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户籍和非户籍的界线限制。居住证制度赋予居住证持有人一定的市民权利,使他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买房购车、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更多的市民待遇,且

45、对城市贡献越大的人享受的待遇就越多,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调研发现,宁波市居住证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流动人口在甬生活、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居住证的待遇含金量较低,面临着流动人口办证积极性不高、办证行政化等相关问题。事实上,居住证也在持证者与常住户口人员之间搭建了明显的阶层边界。从长远来看,社会阶层之间的“边界”需要不断淡化,居住证制度的实施客观上起了“边界增强”的效果,有其不智之处,但是,目前中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如此巨大,短期内要抹平宁波市的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待遇落差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居住证制度明晰身份界限的同时,应该在身份转换方面建立一定的渠道,以防

46、止用一种更为复杂的僵化制度代替原存相对简单的僵化制度。通过调研和问卷调查,建议针对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做好以下两项工作第一,修订法规,进一步明确各类居住证持有人的各项权利,明确居转常政策的适用对15象和办法,消除持证人的政策疑虑,并加强居住证申办中心资格审查工作,防治和打击各种投机、假冒行为。第二,进一步做好临时居住证的制度建设和发证管理工作,逐步提高居住证的待遇含金量,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户口”,克服“领证”工作“临时化”倾向,建立健全各类人员身份转换的合法“通道”,使居住证制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流动人口的长效、有序和信息化管理。国内传统意义上的流动人口研究,习惯于将流动人口置于政

47、策变化的被动接受者,把政策变动与群体适应定义为一种“正向”逻辑。但是事实上,人是有思维的行为主体,个体决策都是基于自身的“条件预算”和对政策过程的价值判断。本文将研究视角集中到持证者主体的理解、认知和价值判断上,自下而上地探讨“政策过程”,发现、追踪问题,评估政策成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它的启示意义还在于,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管理的过程也是城市适应流动人口的过程,今天,适应人口高流动性的需要,城市政府必须在服务、管理流动人口方面逐渐树立新的秩序和价值。16参考文献1郭秀云居住证离户籍有多远基于广东地区的分析兼与上海比较J南方人口,2010,32叶继红城市实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以苏州

48、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9,23赵德余,彭希哲居住证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制度后果及激励效应制度导入与阶层内的再分化J人口研究2010,64孔繁荣居住证管理在我国大城市人口管理中作用J人口与经济,2008,15张玮,王琼,缪艳萍,丁金宏大城市外来人口离市民待遇还有多远以上海市居住证制度为背景J人口与发展,2008,46蔡禾,王进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067马磊,刘欣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0,58WUJIEHMINCHINESEMIGRANTWORKERSUNSERDIFFERENTIALCITIZENSHIPACOMPARATIVEINSTITU

49、TIONALANALYSIS,CENTERFORCONTEMPORARYCHINAMINSTITUTEOFSOCIOLOGY,NATIONALTSINGHUAUNIVERSITY,20079ERIKMOBRANDPOLITICSOFCITYWARDMIGRATIONANOVERVIEWOFCHINAINCOMPARATIVEPERSPECTIVEJHABITATINTERNATIONAL,20063026127410胡杰成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认知与服务需求武汉、黄石、广水三地问卷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0611张永强中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分层的互动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0,712马德峰正确认识外来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1113杨柳浅析居住证制度J哈尔滨大学学报,2010,517附录宁波市居住证推广状况与社会期望调查表亲爱的朋友您好首先请原谅占用了您的时间我们是宁波大学的学生,目前正在进行一项有关本市内流动人员居住证办理情况的调查,目的是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以便更好地为大家服务。答案无对错之分。调查内容不会涉及到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同时我们也会对您的信息严格保密。希望您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想法认真如实填写问卷。真诚感谢您的合作与帮助宁波大学人文学院居住证推广状况调查组2010年8月编号【说明】单选问题请直接在答案序号上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