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文化之间:新女性林徽因的跨文化人生【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3536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中西文化之间:新女性林徽因的跨文化人生【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在中西文化之间:新女性林徽因的跨文化人生【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在中西文化之间:新女性林徽因的跨文化人生【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在中西文化之间:新女性林徽因的跨文化人生【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在中西文化之间:新女性林徽因的跨文化人生【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20届)在中西文化之间新女性林徽因的跨文化人生所在学院专业班级人文教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跨文化教育林徽因所受教育分析2(一)家族背景21、父亲的影响32、其他的影响4(二)国外游历5二、中西结合西洋方法与中国古建筑研究5(一)学习建筑6(二)中国古建筑研究7三、两种生活与费正清夫妇的交往9(一)与费正清夫妇交游的日子10(二)蓝色书信11四、亦新亦旧家庭与爱情的兼顾13(一)家庭13(二)爱情141、林徽因与徐志摩152、林徽因与金岳霖16五总结17参考文献17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191【摘要】林徽因一

2、生多才多艺,不论是在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在林徽因的思想图谱里,多元文化、灵感思维、自由主义气质与永恒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结交织着,林徽因代表了五四之后一代新女性的精神特质,也代表了中国妇女解放所能达到的高度。林徽因的文化基底在于其多元文化的识度,不仅具备宽厚的中西文化背景,而且兼擅多个专业如建筑、文学、艺术等。自幼优良的中西文化熏陶,跨文化的教育,更是形成了她的双语优势。而林徽因与费正清夫妇的交往,使其一直生活在中西两种文化之中。中西文化的双重性还体现在林徽因的家庭和爱情生活方面。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存在就是新女性林徽因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特点所在。【关键词】林徽因;跨文化教

3、育;古建筑;费正清夫妇;情感【ABSTRACT】HUIYINHASAVERSATILELIFE,WHETHERINLITERATURE,ART,ARCHITECTUREANDEVENTHEPHILOSOPHY,SHEHASDEEPCULTIVATIONTHEIDEASOFTHEHUIYIN,MULTICULTURAL,INSPIREDTHINKING,TEMPERAMENTANDTHEETERNALLIBERALNATIONALISM,PATRIOTISMISINTERTWINEDWITHCOMPLEXHUIYINREPRESENTSTHENEWGENERATIONOFWOMENAFTERTH

4、EMAYFOURTHMOVEMENTETHOS,BUTALSOREPRESENTSTHEHIGHDEGREEOFLIBERATIONWHICHCHINESEWOMENCANACHIEVEHUIYINCULTURALBASEINITSDEGREEOFMULTICULTURALAWARENESS,NOTONLYWITHGENEROUSCULTURALBACKGROUNDANDANUMBEROFPROFESSIONALPROFICIENCYINBOTHLANGUAGESSUCHASARCHITECTURE,LITERATURE,ART,ETCSHEWASEXPOSEDTOTHEINFLUENCEOF

5、EXCELLENT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INCECHILDHOOD,INFLUENCED,CROSSCULTURALEDUCATION,MOREISTHEFORMATIONOFHERBILINGUALADVANTAGEMANYRESEARCHRESULTSONTHEHUIYIN,INCLUDINGSOMEVALUABLEWORKTHERE,BUTGENERALLYITSAMAZINGBEAUTYANDTALENT,THEREASONFORITSSUCCESSISHOWTHELACKOFANALYSISANDRESEARCHTHISSTUDYATTEMPTSTOCRO

6、SSCULTURALEDUCATIONFORHUIYIN,ANDTHEIMPACTOFHERLIFEEXPERIENCESGROWINGUPTHEPERSPECTIVETOAPPRECIATETHEFEELINGSOFTHEOUTSTANDINGTALENTSOFCHINASNEWISHOWWOMENCREATEDBY【KEYWORD】LINHUIYINCROSSCULTUREEDUCATIONANCIENTARCHITECTUREFEIZHENGQINGCOUPLESMOTION2一、跨文化教育林徽因所受教育分析在林徽因的思想图谱里,多元文化一直影响着她,林徽因代表了五四之后一代新女性的精神

7、特质,也代表了中国妇女解放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得益于她接受的中西方教育的背景。自幼优良的中西方文化的熏陶,跨文化的教育,更是形成了她所自傲的双语思维的独特文思与创作风格。她在写给费慰梅的信中自己也有所提到“我在双重文化养育下长大,不容否认,双重文化的滋养对我不可或缺。在你们真正进入我们生活之前,我总觉得精神贫乏,若有所失金秋和初冬那些野餐、骑马,使我的整个世界焕然一新。”1(一)家族背景林徽因,从她的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她背后家族浓郁的文化气息。她原名叫林徽音,典出于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于1904年6月10日在浙江杭州陆官巷住宅出生,而她的原籍是在福建闽侯。提起她的祖父林孝恂

8、,翰林祖父林孝恂所实践的开明教育,所引领的家族文化精神,对于林徽因成长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笔巨大的宝藏。“从以前的家塾授徒到新式的学校教育。从金榜提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土大夫到眼界开明的新型学者,政客、文化人。从旧式的文化学养到融会中西的学术视野,林孝恂在家族内所带出的学风其实还暗合着近代以来学术风气的流变轨迹。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也基本符合过渡时期社会对传统仕宦家庭模式的理想要求。也正因为这样,在新旧变动的潮头,林家才得以成为书香门第的典范既拥有深厚的旧学传统和文化根基,又有“拿来主义”的胆略识见。”“林孝恂自有他的明光和魄力,他以为求新还须知故,因此不惜耗资在杭州万安桥侧兴建林氏家塾。对于林家的众

9、多子侄而言。接受家塾的教育只是博览广识的第一步,接下来是入新式学堂,再接着便是东渡扶桑。林孝恂的整套教育计划实施下来,林家子侄们的教育履历里也陆陆续续填写上了从中学到西学的完备经历,人生履历也延展到了科举以外一个更丰富的层面。”2这也就无怪乎她的父亲林长民在走向世界,拥抱西学后,以自己的见识和眼光,试图建设一个全新的宪政国家。她的父亲林长民,字宗孟,是林孝恂的长子。1906年赴日留学,不久便回国,在杭州东文学校毕业,后再度赴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法律,徽因的堂叔林觉民、林尹民也均为黄花冈革命烈士。据说,林微因的几位姑姑也颇有才学,“尤善书法”。梁再冰曾提到过“妈妈的姑姑1陈新华林徽因林孝恂林长

10、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422陈新华林徽因林孝恂林长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1123们也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在那个时代的女性中比较罕见,妈妈的大姑母林泽民是教妈妈读书写字的启蒙老师。抗战时期我们在四川后方曾接到大姑婆从北平的来信,那一首工整的王羲之体小楷给我以十分深刻的印象(我的外公林长民是民国初年的著名书法家,以王羲之体小楷见长)”1。林徽因出身于如此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家庭,就是所谓的“书香门第”。除了勤奋与天赋,林徽因之所以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肯定是与这种家庭背景有关。也可以推断,父亲和几位姑姑擅长书法,可能从小就熏陶了林徽因的艺术家的气质,使她很早就对美术、音

11、乐与建筑有了兴趣。家庭的熏陶对于幼年的徽因来说是及其重要的。1、父亲的影响林徽因她的父亲林长民,作为当时一个有名的学者和官吏,我们不能不提他的诗作和书法,因为在他的交流圈子里可是相当吃香的。同许多他们的那个时代的才子们类似,林长民也东渡到了日本,并在早稻田大学得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学位。她的父亲对她这个女儿从小便倍感喜爱,我们从林长民给女儿的一些书信中便能看出来。“徽儿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我不在家,汝能为我照应一切,我甚喜也。”2也许也正是这一份喜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随国联创立之际也成立了国联协会,林长民作为发起人之一,任协会总干事,为了国联的

12、事务而常驻伦敦时,把这个女儿也带了去。“我此次远游携女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3父亲的这一次携带,对于林徽因的成长可谓是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这一年也就是1920年,徽因离开了北京,跟随她父亲走过半个世界到了伦敦。徽因在上海和北京的学校里学会的英文使她不仅是个悦人的伴侣,而且还是个有用的助手。在敌对行动结束以后,世界各地的人们齐集伦敦。作为他父亲的女主人,在欧洲她培养了自己的社交能力,不断会见许多向她父亲致敬的客人,而这些技能对她的帮助就如同于她的正式教育。林长民经常感慨“

13、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4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士子,在走向世界,拥抱西学后,以自己的见识和眼光,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82陈新华林徽因林孝恂林长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503吴家凡民国三才女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164徐志摩伤双栝老人N晨报副刊,1926(9)4试图建设一个全新的宪政国家。同时,他还期望着培养中西合璧的女儿。2、其他的影响1909年林徽因五岁,迁居到蔡官巷一所宅院里,林徽因随祖父母、姑母等居此,由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作为家中的长孙女和长女,没有兄长,所以她很

14、早就承担了有点超乎她年龄承受力的半个“长子”的家庭责任,促使了她的早熟,林长民书信给她曰“我不在家,汝能为我照应一切,我甚喜也。”1正因为她的懂事,家里人把她当成了一个成人来看待。她的父亲林长民,由于妻子无所出,他就纳了第二个女人来给他生继承者,也就是林徽因的生母何雪媛。后来,她的母亲生了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可是儿子和一个女儿相继夭折,留下来的只有林徽因一个女儿。1912年林徽因8岁那年,林长民住在北京,全家由杭州移居到了上海,住虹口区金益里,徽因与表姐妹们人附近爱国小学,读二年级,并侍奉祖父。还是因没有香火,也就是林徽因8岁那年,林长民从福建娶了第二房妾程氏,1914年林徽因10岁,

15、林长民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全家迁居北京。程氏很快就给他接连生了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她的母亲从此失宠,然后林徽因的生活就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第二个妾和她的孩子们是住在他们北京的家里很大的一个前院里。这里充满了快乐的孩子们的喧闹。徽因和她母亲则住在后边一个较小的院子里。徽因的母亲对这第二个妾满怀嫉妒。她的后继者将是四个儿子的母亲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理由,而父亲对她的偏爱又毫不掩饰更使徽因的母亲受不了。那善感的女儿是夹在当中了。她对母亲愤怒的悄悄话表示同情,同时又爱她的父亲,并且明知他也爱着她。他的第二家庭也承认她仍然是他最钟爱的孩子。”21916年12岁,林徽因与表姐们同人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

16、学读书。16岁她随父亲远游欧洲,17岁林徽因随父乘“波罗加”船归国。当林长民、林徽因抵达上海,梁启超派人接林徽因回北京,仍然进入培华女中,继续学习,而林长民暂时居住在了上海。1923年19岁林徽因经常与表姐王孟瑜、曾语儿参加新月社俱乐部文学、游艺活动。同一年,林徽因在培华女中顺利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半官费留学。1924年20岁那年,诗坛泰斗泰戈尔应北京讲学社梁启超、林长民的邀请,来华访问,而林徽因正是接待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几乎全程陪同,并兼作翻译。泰戈尔,在日坛草坪讲演,林徽因搀扶上台,徐志摩担任翻译。文载“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

17、一幅三友图。”一时成为了京城美谈。这一些成长经历,也培养了林徽因的不一样的风采。1陈新华林徽因林孝恂林长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522费慰梅著,成寒译梁思成与林徽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25(二)国外游历她的第一次国外出游,应感谢她的父亲,这一次游历为她的个人成长可以说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1920年春,林长民赴英讲学,带着他最为疼爱的女儿林徽因。那时正值林徽因16岁,她离开了北京,走过半个世界来到了伦敦。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国联成立了,中国当然也成立了其中一个国联协会,而林长民就是发起人之一。他作为国联协会的总干事,为了国联的事务他需要常驻伦敦,就把女儿也带了过去。林徽

18、因在上海和北京的学校里学过英文,这方面使她不仅成了一个他父亲悦人的伴侣,而且还是个有用的助手。7月份的时候,林徽因又随父亲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方去旅行,9月她回到伦敦,不负所望,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她考入了STMARYSCOLLEGE(圣玛莉学院)学习,并且很快就能对英语融会贯通了。一直到1921年,也就是林徽因17岁时,乘坐“波罗加”号船回到了离开一年的祖国。林徽因第二次出国学习,是在1924年6月,但这一次不是跟他的父亲,而是梁思成、梁思永,他们共同前往美国留学,7月7日抵达康奈尔大学。林徽因选择了户外写生和高等代数,而梁思成选择了水彩静物画、户外写生和三角。1924年9月

19、,林徽因结束了康校暑期的课程,她和梁思成一同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三年后,林徽因23岁,她也结束了宾大学业,得到了学士学位,后来又转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半年。“林徽因以她惯有的活力,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有抱负的舞台设计者们当中赢得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她的建筑设计和绘图方面的高超训练,她是一个应急的朋友,甚至是一个神话中的教母,在交卷期临近时对她的同学来说可定是如此。”11928年3月,她结束了舞美学业。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姐姐家结婚。之后按照梁思成的父亲即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于8月18日回京。二、中西结合西洋方法与中国古建筑研究我们

20、要认识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就要了解她在建筑学上的足迹。在建筑学方面,她不只是被冠以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而存在,更可以作为一位中国最早涌现在科学的方法研究古建筑并有一定造诣的才女而立于我们眼前。林徽因位于八宝山的墓碑上镌刻的名号是建筑师,碑上的浮雕花环是她生前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样。她给儿子命名为梁从诫,意为纪念宋代建筑学家李诫,可见林徽因对建筑的一片热忱。事实上林徽因的一生在建筑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接着我们就从建筑这方面来了解一下林徽因。1费慰梅著,成寒译梁思成与林徽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76(一)学习建筑林徽因对建筑感兴趣,源于1920年跟随父亲一起到欧洲游历。在伦敦,林

21、徽因在寓所经常与房东英国女建筑师接触,看到她所绘画的图纸,感到十分的好奇与惊叹,受到这位女建筑师的影响,她立志将来学习建筑,最初确定了自己的事业选择,一种把日常的艺术创造和实际用途结合起来的事业。林徽因说过“我曾跟着父亲走遍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1而梁思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林徽因的鼓动,走上了建筑这条道路。1924年林徽因获得半公费留学,梁思成也获得了公费留学,两人一同赴美留学,就读于宾州大学,决定以建筑学为终生事业。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在1924年事由著名

22、的法国建筑师保尔P克雷主持的美术传统的堡垒。而梁思成在这学到了在他后来的事业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深入研究建筑史及简洁漂亮的透视图及必要的美术字制作的强化训练。林徽因和梁思成作为1924年秋季始业的学生入学,梁思成顺利的进入了建筑系,但林徽因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当时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改入了美术学院,但主要选修建筑系课程。关于林徽因在宾大学习建筑的生活,费慰梅在她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中也有所描述。“大学的档案表明,从1926学年春季她就是建筑设计的业余助教,而192627学年就是建筑设计的业余教师了。她是怎样打破大学的规定的,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从第一年开始,她和思成一起上课了。建筑系一位年轻的

23、教师约翰哈贝孙,后来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史,报告说他们的建筑图作业做得棒极了。”,“满脑子创造性的徽因常常先画出一张草图或建筑图样。随着工作的进展,就会提出并采纳各种修正或改进的建议,它们自己又由于更好的意见的提出而被丢弃。当交图的最后期限快到的时候,就是在画图板前加班加点拼命赶工也交不上所要求的齐齐整整的设计稿了。这时候思成就参加进来,以他那准确和漂亮的绘图功夫,把那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一张清楚整齐能够交卷的成品。”2192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宾大毕业,四年的学业三年完成,他们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奖励,就是那年夏天,克雷请他们当助手。同一年,林徽因转到了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

24、术半年。“她的建筑设计和绘图方面的高超训练,她是一个应急的朋友,甚至是一个神1费慰梅著,成寒译梁思成与林徽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32费慰梅著,成寒译梁思成与林徽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97话中的教母,在交卷期临近时对她的同学来说可定是如此。”1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姐姐家结婚。选择这个日子结婚,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先辈的建筑师、分析家李诫。之后他们按照梁启超的安排,游历欧洲,参观古建筑,于8月18日回京,开始了他们中国建筑史上伉俪共创事业的旅程。他们在西方所学习的系统的建筑学,所学习的研究方法对后文所述的他们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起了莫大的帮助。“林徽因作

25、为一个建筑学家,绘图不如梁思成精确,却能设计出很抽象亦很有诗意的刊物插图与封图30年代的学文与文学杂志两杂志;她的建筑学论文及考察报告,亦不如梁思成那样符合科学的规范、朴实严谨,但却充满才气与激情平郊建筑杂录,这些都是因为她的艺术家的气质使然。对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十分熟识的卞之琳说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上却是他灵感的源泉。”2林徽因的一生在建筑事业上投入的心血,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例如她对民居超前的关注;1950年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孙君

26、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对景泰蓝等传统旧工艺进行改造;1949年梁思成和清华大学10余位教师一道接受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的任务,他们设计的图案于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大会上被一致通过,林徽因也参与设计;两年后,梁思成、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终于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与梁思成合作完成中国建筑史等。原本枯燥呆板的建筑类文章经林徽因润笔。既有严谨的推理论证,又有诗人式的艺术色彩。新中国成立前,林徽因也设计过一些作品,有些被战争所破坏,有些还保留至

27、今张学良曾以奖金征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林徽因还参与设计了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校舍、云南大学学生宿舍、清华大学胜因院教师住宅,1934年叶公超主编的学文月刊一卷二期她设计了富有建筑美的封面。(二)中国古建筑研究中国传统的研究只是用文字方式来解决、记录,没有考古学,没有实地调查,也没有专门的摄影以及测绘技术的人员,建筑更被视为“匠作之事”,而西方建筑学已形成一定体系,并坚持实地观1费慰梅著,成寒译梁思成与林徽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72彭丽试从古建筑学和新文学来解读林徽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8)8察和试验的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不仅接受过中国的传统教育

28、,他们也接受着西洋观念和方法,更使他们认识到了中国建筑学的欠缺,并力图改变。关于书写林徽因对古建筑的研究,往往是跟梁思成形影不离的。她和丈夫梁思成一起遍访各地,历经艰辛,考察那些鲜少被人所知的古建筑,用当时较为先进的方法来进行调查和记录,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那难以磨灭的痕迹。他们是中国考察古建筑这一事业的拓荒者,没有什么经验可以遵循,靠的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不断前进,共同努力奋斗走过来的。林徽因出身于官宦世家,可以说没有过过这种艰苦的生活,过着的是优裕而闲适的生活,可是他们一有时间就离开那个舒适的家,深入民间去考察那些古建筑。只要允许,她必定会毫不犹豫的爬上那些上千年的塔顶亲身丈量。我

29、将在下面列举一些他们俩如何一步一步的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道路上艰辛的走着。1932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合写平郊建筑杂录,一起考察了众多的流落于荒山野的古建筑。在前往蓟县独乐寺的途中,梁思成有这么一段描述“条件的艰辛,可见一斑。1934年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并出版,林徽因为该书撰写了第一章绪论;8月份的时候林徽因与梁思成、费正清夫妇利用暑假去了晋汾地区,发现古建筑40余处。1935年梁思成、林徽因以他们两人人署名发表了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由天宁市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平郊建筑杂录续等专业文章。1936年5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去洛阳考察龙门石窟,并率刘致平、麦俨增等测绘北海静心斋;6月份他们又去了山东中部

30、11个县和河南开封考察古建筑。1937年夏,他们又出发去西安作小雁塔维修计划,并调查了陕西省19个县的古建筑;6月,梁思成、林徽因刚从西安回京,就去了山西五台山等5个县调查古建筑,却意外并惊喜的发现久已湮没无闻的古庙佛光寺,这座著名的唐代建筑。寺里,不仅大殿的天花板上面住着成千上万的蝙蝠,而且木料上还布满了靠蝙蝠为生的千百万只臭虫,除此之外,还有一层厚厚的尘土,随处可见的是蝙蝠的尸体。“在完全黑暗和恶臭之中,在戴着遮住口鼻的厚口罩而令人难以呼吸的情况下,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一连测量、绘图和用闪光灯拍照了数个小时。”1当他们最后从屋檐下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时候,竟然发现背包里竞有上百只臭虫,人也早

31、已经被咬得伤痕累累。1948年解放前,应解放军之请,林徽因还协助梁思成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更好的保护了那些古建筑。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他们的建筑事业中可以细数的每一个成就,表现了这对终生痴迷古建筑的伉俪共同创造他们的事业。梁从诫在他的回忆我的母亲中提到多“母亲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的基本功不如父亲,但在融汇材料方面却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1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09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1林徽因对建筑事业的热爱,

32、梁从诫也曾说过“母亲爱文学,但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往往是灵感来时才欣然命笔,更不会去为赋新词强说愁然而,对于古建筑,她却和父亲一样,一开始就是当做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的。”2三、两种生活与费正清夫妇的交往在林徽因的生命里,有两个很特殊的朋友不得不提。他们两个就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国际汉学家费正清和他的夫人费慰梅。林徽因曾深情地写道“在你们真正进入我们生活之前,我总觉得精神贫乏,若有所失金秋和初冬那些野餐、骑马,使我的整个世界焕然一新”。3他们夫妇的出现,跟别人不同,他们以有别于旁人的角度深入到了林徽因的精神世界,使她在灵魂躁动不安的季节找到了那份宁静的喜悦和满足。上个世纪30年代初,

33、在北平这两对年轻人偶遇。林徽因夫妇前往外国人办的美术俱乐部看画展,结识了这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妇。费慰梅回忆,“婚礼后大约两个月,我们遇见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谁都没料到这段友谊日后会如此长久我们一见钟情”。4之后他们开始了终身的友情。费正清,牛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来北平完成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一批新近对外公布的清朝海关的档案。那一年,他二十五岁,这位年轻学者,把他的学术关注点刚刚不确定地放到了这个遥远而又充满神秘的东方国度。不久,他的未婚妻费慰梅也来了,他们在北平一所四合院举行了他们的婚礼。费慰梅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女校,在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美术,费慰梅喜欢水彩画,喜欢中国艺术。林徽因夫妇既熟悉费

34、慰梅生活的美国城市波士顿,也熟悉费正清正在求学的英国城市伦敦,眼下他们刚刚开始对这个古老国家的建筑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梁思成给他们取了中国名字费正清和费慰梅。初到北平,费正清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各种学术研究活动和苦学中文,费慰梅则经常跑到林徽因家串门。“对于我闯入梁家的生活,起初是徽因母亲和佣人疑惑的眼光。尽管种种不是,但不久我的来往得到了认可,我常在傍晚时分骑自行车或坐人力车到梁家,穿过内院去找徽因。我们在客厅一个舒适的角落坐下,泡上两杯热茶后,就迫不及待地把那些为对方保留的故事一股脑的说出来。”5费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师林徽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0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师林徽

35、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03陈新华林徽因林孝恂林长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424费慰梅著,成寒译梁思成与林徽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735费慰梅著,成寒译梁思成与林徽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7310慰梅回忆说。1932年,那一年开始,费正清夫妇闯进了梁家的生活。(一)与费正清夫妇交游的日子让我们回到1932年从头叙述,叙述他们持续终身的友情。1932年,新婚的费正清夫妇前往清华大学,看望清华大学教授、美国人詹姆逊。詹姆逊将自己在东城羊宜宾胡同的一座院子借给了他们,因为他正好要外出度假一年。而那时候林徽因夫妇住在北总布胡同,两个胡同相连于一条街。“他们是我

36、们在北总布胡同邻近的一户人家,在我们这条街的尽头靠近紫禁城的东城墙,非常容易跟他们接近。”1林微因、梁思成与费慰梅、费正清从近邻变成了朋友。我们知道,1932年,费正清、费慰梅刚到北平没多久,那时候也刚开始学习中国语言。课余时间,他们便会去紫禁城或香山的佛教寺庙里考察,不过如果他们没有结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话,那也只会是看客了,因为无法真正的接触到。林徽因和梁思成帮他们改变了这切。有着名门背景,并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他们帮助费正清夫妇打开了许多领域的大门。这两对夫妇有着共同的语言,林徽因夫妇既熟悉费慰梅生活的美国城市波士顿,也熟悉费正清正在求学的英国城市伦敦,而建筑更是他们共同的话语。费慰梅、费正

37、清成为了北总布胡同三号的常客。他们在一起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感受,存在的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探讨中外艺术和文化,文化的广阔天地里他们无所不谈,一生友情从此时开始。“同这样的朋友交往本身就是乐趣。此外,我们彼此之间开诚布公。我们品尝他们日常烹调的中国菜便饭,一边闲谈,分析北大、清华和燕京当地教职员中互相熟悉的人的许多癖性。”2通过林徽因与梁思成,费正清夫妇认识了不少中国有名的学者。如与林徽因夫妇一个花园之隔的金岳霖就是其中一个,当然还有政治学家张奚若、钱端生、经济学家陈岱孙等等。与这样一批学界的精英共聚一处,费正清开始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通过他们的目光,我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的文化一体化问题,即需要

38、扬弃过去的糟粕,对外来事物需要区别什么该保存,什么该借鉴。”3继续我们的故事,1934年夏天他们相约前往山西峪道河避暑,但此行更重要的目的是费正清夫妇跟随他们林徽因夫妇到山西南部进行古建筑考察。山西之行的朝夕相处,让这四位年轻人更近的走到了一起。费慰梅的日志上说“在北京,和思成见面的时间非常有限。在这里,我们四人每日三顿饭都一块吃。头一天我们就发现,原来他爱吃辣,平素沉静镇定的思成,在饭桌上确实妙语连珠。1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1212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1221233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12311村民一如

39、往常的沿路围观我们,不断骚扰思成和徽因问他们从哪国来,他们无法理解中国人怎么和外国人同行,在我们贪婪地看着古代中国杰作的同时,村民围观着我们的福特汽车。”1费慰梅用女性的细腻以及西方文化的视角解读了林徽因的精神世界两种文化之间丰富感性而又矛盾困惑的精神世界。林徽因曾说过“我从没料到我还能有一位女性朋友。遇见你真是我的幸运,否则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和享受到两位女性之间神奇的交流。”2费慰梅经常骑着自行车或坐人力车在天黑时到梁家去,伴着两杯热茶,彼此分享着观点与回忆。这些敞开心扉的交谈,永久的保留在了费慰梅的记忆里。1935年,费正清夫妇结束了在中国的学业决定回到美国。而此时,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40、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林徽因与梁思成常常为此愁眉不展。心情不好的时候,费正清夫妇就会拉上他们去郊外骑马,最后一次一起去骑马,林徽因还索性买了一对马靴、一套衫裤。那段日子,费正清夫妇带给林徽因的新鲜与美好,他们离去以后仍然记忆犹新“自从你们两人在我们周围出现,并把新的活力和对生活、未来的憧憬分给我以来,我已变得年轻活泼和精神抖擞得多了。每当我回想到今冬我所做的一切,我都十分感激和惊奇。今秋或不如说是初冬的野餐和骑马以及到山西的旅行使整个世界对我来说都变了,想一想假如没有这一切,我怎么能够经得住我们频繁的民族危机所带来的所有激动、慌乱和忧郁那骑马也是很具象征意义的。出了西华门,过去那里对我来说月是日本

41、人和他们的猎物,现在我能看到小径,无边的冬季平原风景、细细的银色树枝、静静的小寺院和人们能够抱着传奇式的自豪感跨越的小桥。”3费正清与费慰梅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大洋的彼岸了。跟林徽因夫妇的分离是痛苦的,费正清说“跟象梁氏夫妇那样的朋友告别,确实是极端痛苦而难忘的。我们彼此相互切磋琢磨,我们也竭尽全力彼此相互接济。菲利斯已成为我们两口子最亲密的朋友。我们的分手告别真是十分令人心碎。”4费、梁两家在有生之年的第二次相聚是在1945年,也是最后一次,因为林徽因没有等到那第三次。(二)蓝色书信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两对年轻人在北平偶遇。从此持续不断的通信交往开始了。从此持续不断1费慰梅著,成寒译梁思

42、成与林徽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12梁从诫林徽因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563费慰梅著,成寒译梁思成与林徽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124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14312的通信交往开始了。“林徽因在给费正清夫妇的信(1935年)你们知道,我是在双重文化的教养下长大的,不容否认,双重文化的接触与活动对我是不可少的。在你们俩真正在(北总胡同)三号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前,我总觉得若有所失,缺了点什么,有一种精神上的贫乏需要营养,而你们的“蓝色书信”充分地补足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我在北平的朋友都比我年岁大,比我老成。他们提供不了多少乐趣,反而总要从思成

43、和我身上寻求灵感和某些新鲜东西,我常有枯竭之感。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1935年)自从你们两人在我们周围出现,并把新的活力和对生活、未来的憧憬分给我以来,我已变得年轻活泼和精神抖擞得多了。每当我回想到今冬我所做的一切,我都十分感激和惊奇。今秋或不如说是初冬的野餐和骑马以及到山西的旅行使整个世界对我来说都变了,想一想假如没有这一切,我怎么能够经得住我们频繁的民族危机所带来的所有激动、慌乱和忧郁那骑马也是很具象征意义的。出了西华门,过去那里对我来说月是日本人和他们的猎物,现在我能看到小径,无边的冬季平原风景、细细的银色树枝、静静的小寺院和人们能够抱着传奇式的自豪感跨越的小桥。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19

44、35年)最亲爱的慰梅寄给你这只红色的皮箱,这个红色美人看上去是不是可爱至极。她在我们林家已经六十八年了,现在她要漂洋过海去到你的身边,度过她以后的日子,直到有朝一日成为一件古董。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1936年)我最最亲爱的正清和慰梅(脸都红了)我刚刚收到了好棒的一堆信但是我最最亲爱的傻瓜朋友,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们不让信通过“西伯利亚”的邮路,你们知不知道这三封信,每封都走了五十天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1946年)这里的天气是无可挑剔的。和平、健康和财富实际上到处可见,而海又是多么好我遇到许多梁家的亲戚,这对我的身体不利。我感到我的身体已被肢解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再也不能把它集合13成为一

45、个整体了。我已写信给思成,让他劝你们来这里来过一个周末。”1这些记录了林徽因和费慰梅情感的信件,所有这一切,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她们之间的故事。这些跨越中美两国,持续了十多年的通信,在1948年的12月北平解放前夕突然结束。1948年“或许和美国间只有一到两个月的自由通信时间了”此后中美两国间二十多年的封冻,让这两对曾经亲密交往的朋友音信隔绝。1972年,费正清夫妇再次来到中国。然而信件的主人,他们最亲密的朋友,林徽因和梁思成已经离开人世,曾经熟悉的北京城也变得陌生。费慰梅在70岁时开始遍访故友撰写梁林夫妇的传记,历时十年。四、亦新亦旧家庭与爱情的兼顾林徽因出在亦新亦旧的时代,林家大宅中的气息,纵

46、然开明,但封建的痕迹也清晰可见,她的母亲便是封建残物的受害者。她毕竟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思想,在观念的深处还是接受了父亲为她安排的门当户对的丈夫,而拒绝了已有家庭的徐志摩。但林徽因也深切感受了母亲的不幸与辛酸,所以她强烈摒弃三从四德式的温顺,去不断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在知道自己对金岳霖有爱意后,坦诚的告诉了梁思成。她是幸福的,选择了一个跟她志同道合的丈夫,也保持了与徐志摩、金岳霖纯洁真挚的友谊。在她身后,似乎还真难找到一个能比她家庭幸福,爱情真挚纯洁的女性。(一)家庭梁思成,一个跟她共同为建筑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丈夫。门当户对,又共同拥有西方思想的男人。面对徐志摩的热烈追逐,林徽因

47、选择梁思成,无法抹掉门风家学的烙印。但林徽因跟梁思成的结合也是双方对各自的认同,拥有着相同文化背景下的共鸣。“书香的世传给予了他们全部的艺术天赋,谨严的家风、开明教育又培养了他们贯通中西的学者气质。而当这两者的结合从容不迫地一一展现于现实生活,林徽因和梁思成成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2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最开始是双方家长都有意成全他们这一对“金童玉女”,但他们并没有按照封建思想包办他们的婚姻,而是让他们水到渠成、自然发展。1梁从诫林徽因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602陈新华林徽因林孝恂林长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1314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很美的别称“梁上君子,林间美人”。

48、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们去逛太庙,林徽因回头找不着梁思成,原来梁思成为了在林徽因面前显显身手,爬上了树,就戏称为“梁上君子”,为了对称,林徽因有了“林间美人”的雅号。林徽因从婚前或者婚后,不乏别人对她的追求,但她始终保持着对梁思成的坦诚。当梁思成知道徐志摩疯狂的迷恋着林徽因时,她对梁思成说了一句任何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你给了我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1虽然两人在精神追求上有着水乳交融的默契,但他们的性格还是极不相同的。林徽因异乎寻常的美丽活泼和聪明,有着文学家式的热情,往往有了灵感就不顾其他了,在人群中常常成为中心人物;而梁思成沉稳严肃,喜欢按部就班的做事,心思缜密

49、而又有内敛的幽默。他们之间难免就有了习以为常的矛盾。但两人间的体谅与包容,才使这一段婚姻持续并且幸福。林徽因说“在夫妇中间为着相爱纠纷自然痛苦。不过那种痛苦也是夹杂着极端丰富的幸福在内的,冷漠不关心的夫妇结合才使真正的悲剧。”2林徽因虽然是名门闺秀,留洋才女,但是她并没有别人所想象的那样的娇嫩,长期的野外调查更是磨练了她坚强的意志和性格。即使生活多么窘迫,日子多么艰难,她都坚强的扛着一个家庭的重担,当着一个家的主管。尤其是在李庄的生活尤为艰苦,她自己形容“我是女人,理所当然变成一个纯净的“糟糠”典型,一起床就洒扫、擦地、烹调、课子、洗衣、铺床,每日如在走马灯中过去。然后就跟见了鬼似的,在困难的三餐中间根本没有时间感知任何事物,最后我浑身疼痛着呻吟着上床,我奇怪自己干嘛还活着。这就是一切。”3但是生性乐观的林徽因没有被这些所打败,李庄的六年虽然是林徽因一生中情绪最抑郁的时期,但她仍保持着她坚毅乐观的态度“我们遍体鳞伤,经过惨痛的煎熬,使我们身上出现了或好或坏或别的什么新品质。我们不仅体验了生活,也受到了艰辛生活的考验。我们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但我们的信念如故。现在我们深信,生活中的苦与乐其实是一回事。”4(二)爱情三个的男人,一个女人,发生了三段爱情故事,故事的女主角就是林徽因。一个故事发生于她1龙婧林徽因画传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952龙婧林徽因画传M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